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包括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策略的确定等方面。查看以下这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或许能帮助您更好地规划和组织教学工作。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教案设计大全(18篇)篇一
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概念,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听了叶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体积》一课,深受启发。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一、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究竟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定量关系呢?叶老师安排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用小正方体摆4个不同的长方体,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逐步归纳得出计算方法。这一过程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
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叶老师展示出6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叶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发现规律:长方体的体积正好是它们长、宽、高的乘积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叶老师引导学生用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老师引导学生练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在这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生活的数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在课后练习中“一个长方体木箱长5分米,宽和高都是0.4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在课程接近尾声之时,叶老师始终没有忘记让学生再次感受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解决我们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我们学习了它,就应该把它运用到生活中。通过联系实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
四、重视反馈纠正。反馈纠正是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叶老师在教学中反馈形式多种多样,随堂提问、课堂交流、布置练习等反馈及时,纠正有力。反馈面较广,反馈角度多方面,有效地防止了学生知识缺陷的积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每个长方体,要求学生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等有关数据,这样更直观。更便于学生发现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文档为doc格式。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教案设计大全(18篇)篇二
课题三:
教学要求 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底面积。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投影显示)。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 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
(3)正方体的体积= 。
二、探索研究。
1.观察。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2.思考。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v = sh。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后,学生讲评。
2.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把这根木料竖起来实际上就是什么?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
3.做练习七的第9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10、11、12题。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教案设计大全(18篇)篇三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教案设计大全(18篇)篇四
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及训练。
重点。
理解底面积。
仪器。
教具。
投影仪。
教学内容和过程。
教学札记。
一、创设情境。
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投影显示)。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二、探索研究。
1.观察。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2.思考。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0页的“练一练”。学生独立做后,学生讲评。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
3.做练习三的第9、10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练习。
做练习三的第11、12、13题。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教案设计大全(18篇)篇五
(二)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用具。
教具:投影片,长、正方体,1厘米3的立方体24块,1分米3的立方体一块,电脑动画软件(或活动投影片)。
学具:1厘米3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厘米3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所以它的体积是4厘米3。)。
教师:如果再拼上一个1厘米3的正方体呢?
教师: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具)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教案设计大全(18篇)篇六
课题三:
教学要求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理解底面积。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投影显示)。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二、探索研究。
1.观察。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2.思考。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v=sh。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后,学生讲评。
2.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把这根木料竖起来实际上就是什么?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
3.做练习七的第9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10、11、12题。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教案设计大全(18篇)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系统化的整理,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形体特征的认识,分清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能熟练地掌握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用形体知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情感与态度: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相关,使学生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并积极与人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勇气。
教学过程:
一、假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开展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对话,教师要引导注意安全与游泳前的准备运动等等的相关的内容。
指名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反馈,由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要注意凡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要给于一定的评价性的肯定,同时要注意正确思想的引导。
二、自主合作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让学生每四人一组小组动手合作列出知识纲要。
小组的成果开展反馈并给于展示(可借投影仪)。
三、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师述:现在在请你们为学校设计建游泳池的方案?
你们认为建游泳池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说一说。
出示教师的几个问题:
(1)游泳池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米?
(2)池占地多大?
(3)挖出多少的土?
(4)池内的四周和底部用什么铺,要铺多大的面积?
(5)要放入多少的水?
小组反馈合作的结果。
四、开展激励评价,体验成功喜悦。
师述:你们说一说哪种好呢?
第9课时实践活动粉刷围墙。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粉刷围墙的实践活动,巩固有关表面积等方面的知识,加强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在引导学生准备测量、明确分工、解救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3、在利用数学知识制定方案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利用数学知识科学地知道生活,感受成功。
教学重点。
整理分析和比较信息,制定方案。
教学难点。
策略多样化后的优化策略。
教学过程。
一、情境再现,激趣导入。
师:(课件出示围墙的污点和裂缝)大家看到这些图片想说些什么?(生争相发言)老师听出来大家都根热爱我们的学校,看来粉刷围墙势在必行。这节课我们一定要拿出一份可行的方案,解决这个问题。(板书题目:粉刷围墙)。
二、集体规划,确定步骤。
1、确定研究步骤。
作为粉刷围墙工作的小工程师,你认为应分哪几步去完成这项工作呢?(生回答)。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确定研究步骤。
(1)调查相关数据信息(包括粉刷面积、涂料费用、人工费用等)。
(2)选择信息综合计算,得出粉刷草案。
(3)整理研究结果,呈现出书面粉刷方案。
三、引导学生汇报课前调查情况。
师:课前各组已经分头去调查了相关的粉刷信息,请大家以组为单位汇报搜集到的信息,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可以互相补充。
1、分组汇报。
(1)调查粉刷面积的小组汇报调查结果,明确围墙的长、高,并汇报计算面积的准确过程。
(2)调查涂料价目的小组汇报外墙涂料价目调查情况。
(3)调查人工费用的小组汇报人工费用调查情况。
2、指导学生计算人工费用及涂料数量。
(1)学生独立计算人工费用及涂料数量。
(2)集体订正。
四、小组合作,制订粉刷方案。
涂料型号不同,价格也不同,到底该选择哪种涂料?一共要花多少钱?怎样做才能有实用有美观呢?请各小组同学合作,拿出你们认为最好的粉刷计划。
1、小组合作综合分析。
2、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体现策略多样化,展示学生的多种方案。
3、优化选择。
4、学生独立计算买已选涂料粉刷一共需要的费用。
5、书面整理并呈现粉刷围墙的方案。
6、对方案的润色和个性化设计。
五、课外延伸,完美计划。
六、全课总结,感受成功。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教案设计大全(18篇)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统一计算公式。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底面积的含义,统一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投影显示)。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 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
(3)正方体的体积= 。
二、探索研究。
1.观察。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2.思考。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v = sh。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后,学生讲评。
2.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把这根木料竖起来实际上就是什么?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
3.做练习七的第9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10、11、12题。
旁批:
后记: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教案设计大全(18篇)篇九
课题二: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1、 叫做物体的体积。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
师: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出示: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提问: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实验: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按第32页的第(1)题摆好。
观察结果:(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
4 3 1。
含体积单位数:4×3×1=12(个)。
体积: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个1 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
同桌的同学可将你们的小正方体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摆2层,再看:
(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上板书)。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用字母表示:v=a×b×h=abh。
应用: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解答。
2.小组学习--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结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a3。
说明:a×a×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
应用: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1)先让学生标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再根据公式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
(3)集体订正。
2、做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3、做练习七的第4、6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5、7题。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教案设计大全(18篇)篇十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教案设计大全(18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统一计算公式。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底面积的含义,统一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投影显示)。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二、探索研究。
1.观察。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2.思考。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v=sh。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后,学生讲评。
2.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把这根木料竖起来实际上就是什么?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
3.做练习七的第9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10、11、12题。
旁批:
后记: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教案设计大全(18篇)篇十二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教案设计大全(18篇)篇十三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教具:
长、正方体模型、课件、长、正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长方体模型,您能告诉大家这个长方体体积是多少?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吗?
教师演示,学生感知这个长方体模型的体积(每层有4个,共3层,一共是12个),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就是12立方厘米。
揭示课题:对一些不可以分割的长方体,我们有没有办法计算的他体积呢?(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学生按照要求用正方体搭出四个不同的长方体并编号。
让学生观察,并作小组交流。
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用了几个小正方体?不数,你怎样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
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和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的'方法比一比。
根据所搭的长方体填表:(表格略)。
根据表格,引导分析,发现规律。
比较每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和计算小正方体个数的方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再次探索,验证猜想。
出示例题10,让学生摆一摆,再数一数,看看一共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如果让你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你能说出要用几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吗?学生思考后回答。
引导概括,得出公式。
交流的出结论:
v=abh。
启发引导。
让学生尝试,再交流得出结论:
应用拓展,巩固练习。
做“试一试”
先指名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再独立计算。交流时先说说公式,再说说怎样列式。
做“练一练”第1题。
观察题中的图形,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或棱长,在独立完成。
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选择几个式子说说其表示的意思,再口算。
课堂作业:做练习四第2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四第1、3题。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教案设计大全(18篇)篇十四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师准备:一大块橡皮泥;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24块;投影仪。
学生准备: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12个。
一、创设情境。
填空:
1、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师: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出示: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提问: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实验: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按第32页的第(1)题摆好。
观察结果:
(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
431。
含体积单位数:4×3×1=12(个)。
体积: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
同桌的同学可将你们的小正方体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摆2层,再看:
(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上板书)。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用字母表示:v=a×b×h=abh。
应用: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解答。
用字母表示为:v=a3。
说明:a×a×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
应用: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1)先让学生标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再根据公式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
(3)集体订正。
2、做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3、做练习七的第4、6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5、7题。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教案设计大全(18篇)篇十五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初步掌握长方体的概念,建立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都有哪些图形呢?
二、新授。
1.导入。
教师出示教具,导入新课。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3)认识长方体的立体图形。
3.教学例2。
三、巩固练习。
1.下列图中哪些是长方体,哪些不是长方体,是长方体的指出它的长、宽、高。
2.判断题。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长方体有可能相邻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
(3)长方体的每一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3.说出下面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四、家庭作业:第23页第1、2、3题。
教学目的。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长方体的6个面一般都是()形,也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面积相等;()长度相等。
2.有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它所有棱的棱长之和是()。
二、新授。
1.展示动画图像:
(1)将长方体的较长边缩短,使长、宽、高都相等。
(2)将长方体的较短边延长,使长、宽、高都相等。
2.观察学具正方体。
3.继续展示动画图像,进一步明确:
(1)正方体的六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
(3)有8个顶点。
5.填表。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
(1)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2)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2.一个正方体每条棱长3分米,它的棱长之和是多少分米?
3.用一条长48厘米的铁丝折成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四、家庭作业:第23页4――10题。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教案设计大全(18篇)篇十六
(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一)复习准备。
1.口答填空。
(1)长方体有()个面,一般都是(),相对的面的()相等;
(2)正方体有()个面,它们都是(),正方形各面的()相等;
(3)这是一个(),它的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它的棱长之。
(4)这是一个(),它的校长是()厘米,它的棱长之和是()厘米。
教师: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它们的表面都有6个面,今天就来研究它们表面的大方体的表面积。)。
(二)学习新课。
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用手摸一下前面(面对学生的面),说明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个面的大小左边的面,说它也是长方体的一个面,它的大小是它的面积。
教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6个面。
教师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摸一遍,说明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请学生拿着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盒子也摸一摸,同时两人一组相互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再请同学拿着正方体盒子,两人一组边摸边说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拿着长方体盒子)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能一眼全看到吗?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一眼全看到?学生讨论。(把六个面展开放在一个平面上。)。
教师演示:把长方体盒子、正方体盒子展开,剪去接头粘接处,贴在黑板上。也请每位同学把自己展开铺在课桌上。
教师:请再说一说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口答。)。
教师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四人一组边操作边讨论后归纳:
请同学用自己的展开图练习找各面的长宽。然后再请一两位同学上讲台,指出黑板上展开图中相等教师:我们再从立体图形上看一看。(用电脑动画软件或抽拉投影片演示)。
(图像要验证相对的面相等,展示每个面对应的长和宽。)。
教师:想一想,长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教案设计大全(18篇)篇十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教学。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课前准备:
小正方体若干个教法学法合作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第一次备课动态修改。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小本的字典,体积小)。
(分割成若干个小正方体,再比较,求长方体的体积就是求长方体所含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
二、概括公式。
1、学生猜想。
一个物体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1)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大。
(2)长、高相等的时候,越宽,体积越大。
(3)高、宽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越大。
与长、宽、高都有关系。
2、动手实践操作。
这个猜想正确吗?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课件出示记录表。(课本29页)。
(1)提出小组合作要求。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你们手中的1立方厘米小正方体拼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每拼成一种就记录下它的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然后计算出来验证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
(2)小组合作学习。
(3)小组派代表汇报。
生:把4个正方体摆成1排,每排4个,摆1层。这个长方体的长是4厘米,宽是1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是4立方厘米。
(2)引导学生把计算结果与记录表中的体积进行比较,发现长×宽×高的乘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v=a×b×h=abh,学生齐读公式。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小组内讨论讨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追问:你们是怎么想的?
学生: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当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时,长宽高也就是正方体的棱长。所以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教师说明用字母表示v=a×a×a=a3。
说明:a3读作a的立方或a的三次方,表示3个a相乘。
学生齐读公式。
5、教学底面积。
三、练习。
1、出示课本30页的例一:生独自完成,集体订正。
2、课本31页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v=a×b×h=abhv=a×a×a=a3。
v=s×h=shv=s×h=sh。
例1.v=abhv=a3。
=7×3×4=6×6×6。
=84cm3=216dm3。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教案设计大全(18篇)篇十八
1、经历自主探索正方体体积公式以及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归纳为“底面积×高”的过程。
2、掌握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知道字母表达式,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理解体积公式“底面积×高”的实际意义,会利用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在把长方体体积计算迁移到正方体体积计算及公式归纳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一、复习引入。
(1)1号长方体,长4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2号长方体,长4厘米,宽4厘米,高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二、学习新课。
探究正方体体积公式:
问:通过计算2号长方体的体积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
(1)这个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实际上它是一个正方体。
(2)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
(3)如果用v表示正方体体积,用a表示它的棱长字母公式为:v=a。
教师提示:a也可以写作“a3”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v=a3(板书)。
三、议一议。
如果用s表示底面积,上面的公式可以写成:
v=sh。
四、巩固练习。
计算下面图形的体积。
板书设计: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a3v=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