范文是优秀作品的样本,它们展示了出色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帮助和启示。
优质简述论文研究过程(案例16篇)篇一
(一)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2月,国家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并于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从此,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全面接轨。与过去的会计准则相比我国新的会计准则有了较大的变动,但目前的教材内容有些还是旧内容,失去了时效性。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新制度改革的步伐。另外,课程设置没有突出职业技能的特点:一是专业课程的设置范围过窄,学生的接触面不宽。现行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课程的开设仍然是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审计等为主干课程,其他行业会计涉及很少,导致学生毕业时只知道一般企业日常经济业务会计分录的编制,不熟悉每个企业具体会计岗位的基本技能,这样不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毕业后,如果进入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工作,就显得无所适从,课程的设置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面;二是专业课程安排不合理,存在相互脱节的情况。比如税法课和会计专业课,大部分院校税法课安排在会计专业课之后,而会计专业课教学中很多地方都会涉及到税法,老师教学中讲到税法方面的知识,学生则显得很茫然;三是教材的选择不尽合理。各教材的来源渠道比较广泛,相互不配套,不利于教学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而一些教材的内容更新速度较慢,对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不能及时调整,这样也给老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会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实训。
会计教学通常采用文字表达经济业务内容、会计分录讲解会计处理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讲授,而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实训课时所占比例较少,会计专业除《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两门课程安排的有模拟实训外,其余的课程均没有。老师主要采取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思维闭塞,学习被动,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老师虽然教会了学生理论知识,但忽视了如何教会学生去应用这些知识以及如何把这些知识转换为能力。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实际会计工作中遇到怎样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怎样登记账簿、怎样编制财务报表以及如何进行财务分析,就不知如何下手,就更不知如何利用这些财务信息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是非常欠缺的。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面临困境,实训力度不够。
基于会计资料的保密性、会计工作的技术性、会计岗位本身能容纳的人员有限等原因,多数企业不愿意接受校企合作。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尚未形成科技开发、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的办学体系,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要求。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经费投入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导致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流于形式。此外,许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也开设了实训课程,但方式方法存在问题,如在进行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实训时,同学们已经习惯了通过文字表达的经济业务写出借贷方程式,根据借贷方程式填写记账凭证,而不是根据原始凭证来编制记账凭证。而且实习资料比较陈旧,与现时业务不相符合,业务处理流程单一,一个人既当出纳,又当会计还兼财务主管,不具有仿真性。因此不能真正起到锻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四)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会计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成为制约人才培养的瓶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几乎都是走出大学校门即踏上教学岗位,从学校到学校,他们虽然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没有在企业实际工作的经历,缺乏实践经验。在指导会计实践教学中,老师们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专业教师的新知识更新较慢,知识结构层次不全,相关专业知识缺乏,也成为制约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实践经验空白的教师难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会计课程的设置要与社会需求、学生就业紧密联系。
为使学生能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真正胜任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应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就业情况来制定,每学年都要进行相应的修改和替换。每当出现新理论、新政策、新法规时,教师都应及时地把他们加入到授课内容里面,避免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另外,学校还应加强学生对财务软件、办公软件等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目前社会用人单位都非常重视学生职业专项技能,为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种社会考试。如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和计算机等级证等。同时,加强考核学生运用所学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完成作业和社会调研等活动过程中,表现出自我管理、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及创新等能力。
(二)改革会计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为了体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应用性特点,在会计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实践环节课时的比重,为此要改革教学计划,在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够用的情况下,增大实践实训课时的比重。为了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高职院校一方面要求教师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更新理论知识,到企业挂职锻炼;另一方面要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人才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和指导教学计划的制定,着重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操作、综合模拟实习技能的操作以及财务软件技能的操作。目前,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模拟实训相互分离是现行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这种模式虽然注重了学生模拟实习,但收效不大,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会计理论教学中大力推行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是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将会计实务工作的案例、资料搬进课堂,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对会计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工作的综合素质。比如讲述原材料核算内容时,教师应准备好增值税专用发票、材料入库单、发料单等核算中所涉及到的原始凭证和资料。在理论讲述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如何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如何填入库单、发料单等。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积极参与状态,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三)加强校内外会计实践基地建设。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教学特点,实践基地建设是实现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条件。就会计课程教学而言,要培养学生具有专业能力和操作技能,就必须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练。高职院校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设备,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室。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运用学校师资力量的优势,组建会计服务机构,承担代理记账、审计之类的业务,为学生提供全真的会计教学,这样既为专业教师提供了直接从事会计实务的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企业会计业务和审计业务处理的机会。另外,高职院校要建立和健全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会计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有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任指导老师,可以增强学生对会计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如会计师事务所对会计人员的需求较多,且其业务繁忙、工作量比较大,在年报审计月份需要较多的临时会计人员;还有会计咨询公司,其主要业务是为中小企业建账、记账、纳税申报、年检、验资等,这些工作也需要吸纳较多的会计人才。高职院校可以与这些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作为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操作能力。
(四)加强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会计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会计师资队伍的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关键环节。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只注重教师引进,不注重教师的后续管理;只注重教师理论水平的高低,不注重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加强高职院校会计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会计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已成为当前会计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为此,高职院校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高职院校师资引进应以高学历、高职称、“双师型”的会计人才为主,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会计人才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二是不断加强教师的知识更新。学校可以定期选派部分教师到高等院校参加新会计准则、新税法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的进修和培训,使会计教师的理论水平不断得到更新,不断拓宽教师的专业知识面,以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三是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这是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的作用,有利于发挥整个学科教师梯队的群体效应,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四是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参加会计、审计、统计等专业技术资格以及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等考试,全面提升会计教师的专业层次结构,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以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会计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未来会计人才的能力和整个会计工作的质量。因此,探索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有利于为以后会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理论支持;分析高职院校会计教学存在的不足,对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优质简述论文研究过程(案例16篇)篇二
一、引言。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能够有效配置社会资源,降低交易成本。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的经营模式正在发生改变,企业框架和企业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心理契约是建立在企业雇佣关系基础上产生的关于企业与员工关系的理论方向,研究企业与员工在利益平台上的博弈问题。会计是联系企业正常运营和运营效果的桥梁,会计信息能够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为企业内部决策和企业同外部的经济关联提供数据支持。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如果忽视会计人员的个人诉求,或者当会计人员缺乏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时,都会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困扰,可能造成信息失真或者财产损失的后果。心理契约和会计职业道德具有共通性,二者都是企业与工作人员关于维护各自利益时产生的隐性反应。心理契约侧重于情感和期望层次,会计职业道德直接体现在会计人员的操守和行为。从心理契约角度看,心理契约的研究对我国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心理契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反映企业结构调整、雇佣关系改变的核心因素。从会计角度看,企业的有序发展离不开会计的运用和监督,尤其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支撑。只有遵循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维护会计职业道德,才能发挥会计具备的反映职能,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有效信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心理契约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
(一)心理契约积极影响。
心理契约是维系企业和员工的心理纽带,这种心理纽带在现实行为中,对组织与个体均产生影响,尤其是在员工对企业福利和未来发展充满期待时,如果企业感知到这种需求并给予满足时,员工将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工作。由此可见,心理契约会影响员工对于企业的态度和自身行为。会计人员属于企业职能部门的员工体系,肩负维护企业利益和会计职业道德的双重任务。因此,心理契约的导向决定了其在实际工作中的价值选择。会计人员有着自身的发展需要,希望工作稳定并有提升空间,可以获取满意的薪金收入和绩效奖酬,并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和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当这一系列期望集合在工作当中逐步实现时,会计人员将更多地倾向维护企业利益,会计职业道德关于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方面均有良好的体现。这也是会计人员在心理契约这一内隐的心理约定中,所兑现的对于企业方面的责任与义务。当企业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并致力于长远发展时,会计信息将偏向于客观、公允和高度透明,会计人员会在企业的要求下做到客观公正和坚持准则这两种会计职业道德。此时,心理契约带来的是积极的正效应。其不仅维护了企业利益,又很好地保证会计人员遵循职业道德。
(二)心理契约消极影响。
如果企业感知不到或未能主动感知会计人员的期望,可能会引起会计人员心理的波动,尤其是在企业过度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会计员工的愿望与诉求,而仅仅把会计人员当成记账工具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容易滋生对企业和工作的不满情绪,不仅低效率应付工作,同时会出现跳槽,更有甚者为了满足一己私利,在职权范围内贪占企业利益,泄露企业机密。心理契约的破坏与违背造成会计职业道德的破坏,对维护企业利益和保证会计职业道德方面均产生消极的负效应。
三、心理契约下的道德困境。
(一)心理契约过密下的道德困境。
心理契约过密是用来描述雇佣双方的需求已被敏感捕捉,双方就各自的责任与义务达成高度一致,用实际的利益回报来促成双方共赢的过程。就企业而言,希望会计人员能够遵守公司规章制度,愿意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有良好的职业素养,遵守公司的保密规定。就会计人员而言,会计人员希望自己的劳动能获取丰厚的薪金报酬,有良好的晋升空间和公平的竞争环境,能够参与专业的会计培训。会计人员的身份具有特殊性,会计人员不仅是为企业服务的员工,也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掌舵人,会计的工作性质产生了从业人员在企业利益和会计职业道德的平衡问题。当企业过度追求短期利益,为实现利益最大化而推卸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把握住会计人员关于心理契约下的物质需求并给以满足时,会计人员容易陷入心理契约过密的道德困境。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稳定的工作成了保障生活质量的基本手段。会计人员处于相对被动的社会环境,不仅因为会计岗位和会计人员供求关系的不平衡,也因为会计人员是在会计负责人的管控下参与会计工作。由于会计人员的人事关系附属于企业,会计人员在责任与义务上同独立、公正的注册会计师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失去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代表企业和国家的“双重身份”。为了维护自身的现实利益,会计人员的从属性特征使得其在单位负责人的授意之下,放弃应持有的会计职业道德,放弃国家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放弃应有的独立性。这种放弃是一种被动性的放弃,尤其对刚入职的员工来说,在会计职业道德面前出于利己考虑而产生动摇。企业为了规避这种立场的动摇,以福利和奖金形式实现会计人员在心理契约的期望,进而使会计人员由被动性业务操作转向主动性配合企业伪造会计报表和提供虚假信息,满足企业管理层的目的利益。这看似是心理契约过密的双赢模式,即企业和会计人员均满足预期期望。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双输的局面,企业会因粉饰报表、提供虚假信息受到法律和舆论的裁决,会计人员则缺失会计职业道德这一重要的职业原则和情操,而这种道德困境属于企业暗示下的会计职业道德破坏。
(二)心理契约违背下的道德困境。
心理契约违背是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心理契约的主要原因。因为,心理契约的违背会造成员工在态度和行为上的负面影响,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损失。过去的理论研究一致表明,个体对于心理契约违背的认知,同个体的不良行为存在高度正相关性,这种不良行为不仅包括离职愿望,也包括了渎职行为。心理契约受到严重破坏时,雇佣双方关系将具有交易性。个体有着摆脱契约的意愿,注意力也更多地集中在眼前的经济利益上。心理契约违背包括三个原因:有意违约、无力兑现和理解歧义。有意违约是企业的主观因素,无力兑现是企业的客观障碍,二者都会直接导致组织和个体在经济利益的不一致性。理解歧义是指组织和个体,在心理契约的内容认知上产生理解性分歧。这种理解差异如果不加以疏导和改善,会被个体直接定义为心理契约的违背,从而破坏员工对于企业情感方面的.信任,并引发员工做出损害企业利益的后续行为。从会计角度看,企业同会计人员存在的心理契约有着不同的利益取向,这种取向被主观或者客观因素干扰时,个体利益的期望破产会带来个体的破坏行为。当企业过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对会计人员的责任,或者客观条件不允许企业满足会计人员的需求时,会计人员会以消极的工作态度来表达自己不满的诉求。同样,当企业无法准确摸清会计人员的个体期望时,会造成二者对于责任与义务认知方面的差异,这样的差异会恶化会计人员对企业的满意程度。一旦会计人员出现情感不信任时,会计人员容易偏离会计职业道德标准,被动性地完成工作,尤其是在企业内部控制流程不完善、内部审计执行不严格时,容易导致会计人员对企业利益产生行为上的侵犯,利用职务之便,以挪用公款、变更伪造会计资料等非法途径,满足自身初始的需求期望,而这种道德困境属于企业未知下的会计职业道德破坏。
四、心理契约道德困境的治理对策。
(一)企业应树立长期发展目标。
当企业管理层选择短期目标时,管理层和股东存在利益层次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诱发企业短期逐利行为,在会计估计和会计方法的选择上存在投机可能性,这种投机行为将会恶化心理契约违背下的道德困境。因此,企业应该树立长远战略目标,发挥自身优势,追求长远经济利益。同时,企业应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不仅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创造经济价值,担负起经济责任,还应该遵守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道德意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
(二)会计人员应提升自我修养。
会计人员持证上岗之前一般接受过系统的学习与培训,会计职业道德是重要的理论部分。但是,会计人员对这一理论学习未加重视,并且受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干扰,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利用自己的职权范围获取最大化隐性利益,导致会计法律和会计道德的双重缺失。为了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并同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我国不定期出台会计相关的法律文件,发布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因此,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再教育,尤其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会计人员应该树立风险意识,认识到不当利益的背后隐藏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一旦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沦丧,将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心理契约应遵循和谐发展。
通过对心理契约和会计职业道德关系的分析以及彼此影响的效应可以发现,心理契约和会计职业道德并不是难以协调的矛盾体。心理契约同样存在正效应的可能性,即当企业和员工都能准确地把握对方的利益期望并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时,会带来企业和员工双方共赢的局面。因此,企业应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通过问卷调查、定期谈话等具体形式,考察每位员工对企业的期望和对个人未来的谋划。企业不仅应在待遇分配上相对公正,也应树立业务程序公正,做到不偏不倚。相对于分配公正对员工认知企业的影响来讲,程序公正则具有更强的预测力,且具有直接的影响效应,即当组织内员工对程序公正感知较高时,企业的义务会被认为得到更好地履行。
(四)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对会计人员而言,管理层的伦理道德水平、公司的文化氛围、内部控制和监管制度等,都是影响会计人员是否愿意并且能够自主地遵循会计职业道德准则的重要因素。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会成为避开企业未知下的会计道德破坏的重要措施。企业不能将内部控制作为一纸空文,而应该作为一种提高运行效率、保障利益安全的有效手段。首先,企业应将法律法规和公司制度作为标杆,引导企业的合法化与合理化发展。其次,企业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和运营流程,应该具备科学性与完备性,企业在预算控制、风险防范控制和财产保全控制做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企业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应明确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最后,会计核算部门应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
五、结论。
心理契约是连接企业和员工的无形力量,会计职业道德是连接企业、会计人员和会计工作的无形力量,二者具有紧密的联系。如果企业和会计人员在心理契约中达到默契标准,有可能带来的是企业同会计人员共同造假的结果;如果企业和会计人员在心理契约没有达到对方所满意的条件时,带来的不仅是双方利益的破坏,更多的是会计人员道德的缺失和法律责任。因此,心理契约的不良发展和带有不良动机的心理契约,都会消除会计人员从业的顾虑,无疑会增加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风险。企业和员工互相能否捕捉到对方在利益层次的需求底线,是平衡心理契约过密或者违背下的关键要素。如果企业给员工提供更多的利益,那么心理契约偏向于过密状态,导致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偏护企业利益,存在会计信息造假的可能性,从而影响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相反,如果企业忽视员工对于其合理或更多物质层次的需要,则会带来心理契约的违背情况,会计人员将采取偏激措施谋取利益,会计职业道德也会因此受到破坏。
优质简述论文研究过程(案例16篇)篇三
各地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来,通过会计核算中心的努力探索,在发挥会计监督作用方面成效显着。因为一是会计人员能独立于单位履行监督职能;二是实现了事前监督,从源头扼制了财务违规行为的发生;三是体现了集中的优势,一有制度出台,都能及时、全面实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有许多困难制约着会计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而且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会计核算中心在履行会计监督职责的同时还需兼顾公平、倡导服务。本文拟就如何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会计监督作用,提几点建议。
一、统一标准,健全会计监督制度。
会计核算中心最能全方位、第一时间地实施会计监督,只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统一的经费支出标准作为依据。而现今,很多财务行为仍然没有相应的制度来规范;有的规定不明确;有的现行的`标准与实际有较大差距而操作性不强。这就急需出台一套切实可行,细化、统一的支出标准并经常更新(要细化到具体费用支出,如办公费、邮电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差旅费、会议费、公务接待费、项目经费的使用等),再借助会计集中核算自身的优势,相信全面、严格地履行好会计监督是没有问题的。会计核算中心也可以通过积极收集、总结日常会计监督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向主管单位财政部门或通过财政部门向政府报告,在不违反上级有关制度、文件规定的前提下,及时制定适合本地区、本部门的经费支出标准。
二、上下联动,构筑会计监督体系。
很多地方都是在县(市、区)设置会计核算中心进行会计集中核算,而其上一级政府没有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因此,没有一个统一的主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而各县(市、区)在处理业务时也相对比较封闭,难于进行业务交流,不利于形成合力。这就需要为会计集中核算建立一个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的平台,使会计集中核算的工作,向上,可以请示咨询、汇总问题;横向,各县(市、区)可以就具体问题及时沟通,统一监督口径。而在县(市、区)内部,会计核算中心要经常同财政部门各科室及其他财经纪律监督部门进行沟通,如核算中心应积极为财政服务,及时向财政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如提供预算定额数据,有助于合理的预算安排;对项目资金实施跟踪落实,有助于实施财政监督检查。财政也应为核算中心的会计监督提供便利,如细化预算支出口径,实施更合理科学的预算安排;政府采购中心应及时公布政府采购目录,根据核算中心提供的数据,及时修正、扩大政府采购范围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优质简述论文研究过程(案例16篇)篇四
摘要: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目前在我国存在发展缓慢、劳动者的权益未能明确界定以及至今未形成完善的科学体系等问题。应完善用人机制,降低企业因人才流失而造成的损失,保障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收益。明确劳动者权益,鼓励企业加大资源的投资力度,推进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应用,以便更好地促使潜在劳动力带来经济效益。
[关键词]人力资源;权益;应用。
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带来了会计理论开发的巨大突破,由此产生了人力资源会计这一新型的会计分支。人力资源会计自20世纪60年代提出至今已有几十年了,中外学者对此作了许多有益的研究与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成果。然而,步入90年代,学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却停滞不前,至今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科学体系。
一、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未突破传统会计的范围。
从人力资源成本的内涵看,对“人力资源”的归集和分配,只是原有会计核算程序的改革,账面上人力资产的价值并不代表人所(能)创造出的价值。以现时重置成本计价,有重置标准和不同企业的可比性问题,与财务会计的结合问题也没有很好解决。
(二)未与传统财务会计融合。
由于人力资源的确认与计量不是以实际成本为基础,其中涉及到许多主观因素和假定条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模型大相径庭且过于繁琐。因此,只能作为管理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来提供信息。
(三)未能明确界定劳动者权益。
企业因取得开发和使用人力资源付出一些代价,特别是将人力资源上的支出资本化为一项单独的资产,从投资者立场看似应属于企业所有者,但人力资产上的那部分支出并不足以说明所有权的归属。劳动者权益和确定是人力资源会计的核心和本质所在。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内容。
(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较早提出的比较成熟的人力资源会计模式。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会计学者弗兰霍尔茨就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定义为:“为取得开发和重置作为组织资源的人所引起成本的计量和报告。”这种开始意义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模式所做的探索,为人力资源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相融合创造了条件。
通过增设一些相应的会计科目,使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信息能够在遵循公认会计原则的前提下通过传统会计程序变通取得。对人力资源投资形成人力资源成本,这部分内容已经论证得较为全面,并且理论界基本达成共识。归纳人力资源成本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项:
(1)原始成本;
(2)追加成本;
(3)使用成本;
(4)安置成本;
(5)流动成本;
(6)机会成本;
(7)沉没成本;
(8)重置成本。
人力资源成本具有局限性。首先,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只是管理会计的简单扩展;修正的模式也只是对原有会计核算程序的改良,即依据人力资源会计所反映的人力资源价值,只是将传统会计中列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有关人力资源开发取得的费用,按一定的方式归类并予以资本化计量为人力资产价值,未有所突破。其次,人力资源历史成本会计并没有对人的能力和产出价值进行计量,不能体现出人力资源的真实经济价值。最后,人力资源成本没能明确人力资源所有权的归属。
(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
人力资源价值是蕴含于人体内的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潜在劳动能力,人在运用这种劳动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创造出新的价值。人内在劳动能力的价值只能推测、判断而无法准确计量,但它创造出的外在价值却是可以计量。常见的计量方法有经济价值法、商誉评价法、工资报酬折现法、拍卖价格法、随机报偿价值法等。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能够避免传统会计因无视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而低估企业整体价值的弊端。它通过对人力资源价值已创造的或未来能够创造的价值进行计量,将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人力资源潜在或现实价值数量化,从而向企业管理当局和投资者以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了较为完整的企业资源信息。同时它也能促进企业管理当局更注重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投资,充分挖掘企业人力资源个人价值以及组织价值对企业价值增值的潜能,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三)劳动者权益会计。
劳动者权益会计是在继承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并对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进行改造的基础上提出的。劳动者权益会计通过对传统会计等式的重构,实现了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的相融合。它在承认人力资源是有价值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人以劳动者的身份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人对企业的贡献高于其他任何物质资源,所以他们应该同物质资源的所有者一样享有对企业新价值的分配权。
这种权益包含两项内容:一是法定的劳动者权益,指国家为保障劳动者个人或集体利益而以法规形式明确从成本与费用中计提的补偿性劳动者权益,按劳动力市场机制和当时的生活资料的价格确定。
二是实现的价值增值部分,按留存的劳动者权益以及劳动者的实际贡献,进行资产性收益分配和劳动者权益的收益分配后,划归劳动者权益部分。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分配的形式可以是货币形式(如效益工资),也可以是非货币形式。明确人力资源的产权归属,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劳动者权益会计为实现对传统会计等式的重构,提出了人力资源投资、人力资产、人力资本和劳动者权益这四个概念。人力资产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可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与人力资产相对应,它代表劳动力的所有权投入企业形成的资金来源,性质上近似于实收资本。劳动者权益概念的确立则是劳动者权益会计的关键。劳动者权益是劳动者作为人力资源的所有者而享有的相应权益。
其包括:一是人力资本;二是新产出价值中属于劳动者的部分。在把前四个概念引入会计等式后,劳动者权益会计就将传统会计等式重构为:
物力资产+人力资产=负债+劳动者权益+所有者权益。
这一公式表明,在人力资源会计管理体系内,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组织的一项首要经济资源,并视同一项最重要的'特殊资产进行价值核算与控制,劳动者不但获得自身价值的补偿,人力资源产权权益的体现,还将以知识性人力资源产权所有者的身份参与企业最终剩余价值的分配。
三、如何推进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应用。
(一)降低企业人才流失的损失,保障投资收益。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的职工教育经费计提比例过低(仅占工资总额的1.5%),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并且培训费用不能作为人力资源投资成本资本化,直接计入企业的当期损益,势必影响企业的短期经济利益。这使得企业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才素质受到严重阻力。与国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资企业的用人策略。外企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他们一方面向员工提供有吸引力的工资、福利、医疗等待遇;一方面有为员工提供进修,培训,升职的机会,为员工创造发挥潜力的条件。据统计,外资企业中高级技术、管理人员的70%来自国有企业。
(二)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力度,提高员工素质。
人力资源是21世纪的战略资源,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建设基金严重短缺,物质资源相对不足,唯有人力资源数量丰富而其潜力有待开发。我国经济建设中人、财、物三大资源的特定格局决定了资源开发既不能以物质资源开发为中心,也不能以资源开发为中心,而只能扬长避短,走大力强化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子,使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资源优势,这是我国资源开发战略中最为明智的选择。
(三)明确劳动者权益,共同分享剩余利润。
现行会计制度中只有物化资产,没有人力资产,将决定知识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排除在外,显然是不合理的。况且因为没有体现人力资本,劳动者与所有者的产权结构不能明晰,劳动者失去了分配剩余价值的资格。
总之,人力资源会计尤其是劳动者权益会计模式的推选,促使人们从单纯的人事关系组织,转为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把人力作为组织的一项重要经济资源,视同一项重要的特殊资产进行价值核算与控制。其理论是会计的一种创新,必将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易庭源怎样开创人力资源价值会计[j]会计研究。
[2]袁振兴论劳动者权益的性质[j]会计研究。
[3]罗春艳谈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账户体系[j]财务与会计。
优质简述论文研究过程(案例16篇)篇五
摘要:
随着会计的不断进步,加之经济理论的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活动变化的情形下,会计人员必须对自我进行提升,从而确保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专业技能以及业务素质与职能相互匹配,积极有效地分析处理经济数据,为多元化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并实现经济消息的提高。因此,作为意在提升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职业水平;对策。
一、会计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会计继续教育,即针对当前从事会计工作,或是已受聘会计技术职称的人员,对其进行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以及业务素质的再培训、再教育。以拓展和提高其创造、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对于会计人员而言,其继续教育不仅当前从业人员所需,而且还是国家法规的明确规范;现行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在提高会计人员专业能力、业务素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用。
(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会计法律法规的客观要求。
对于我国会计人员而言,其继续教育制度由国家会计法律法规确立。10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会计法》,明确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与培训;12月6日,财政部新修订《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规定“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其需接受继续教育,从而实现职业道德与业务素质的提升”;8月27日,又颁布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它是在原有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基础上,对有关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改善。此次颁布的法规对机构管理、学分管理、形式内容、管理体制、师资与教材、继续教育的监督与检查等各方面做了补充和完善,是我国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浙江省财政厅下发《关于做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通知》(浙财会[]1号)规定:“从事会计的人员需进行继续教育的参加,并利用学分管理方式,对学员进行相应要求,规定每年学分不许低于24分。无论是网络继续教育,还是所在单位和培训机构组织的急需教育,都需达到24学时;会计人员的未来升值、晋迁等,都需要依照继续教育的状况。”因此,对会计人员而言,参加继续教育不仅其实义务,还是其具有的权利,也是法规的规定。
(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普及和拓展国家会计法律法规及会计制度的有效渠道。
随着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会计服务不断涌现,客观上需要会计人员不断学习和掌握;与此同时,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出台,赋予了财务会计人员更多的职业判断,有些专业判断已超越财务会计核算范畴,与市场运营、技术维护、财务管理等工作紧密相连。促使会计人员及时学习、掌握这些新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推广,使之能够对其准确的利用与认知,而继续教育的强制性的实践证明了,它是会计人员服从的较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我市历年来对新会计政策的推广和宣传,其主要渠道就是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因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成为宣传贯彻国家会计法律法规及会计制度的重要途径。
二、我市现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环境及实际存在的短板。
(一)舟山市现行继续教育布局情况。
舟山市现有会计持证人员26705人(其中市本级8291人,定海区7043人,普陀区6199人,岱山县3514人,嵊泗县1658人);学历结构大专及以下学历占76.9%(本科及以上4390人,大专9329人,中专4904人,高中6322人,初中及以下1760人);评定会计职称8107人(初级6048人,中高级2059人),占全部会计人员的30.4%;-20参加会计继续教育的有17535人(其中参加网络教育11776人,准予抵免767人,当地财政部门组织的参与人员达4992人),占总会计持证人员的65.7%。
(二)舟山市继续教育自身环境特点。
1.继续教育的形式与途径舟山市继续教育方式分面授培训与网络培训两种。会计人员可自行选择一种培训方式,网络培训,即参加浙江省财政厅指定的平台,从而进行网络继续教育,并完成规定的课程;面授培训指各县区根据当地实际安排,组织会计人员在市财政局委托或备案的培训机构参加统一学时、统一内容的集中培训,两种学习方式都要求学员取得不少于24学分,并通过相应的考核才能作为继续教育登记依据。舟山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按会计人员的具体情况分为初级(含初级会计师和无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和中级两个级别,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培训对象及行业特点设置培训班次,以面授培训为主。为系统、全面学习新会计准则等内容繁多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一般从每年3开展月继续教育年度培训(不少于24个学时),一直持续至年末。2.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舟山市财政局,它依据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要求,对集中培训内容进行确立,并运用统一的`教材或符合本地微小企业的实际教材,如培训教材为北京大学出版社《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读本》,20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为小企业会计准则、防治小金库相关知识、最新税收政策、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简介等。年以财政部新出台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为主要培训内容;20继续教育内容包括:《浙江省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实施办法》、《浙江省财政票据管理办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以及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等,近些年来,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紧紧围绕财政部新出台的会计政策,以宣传普及新会计政策为培训主线。
(三)我市继续教育实际短板。
1.参加培训人员思想松懈,应付现象突出部分学员认为继续教育就是再教育,与加薪无关,特别是有一定工作年限、职务较高的会计人员表现较为突出,即使参加也是敷衍了事;其次表现出为应付会计证的年检,从而对继续教育进行接受,因此,常会存在着少课、缺课等现象。甚至即使参加了培训班,也因其与当前工作毫无关联,只对课时规定进行应付,而不进行听讲,更有甚者中途逃课并托同事应付考勤人员,美其名曰有事离开,有的只报名而不却未参与培训等情况。在脱产学习中会遇到下述情况:为应付考勤,多数学员在第一天会到场,次日,学员数量将明显减少,在考试当天,即第三天,学员几乎全部到场;考试完成后,培训也随之结束。在继续教育中,应付考试是最为主要的问题之一。2.会计继续教育内容无区分度,教学方式粗糙现如今,我市的会计继续教育一个会计年度几乎都是一样的学习内容,偏重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内控规范等会计专业准则与知识,与信息技术、管理以及证券和金融等相关的知识相对较少会完全没有。非会计人员会感到学难以致用,对于该部分会计人员来说,接受与自己工作不太相关的知识培训,多数是出于等级从业资格证的需求,而非主动参与。培训人员层次不同、所处行业多样,大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学员听记这种传统的“你讲我听”的方法进行教学,并且体验式、模拟式与研究式教学方法也较为少见,学员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有限,交流互动有待进一步增强,所以学员在被动学习的模式下使自身参与意识有所降低,创造性与自主性遭到扼杀,违背了知识经济社会创造性、自主学习的要求。
(四)国内会计继续教育可借鉴模式。
香港特别行政区:继续教育活动设计的具有人性化特点,继续教育的负责人为香港会计师工会,在继续教育课程中,会有参与活动者、个别专业关注小组以及多个专业委员会提出建议,对会员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时,应提前对会员需求调查有所了解,接下来交由秘书对各类课程进行安排。从上课时间安排、会员培训通知到培训课程设计、培训学时提醒等精细化统筹,在继续教育中,应采取会员便利的方式来进行。根据会员爱好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兴趣小组,教学方式以大小班交叉为主,采取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面对会员遇到的问题与困境可提供与之相关的建议与解决方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三、符合我市继续教育工作的操作性建议。
(一)创新培训模块,按需设计课程内容。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对继续教育内容予以改革和创新,加强对实用性与针对性的重视。思路应予以创新,根据职业教育中相关理论,按照会计人员所从事的职业不同、能力差异及实际业务的不同,了解哪些职业能力需要进一步训练,接下来对其深入分析,使用学员对技能与知识的掌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以单元与层次的方式来划分需要掌握的技能与知识,对培训方式与课程内容加以设计,最后得出评价专业能力的相关标准,对教学效果与质量加以评价。
(二)引导会计人员自愿性和道德自律性,保障会计行业服务水平。
多渠道、多媒体开展来宣传继续教育对会计人员的重要性,逐渐培养成终身教育理念,与此同时,广大会计人员与企事业单位领导也应积极认识到继续教育对会计行业的重要性,将其视为对自身能力予以培养的方法与途径,通过不断学习、主动学习以及自主学习做到与时俱进,充实自身能力与知识,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将“我要学”逐渐取代“要我学”。对会计人员积极参与注册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等国家统一的相关考试或提升自身学历的行为应予以鼓励,在思想上加强会计人员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同时明白这也是掌握新知识、提升工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如果会计人员有着过硬的专业素质,不仅提升自身价值,而且可以为本单位合理筹划支出,创造不小的经济效益。强化道德教育,宣传诚信的会计理念。积极有效地分析处理经济数据,为多元化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并实现经济消息的提高。因此,作为意在提升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齐兴利,张立红.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1).
[2]陈乐忧.全球会计行业继续教育掠影[j].财会通讯综合(上),(08).
[3]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
[4]湖北应城市会计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现状及建议[j].财会通讯:综合上,2009(6).
[5]罗贤惠,常华.影响会计后续教育培训效果因素实证研究[c].第十二届两岸会计与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
[6]财政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6.
[7]刘开瑞.会计继续教育的定义和本质特征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1(4).
优质简述论文研究过程(案例16篇)篇六
1.学员必须在论文答辩会举行之前,将经过指导老师审定并签署过意见的。
毕业论文。
一式五份连同提纲,草稿等交给指导教师,并拟出需要提问的问题及答案。
2.在答辩会上,先让学员用15—20分钟左右的时间概述论文的标题以及选择该论题的原因,较详细地介绍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
3.主答辩老师提问,主答辩老师一般提三个问题,老师提问完后,可以让学生独立准备15—20分钟后,再来当场回答,根据学员回答的具体情况,主答辩老师和其他答辩老师随时可以有适当的插问;还有一种是即问即答的方式,不同专业的老师在答辩时会有不同的要求,会实现通过网络告知同学做好相关准备。
4.学员逐一回答完所有问题后,答辩委员会会做出简短的评价,之后会让考生在等候室休息或留在答辩的现场,之后会根据论文质量和答辩情况,集体商定通过还是不通过,并拟定成绩和。
评语。
5.主答辩老师当面向学员就论文和答辩过程中的情况加以小结,肯定其优点和长处,指出其错误或不足之处,并加以必要的补充和指点,同时当面向学员宣布通过或不通过。至于论文的成绩,一般不当场宣布。
通过以上同等学力申硕论文答辩相关流程,同等学力准考生们对论文答辩不再陌生了把,以下是毕业论文答题技巧。
优质简述论文研究过程(案例16篇)篇七
施工图阶段设计输入主要技术指标是设计施工图开始的首要工作。因此,项目负责人首先应该将具体的设计情况以书面形式予以甲方确认,在确认后将其作为建筑工程设计项目中的各专业施工设计依据。这里所指的技术条件主要包括各设计专业的技术条件与技术措施,如室外条件、建筑技术条件、市政条件等。在落实技术条件的过程中首先要确认并落实建筑规划、设计、消防等相关政府部门的意见。同时需要考虑的是,如果技术条件出现书面上的变化,也可以依此作为追加设计费用的重要证据。
2.2内部设计控制要点分析。
2.2.1建筑专业提条件图。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建筑专业提出了条件图给下道专业,那么时间上就代表着建筑工程设计项目施工图设计工作的正式开始。众所周知,建筑平立剖面图的任何细微调整都会对下道专业的设计工作产生巨大影响,即使连简单的门的方向调整也会对相关专业的设计造成影响。因此,在建筑平立剖面图的设计工作开始之前就必须要经过严密审核,从而防止由于建筑专业改动而影响到其他专业设计,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返工等麻烦,确保工程如期完成。
2.2.2机电专业提设备用房资料。
在机电专业方面,初步设计阶段就应该对主要管井的位置、尺寸等条件加以确定,并在建筑专业施工图设计之前结合建筑工程设计的实际情况予以更进一步的细化。在建筑专业提条件图之后以最快的速度确定设备用房的细节,从而防止设计返工,保证工作的顺利、及时有效的完成。
2.2.3建筑提大样图。
建筑大样图主要有墙身节点、楼梯、卫生间、阳台等主要部位。由于墙身节点与建筑结构专业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具体的设计工作中各设计专业应保持密切合作与设计工作的同步,确保结构与建筑专业实现统一,并保证建筑立面达到最佳设计效果。
2.3设计输出控制要点。
在输出具体的设计产品之前应组织专业对所设计的产品进行初步评审,直到确保所设计产品能够满足客户需求为止。施工图阶段的设计输出主要评审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分别为设计输出是否满足设计输入要求、各专业系统配置及设计是否合理、设计深度是否达到建筑施工要求、工程设计计算结构是否与设计图纸保持一致、设计选用材料设备是否可靠得当、个设计专业是否得到综合协调、工程设计说明是否同图纸说明一致等等,其中设计输出控制是整个建筑工程设计项目过程管理的关键所在,必须要得到充分重视。
3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设计过程管理及控制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边界控制流程,并对每一过程层面的控制关键点、方法及责任人加以明确。此外,建筑工程设计作为客户共同参与的重要过程之一,工程设计师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业能力来引导客户参与到整个设计过程中来,最大限度的提升客户满意程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的将整个建筑工程设计项目规范与优化,确保设计成果的输出质量。
优质简述论文研究过程(案例16篇)篇八
·云浮市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优化。
·试论人民币汇率制度及其汇率政策。
·金融业的结算体系建设。
·论金融脆弱性与金融风险防范。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借鉴与经验研究。
·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
·论如何治理我国股市泡沫。
·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的应对策略分析。
·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优质简述论文研究过程(案例16篇)篇九
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从古至今都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心,是学校教育的神圣职能。鉴于当代中学生令人堪忧的道德现状,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来解决此重大问题?怎样使德育教育避免空洞的说教,在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具体的实施,在生动形象的教学中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这是值得很多根教育相关的工作人员研究的问题。在此,以自己对学生的了解为基础,结合个人的教学感受,从语文这个学科的角度,提出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发挥教师本身对学生的影响力。
人们经常说,医生做错某件事,只会影响一个人;但一个教师,如果本身的知识结构和道德水平不足,那么影响的就是几十人,甚至几代人。鉴于此,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言行举止深深地影响你所教授的学生。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育工作的全部就是为人师表。”在工作中,我总是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平时我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踏踏实实的学习,我本人在工作中就早来晚走,在一些细节上也认真处理。比如说,上高一时,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做值日时,有的学生就只是简单的扫地、擦黑板,讲桌上经常留下一层厚厚的粉笔灰,上课前我都会用毛巾把桌子擦干净在上课,一星期以后,每次去上课讲桌都是干净的。所以说,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从教师的身上,学生们会无形中感到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他们就会慢慢地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地约束好自己、管理好自己。
二、关心学生,以情动人。
观点很老,效用不菲。分班后,来了一位别班的学生,该生在教过他的教师的眼里:懒,不听课,天天都是趴在桌子上,成绩很差,基本被老师放弃。我暗暗留心。果然,上课时的状态和他曾经的老师说的差不多。课后把他叫来,先跟他了解基本情况,然后问了他一个问题:“被老师漠视,放弃的感觉怎么样?”沉默了一会儿回答不知道。听到他的回答,暗暗松了口:“有救”。才慢慢地跟他沟通,让他在我的话语中体会出我关心他,没有放弃他,鼓励他,增强他的自信心。随后的日子里,虽然成绩的提高不是那么明显,但整个人的精神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班上,为解决贫困学生的生活问题,每个月让学生捐一块钱,在进行分配,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又让学生懂得了帮助他人的喜悦和幸福。所以说,以情感动人,常用常新。
三、重视“偶像”的力量,多角度看问题。
“偶像”的力量其实是我们生活中所说的榜样的力量,很多人想到的可能多数是国内外历史上各种各样的英雄和义士,他们的性格,他们的'行为对民族和国家有着重大影响,他们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都对全世界人民产生着巨大精神震撼和鼓励。这么说没错,但这里要强调的榜样范围更广泛,它可以是我们认知意义上的英雄,可以是歌星,影星,可以是周围平凡的人,可以是家里人,可以是同学……总之,只要他(她)对你的人生产生了良性影响就行,没必要一定是“文天祥式”的或者“黄继光式”的人物才能成为学习的榜样。譬如说,我教的一个班里的一个女生一直找不到学习语文的感觉,但她特别喜欢台湾的歌星周杰伦,我问她喜欢周杰伦身上的什么特质。她说喜欢他唱的歌里的歌词的那份美感。我留了心,慢慢地引导她去了解更多关于周杰伦的作品,更多的优点,让她在写作文时学习歌词里蕴含的婉约美,学习周杰伦为创作出有质感的作品时付出的努力。她听进去了,一步一步地努力,,学习语文的感觉找到了,一些良好的品格也养成了。
四、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悟化,直接影响学生德育方面的发展。
法国早期著名的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认为:“思维是个体内化社会道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条件。”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德育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直到今天,仍然有一部分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只是把各种美德“传授”给学生,要求他们学习,忽略了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过程。这里要明确,思维在这里并不是单一进行思考,而是要多角度多方向进行思考。比如说,我们一方面可以由文学作品中的事件、人物和背景涉及更多跟美育人性相关的思考,填充高中生空白的德育。比如上《鸿门宴》时,引导学生思考“项羽虽败,但获得了各种人的喜爱,他身上闪光的东西是什么?刘邦事业上取得成功,是否人格就是高尚的?”譬如,在512大地震中,我们从汶川三四岁儿童的感谢声中想到什么?从来自各国的志愿者身上学到了什么?……现实中值得中学生思考的东西太多,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让中学生自己学会对某一人,某一事,某一现象进行思考,在思考中辨明是非,分清真伪,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我的德育素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基于我国目前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考虑到我们民族的将来,我们语文教师要尽力填充德育教学这块空白。
优质简述论文研究过程(案例16篇)篇十
摘要:网络是继报纸、书刊和杂志之后产生的第四种媒体。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信息的传播媒介,这也使得互联网开始成为平面设计的新舞台。到了21世纪,互联网络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网络当中所包含的信息资源十分的广泛,网络当中的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而且传播的效率很高。这就对于传统的印刷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媒体结构,这也使得平面设计成为了网络经济时代变革的助推器。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网络时代平面设计的变革。
关键字:平面设计学年论文。
一、引言。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别,由于网络媒体信息是具有图文声像的交互信息,因而作为平面设计师其主要任务也就是把网络当中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并且通过对于网络当中现有资源的利用来设计出更加让人赏心悦目的内容,使得观看者能够感受到作品的实际吸引力。因此平面设计人员必须要掌握相应的技巧也掌握与时俱进的网络技术和平面设计技巧。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网络时代,平面设计将产生更大的变革。
二、网络要求平面设计要有合理的布局。
网络提供给读者的视觉范围十分有限,读者能够看到的东西也仅仅只有显示器屏幕大小。一般来说普通的电脑显示器屏幕由14寸到21寸不等。这样的范围就势必要求平面设计师在进行平面设计的过程当中对于整个作品的布局要更加紧密,需要对于布局做更加深入的考虑。只有综合地考虑布局才能够保证平面设计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实际效果。对平面进行区分是网络时代,对于平面设计师的一个首要要求所在。由于人们在注视电脑屏幕的时候,其视线基本上是与平面垂直的,因此人们能够直观看到的部分其视觉传播的效果是明显区别于其他部分的,也就是说受众的注意力会首先被主要区域吸引,然后才会向其他部分转移,这就对于平面设计师的空间布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布局的过程中也需要进一步的注意使用效率,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尽可能的增加屏幕的使用范围,除了使用比较大的屏幕之外,也可以更加重视屏幕使用的效率,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于页面进行优化设计。比如当前设计师经常使用3dsmax,这是一个相当优秀的手机软件,这个软件能够使得整个页面的布局更加井井有条,而不是杂乱无章。这就是合理布局所产生的良好的效果。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合理的布局是要求把视觉的中心作为主页面并且安排操作键在周围,也可以通过平面设计师和软件开发人员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之后,由操作者按照自己的习惯来随意布局,这样一来就能够使得平面设计师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意并且创造出符合理想构思的效果。
三、网络要求平面设计要更加简练。
网络时代对于平面设计的要求,不仅要求其更加重视页面的布局,还需要重视简练。从本质上来看,简练是平面设计的基本要求之一,而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平面设计的简练性也是由网络的实际特征所决定的。网络传播信息的特点是快速而便捷,这一点,只要接触过网络的人都深有体会。在电脑屏幕当中给人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充满多种元素的复杂空间,而为了提高信息的吸引力,设计者经常会使用一些富于变化的动画、多样的字体和鲜艳的色彩。这些元素往往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然而,网络把平面设计人员从传统的各种绘图工具中解放出来,也并不意味着平面设计人员在掌握了相关的绘图软件之后就可以随意的发挥自己的思维来设计各种各样色彩斑斓的作品。恰恰相反的是在网络时代,平面设计人员的设计手法和思想更加需要发生变化。因为在这个时代人们的注意力往往不是十分持久的,即使是再好的作品只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受众的眼球,而不能够给受众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平面设计的关键也就是能够使得所设计出来的作品在第一时间内抓住客户的眼球,而简练性恰好可以帮助平面设计作品达到这样的目的。所谓的简练也就是要求在平面设计的过程当中,通过更加简单的设计手法,使用更加简练的文字和图形来直接说明所想要表达的内容,这样一来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所占用的网络空间,又使得整个作品在传输的过程当中更加具有效率。
四、网络的发展,使得电脑图形设计更加完善。
伴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平面设计能力也有所提高,通过软件的进步也使得平面设计师能够更加方便地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电脑图形的产生和发展也可以平面设计师们更多的想象空间,让平面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当中拥有更多的素材可以使用,从而在网络空间设计师的个人思想和创作能力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也不可否认的是,伴随着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平面设计的手法、风格、方式以及过程较之以前都有了十分深刻的变革。设计师不仅仅需要具备设计思维,还需要掌握对于相关设计软件的使用技巧,这也使得传统的平面设计领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设计师们更多的开始利用电脑这种工具来进行平面设计,并且通过这种设计来表达一些极富声誉,并且极度有趣的课题。一位十分有名的香港设计师就曾经利用电脑设计出具有浓厚中国色彩的图形。因此平面设计师应当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网络时代对于设计师个人所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要想不被时代所抛弃。那么就应当进一步的重视掌握电脑的绘图技巧和规律。根据平面设计的风格以及特征去进一步的发掘创意,进而去进一步的探究平面设计创意的新途径。除此之外,平面设计师还需要重视自身的其他能力,比如在网络时代,作为一个合格的平面设计师应当掌握图形图像的绘画能力以及后期的处理制作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平面设计师个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平面设计师个人转变自己以往的设计思维,从而在设计的过程中更加能够切合整个时代的要求,而设计出一些更加满足当前受众审美观念的优秀作品。
五、网络时代的平面设计更加丰富。
伴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多多少少的就会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络在很大程度上也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在当前的条件下,人们更加愿意利用网络来获取自己所想要知道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在网络时代平面设计将会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得更加的丰富。所谓的时间指的是平面设计的作品能够更加长久的保存。而在空间方面,由于网络的出现,也就使得设计者的视野不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经验,而能够将设计者的视野放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高度。平面设计中所涉及的一些内容也开始逐步的由二维模式向多维模式扩展。这些都是网络时代给平面设计所带来的变革。平面设计在网络上的展示更多的是以多维度空间的形式展示出来的,其应用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变得更加广泛,一般来说,静态的大平面设计在转化成为动态的平面设计之后往往会需要添加更多的元素,而这些元素的添加也使得平面设计在网络上的展示更加立体而丰满,这也是互联网为平面设计所带来的新的优势与机遇,这种变化在当前的文化娱乐以及影音行业中应用得最为广泛。平面设计自身都具有媒体的性质,伴随着互联网络这种新媒体的出现,两种媒体形式实现如何能够形成新的视觉领域。这样一种产物正是在新媒介中应用网络新技术所产生的。网页媒体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网页的设计当中需要经常使用到平面设计的相关技巧,网页设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网页设计者的平面设计思维的,而一个优秀的网页设计者往往也是一个优秀的平面设计师,他们更加知道如何对于一个网页的结构进行优化布局使得一眼就能够看到自己所想要获取的内容,也懂得如何在页面当中添加一些更加有意思的元素能够使得,受众在浏览网页的时候在当前页面多停留。平面设计本就是更重技巧和表达工具的综合体。平面设计自身也就包含着作为一个综合体的复杂性,往往透过平面设计我们可以研究作品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作品的用色、布局、组合、插画等等方面无不包含着平面设计者的心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即使在网络条件下,一个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对于设计者的素质也有着很高的要求,平面设计者不仅仅需要掌握最基础的.平面设计能力,还需要重视自身语言表达能力、色彩分辨组合能力、造型构成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只有这些能力的不断丰富和提高,才能使得设计者真正的能够成为握着神笔的马良。
六、网络环保问题。
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促使了平面设计者水平的提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伴随着互联网络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络当中的污染问题也开始逐步的凸显出来,各种垃圾信息层出不穷,这些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互联网络的空间。时代的建设是离不开环境的保护的,一味地重视发展是不能够从本质上提高生活水平的。在网络时代我们也需要重视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假设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环境,那么这些数字化的垃圾则是网络环保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的数字化垃圾简单的来说也就是那些不请自来的链接文件,这些链接文件往往都是一些制作低劣、语言粗俗毫无设计感的平面作品,甚至有些文件当中还夹杂着一些让人困扰的图片。这样的设计往往毫无美感可言,受众群体在接受到这样的作品之后往往会心生厌恶,这从本质上来看是对于个人没感到严重污染,而这样的视觉污染往往令人厌烦、令人厌恶。作为平面设计师,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要坚守作为一名平面设计者基本的道德底线,坚决的抵制这种垃圾信息的传播,坚守作为一名设计师基本的原则,不接受这种设计的委托,更不应当帮助这种垃圾文件进行传播,这种低劣的作品往往会对设计师个人的名誉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网络的健康环境。除此之外,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网络平面设计师,还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努力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且加强对于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在网络时代,平面设计师的技能开始逐步的呈现出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一个优秀的平面设计师往往在具备最基本的平面设计能力之外,还需要掌握其他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个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脱颖而出的重要条件。网络平面设计师应当树立更高的奋斗目标并且为之努力,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充分地利用互联网络的资源来进行创作,并且利用互联网络当中的一些学习资料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相关技能。还要清楚地认识到设计师个人对于保护网络环境的重要作用,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进一步优化人们的视觉空间,净化人们的网络环境。
七、结语。
综上所述,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网络还并不是一个十分成熟的规范媒体,由于人们参与的广泛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就平面设计领域而言,网络确实对于其变革和创新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也推动了平面设计由线下逐步转向线上,使得平面设计的布局更加合理、方法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人员应当竭尽所能创造出一些更加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平面设计作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专业素质,从而才能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发展。除此之外,作为一个平面设计人员要严格的要求自己,坚持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在网络世界传递自己创作的美丽观念,坚决的抵制数字垃圾,净化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彭刚,刍议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对设计教育的影响[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6.9。
[2]刘世峰,平面不平—信息时代的平面设计变革[j]艺术百家.6.7。
[3]骁勇,中国平面设计的现实与展望[j]艺术与设计.8.9。
优质简述论文研究过程(案例16篇)篇十一
那么论文究竟应该如何准备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重点明确。很多的考生的大纲令人非常的迷惑,所以很多的考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作为论文的提纲是一个论文的灵魂,如果提纲都不明确,那么怎么能让人有阅读的欲望呢,这一点对于考生的发展也是非常的重要的,所以考生应该明确这部分的事情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考生的提纲一目了然。
拒绝混乱。很多的考生在提纲的写作的过程中比较的混乱,这样学员在写作的过程中就没有办法掌握全局,所以在撰写大纲的过程中应该从整体出发,当然还应该确定每一部分的作用,毕竟有的部分是以后论文撰写的主题,所以在大纲的写作中尽量的做到主次分明,这样对于考生的帮助才是比较大的。
活跃的思维,很多的学员都是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比较繁琐的,所以在下笔前一定要认真仔细的进行,对于不相关的材料一定要进行深思熟虑在进行编写,不要一味的返工,这样对于自己也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
优质简述论文研究过程(案例16篇)篇十二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的一个重要的过程,是现代社会发展内在的、必然的趋势。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我国快速城市化的历史阶段。城市化不仅改变了社会的结构,而且改变了社会的价值意识、道德观念,尤其是是对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来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除了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之外,更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这就要求学校德育教育相应做出调整与更改。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始终注重德育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是提升学校教育价值与作用力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当前农村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的现状,并主动调整与改革管理方式,弥补农村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的缺陷与不足,加速推进农村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的全面化、科学化进程。
一、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小学德育管理的现状。
1.贫富差距加大,德育管理难度增加。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直接影响之一是拉大了贫富差距,对于农村居民来说,这种现象尤为明显,一些农村居民能够抓住机遇,主动创业,而一些农村居民依然只能依靠农业收入与外出打工来维持生计,家庭收入的严重不平等会引发较为严重的德育问题。尤其是在农村小学中,学生之间因因为互相攀比而引发偷窃、冲突等等,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都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小学开展德育管理工作的难度。2.多种文化的冲击,德育管理内容增多。经济全球化与农村城镇化是当前社会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与潮流,对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多种形式的文化与意识也不断流入中国,小学生心智发展不健全,区分事物对错的能力相对较低,极有可能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蚀,比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求新求异”等等,这对于青少年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但目前绝大一部分农村小学并没有意识到此问题的严重性,也没有开展相应的德育教育,设置相关的德育教育课程,使德育管理问题隐藏着诸多潜在的危机。3.高科技网络发展迅速,德育管理范围扩展。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不仅仅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大部分农村家庭都已经购买了电脑,智能手机等等,一方面给予农村小学生更多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开拓眼界的机会与平台,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重要问题:沉迷网络,封闭自己、拒绝与他人沟通,网络世界一些色情、暴力等等信息也会大大影响着小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这是当前影响与限制农村小学德育管理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农村小学开展德育管理工作必须考虑的重点与核心。
二、基于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小学开展德育管理的具体措施。
针对当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小学德育管理工作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特将推进与改革德育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扩展德育教育内容,突出德育教育的`时代性。为提高农村德育教育的时代性与时效性,农村小学德育管理人员要根据学校德育工作的现实状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增加与调整德育教育内容,使农村小学德育管理工作始终与社会发展、学生需求同步。比如,农村小学教师应坚持从社会热点事件中汲取信息,比如“该不该扶起摔倒的老人”,“是保持冷漠还是伸出援手”等等,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通过这种方式使小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与洞察社会热点事件,也让农村德育工作与时俱进,长期有效。2.创新德育工作方式,变革德育管理理念。坚持学生本位的管理管理理念不仅仅是转变农村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方式与模式的重要动力,也是激发小学生参加各种德育活动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根本保障。为此,农村小学要彻底变更传统的机械、僵化的灌输式的德育教育方式,尝试推行“体验式”、“自主式”德育教育方式,比如教师可设置“发先你身边的美丽人物”等主题,鼓励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体验学习等等方式搜集资料,并在此过程中得到教育,受到启发,从而大大提高农村小学德育管理工作质量与作用力。3.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扩展德育管理工作范围。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内容反复、项目众多的复杂工程体系,需要学校、家长与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其中,构建德育管理网络,才能使德育管理渗透到小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更加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与身心健康。具体来说,农村小学可以组织家长成立“德育小组”,邀请家长参加到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中来,并时时汇报学生的实际状况,协助学校及时调整德育工作内容与工作内容,同时要加强与德育专家的密切联系,定期开展相关讲座与座谈会,为教师传达最新的德育工作方式与工作理念,解答学校在推行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使农村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高效性与科学性,让农村德育管理工作实现突破性的进展与进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社会道德观、价值取向也发生了转变,而在学校教育领域,也不可避免地对道德教育造成了冲击,使学校德育管理工作面临全新的挑战,在这种大环境下,小学农村德育工作者更要主动去调整管理方式与管理理念,立志于小学农村德育工作的现状,优选德育管理模式,构建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进一步凸显小学农村德育管理工作的现实价值与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范锦飘.城市化进程中小学德育管理的现状与对策[d].广州大学硕士论文,(5).
[2]宋春.当前农村小学德育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教书育人,(2).
优质简述论文研究过程(案例16篇)篇十三
论文研究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综合考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分析数据、运用相关理论来解决问题,使得学生对所研究领域的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我完成论文研究的过程中,我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第二段:规划研究方向和目标。
研究开始之前,首先需要规划研究的方向和目标。这需要我们充分了解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确定研究的热点问题和亮点。同时,我们还需要了解已有的研究现状,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角度。在我进行一篇关于气候变化影响城市发展的研究时,我首先对气候变化和城市发展领域进行了综合的文献回顾和整理,然后选择一个可行的研究角度。
第三段:有效搜集和整理资料。
成功的论文研究需要建立在充分、准确的资料基础上。我们需要使用各种途径,包括图书馆、电子数据库、互联网等,来搜集相关的文献和数据。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只保留与我们研究方向相关的内容。在整理资料时,我注意到了信息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并采用了数据整合和比较的方法,使得我的论文更加有说服力。
第四段:深入分析和解读数据。
论文研究中,数据分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我们可以准确地分析数据,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但是,数据分析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熟练掌握相应的分析工具和技巧。在我的论文研究中,我结合相关理论和实际情境,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我采用了统计方法和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我的发现更加全面和有启发性。
第五段:深思熟虑的结论和启示。
论文研究的最后一步是得出结论。通过研究,我们需要回答我们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并从所获得的结果中得出结论。但是,结论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我们还需要思考结论背后的意义和启示。在我的论文研究中,我的结论不仅指出了气候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和行动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论文研究不仅是对知识的体悟,更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
总结:
通过论文研究的过程,我体会到了它对我的思维能力和学术素养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明确了研究方向和目标,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资料,深入分析和解读了数据,最终得出了结论。通过这些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也加深了我对所研究领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通过思考结论的背后意义和启示,我认识到学术研究的目的远不止于发表论文和获得学位,更重要的是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优质简述论文研究过程(案例16篇)篇十四
核算型会计模式向管理型会计模式转变是一种管理的创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管理型会计成功打破了传统会计的束缚,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管理型会计的形成和建立有科学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依据,在实际会计管理过程中能够利用这些理论知识发挥管理型会计的实效性。管理型会计能够应用于企业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对提高和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不断加快,传统会计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要求,因此,寻求适应现代企业内部管理的会计模式成为必然。以往的会计管理工作只停留在人工操作和书面操作上,注重会计核算。虽然这种方式对财务核算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却缺乏管理,导致漏洞百出,无法利用有效的会计模式对企业财务环境进行管理和控制,使得会计工作没能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和效果。受传统会计核算模式的影响,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的;理论认识发生变化,使得会计管理观念得不到应用和发展的`机会。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人们对会计管理职能的认识有了全面的提升,逐步开始向着管理型会计的方向不断深入发展与应用。在此过程中,人们对传统会计理论的认识和模式产生质疑,使其转化成现代会计信息的综合利用和管理,进而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取得实效,这也进一步确定管理型会计在现代企业会计信息管理中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对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系统建立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化的有效途径。
1.完善企业会计内部管理控制。要想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加强财务管理能力,就必须对会计工作进行计划、控制和分析,会计人员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遵守法律法规,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完整地财务管理制度,还需设立考核机制,深化会计人员思想观念,提高风险责任意识,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职能执行效率,了解其在会计管理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会计内部管理控制,规范会计行为,充分展现会计管理的监督权力,在不断探索和实践活动中完善会计管理机制,使其成功转化,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顺利进行。
2.加强会计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管理型会计转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会计管理模式转变的具体表现。在企业决策、规划、投资过程中,企业领导可以充分利用会计提供的信息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控制,合理利用企业资源,以最优方案为企业发展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因此,加强会计预算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会计预算管理有效地改善了传统会计核算模式带来不便,使整个预算过程在事前、事中、事后得到有效控制和分析,实现现代管理型会计模式。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企业预算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全面性得到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财务管理得到有效控制,这样不仅推动企业发展,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对于企业来说,其发展情况跟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有着重要关系。随着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化不断加快,企业内部决策以及对后期发展的计划、措施等都会有企业会计参与,而会计人员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科学、合理、有效地会计信息,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地影响。因此,在现代管理型会计模式条件下,企业会计要实行信息化管理,提高和完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就必须加强企业成本的核算管理,对企业成本进行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在投资成本的控制上要实行限额管理;还需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效率和能力,管理型会计人员不只是会一些传统的核对、记账、管账等工作,还需要对企业资金使用、变动等情况进行科学地预测和评估,为企业作出科学的生产经营策略,并提供宝贵的会计信息,确保企业一步步进入正常快速发展的阶段。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实现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化,就需要完善企业会计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监督职能,并加强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管理,切实将会计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现阶段,我国财务会计工作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企业进一步去完善,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认识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化在现代化建设中已成必然,要综合企业自身情况,制定完整地、有效地会计管理制度,借鉴和保持核算型会计中的优点,并应用到管理型会计当中,进而有效解决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是会计管理工作满足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优质简述论文研究过程(案例16篇)篇十五
项目设计过程主要是指在现行建筑工程基本建设程序下每一个设计项目所需要经历的设计过程。对项目设计过程图进行研究不难发现,输入作为项目设计输入过程不仅会受到客户需求的影响而变化,同时来自于政府部门、审图公司的政策意见也会对项目设计过程产生较大影响。正因如此,我们必须要在输入过程中采用一定过程程度来进行有效控制,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大型的设计项目中更因如此,并在必要阶段做好客户需要及设计变更的风险预估及风险控制工作。
1.2项目组织管理过程分析。
项目组织管理过程是企业管理设计项目的一系列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项目产品设计主要基于客户需求,目的在于尽可能的提升客户满意程度。项目组织管理过程隶属于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它更侧重于企业组织管理角度。一般而言,在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当中主要有增值过程、管理过程与支持过程三点。在增值过程当中,产品必须要能够实现客户相关接口的控制,如验证过程。在这些接口当中其中应包含界面设计任务书、合同、审计文件、原始资料、输出界面中的设计说明、图纸及计算书等内容。管理过程中实际上是测量客户满意度与识别客户要求的相关过程,经营管理、技术管理、运营管理等则是管理过程中的组织内部子过程,产品在设计上必须要确保此类过程接口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在支持过程上,知识管理、人力资源、质量评定及平台构建都能够实现其与增值过程的相互作用,因此,他们之间的设计接口也需要得到有效控制。
1.3阶段设计过程。
阶段设计过程至设计项目在某一具体的设计阶段所处于过程,以施工图设计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具体的施工图设计过程来对主要增值活动的内外过程界面与接口加以了解,乃至哪些子过程会对设计质量与进度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必要的时候可以充分给予关注。不仅如此,在阶段设计过程当中可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过程管理责任制并指派专人负责,实现关键子过程的'质量管控。
优质简述论文研究过程(案例16篇)篇十六
注重对儿童进行基本的道德规范教育是我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但目前学校德育低效也是共识。为什么我们在拥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和底蕴的情况下,学校德育质量反而不尽如人意呢?可以说当下学校德育现状是多方“合力”的结果。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而学校德育的开展不免也会被大环境波及。加之应试教育一味地追逐分数很难使“德育为首”的观念在教育实践中落实。这样在外力多方作用下,学校德育开展举步维艰,德育实效差强人意。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我们逐步回归教育本质,开始注重学校立德树人的责任。挖掘整合传统蒙学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并加以借鉴,对于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朱熹《小学》德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蕴含朱熹独特德育思想的《小学》是古代道德教育思想的光辉结晶,全书分内外两部分。内篇是全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立教》《明伦》《敬身》和《稽古》四卷;外篇包括《嘉言》和《善行》两部分。内篇的内容立足于生活,教人以具体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外篇则是记载名人贤士的崇高德行,目的是让学生以此为榜样进行学习。《小学》拥有极大的影响价值,朱熹认为后生儿童初学规范时,只要按着《小学》中的要求去做,就基本懂得了该怎样去做人[1]。在《小学》整体内容中蕴含着深刻的德育过程基本规律方面的可贵思想。1.强调明理于先,身体力行传统的童蒙教育注重道德行为的训练和道德习惯的培养,注重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孔子强调“学以致用”,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好坏不能仅从其言语中来判断,而应立足于实践来检验,正所谓“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2]。古代先贤的思想向我们揭示出传统道德教育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多方面的统一培养教育。朱熹也非常重视“力行”,他强调:如果不用躬身实践,只是口头上学习道德知识,那么我们七十岁师从孔子也不晚,两天就可以学完的知识何须多年跟随孔子呢[2]。因此在《小学》一书中,朱熹注重以儿童现有的认知为基础,注重养成教育以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之方,洒扫应对。”以贴近日常生活、基于孩童认知规律的特点,将“事”作为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促使儿童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培养基本的生活能力和礼仪,这比向儿童空谈德育理论知识要有效得多。从具体的“事”入手,可使儿童在“行”的过程中懂得基本的道德规范,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注重运用各种隐性德育资源德育过程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社会性,这已成为共识。在《小学》一书中,朱熹对这一认识有着充分的表述,他主张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运用陶冶法对孩子进行道德养成教育,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家庭教育中,朱熹主张父母及时对儿女进行教育,“子能食食,教以右手”。朱熹认识到优良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儿童良好品行的重要手段,因此建议父母在家庭中要为幼儿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朱熹以孟母三迁的事例充分说明了家庭环境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在学校教育中,朱熹指出要重视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注重运用教师自身的人格影响来感化孩子以进行道德教育。教育者应以身作则,通过为学生树立榜样来影响学生,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向行为的转化。朱熹以明道先生的言论为例,“择其学明德者为太学之师”,又以北宋学者胡瑷事迹阐述“严条约,以身先之”,向我们揭示出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德育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朱熹还非常重视社会环境对儿童道德教育的影响,他指出社会上“经残教驰”、“乡无善俗”的不良环境会导致“蒙养弗端,长益浮靡”,不利于培养儿童的良好品行。从上述关于朱熹的分析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朱熹不仅看到了家庭环境、教师人格魅力等隐性教育资源在儿童品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意识到了学生品德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来实现,还应该密切联系家庭和社会,整合来自多方面的教育影响,以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教育网络。3.重视儿童品行发展规律的特点德育的有效开展最终会落实到让学生能将合乎规范的外在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信念,如此便可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在实践活动中用以调节、完善自己的行为。然而德育的实施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这样才可以取得预想的效果。朱熹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将人的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小学阶段和大学阶段。基于此,在学校教育中,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的选择也不尽相同,所谓“小学者,当其事;大学者,穷理修身”。在小学阶段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立足“教事”思想逐步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行;大学阶段从“教理”出发,培养儿童的自学能力。在智力发展的同时,道德认知会渐渐提高,而合乎标准规范的道德行为会受到道德认知的支配,所以若基本的道德认知基础在小学阶段没有夯实好,那么到大学阶段再来补救就很困难了。《小学》强调道德教育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因为只有儿童的道德行为符合外在他律要求时,儿童才会转向满足个体需要的道德规范,因此,必须对儿童逐层开展道德教育才是最合理的[3]。这些观点与当代道德教育家科尔伯格以及布尔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是十分正确的。
目前,我国小学德育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或将德育局限于教科书,或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或忽视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学生面对教师冷若冰霜的说教根本无法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无法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学校德育被异化为“道德知识的”教育,导致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严重脱节,师生关系也因此紧张。此外,学校德育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德育目标太过宽泛,缺乏层次性,德育收效甚微不说,还造成学生基础道德观念淡薄等后果。
三、借鉴《小学》德育思想优化小学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在学生品德养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优化德育过程是解决我国当下学校德育低效的主要途径。挖掘《小学》蕴含的德育思想,积极探索变革学校德育过程的措施,对于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1.循序渐进,处理好德育客观要求与学生品德现状的矛盾学校德育的目的是将社会所要求的种种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然而,学校教师在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时却枉顾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硬性的说教方式向学生传递抽象的道德理论知识,企图“一步到位”地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共产主义道德觉悟的人。这种方式非但不会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反而会使学生因觉得“假大空”而抗拒老师的教育,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在小学德育过程中我们应借鉴《小学》中教以孩童“眼前事”的原则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道德行为规范做起,然后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对学生的品德要求,以使学生内化相关的社会道德规范,这样才会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品德水平。2.学生的主体性与生成性应得到足够的关注卢梭曾说过:“道德最终的栖居地深藏于人的内心。”[4]道德教育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学生是否从内心对道德主动追求和自觉遵守。传统的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乐此不疲单向度地向学生施加各种影响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这种德育模式虽然即时效果明显,却不能保证学生真正地从心底内化道德规范,以及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潜能,但之前的教育实践却忽略了学生自身的这一潜能,一味地让学生依赖于教师。作为教师我们应尊重学生的自我实现倾向,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内在道德潜能,注重在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引导他们向善、行善,这是比说教更有效的方式。《小学》中提到的“责善,朋友之道也”向我们揭示出儿童在具体的交往实践中能不断调整并完善自己的品行,最终生成自己的自律性与主体性道德人格。3.德育过程中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传统蒙学中有很多关于德育方法的真知灼见,如克己内省、因材施教等。但是,目前学校德育方法却“独树一帜”,说教式盛行。德育目标和内容也都是从教师权威出发,把成人固有的观念强加给学生,一味地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和行为的规劝。我们忽视了德育过程应该是一个以理服人、以情服人的综合过程,是师生间情感交流、共鸣的过程。如果教师把学生单纯地当做自己的“附庸”或被管治者,缺乏情感地向学生讲授品德规范,那么学生是很难养成良好品德的。因为青少年处于心理发展的快速时期,他们对于自尊的需要特别强烈,他们希望自己被尊重,希望自己可以体验到尊重,所以,如果学生被尊重的诉求和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再多的道德知识也无济于事[3]。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应尊重学生,变训斥为诱导,变冷漠为关爱,善于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就如《小学》中提到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那样,多依靠礼仪实践、音乐陶冶等途径来进行德育,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学生心扉,从而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4.德育过程中应正视反复性和渐进性规律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几次说教就能让学生认同接受外在的品德规范,并把它们内化为自身的品德。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为“立竿见影”而采取突击式教育。我们应循序渐进,常抓不懈。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一个从他律走向自律的逐渐完善的过程,如果没有充足的积累做铺垫,那么就很难实现质的飞跃,古人讲的“积善成德”就是这个道理。在学校德育过程中,我们应借鉴朱熹的做法:“七年,男女不同席;八年,始教之让……二十而冠,始学礼”,即先教给学生基本的道德规范,然后向其讲授道德文化知识,进而去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我们应注意在德育过程中反复抓并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应该有创新意识,协调多方力量,做到常抓常新。5.德育过程应立足于生活,避免空壳化良好品德的形成最终要落实到一日的生活、学习等实践活动当中去。道德及道德教育产生于生活,最终为了改变生活。一切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赋予学生生活智慧,进而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用积极的认识和乐观的态度去对待、领悟生活[5]。因此,我们不能再一味地沉迷于行为的训练,却将人的内心感受与实际行为隔离开来,与生活发生决裂。我们的小学德育本就应该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尽可能参与到“洒扫”等具体生活中,更接地气地在活动中培养其品行。在深化课改、立德树人精神的引导下,不少学校富有创意地开展德育活动,但是也出现了一些空话套话、不切实际的空壳化的形式主义现象,过于注重粉饰却缺少真正落实。所以,在德育生活化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开展一些活动以促进儿童品德的发展。
总之,传统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对我们当下学校德育过程的变革有重要的启示价值,我们应当进行挖掘整理。通过对《小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朱熹十分重视儿童的养成教育,注重通过日常的生活实践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能够遵循青少年品德发展规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对我们当前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6]。不过,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小学》作为封建时代道德教育的启蒙读物,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色彩和意识缺陷。因此,我们应注意鉴别区分,明确什么是值得提倡的,什么是应该剔除的,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以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文刚.小学译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2]张艳红.德育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冯文全.德育原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4]余小波.唤醒人内心的道德自觉[j].中国德育,(20).
[5]冯文全.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郝金金.朱熹《小学》中的德育教育方法及其当代价值[j].教育探索,(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