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深入思考并从中获得更多启示。心得体会是一种思考和总结的过程,以下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思路和方法。
精选小学生写的德育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一
学校教育是一个伦理性的整体结构,意味着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包含着价值可能性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只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这种可能性,对学生的品质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便是德育的意义所在。下面我从学校教育的伦理性出发,谈几点小学生的德育特点。
学校道德教育是指向求教育者发展的可能性的。它存在的价值就是引道求教育者在成长过程中走向更为丰富的道德可能性。不断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也就是在教育的价值引导中,学生不断地在道德理解、道德判断能力、道德经验、道德智慧、德性品质各个方面获得更新和发展。学校教育具有了超越性,才能够引导学生实现价值的可能性。
学校道德教育之所以具有超越性,是因为学校道德教育建立在追求善的价值的基础上的,建立在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理想上。作为建构美德的价值引导,学校教育各个方面都渗透着人类的价值和理想。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作为建构美德的价值引导,德育指向必须有所超越。小学生单纯、幼稚、天真无邪,学校教育是他们获得道德发展的重要条件。对道德理想的理解等间接道德认识,道德判断能力与实践性的发展,只有在学校通过系统教育才能系统地获得。可以说,在学校所获得的道德发展对个人终身的道德实践和道德追求都具有影响。因此,德育教育应该紧扣时代主题,努力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生活价值理想,从更广、更丰富的层面帮助他们建构道德精神;引导他们走向发展,走向创造,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
党中央提出“教育要面向未来。”这就意味着德育是指向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任何组成部分都具有超越性的本质。同时也意味着,教育要努力为未来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改变社会现状,推进社会发展,提升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新人,实现对现有社会和现实人的超越。因此,德育不仅要关注现实的存在,更要关照人们未来面对的问题。人不会满足现状,社会也不会维持现状。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发展表现为一种世界范围的广泛竞争,反映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每个环节。如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变更性、竞争性、发展性,使每一个人随时都面临着多种选择、多种风险和许多思想道德方面的实际问题,人们需要消除对未来发展的困惑,避免挫折和失败。德育必须对人们的发展进行引导,进行符合规律的预测、预防和指导,帮助人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这种预测、预防在现代社会是越来越重要。可见,德育也是一种有目的性、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和人们的主体性的增强,其作用越来越重要。
德育只有紧扣时代主题,大力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德育才能显示其时代特征,体现其超越性的本质属性。如果德育不能实现人和社会对现存状况的超越,仅仅是维持现状现实社会秩序和人们现有思想水平的手段,那么,德育就会逐渐陷于保守,无所作为。德育不仅为过去、现在所决定,更为未来所决定。因此,学校在构建办学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时,确定了与各个年级品质培养相呼应的具体目标来帮助引导学生建立和实现道德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道德教育中总是以应有或理想的境界、社会和人,在道德目标的追求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某种必要的张力”(《德育社会学》一书)。如此,学校道德教育具有了超越性,就有可能引导学生实现价值可能性。因此,具有了超越性的道德教育是合目的的道德教育。
学校道德教育是道德价值的引导和个人德性追求的自主活动的结合。引导性意味着道德教育的影响是建立在求教育者的自主性上。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只有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他律”为“自律”的时候,学生内部活动才能被启动,其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真正提高。正如陶西平同志所说的:“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形成内驱力,由此推动学生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形成各种良好的素质。”
而这良好的素质形成,需要教师平常对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训练和引导。从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特点看,低年级甚至中年级的儿童,其道德行为多半是在教师的要求下,或仿效他人的情况下实现的。到了高年纪,其道德行为的自觉性才日益明显地发展起来。所以,良好的习惯不可能靠自发形成,必须经过指导和训练。同时,还要明确,习惯是一种定势,不良习惯一旦养成便难以改变。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诸多习惯养成的起始阶段。乌申斯基有一句名言:“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某种神经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话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对于人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在高度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从小学生开始就应重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重视从生活实践中逐步引导学生的道德理解、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和道德品质的自我构建。
如我们在创设各种德育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正确地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方法论等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研究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核心,创设有利于发展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环境和恰当的教育方式,以此来引导和激发儿童自我教育的动机,促进儿童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以此获得“变他律为自律”。这样让学生逐步地从自主的生活实践中,从自己的道德体验中,获得自我超越,获得在多元价值中选择自我的价值定向,从而自主地培养自己的德行品质。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德育外在环境的发展变化,我们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努力更新观念,教育的思路和手段也应相应地发生变化,要从长远的发展观、社会观来正视自己的教育对象,不负教育的光荣使命。我们的学生最终是要走上社会,成为社会人。一个人走上社会无论是环境的适应,还是知识技能的获得,抑或事业的成功,都靠自己的拼搏,即靠自己的不懈努力,而他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的程度如何与他自身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而他的综合素质如何,又以自我能力相关,自我教育能力越强,就越有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其生存和发展能力就越强。所以,只有从小学生开始积极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人成长的需要。
精选小学生写的德育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二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xx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多年来,我们加强了学生德育教育、教学的研究,其主要做法是:
1、加强师德理论学习。我们在教师政治学习的时候,认真学习了《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省、市教委有关师德教育和建设的文件资料等,有效地加强了师德建设。
2、积极参与德育科研活动,我们以新课程理念努力转变班主任的角色,并通过小课题研究、理论学习、案例撰写等形式开展德育科研活动。每位教师都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提高了自身的德育理论水平。
1、爱国主义教育:
1、2、开展好“读书漂流活动”读书活动,并根据学校有关要求,组织了征文比赛。学生通过读书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爱国热情。
2、安全法制教育:
2、1、加强安全知识的宣讲教育;
2、4、开展了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如黑板报、专题广播等,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3、环保教育:
通过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积极宣传环保的重要意义,上好《环境教育》课。我们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4、文明礼貌教育本学期,本人校继续加强了学生常规教育,特别是文明礼貌教育,以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xx常行为规范》为内容,开展“文明班级百分赛”活动,以班级教育、自我教育为主,红领巾督察队为阵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5、学校认真开展了关爱“后进生”教育工作。
为真正提高家校联系质量,本学期制定了家长学校各种制度并开展活动,还对班主任或其他任课老师提出一定的要求,使学校、家庭、社会联系更为紧密,构建立体的教育网络。
精选小学生写的德育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三
德育课堂是一种专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提高道德素养的教育课程。在这个课堂中,小学生学习如何做一个守纪守法、诚实守信、友善宽容的人,这对他们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在参与德育课堂的过程中,我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发现德育课堂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机会,让我们学习关于道德的知识。在课堂上,老师会讲解各种道德故事、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行为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教学内容,我学会了诚实、正直、守时等基本的道德价值观。老师还会给我们模拟一些道德困境,让我们分析该如何正确面对和解决问题。通过这些情景模拟,我学会了合作、友善、宽容,懂得了在与他人相处中的尊重和包容。
其次,德育课堂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实践道德行为的场所。在课堂上,我们不仅仅是被动地听,在一些小组讨论和互动活动中,我们得到了积极参与的机会。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思考问题、讨论解决方案,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具体的行动计划。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我学会了主动思考、理性判断,能够准确地分析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同时,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也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
另外,德育课堂还培养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在课堂上,老师会让我们了解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引导我们思考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我们会共同参与一些社区服务活动,如文明上街、捡拾垃圾等。通过这些活动,我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更意识到了自己应该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并且这些行动也增强了我对身边环境的保护意识。
总的来说,德育课堂的学习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我从中学会了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更懂得了尊重和包容。课堂上的实践活动培养了我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升了我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此外,参与社区服务活动让我明白了为社会贡献的重要性,激发了我为人民做贡献的决心。因此,我希望能够继续参与德育课堂的学习,在锻炼自我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德育课堂对于小学生的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它能够提供学习道德知识的机会,培养实践道德行为的能力,以及培养社会责任感。我相信,通过参与德育课堂的学习,我们准能成为优秀的人,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并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
精选小学生写的德育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四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很大,它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材的前提。现在的小学生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极强,一些不文明的脏话可以毫不顾忌地说,不文明的行为也因为年幼无知而轻易地被大人原谅,有的孩子待人长幼不分。很多学生在家长的溺爱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作业本上写错的字都是家长代劳擦了,作业写完了,本子、书文具盒放在书包里的事都是家长代劳的。等等,等等,长此以往,造成学生做事没有方向,动作磨蹭,有始无终,丢三落四的坏习惯,自理能力极差。俗话说:“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怎样帮助一年级孩子走好入学的第一步,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由于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新生,入学后,他们首先感到非常新鲜,尤其是刚开学前几周,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伙伴、新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异常兴奋。原来幼儿园一直窝在教室里分不清楚上下课的他们,仿佛终于尝到了什么是自由的滋味,每到下课,他们就冲出教室,如同出笼的小野兽在操场狂奔,结果可想而知,重则头破血流,轻则大哭小叫。下课是这般模样,那上课呢?有的自由漫步,有的大声交谈,有的嘴里吸着果冻条,有的才坐下又像弹簧一样跳起来冲了出去,原来他刚想起来要上厕所了,他们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外面的铃声,从外面走进来上课的老师,他们全都没有看见没有注意,或者说看见了还是继续他们的事。等等事例举不胜举。真庆幸校长的开明,发了一个小喇叭,不然我真的不知道我要用多少分贝的音量才能让他们听见我说话,让他们知道上课了,要安静了。开学的几周,我感觉自己像一个老太太,每天唠叨着:听见铃声进教室,坐神气等老师,下课要及时上厕所,要做好课前准备。上课说话要举手,不能随便离开座位。不能随便扔垃圾,见到垃圾要随手捡起来,校园内里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不要迟到,服装穿戴整齐,有病有事要请假……总之,什么事情都要细细关照,什么事情都要手把手教,什么事情都不忘示范指导。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这些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很简单,可是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做好并不容易。小孩子看懂了,学会了,还不等于他们会按要求去这样做。要想让他们养成习惯,必须经过长时期的坚持才能形成,还要经常检查,经常指导,力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习惯成自然”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因此,作为一年级孩子的班主任,我们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我们需要经常在孩子们耳边耐心唠叨,并且以身示范,让孩子们耳听目染,学会跟着做。看不懂的就一对一,手把手的教。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可不能灰心无辄。要知道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就好似一个漫长的较量的过程。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
有的学生做作业动作慢,坐姿不正;有的学生握笔姿势错误,屡教不改;有的学生坐立不稳,东张西望……这些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你要一下子让他改正过来,是不可能的。往往你刚提醒,转身之间他又那样了。又比如扫地,有些孩子直着腰,拿着扫帚满地乱划拉。我就告诉孩子们,扫地要弯下腰去,用扫帚的整个斜面接触地面,按顺序从后向前扫。小角落就把扫把竖起来扫。抹灰时,有些孩子抹布上的水太多,在门上、讲台上留下一道道脏水印。我就教孩子们,抹布拧干再擦。排课桌要横里竖里一起看。劳动的程序讲得越清楚,指导越具体,孩子学会、学好的可能性越大,成功机会越多,就越能激发孩子的劳动热情。所以,我们班主任要在平时多提醒,多督促,多鼓励,多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一定能看见成效和回报。
如论是什么样的孩子,都对故事感兴趣。一味的唠叨会使孩子厌烦,耳朵也会起老茧。一个个脍炙人口的儿童故事,浓缩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形象。我们班主任可以多讲讲故事,学生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能够感受生活,得到教育。在教育学生时,可以根据孩子们的行为偏差,适时引用一些儿童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是经典的世界童话,可以中间篡改章节,也可以根据需要即兴编个。虽然没有尊重故事原著,但是我们自编或篡改的这些故事,可以使孩子们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改正行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指导了他们的品行方向,为他们树立的榜样。孩子们也确立了自己前进的目标。
开学以来,我这班的孩子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大都好动好斗,经常大事没有,小事不断,不是手臂破了皮,就是膝盖裂了嘴。常常这事还没处理完,那里又有孩子哭开了。真是一个头两个大。我就利用《狼人毛力克》的故事,稍加改动,把毛力克塑造成一个遵守纪律,团结伙伴,乐于助人的孩子,动物都有规则,孩子们也要遵守规则啊。慢慢的,孩子们知道了一些规则,懂得做了错事要道歉要弥补,尽量不错不好的事情,做事前要用大脑思考下是不是可以做,等等。
总之,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强化的过程,我们一年级的班主任要抓住新生入学这个关键时期,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强化训练,加深烙印,习惯成自然,来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
精选小学生写的德育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五
德育课堂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德育课堂中,学生不仅学到了许多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还培养了良好的品德修养和价值观。以下是我对德育课堂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在德育课堂上,老师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会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讲故事、设问、小组讨论等,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德育课堂的兴趣,也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道德教育的知识和理念。
其次,德育课堂让学生了解并学会尊重他人。在课堂上,老师会带领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活动,如小组讨论、合作游戏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学会了倾听他人的观点,并且尊重每个人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增强了集体意识,还培养了互助友爱的精神,这对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成为一个有爱心和尊重他人的人非常重要。
此外,德育课堂还教会了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冲突和问题。在课堂上,老师会引导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学习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和解决问题。学生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如何保持冷静和理智地解决冲突。这样的培养方式将帮助学生们自我成长,并且在未来的生活中,他们可以更好地处理与他人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此外,德育课堂还教会了学生勇于担责并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课堂上,老师会通过展示真实生活案例和讲述相关故事的方式,告诉学生们要勇于正义,勇于支援弱者,勇于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学生们懂得了作为一个小公民,应该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社会的不公正和不规范。
最后,德育课堂让学生们意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懂得自己要成为一个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通过德育课堂的学习,学生们将正直、诚实、守纪律等道德规范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格特质。这将极大地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并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受人尊重和信赖的人。
综上所述,德育课堂对我们小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德育课堂的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许多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还培养了良好的品德修养和价值观。德育课堂教会了我们尊重他人,正确处理冲突和问题,勇于担责,培养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我相信通过德育课堂的学习和教育,我们会成为一个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人,并且为我们的社会做出贡献。
精选小学生写的德育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六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参观我们学校的德育室。在这次参观中,我收获了许多知识,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德育室的重要性。我认为,德育室不仅是一个教室,更是培养我们德行和品格的摇篮。通过这次参观德育室,我对德育有了新的认识,并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参观德育室给了我一个机会了解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在德育室里,我看到了墙上挂满了各种颜色的图表,上面都记录着德育目标和学生们的德育行为。这让我认识到,德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我们的品格和道德修养,使我们成为受人尊敬的人。同时,德育室里的展示板上还有一些关于诚信、友善等主题的图片和文字,让我们了解到德育的具体内容是通过这些主题教育我们。这些内容使我对德育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次,参观德育室让我明白了德育室在培养我们良好行为习惯上的重要性。在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德育室,上面贴满了展示学生良好行为的奖状和证书,这些都是德育室对学生的认可和肯定。在德育室中我们了解到,德育室不仅是一个给我们上德育课的地方,更是记录和评价我们行为的地方。这让我明白了学校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并激发了我树立更好行为习惯的动力。
再次,参观德育室让我认识到德育需要我们每个学生的参与。在德育室参观过程中,我发现德育室里有很多学生交流互动的场所,这让我明白了德育不是老师单向灌输的过程,而是需要我们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在德育室中,我们可以交流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分享自己的进步和改变。这种学生参与的机制使我深刻地明白了德育的特殊性,也让我更加珍惜这个机会和责任。
最后,参观德育室让我看到了德育的效果和价值。在德育室中,我看到了许多同学收获了奖状和证书,他们成为了德育的典范和表率。这让我明白了德育真正的实际意义在于将道德修养和良好行为贯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学校里,我们要做到守纪律、讲卫生、团结友爱,这些都是德育的目标和价值。通过参观德育室,我看到了德育对学生的引导和养成的成果,同时也坚定了我对德育的认同和信心。
总之,参观德育室给我带来了许多的启示和感悟。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德育室的重要性,感受到了德育对我们学生的影响和教育价值。德育室不仅是一个展示学生良好行为的地方,更是培养学生德行和品格的摇篮。通过参观德育室,我对德育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加明白了德育对我们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我将继续努力,树立良好行为习惯,参与德育活动,为实现自身的目标和贡献社会而努力。
精选小学生写的德育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七
作为一名中小学生的德育体验有很多,这是个漫长而有趣的过程。从小学到初中,我在学校中接受了许多的德育教育,这使我得以领略到德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中小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德育素质。下面是我对于这个主题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第一段:了解并接受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学校中,我认识到德育教育在我们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德育教育是培养我们素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帮助我们在道德方面做出更为积极的选择。德育教育不仅仅是要求我们做到诚实,友善,勤奋等等各种道德标准,更是把这些道德标准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使得我们在实践中能够真正体现道德的价值。
第二段:培养良好的品德风范。
作为一名学生,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就是要做一个文明的人。在学校里,我们接受的德育课程涉及到了很多课程,如英语、物理、思想政治等等,从中我们能学到很多积极向上的思想和行为,如团结协作,自信积极,诚实守信,勤奋好学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在平时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即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品德风范,做到身体力行。
第三段:对待同学间的关系。
在学校中,同样要求我们积极向上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在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上。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接受并尊重他人的差异,平等包容每一个人,防止和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和分歧。在班级中,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共同为一个目标而努力,这样可以建立更加和谐的学校氛围。
第四段:落实自己的责任。
在学校中,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强调我们应该做到什么事情,还要让我们明白作为学生,应该负起我们的责任,做到不辜负老师、家长和社会的期望。我们要树立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并为之努力,从而成为一名受尊重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承担的责任,并无怨言地付出我们的努力,使得学校、班级、家庭和谐、稳定地发展。
第五段:建立自己的榜样概念。
最后,在学校中接受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对我们的未来的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不仅仅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还要从身边树立正面的社会榜样,从而对未来的生活产生一定的积极的影响。在自己的事业发展中,我们应该坚持正义和公正,以身作则,成为合格的公民。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行使我们的权力,并最终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我们的一份贡献。
总之,在学校里接受德育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也是一个有趣和非常必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了解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它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我们应该培养良好的品德风范,对待同学间的关系,落实自己的责任,并且建立自己的榜样%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成长,为社会、家庭做出贡献。
精选小学生写的德育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八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生的教育中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深感受到德育对学生的重要性。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收获颇丰,下面将就我个人的德育心得体会结合实践分享一下。
一、德育是学校的基础工作,必须重视德育工作的实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基础。德育应该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品德修养。德育工作需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科学制定教育计划,并注重实用性和实效性。
二、德育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方法手段。随着时代的变迁,德育方法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现实情境不断改善和创新。在德育方法上,要注重前瞻性、系统性和多样性。可以以情感体验为基础,聚焦生活场景,锻炼情感素养;可以采取信息化手段,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培养公益意识;还可以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扩展学生的视野,锤炼实践能力。
三、德育工作需要与学科融合,实现双向促进。德育与学科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关系。在学科教育中,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的同时,针对学生的知识缺陷和行为习惯,启发他们的思想和认识,并通过各种方法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也需要融入学科教育中,对于教师而言,既要激发学生学科学习的兴趣,也要关注学生的思想表达,关注学生生活中的一草一木。
四、注重德育教育与校外环境的结合。德育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教育,更需要融入到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中,实现德育环境和人才资源的全面共享和综合利用。教师可以多开展学校与家长的互动交流,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同时可以建立起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校外体验社会、观察社会、思考社会,加强自身的德育实践。
五、教师是德育工作的推动者,注重提高自身德育素养和意识。教师是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塑造的重要力量,教师的德育水平是促进学生德育修养的直接因素。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德育思路和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育理念,提高自身德育素养和意识。教师也要积极参加职业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自身德育教学水平和德育工作实效。
总之,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参与者,教师在实践中不仅要注重方法手段和方略策略的创新,更要关注德育工作的实效和学生的发展。只有把德育工作真正地作为学生成长教育的重要基础,才能让德育工作走向成功,实现德育教育幸福生活的目标。
精选小学生写的德育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九
在中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德育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注重他们的品德发展。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认识到德育的必要性,并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教育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品德素质。
第二段:体会。
针对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我始终认为依靠家庭的作用和学校强有力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是孩子们最初的社会环境,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价值观和态度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切实加强家庭教育,并与学校形成有机结合,共同为孩子打造健康成长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我发现通过体育运动和音乐艺术等多种形式开展德育教育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体育运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同时能让学生们在身体锻炼中感受到快乐与成就感。而在音乐和艺术方面,可以让学生表现自我、发挥个性、学习感受美好等多方面得到深入的体验,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创新意识的提高。
第三段:方法。
在实践中,我将德育教育贯穿于课堂之中,探索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德育教学方法。针对小学生,我通过故事、写信等方式来激发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培养孩子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对于初中生,则在普及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规范行为的能力。
我还通过有意识地设计课程安排和活动形式来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在教授科学实验的同时,我努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好奇心,教授文学作品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人文精神。
第四段:反思。
德育教育不是简单的宣传,更不是靠口号喊出来就能得到实际效果的。反而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导致学生心生抵触或无动于衷。更为重要的是,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实际操作和亲身示范。
在实践中,我发现教师的言传身教和角色示范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自己先做到了正确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才能将其传递给学生。同时,也要切实关爱每一个学生,从学生的兴趣和日常生活中发现潜在的问题和不良习惯,并加以引导和纠正。
第五段:总结。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需要注重德育教育的运作,让孩子们学到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行为,为他们的美好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德育教育也需要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改进,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精选小学生写的德育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十
近日,我校组织全体小学生参观了学校德育室。参观过程中,我对学校德育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德育室的功能和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参观,我深深感受到了学校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以下是我对于小学生参观德育室的心得体会。
首先,参观德育室让我明白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过程,而德育室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德育室内布置整齐,墙上挂满了精美的道德引导画和珍贵的史料图片。我特别留意到了一幅画,上面写着“德治国,德兴家,德盛世”,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小学生,自己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多么重要。德育室的存在,使我们能够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接收到更多的德育教育,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其次,参观德育室让我了解了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在德育室内,我看到了各种寓教于乐的道德教育器材和图书,这些都是为了引导我们正确树立价值观,明辨是非。此外,德育室还设有专门的德育讲座区域,通过讲座的形式,老师会定期为我们进行德育知识的普及和讲解。这些方法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德育教育的内容和重要性,使我们懂得了如何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再次,参观德育室让我触摸到了真实的德育教育成果。在德育室内,我看到了德育活动的照片和现场记录,这让我明白了学校对德育教育的用心和努力。同时,我也看到了一些同学的德育成果,他们的作品和荣誉感染了我。这让我更加确定了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的决心,也希望自己能够在德育教育的道路上后来者可以赶超。
最后,参观德育室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德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德育室内德育工作者对我们的热情接待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付出。在讲座过程中,他们充满激情地讲解道德知识,引导我们了解道德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他们的无私奉献和辛勤付出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进一步明白了学校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和决心。
总之,小学生参观德育室的经历给了我很多启发。通过这次参观,我明白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了解了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触摸到了真实的德育教育成果,并深刻体会到了德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我将把这次参观的体会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同时,我也愿意向身边的同学们宣传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德育室所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
精选小学生写的德育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十一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多年来,我们加强了学生德育教育、教学的研究,其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研究。
1、加强师德理论学习。我们在教师政治学习的时候,认真学习了《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省、市教委有关师德教育和建设的文件资料等,有效地加强了师德建设。
2、积极参与德育科研活动,我们以新课程理念努力转变班主任的角色,并通过小课题研究、理论学习、案例撰写等形式开展德育科研活动。每位教师都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提高了自身的德育理论水平。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
1.2、开展好“读书漂流活动”读书活动,并根据学校有关要求,组织了征文比赛。学生通过读书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爱国热情。
2、安全法制教育:
2.1、加强安全知识的宣讲教育;。
2.4、开展了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如黑板报、专题广播等,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3、环保教育:
通过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积极宣传环保的重要意义,上好《环境教育》课。我们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4、文明礼貌教育本学期,本人校继续加强了学生常规教育,特别是文明礼貌教育,以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常行为规范》为内容,开展“文明班级百分赛”活动,以班级教育、自我教育为主,红领巾督察队为阵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5、学校认真开展了关爱“后进生”教育工作。
三、切实加强家校联系。
为真正提高家校联系质量,本学期制定了家长学校各种制度并开展活动,还对班主任或其他任课老师提出一定的要求,使学校、家庭、社会联系更为紧密,构建立体的教育网络。
精选小学生写的德育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十二
作为一名教师,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难教,不好管理。诚然,这里包含了家庭与社会的不良影响。但事实上,却是我们的德育工作做得不够所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是一手硬,一手软,只注重了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优秀道德品质的养成的培养,从而我们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所致。而要想搞好德育工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做到德育与智育并举,并且要做到德育先行。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大都会陷入这么一个误区:认为要想搞好学生的成绩,只能抓教学,而与德育与关。实际这是大错而特错的。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想一想:优秀的成绩是从哪来的呢?其实,无论是教育学还是心理学,都早已明确地给我们指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处于一种主导的地位,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谁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谁才是最后的赢家。再进一步说,就是只有学生素质的优秀,才有优秀的成绩,我们也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二、德育工工作要始于课堂,融于生活。
德育工作可不像各学科教学那样,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课上听懂记住了事。我们必须充分地利用好“课堂”与“生活”这两块德育阵地,尤其是生活这个真正的德育大课堂。我们在课堂上所传授的德育内容,须要学生在生活中去践行,检验并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够教会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做人,把学生培养成思想、道德、品质均优秀的人才。这才是我们德育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德育工作的'最高境界。
三、德育工作要言行并举,以言促行,以行养德。
现在我们所谓的德育大多只是停留在语言的层面,即以说教为主要形式,而忽略了身教的重要性。德育不仅要言传,更需要身教。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老师而言,他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道德素养的养成起“示范”与“诱导”的作用。可以说,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前,我曾在无意之中听到过学生这么一句话:“老师不让咱们在学校吃零食,可他们却在办公室内嗑瓜子……以后我也在学校吃!”多么童稚、直率呀!然而这又能怪谁呢?只能怪我们教师言行不一致,只注重了言教,而没有注意身教对学生的巨大影响。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言教与身教并举并重,言行一致,以言教指引学生与自身的行为,在符合“道义”的行为中养成学生与自身高尚的道德素养。
四、德育应从低年级抓起,并且要长抓不懈。
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我们在进行德育工作时,必须做到随时随地进行,并且要长抓不懈。这样才会使我们的德育效果持久,才能促进学生优秀的道德素养的形成。低年级阶段是学生道德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只有从这个时期抓起,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工作事半功倍地进行。
以,我们教师必须重视德育工作,重视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力求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五.注意德育工作的隐性衔接。
精选小学生写的德育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十三
作为父母都会想到给自己孩子充足的营养,丰富的知识,从多方面开发孩子的智力……,但对如何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认为也很重要,却考虑得却不多。良好的品德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具体地说,可从以下方面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
(一)激发孩子对祖国的爱。
对祖国的爱是人类的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珍贵遗产,它是成才的巨大推动力。从我国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数学家华罗庚身上都能看到爱国情思的巨大力量。家长要教育孩子努力给母亲、父亲、祖父、祖母带来欢乐;关心、体贴、照顾生病的家人。还可通过游览、参观、旅行使孩子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风光,知道祖国有着辽阔的领土,丰富的物产,悠久的文化……这些都能对孩子进行爱的熏陶,能萌发他们对祖国的爱。
(二)使孩子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是从小开始长期实践而形成的。因此,家长应要求孩子从小做到尊老爱幼,待人和气,热情,有礼貌;不骂人,不讲脏话;大人讲话不插话,不打断别人说话;在别人家做客时不乱翻东西等等。
(三)培养孩子不说谎话、有错就改的好品质。
教育孩子不隐瞒自己的过错,并要勇于改正错误。要使孩子切实做到这些,最主要的是家长教育的态度,如果对孩子的过错一味指责,是很难培养孩子这一品质的。家长发现孩子说谎时,应分析说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
有的孩子做错了事怕挨骂挨打而说谎;有的为了满足其虚荣心而说谎等等。若是家长不分青红皂白批评孩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有的孩子待人不真诚,有说谎、私拿别人的东西等不良行为,也可能是受了大人不良行为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使孩子形成根深蒂固的恶习,对此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明智的做法是处处以身作则,当好孩子的榜样。
(四)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质。
孩子的勤劳品质可通过两方面的劳动来培养:一是自我服务劳动。让孩子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自我服务劳动能培养孩子生活的条理性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为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打下良好基础。二是适当的家务劳动。可让孩子洗碗筷、打扫居室卫生、择菜、就近处买小物品等。适当的家务劳动能加强孩子对家庭成员的关心爱护,同时,通过劳动使孩子明白长大后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
(五)培养孩子大方好客、与人友好相处的品格。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孩子独居独食多。培养孩子大方不自私,与人友好相处十分重要。平时家长要教育孩子事事处处不能只顾自己,要和朋友一起玩,与其他孩子友好相处。
(六)培养孩子勇敢坚强、自信开朗的性格。
要培养孩子勇敢的性格,必须注意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经常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不要随便指责、嘲笑、挖苦和恐吓孩子,以免形成孩子遇事胆小畏缩的心理。家长还可教给孩子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使孩子产生足够的自信心。孩子的胆怯行为大多因缺乏自信心才产生的,而自信心又是建立在必要的知识技能基础上的。
此外,家长还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事、故事、电影、戏剧等文艺作品中富有勇敢精神的形象来影响和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形成开朗自信的性格。
精选小学生写的德育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十四
德育只有紧扣时代主题,大力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德育才能显示其时代特征,体现其超越性的本质属性。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小学生德育教育心得,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很大,它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材的前提。现在的小学生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极强,一些不文明的脏话可以毫不顾忌地说,不文明的行为也因为年幼无知而轻易地被大人原谅,有的孩子待人长幼不分。很多学生在家长的溺爱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作业本上写错的字都是家长代劳擦了,作业写完了,本子、书文具盒放在书包里的事都是家长代劳的。等等,等等,长此以往,造成学生做事没有方向,动作磨蹭,有始无终,丢三落四的坏习惯,自理能力极差。俗话说:“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怎样帮助一年级孩子走好入学的第一步,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
一、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由于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新生,入学后,他们首先感到非常新鲜,尤其是刚开学前几周,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伙伴、新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异常兴奋。原来幼儿园一直窝在教室里分不清楚上下课的他们,仿佛终于尝到了什么是自由的滋味,每到下课,他们就冲出教室,如同出笼的小野兽在操场狂奔,结果可想而知,重则头破血流,轻则大哭小叫。下课是这般模样,那上课呢?有的自由漫步,有的大声交谈,有的嘴里吸着果冻条,有的才坐下又像弹簧一样跳起来冲了出去,原来他刚想起来要上厕所了,他们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外面的铃声,从外面走进来上课的老师,他们全都没有看见没有注意,或者说看见了还是继续他们的事。等等事例举不胜举。真庆幸校长的开明,发了一个小喇叭,不然我真的不知道我要用多少分贝的音量才能让他们听见我说话,让他们知道上课了,要安静了。开学的几周,我感觉自己像一个老太太,每天唠叨着:听见铃声进教室,坐神气等老师,下课要及时上厕所,要做好课前准备。上课说话要举手,不能随便离开座位。不能随便扔垃圾,见到垃圾要随手捡起来,校园内里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不要迟到,服装穿戴整齐,有病有事要请假……总之,什么事情都要细细关照,什么事情都要手把手教,什么事情都不忘示范指导。
二、养成教育要坚持不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这些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很简单,可是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做好并不容易。小孩子看懂了,学会了,还不等于他们会按要求去这样做。要想让他们养成习惯,必须经过长时期的坚持才能形成,还要经常检查,经常指导,力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习惯成自然”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因此,作为一年级孩子的班主任,我们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我们需要经常在孩子们耳边耐心唠叨,并且以身示范,让孩子们耳听目染,学会跟着做。看不懂的就一对一,手把手的教。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可不能灰心无辄。要知道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就好似一个漫长的较量的过程。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
有的学生做作业动作慢,坐姿不正;有的学生握笔姿势错误,屡教不改;有的学生坐立不稳,东张西望……这些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你要一下子让他改正过来,是不可能的。往往你刚提醒,转身之间他又那样了。又比如扫地,有些孩子直着腰,拿着扫帚满地乱划拉。我就告诉孩子们,扫地要弯下腰去,用扫帚的整个斜面接触地面,按顺序从后向前扫。小角落就把扫把竖起来扫。抹灰时,有些孩子抹布上的水太多,在门上、讲台上留下一道道脏水印。我就教孩子们,抹布拧干再擦。排课桌要横里竖里一起看。劳动的程序讲得越清楚,指导越具体,孩子学会、学好的可能性越大,成功机会越多,就越能激发孩子的劳动热情。所以,我们班主任要在平时多提醒,多督促,多鼓励,多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一定能看见成效和回报。
二、养成教育要方法多样。
如论是什么样的孩子,都对故事感兴趣。一味的唠叨会使孩子厌烦,耳朵也会起老茧。一个个脍炙人口的儿童故事,浓缩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形象。我们班主任可以多讲讲故事,学生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能够感受生活,得到教育。在教育学生时,可以根据孩子们的行为偏差,适时引用一些儿童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是经典的世界童话,可以中间篡改章节,也可以根据需要即兴编个。虽然没有尊重故事原著,但是我们自编或篡改的这些故事,可以使孩子们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改正行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指导了他们的品行方向,为他们树立的榜样。孩子们也确立了自己前进的目标。
开学以来,我这班的孩子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大都好动好斗,经常大事没有,小事不断,不是手臂破了皮,就是膝盖裂了嘴。常常这事还没处理完,那里又有孩子哭开了。真是一个头两个大。我就利用《狼人毛力克》的故事,稍加改动,把毛力克塑造成一个遵守纪律,团结伙伴,乐于助人的孩子,动物都有规则,孩子们也要遵守规则啊。慢慢的,孩子们知道了一些规则,懂得做了错事要道歉要弥补,尽量不错不好的事情,做事前要用大脑思考下是不是可以做,等等。
总之,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强化的过程,我们一年级的班主任要抓住新生入学这个关键时期,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强化训练,加深烙印,习惯成自然,来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多年来,我们加强了学生德育教育、教学的研究,其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研究。
1、加强师德理论学习。我们在教师政治学习的时候,认真学习了《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省、市教委有关师德教育和建设的文件资料等,有效地加强了师德建设。
2、积极参与德育科研活动,我们以新课程理念努力转变班主任的角色,并通过小课题研究、理论学习、案例撰写等形式开展德育科研活动。每位教师都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学习。
提高了自身的德育理论水平。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
1、爱国主义教育:
1.2、开展好“读书漂流活动”读书活动,并根据学校有关要求,组织了征文比赛。学生通过读书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爱国热情。
2、安全法制教育:
2.1、加强安全知识的宣讲教育;。
2.4、开展了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如。
黑板报。
专题广播等,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3、环保教育:
通过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积极宣传环保的重要意义,上好《环境教育》课。我们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4、文明礼貌教育本学期,本人校继续加强了学生常规教育,特别是文明礼貌教育,以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常行为规范》为内容,开展“文明班级百分赛”活动,以班级教育、自我教育为主,红领巾督察队为阵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5、学校认真开展了关爱“后进生”教育工作。
三、切实加强家校联系。
为真正提高家校联系质量,本学期制定了家长学校各种制度并开展活动,还对班主任或其他任课老师提出一定的要求,使学校、家庭、社会联系更为紧密,构建立体的教育网络。
学校教育是一个伦理性的整体结构,意味着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包含着价值可能性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只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这种可能性,对学生的品质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便是德育的意义所在。下面我从学校教育的伦理性出发,谈几点小学生的德育特点。
一、超越性。
学校道德教育是指向求教育者发展的可能性的。它存在的价值就是引道求教育者在成长过程中走向更为丰富的道德可能性。不断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也就是在教育的价值引导中,学生不断地在道德理解、道德判断能力、道德经验、道德智慧、德性品质各个方面获得更新和发展。学校教育具有了超越性,才能够引导学生实现价值的可能性。
学校道德教育之所以具有超越性,是因为学校道德教育建立在追求善的价值的基础上的,建立在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理想上。作为建构美德的价值引导,学校教育各个方面都渗透着人类的价值和理想。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作为建构美德的价值引导,德育指向必须有所超越。小学生单纯、幼稚、天真无邪,学校教育是他们获得道德发展的重要条件。对道德理想的理解等间接道德认识,道德判断能力与实践性的发展,只有在学校通过系统教育才能系统地获得。可以说,在学校所获得的道德发展对个人终身的道德实践和道德追求都具有影响。因此,德育教育应该紧扣时代主题,努力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生活价值理想,从更广、更丰富的层面帮助他们建构道德精神;引导他们走向发展,走向创造,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
党中央提出“教育要面向未来。”这就意味着德育是指向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任何组成部分都具有超越性的本质。同时也意味着,教育要努力为未来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改变社会现状,推进社会发展,提升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新人,实现对现有社会和现实人的超越。因此,德育不仅要关注现实的存在,更要关照人们未来面对的问题。人不会满足现状,社会也不会维持现状。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发展表现为一种世界范围的广泛竞争,反映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每个环节。如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变更性、竞争性、发展性,使每一个人随时都面临着多种选择、多种风险和许多思想道德方面的实际问题,人们需要消除对未来发展的困惑,避免挫折和失败。德育必须对人们的发展进行引导,进行符合规律的预测、预防和指导,帮助人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这种预测、预防在现代社会是越来越重要。可见,德育也是一种有目的性、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和人们的主体性的增强,其作用越来越重要。
德育只有紧扣时代主题,大力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德育才能显示其时代特征,体现其超越性的本质属性。如果德育不能实现人和社会对现存状况的超越,仅仅是维持现状现实社会秩序和人们现有思想水平的手段,那么,德育就会逐渐陷于保守,无所作为。德育不仅为过去、现在所决定,更为未来所决定。因此,学校在构建办学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时,确定了与各个年级品质培养相呼应的具体目标来帮助引导学生建立和实现道德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道德教育中总是以应有或理想的境界、社会和人,在道德目标的追求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某种必要的张力”(《德育社会学》一书)。如此,学校道德教育具有了超越性,就有可能引导学生实现价值可能性。因此,具有了超越性的道德教育是合目的的道德教育。
二、引导性。
学校道德教育是道德价值的引导和个人德性追求的自主活动的结合。引导性意味着道德教育的影响是建立在求教育者的自主性上。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只有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他律”为“自律”的时候,学生内部活动才能被启动,其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真正提高。正如陶西平同志所说的:“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形成内驱力,由此推动学生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形成各种良好的素质。”
而这良好的素质形成,需要教师平常对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训练和引导。从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特点看,低年级甚至中年级的儿童,其道德行为多半是在教师的要求下,或仿效他人的情况下实现的。到了高年纪,其道德行为的自觉性才日益明显地发展起来。所以,良好的习惯不可能靠自发形成,必须经过指导和训练。同时,还要明确,习惯是一种定势,不良习惯一旦养成便难以改变。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诸多习惯养成的起始阶段。乌申斯基有一句。
名言。
:“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某种神经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话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对于人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在高度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从小学生开始就应重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重视从生活实践中逐步引导学生的道德理解、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和道德品质的自我构建。
如我们在创设各种德育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正确地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方法论等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研究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核心,创设有利于发展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环境和恰当的教育方式,以此来引导和激发儿童自我教育的动机,促进儿童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以此获得“变他律为自律”。这样让学生逐步地从自主的生活实践中,从自己的道德体验中,获得自我超越,获得在多元价值中选择自我的价值定向,从而自主地培养自己的德行品质。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德育外在环境的发展变化,我们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努力更新观念,教育的思路和手段也应相应地发生变化,要从长远的发展观、社会观来正视自己的教育对象,不负教育的光荣使命。我们的学生最终是要走上社会,成为社会人。一个人走上社会无论是环境的适应,还是知识技能的获得,抑或事业的成功,都靠自己的拼搏,即靠自己的不懈努力,而他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的程度如何与他自身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而他的综合素质如何,又以自我能力相关,自我教育能力越强,就越有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其生存和发展能力就越强。所以,只有从小学生开始积极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人成长的需要。
三、指向性。
学校教育是一个伦理性的整体结构,无论是学校课程,管理实践和学校所营造的精神环境等,都具有价值的意蕴。对学生道德发展而言,它们都是具有互动性的教育意义结构。学校教育在整体上以人类社会的崇高价值作为建构教育目标、安排教育内容、筹划和开展学校教育各种活动、美化教育环境的价值基础,并且把这些崇高价值渗透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学校教育作为伦理性的整体,意味着学校教育在实践中具有价值指向性。也就是说,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具有道德教育意义,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构成价值影响,即学校教育各个方面均包含着道德教育,教师在创设德育的各种途径中会有一定的指向性。如:教育引导学生,要独立完成作业,练习和考试,这是诚信教育;上课不迟到早退,这是守时教育;遵守课堂纪律,不影响其他同学,这是自律守纪教育;学会倾听教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这是尊重教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这是合作教育。
还有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团队活动等等,对学生都产生积极的教育作用,都将促进学生道德精神的成长。其实,一个合格的教师,在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上,他都能充分利用教育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如:作文课,班会等活动,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逐渐由现象到本质,由依赖别人评价到。
自我评价。
由片面到全面发展。他有时甚至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个目光或一种批评和一个预期的惩罚等都是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和改造最终形成预期的行为习惯他德育指向都十分明显。当学生在获得一定道德成长的良好状态下就会自然朝着道德的指向发展最终形成预期的行为习惯。
因此,我们学校教育要形成一致的、有效的、正确的道德教育途径,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激发学生的道德意向、情感体验,形成稳定的情感和正确的情感定向。通过认知体验,把德育内容带进人的生活情境,与个体的生活经验及其感受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理解价值,体验价值,力行价值,实现道德行为。
此外,对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适当进行伦理反思。因为学校教育是伦理性的社会实践,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是进行价值评价的对象,评价它们是否是贴近现实的道德生活的,是否是合理的,是否是合道德的,是否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而正确的道德教育,是否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有积极影响。如此,让道德都在现实生活和具体人生的反思基础上的提升,这种提升是以道德的可能性为指向,因为可能性意味着对道德现实性的进一步建构,意味着在更高、更广、更丰富的层面建构道德精神。
四,实践性。
学校道德教育虽然是在学校里组织进行的,是通过道德教育的内容、手段、方法和情境实施的,但是学校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及其经验而产生作用的。因为道德表现在日常行为中,它本质上是实践的,是人的具体的生活所包含的,也是指向具体的生活的。道德的学习与发展也是在生活的实践中进行的,离开了生活,道德教育是无意义的,也是无效果的。如此说来,学校的道德教育总是以关怀学生的现实的生活为价值取向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就意味着学校在价值引导的基础上,通过系列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来实现儿童品德的由“知”到“行”这一目的。如开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和各种实践活动等形式来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从中开拓了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形成学生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道德关怀意识。因此,好的道德教育是内在于生活的,是必然地与生活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这是道德教育实践的含义所在。
其次,再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年龄来讲,他们是儿童。儿童在道德形成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许多错误概念或糊涂观念。因此,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要讲空洞的道理和抽象的概念,而是在进行通俗的说理和评价促进小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道德行为的经验和富有积极情感色彩的体验。当学生从实践中亲身体会到按一定的道德要求行为给集体、别人带来好处,得到舆论的好评的体验时,他们才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教育者的道德要求的正确性,从而加强继续执行这些要求的坚定性与热望。
其三,随着德育外在环境的发展变化,德育手段也应相应变化。如果学校仅仅利用各种手段奖惩、约束儿童的生活中的行为,那么就把道德教育变成了道德控制。这种道德教育不但不能培养儿童的道德自主性和道德判断能力,反而把儿童训练成唯唯诺诺的服从者。如此缺乏生活实践性,我们学校道德教育仅仅成为道德灌输和道德管制,容易失去道德教育的实效。而在学校教育里一切会被认为是绝对适当必要的。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了,而是严格的道德监督。儿童是小心的生活在伦理之中,根本无从谈起道德的自主发展。他们一旦走出学校,那些道德戒律的作用便不大或无用了。而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社会心理环境的变化。学校作为整个社会大环境的组成部分,必然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学校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手段也要发生变化。如:在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我们可以积极开展“重在实践,体验过程”的课题研讨活动,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如此充分的发现、利用学校内部及其周边社区的各种社会自然环境等德育资源,积极的创设德育情境,让学生在学校接受有关德育信息的同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切身体验,真正对教育者所传送的品德内容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有所内化,将外在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品德言行。
我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我们应广开思路,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不断地练习,使许多道德行为形成牢固的习惯;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
综合以上德育的几个特点的阐述,说明学校道德教育如果离开了学校教育各个方面的作为伦理性结构的协同影响,就不能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形成有效的价值引导;同时也说明学校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组织开展的道德教育课程和道德教育活动,而是贯穿于教育的一切方面。为此我认为:学校道德教育要在国家教育方针的引领下,高屋建瓴。努力创造出有利于个体道德发展的良好环境,即创造出以人为目的的,基于个性的自主、自由、自律、自觉而展开的教育活动,以宽容、健康、快乐、向善的精神展开教育与个性的交往的教化方式,引导学生个体德性的养成和对美善生活的追求,从而建构最佳的道德精神和道德品质。
精选小学生写的德育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十五
课堂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德育教学更是一种极具艺术性的高雅活动。由此,教师不仅需要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安排教学工作,还要以对待艺术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来对待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力求以最佳的教学状态完成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工作。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着教师重视德育理论教学,习惯于知识的灌输,而且教师本人把德育教育看得过于严肃,在教导学生时也是保持古板、单调的方式,难免不被学生喜欢。面对这一现状的最佳解决方式就是从教师入手,一方面注意完善中职德育教师的教学艺术。把德育教学当作艺术,不断地用渊博的理论知识去充实教学内容;用巧妙的教学技巧去完善教学方式;用最能震撼心灵的方式去正践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德育教师首先感受到德育以及德育教学所包含的艺术特性。首先,教师自身要能真正地理解中职德育课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教师需要理解哪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理念最适合应用到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中。
二、调动学生德育学习的积极性。
对一门学科而言,学生缺乏积极性是非常致命的弱点,德育教育从本身特质上看比其他学科缺少趣味性和吸引力,再加上德育教师习惯性地采用教条式教育方式,更容易让学生对德育课失去兴趣,从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情况比较严重的学生甚至会对德育课产生抵触、厌恶的不良情绪。教师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采取以下措施:
1.注意德育教学的多样化。
教师将德育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分解细化,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元素和教学方式。如将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引入教学内容之中,重视德育案例分析和实践教育。上课时先以案例观察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案例中的真实情感和思维角度让学生“动之以情”,并且引起学生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随后,教师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融入德育理论和德育常识,以这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学生晓之以理,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新课改后中职德育教育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有了显著提升,但仍未达到以学生为主、双向互动的标准。目前中职德育课上学生仍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所以还要继续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育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和主动解决问题。
3.提高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
在中职教学中,学生对自己重视的学科学习积极性更高,然而作为以技能性专业为主的职业学校,中职学校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对专业课和技能课的重视程度。学校和教师这种对德育课相对轻视的态度自然也会影响到学生,让学生不再重视德育课,也对学习这门课程失去了积极性。针对这种态度问题,需要从两个层次来解决问题,第一层次是从轻视态度产生的根源出发,转变学校和教师对待德育课的态度,并且还要让学生看到教师们重视德育课的态度。第二层次是从学生方面,通过直截了当的课堂教学和潜移默化的思想渗透让学生重视自身品德修养,并了解到德育课的重要性。
三、增强德育教师的个人素质。
增强德育教师的个人素质是提高中职德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措施,也是现代中职德育课教学中不可缺失的一项措施。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研究的基础较薄弱,德育教师本身既缺乏教学指导,还缺少德育教学经验,在探索和实施符合中职学生的德育教学方式方面阻力很大。这样的问题目前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调整:一方面是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如让教师参加相关培训,经常性观摩和学习比较优秀的德育教学示范;能多方面收集德育教学相关资料,并对资料内容了然于心;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会设计教案、分析教学类型、选择教学方法等。另一方面,需要提升教师的品德素养。即教师本身要明理,言语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同时具备教书育人的能力,对德育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有深刻体会,能主动承担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职责和教学任务。
四、加大信息化教学力度。
信息化教学是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之一,在其他科目的课堂教学中,信息化技术和各项信息资源已充分应用。但在中职德育课教学方面,信息化教学力量还较薄弱,存在着信息化教学基础条件差、德育教学与信息化技术互不干涉或两者有机结合不完整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三点出发:
(1)完善中职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先让中职学生有条件接受信息化德育教学。
(2)对德育课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方面的系统培训,或让教师去其他学校或学科旁听学习,借鉴经验。
(3)加大德育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力度,让教师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总结经验,摸索出最合适的信息化德育教学办法。同时也能让学生习惯信息化德育教学,缩短磨合期,增强师生之间的默契程度。当前中职学校正处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时期,中职学校教育要求中对德育教育的考核标准更高。作为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核心力量,中职学校德育教师有必要时刻谨记以上措施,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以及提高德育教学水平。
精选小学生写的德育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十六
第一段: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在初中这个关键时期,家长的德育工作更是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关注。本文将从关爱、引导、沟通、培养和榜样这五个方面,探讨家长在初中德育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关爱是德育的第一步。初中阶段,孩子们身心发展迅速,面临着诸多困惑和挑战。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多与孩子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心情和需求。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业,还要关心他们的情感和身体健康。当孩子遇到问题时,要给予他们安全感和支持,及时提供帮助和建议,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第三段:引导是德育的重要环节。初中是孩子个人意识形态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和讨论,帮助他们认识到人生的责任和义务,让他们懂得珍惜学习机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价值观念。同时,要通过亲身示范和言传身教,培养他们正确的行为和社交规范。在与他人相处时,要注重礼貌和尊重,培养团队合作和分享的意识。
第四段:沟通是德育的桥梁。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应该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家长要积极主动地与孩子交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感受。对于孩子的错误和过失,要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批评和引导,不仅要指出错误,还要告诉他们如何纠正和改善。同时,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他们的选择和意见,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第五段:培养是德育的关键。初中是孩子形成自己人格和性格的关键时期,家长要积极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首先,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在学习方法上,要帮助孩子发现适合自己的方式,让他们能更高效地学习。其次,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专长。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孩子有机会发掘自己的特长,并通过培训和锻炼不断提升。最后,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素质。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家庭和他人关系,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爱心,让他们成为有道德和情操的人。
第六段:家长作为孩子的榜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家长要成为孩子学习的楷模。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一致性,不仅要要求孩子做到,自己也要先做到。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和素质,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养,以身作则地引导孩子。同时,要向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真善美,正确引导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结尾:在初中德育中,家长的作用不可忽视。通过关爱、引导、沟通、培养和榜样,家长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他们的品格和素质。希望家长能够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关怀,让他们健康快乐地度过初中时光。
精选小学生写的德育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十七
现在孩子已经处于中年级阶段,也是非常关键的阶段。低年级的时候,孩子学习我们都是陪伴左右,有不懂的题目,马上讲给她听,协助她默写,背诵,帮她检查功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是逐步地放手,引导她自己默写,自己背诵,自己检查。比如现在自己默写词语时,她会先打开手机录音,按照老师默写时的语速,自己先录音,然后手机播放录音,根据录音来默写,不再需要我们家长的协助,这样也相当于复习了两遍,增强了记忆。
我们在家里也备了一些课外练习,一般情况下,在学期开始时,就布置好一份任务计划。计划就是,老师每讲完一章,当期就要做相应章节的练习,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当然这个前期过程还是需要家长的督促和检查。渐渐地,让巩固做题成为一种习惯,也可以自己在备忘本中做记录,我们现在只要查阅做题记录就可以了。我们每周会抽1小时的时间,对本周做过的所有练习题上的错题,进行归纳总结,把错题再做一遍,以后遇到类似的题型不会一错再错。
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有相应的奖励和惩罚,就像平江实验学校推广的“学正综合素养培育平台”,我们也借鉴到家庭的教育中。比如,在家里做家务爱劳动,会得到相应的小星星;做题错误率小于10%,小于15%等,都会得到相应的小星星。积赞起来的小星星也可以兑换相应的奖品,奖品可根据孩子的喜好设立。
在学习之余,也会给孩子上一些兴趣班,兴趣班都是她自己喜欢的,而并非我们家长所决定。我们现在学了古筝和画画,这两样兴趣班从小时候就开始学,一直坚持到现在。在她以后的成长道路中,如果遇到压力和挫折时,可以用美妙的古典民乐来缓解自己的压力,用自己的画笔来画下美好的景象,让阴霾一扫而光。
周末节假日也会带她去户外走走,让孩子放松心情,给孩子适时减压,学习成绩也不代表着全部,只要孩子身体健康,品行端正,有好的学习习惯,我想努力终究会得到好的回报。
现在我们每周周日会例行开家庭会议,议题有很多方面,比如,家庭成员下一周的生活计划,学习计划,体育锻炼计划,娱乐计划等。例会中,也会对上一周计划的完成度进行总结,每个家庭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既可以增强家庭的凝聚力,也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很重要的一份子。
在这点点滴滴,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孩子会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辨析事件的对与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精选小学生写的德育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十八
学校教育是一个伦理性的整体结构,意味着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包含着价值可能性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只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这种可能性,对学生的品质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便是德育的意义所在。下面我从学校教育的伦理性出发,谈几点小学生的德育特点。
学校道德教育是指向求教育者发展的可能性的。它存在的价值就是引道求教育者在成长过程中走向更为丰富的道德可能性。不断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也就是在教育的价值引导中,学生不断地在道德理解、道德判断能力、道德经验、道德智慧、德性品质各个方面获得更新和发展。学校教育具有了超越性,才能够引导学生实现价值的可能性。
学校道德教育之所以具有超越性,是因为学校道德教育建立在追求善的价值的基础上的,建立在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理想上。作为建构美德的价值引导,学校教育各个方面都渗透着人类的价值和理想。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作为建构美德的价值引导,德育指向必须有所超越。小学生单纯、幼稚、天真无邪,学校教育是他们获得道德发展的重要条件。对道德理想的理解等间接道德认识,道德判断能力与实践性的发展,只有在学校通过系统教育才能系统地获得。可以说,在学校所获得的道德发展对个人终身的道德实践和道德追求都具有影响。因此,德育教育应该紧扣时代主题,努力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生活价值理想,从更广、更丰富的层面帮助他们建构道德精神;引导他们走向发展,走向创造,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
党中央提出“教育要面向未来。”这就意味着德育是指向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任何组成部分都具有超越性的本质。同时也意味着,教育要努力为未来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改变社会现状,推进社会发展,提升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新人,实现对现有社会和现实人的超越。因此,德育不仅要关注现实的存在,更要关照人们未来面对的问题。人不会满足现状,社会也不会维持现状。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发展表现为一种世界范围的广泛竞争,反映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每个环节。如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变更性、竞争性、发展性,使每一个人随时都面临着多种选择、多种风险和许多思想道德方面的实际问题,人们需要消除对未来发展的困惑,避免挫折和失败。德育必须对人们的发展进行引导,进行符合规律的预测、预防和指导,帮助人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这种预测、预防在现代社会是越来越重要。可见,德育也是一种有目的性、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和人们的主体性的增强,其作用越来越重要。
德育只有紧扣时代主题,大力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德育才能显示其时代特征,体现其超越性的本质属性。如果德育不能实现人和社会对现存状况的超越,仅仅是维持现状现实社会秩序和人们现有思想水平的手段,那么,德育就会逐渐陷于保守,无所作为。德育不仅为过去、现在所决定,更为未来所决定。因此,学校在构建办学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时,确定了与各个年级品质培养相呼应的具体目标来帮助引导学生建立和实现道德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道德教育中总是以应有或理想的境界、社会和人,在道德目标的追求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某种必要的张力”。如此,学校道德教育具有了超越性,就有可能引导学生实现价值可能性。因此,具有了超越性的道德教育是合目的的道德教育。
学校道德教育是道德价值的引导和个人德性追求的自主活动的结合。引导性意味着道德教育的影响是建立在求教育者的自主性上。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只有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他律”为“自律”的时候,学生内部活动才能被启动,其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真正提高。正如陶西平同志所说的:“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形成内驱力,由此推动学生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形成各种良好的素质。”
而这良好的素质形成,需要教师平常对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训练和引导。从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特点看,低年级甚至中年级的儿童,其道德行为多半是在教师的要求下,或仿效他人的情况下实现的。到了高年纪,其道德行为的自觉性才日益明显地发展起来。所以,良好的习惯不可能靠自发形成,必须经过指导和训练。同时,还要明确,习惯是一种定势,不良习惯一旦养成便难以改变。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诸多习惯养成的起始阶段。乌申斯基有一句名言:“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某种神经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话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对于人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在高度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从小学生开始就应重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重视从生活实践中逐步引导学生的道德理解、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和道德品质的自我构建。
如我们在创设各种德育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正确地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方法论等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研究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核心,创设有利于发展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环境和恰当的教育方式,以此来引导和激发儿童自我教育的动机,促进儿童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以此获得“变他律为自律”。这样让学生逐步地从自主的生活实践中,从自己的道德体验中,获得自我超越,获得在多元价值中选择自我的价值定向,从而自主地培养自己的德行品质。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德育外在环境的发展变化,我们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努力更新观念,教育的思路和手段也应相应地发生变化,要从长远的发展观、社会观来正视自己的教育对象,不负教育的光荣使命。我们的学生最终是要走上社会,成为社会人。一个人走上社会无论是环境的适应,还是知识技能的获得,抑或事业的成功,都靠自己的拼搏,即靠自己的不懈努力,而他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的程度如何与他自身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而他的综合素质如何,又以自我能力相关,自我教育能力越强,就越有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其生存和发展能力就越强。所以,只有从小学生开始积极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人成长的需要。
学校教育是一个伦理性的整体结构,无论是学校课程,管理实践和学校所营造的精神环境等,都具有价值的意蕴。对学生道德发展而言,它们都是具有互动性的教育意义结构。学校教育在整体上以人类社会的崇高价值作为建构教育目标、安排教育内容、筹划和开展学校教育各种活动、美化教育环境的价值基础,并且把这些崇高价值渗透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学校教育作为伦理性的整体,意味着学校教育在实践中具有价值指向性。也就是说,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具有道德教育意义,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构成价值影响,即学校教育各个方面均包含着道德教育,教师在创设德育的各种途径中会有一定的指向性。如:教育引导学生,要独立完成作业,练习和考试,这是诚信教育;上课不迟到早退,这是守时教育;遵守课堂纪律,不影响其他同学,这是自律守纪教育;学会倾听教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这是尊重教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这是合作教育。
还有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团队活动等等,对学生都产生积极的教育作用,都将促进学生道德精神的成长。其实,一个合格的教师,在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上,他都能充分利用教育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如:作文课,班会等活动,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逐渐由现象到本质,由依赖别人评价到自我评价,由片面到全面发展。他有时甚至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个目光,或一种批评和一个预期的惩罚等,都是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和改造,最终形成预期的行为习惯,他德育指向都十分明显。当学生在获得一定道德成长的良好状态下,就会自然朝着道德的指向发展,最终形成预期的行为习惯。
因此,我们学校教育要形成一致的、有效的、正确的道德教育途径,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激发学生的道德意向、情感体验,形成稳定的情感和正确的情感定向。通过认知体验,把德育内容带进人的生活情境,与个体的生活经验及其感受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理解价值,体验价值,力行价值,实现道德行为。
此外,对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适当进行伦理反思。因为学校教育是伦理性的社会实践,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是进行价值评价的对象,评价它们是否是贴近现实的道德生活的,是否是合理的,是否是合道德的,是否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而正确的道德教育,是否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有积极影响。如此,让道德都在现实生活和具体人生的反思基础上的提升,这种提升是以道德的可能性为指向,因为可能性意味着对道德现实性的进一步建构,意味着在更高、更广、更丰富的层面建构道德精神。
学校道德教育虽然是在学校里组织进行的,是通过道德教育的内容、手段、方法和情境实施的,但是学校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及其经验而产生作用的。因为道德表现在日常行为中,它本质上是实践的,是人的具体的生活所包含的,也是指向具体的生活的。道德的学习与发展也是在生活的实践中进行的,离开了生活,道德教育是无意义的,也是无效果的。如此说来,学校的道德教育总是以关怀学生的现实的生活为价值取向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就意味着学校在价值引导的基础上,通过系列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来实现儿童品德的由“知”到“行”这一目的。如开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和各种实践活动等形式来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从中开拓了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形成学生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道德关怀意识。因此,好的道德教育是内在于生活的,是必然地与生活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这是道德教育实践的含义所在。
其次,再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年龄来讲,他们是儿童。儿童在道德形成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许多错误概念或糊涂观念。因此,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要讲空洞的道理和抽象的概念,而是在进行通俗的说理和评价促进小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道德行为的经验和富有积极情感色彩的体验。当学生从实践中亲身体会到按一定的道德要求行为给集体、别人带来好处,得到舆论的好评的体验时,他们才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教育者的道德要求的正确性,从而加强继续执行这些要求的坚定性与热望。
其三,随着德育外在环境的发展变化,德育手段也应相应变化。如果学校仅仅利用各种手段奖惩、约束儿童的生活中的行为,那么就把道德教育变成了道德控制。这种道德教育不但不能培养儿童的道德自主性和道德判断能力,反而把儿童训练成唯唯诺诺的服从者。如此缺乏生活实践性,我们学校道德教育仅仅成为道德灌输和道德管制,容易失去道德教育的实效。而在学校教育里一切会被认为是绝对适当必要的。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了,而是严格的道德监督。儿童是小心的生活在伦理之中,根本无从谈起道德的自主发展。他们一旦走出学校,那些道德戒律的作用便不大或无用了。而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社会心理环境的变化。学校作为整个社会大环境的组成部分,必然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学校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手段也要发生变化。如:在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我们可以积极开展“重在实践,体验过程”的课题研讨活动,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如此充分的发现、利用学校内部及其周边社区的各种社会自然环境等德育资源,积极的创设德育情境,让学生在学校接受有关德育信息的同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切身体验,真正对教育者所传送的品德内容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有所内化,将外在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品德言行。
我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我们应广开思路,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不断地练习,使许多道德行为形成牢固的习惯;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
综合以上德育的几个特点的阐述,说明学校道德教育如果离开了学校教育各个方面的作为伦理性结构的协同影响,就不能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形成有效的价值引导;同时也说明学校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组织开展的道德教育课程和道德教育活动,而是贯穿于教育的一切方面。为此我认为:学校道德教育要在国家教育方针的引领下,高屋建瓴。努力创造出有利于个体道德发展的良好环境,即创造出以人为目的的,基于个性的自主、自由、自律、自觉而展开的教育活动,以宽容、健康、快乐、向善的精神展开教育与个性的交往的教化方式,引导学生个体德性的养成和对美善生活的追求,从而建构最佳的道德精神和道德品质。
精选小学生写的德育心得体会大全(19篇)篇十九
上周三,有幸参加的省中潘勤工作室的活动,听了两节各具特色的班会课,一节是初中的钱亚峰老师班上的“建设良好班集体——我能行”,一节是高中的'张震老师班上的“铸我军魂——高一军训动员”,虽然只有短短的两节课时间,但是带给我的却是太多太多。作为一名新班主任,对于如何上班会课,如何开展班会活动还是一知半解,这次的活动就给了我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真正看到了如何将德育工作融合到一节班会课中,让学生参与体验,并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所得。我将自己的体会总结一下,可以分成以下几点:
首先是德育工作的进行要切实符合学生的需要。两位老师的选题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新初一的学生,刚刚组建一个新的班级,那么如何让学生有一种意识,要为自己的班级做一些事情使得班级能够变得更加优秀,这次的班会课就及时地给学生指明了方向,可以说对老师接下来的工作的开展也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而张震老师的军训动员,更可以说是应时应景,恰逢新高一军训前夕,一次好的军训动员可以让学生心理上也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军训过程中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体验和感悟,可以说是将军训的作用最大化,也是十分适时的一次活动。通过这两位老师的选题,我体会到了在进行学生的德育教育时,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既能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又能真正起到德育工作的效果。
其次,德育工作的开展还是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在教学上我们常常会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教学,我想在德育工作上也应该是如此。两位老师的班会课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钱老师的班会课就是由学生自己主持,自己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发表看法进行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在其中只是给予了相应的引导,而这些引导又是及时而有效的,帮助学生进一步将问题深入化透彻化,更能引起他们的思考。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加上老师的深化引导,整个班会的主题对学生而言产生的心灵震撼也就更大了。而张老师的课也是如此,虽然是由老师主持,但是班会的后半节课可以说完全是学生自己展示的舞台,经过前半节课老师播放视频、图片等等的引导,后半节课学生在说自己的体会的时候就会发现实际上德育工作已经成功了一半了,学生们都有了正确的认识,再在表达和听取的过程中吸收其他同学的看法,这样的德育可以说是来自学生又回归学生。
最后,我觉得两位老师的课还让我看到了德育教育中资源的利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无论是学生自己已经创造的或者是取得的成绩,还是来自社会的、影视的、家庭的、学长们的例子,都在班会课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对于他们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作为班主任,在平时生活中也要做一个有心人,抓住身边的有效资源,并利用到德育工作中,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这次的活动对于我这样的新班主任来说也可以说是应需而来,给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学习的机会,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多参加这样的活动,让我的班主任工作越来越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