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是一种反思性思维的体现,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效果,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大全(22篇)篇一
本节课由上册所学朝代更替引入,承上启下,自然导入,效果较好。隋朝大运河是本课的重点,但知识点较为零散,在讲课中要注意结合地图及时总结,让学生在学中速记并强化训练。反思本课如下:
本课主要内容:第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第二、隋朝的繁荣;第三、隋朝的大运河。“隋朝的建立与统一”为“隋朝的繁荣”奠定基础,探究“隋朝的繁荣原因”可先列出隋文帝改革措施和繁荣局面,启发学生找出联系,然后再联系“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这一问题解决后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原因就简单了。
列出史实——隋炀帝下江南看琼花和书中“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评价大运河。
评价: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大运河,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开通大运河征发了大量人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后被隋炀帝作为游乐的`通道。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的意思是什么?往北可以通道河北经营渔业,往南可以通到扬州(古时扬州亦称江都)经营运输,他的利用价值是很广的。
1.学生对历史学科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既掌握了本课的主要知识点,课堂教学基本做到学生自主、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课堂达标率较高。
2.充分挖掘教材,拓展知识,加强了热点、边缘学科知识、前后知识的联系与渗透;注重知识的总结归纳和学生的情感教育。
3.注重学法的指导,教给学生学法;重视知识与能力的落实。三点歌谣北捉南鱼落中心记忆效果明显。
不足之处:
1,教学基本功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需不断锤炼、加强。
2,课堂结构还需改进,应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引导。
3,,学生的小组学习还需加强,尤其是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具体分工尚需加强.
4,由于前期记忆所占时间稍长使后期学生讨论时间稍短,造成时间安排前松后紧还需以后上课合理安排好时间。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大全(22篇)篇二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最主要的任务.
首先在历史课堂上应该点燃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只有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生才会积极探索,才会具有创造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想办法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还应该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课下我们还要不断的充实自己的课外知识,课堂才能够生动,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另外,还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让老师找到一种更适合,更贴近学生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从而好学,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鼓励和表扬,让他们对学习充满自信心。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大全(22篇)篇三
新课改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过自我感悟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回顾教学工作和考试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觉得在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要求不好。初一学生,自我约束力、阅读能力不强,让学生自读课文找重点知识,总觉得太浪费时间,需要十分钟左右,而且重点找不准,在书中乱画,在自学完后,不知道记忆重点知识,有时一节课学习效果太差。所以有时干脆放弃学生自学这一环节,该用传统的老办法,结果学生的自学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
能力应是学生在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经过独立的思考归纳经过长时期的培养训练才能形成的,限于在课堂上时间紧任务重这一现实,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培养训练,使学生在考试时面对一些考察能力的题目上,学生应考能力差,得分不高。
从这次考试反映出来的情况看,一些问题平时都讲过,也都让学生记过,但由于学生人数太多,照顾不全,检查不及时,使一些学生成绩并不理想,该会的没有做好,得分比较低。
由于这些同学基础较差,个人素质不是很好,在学习中是比较困难的,每次检查一般都是这些同学不过关,由此造成成绩特别悬殊。
除以上不足外,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自己在工作上也有些许心得,特总结如下:
例如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这一节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包括先秦时期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的代表给大家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内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掌握。
又如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就是汉武帝对汉朝的统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给大家看一些电视剧《汉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加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汉武帝的了解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汉武帝没有实现大一统,那么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呢?”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西汉历史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从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第18课《三国鼎立》,相信许多同学都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关,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从调查的方向上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由于历史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其他的学科上引入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例如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这一节会学到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介绍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么在这里可以结合语文课上对《论语》十则的学习,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导入我想学生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
这只是我对历史教学的一点反思。那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由于初中的学习要求与小学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对此许多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书。对每一节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小课题有所大致的了解,并在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样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会摸不到头绪。然后不断的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开始可以就一些简单的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大全(22篇)篇四
一节历史公开课,教学内容是七年级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道题:搜集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同时提醒学生可以看教材,看课外书籍,查字典。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很多学生踊跃欲试。
学生甲:我看过《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书中记载:春秋时期,刚做国君的楚庄王胸无大志,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让他猜个谜,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批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学生掌声一片。
学生乙:春秋时期,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在晋国内乱逃亡在外时,曾受到赵王的殷勤接待。重耳当时许诺若能回到晋国为君,一旦晋赵交战,晋军将退避三舍以示报答。
……。
我很满意学生的表现,同时也注意到一向不爱作声的学生乙犯了一个小错误:应该是重耳受到楚王的殷勤接待,而不是赵王。但我不忍心泼冷水,也就鼓励性地说了声“你真不错”,并未纠正他的错误。
反思:
在回办公室的路上,我总想着那样处理不对劲儿。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特别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充满着“你真不错”、“你能行”、“你真棒”等表扬的话语。虽然这些表扬话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鼓励,但过度的、甚至不切实际的表扬给孩子带来的就完全是好处吗?我的上述处理方式,让学生接受了错误的知识。作为教师,这是一个不小的错!
其实,学生听多了赞赏的.话,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所以当学生做得不对的时候,一定要立即指出他的不足。只有发现了不足,改正了不足,才能不断进步,也才能坦然地面对别人善意的批评、提醒,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所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老师,请大胆地说“你错了。”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大全(22篇)篇五
在学到中日友好关系的史实时,我让学生根据日本重视唐朝文化、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中日友好交往中人物三个方面来讲述。由于是学生讲给学生听,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全神贯注的听,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充当‘导游’角色,在教室里巡视、指导每小组需要质疑的地方,教得也轻松。我觉得这样太能真正体现课改的要求,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学生才真正把课本上的知识变为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如果在课堂上这样的‘小老师’多起来,教师会轻松、愉快很多。
寓教于乐,让学生走上讲台,改变一下角色,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我想我们的历史教学会走进一片天地,成绩也会提高。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大全(22篇)篇六
我在教九年级历史第1课《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一课时,为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设计了一道题:由于金字塔的工程巨大而困难,有人认为它们是由“天外来客”所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立即饶有兴趣地讨论。过了一会儿,有位同学大胆地说:“我认为它们不是天外来客所建,而是埃及人民建造的。因为书中写到,建金字塔用了20年,由几十万人来完成,而且我不相信有外星人。”刚说完,很多同学都点头表示赞同。但我发现一个同学却摇了摇头。我立即请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他很得意、也很理直气壮的说:“我认为金字塔是由外星人建造的。因为书中的记载只是根据传闻,并没有得到证实;其次,金字塔的.工程巨大而困难,在当时没有任何机械的情况下,埃及人民是无法完成的;第三,很早就有关于外星人的传说,到底有没有,至今未得到证实。”顿时,全班同学鸦雀无声地望着我。
反思:
学生鸦雀无声地望着我,就说明他们的思维在接受碰撞。尤其当这种挑战来来自同学,而不是老师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小的教学环节,但由于我细心观察并发现了摇头的同学,使得这一环节更有意义,激活了学生思维。
反思一下,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不自觉地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总是考虑能否按课前准备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需要、情感没有真正地被重视。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多观察、多思考,学生都在干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更多地把关注点真正地放到学生身上。
我相信,对学生多一份关注,他会还你一个惊喜。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大全(22篇)篇七
这学期我教初一历史,用的是北师大版的教材,第一单元的课程已经结束,反思如下: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只有使之形象化,才容易让学生理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时候,坐在下面的学生却没有应有的积极性,或者埋头写作业,或者昏昏欲睡,究其原因,并不是学生对学习历史没有兴趣,而是教师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上的参与性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今天,初中教学正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不断进行着教育改革的尝试,那么,大胆解放思想,突破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健全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以培养个体自学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历史教学模式,是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初一历史教学主要讲述是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时间间隔长,学生了解不多,尤其是其中中一些古文材料,初一学生的能力看不懂,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教师“一言堂”,这其中古人的思想问题的教学更是许多老师的难题,讲深了学生不易理解,讲浅了学生没有掌握。所以在教学思想问题时更需要教师灵活应用教材,结合背景材料,最好能应用计算机课件,积极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我发现造成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3)不能灵活使用教材,缺乏培养学生自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教学设计;
(4)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体现不够。
作为教育者应该掌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动向,学生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不大时,尤其是心理感到负担,受到压抑时,便处于抑制状态。相反,热烈的学习氛围会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思维活动也会处于最佳状态,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将得到极为充分的激发。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师生对所教、所学的.知识都会产生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这一状态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应当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巧妙新颖的教学设计,创设一些积极有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扮演主角,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激活课堂气氛。因此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同以往的教学相比,这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学习兴趣极强,在下课以后,学生都还在争论课堂上的问题,并且纷纷向我反映最喜欢上历史课,喜欢这样的教学模式,达到了新课改要求的让学生自我学习,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大大激发了学生在以后学习历史的兴趣。很长时间以来,历史教学中就存在学生学习兴趣性的问题,事实上是我们被旧的教学模式所束缚,不敢创新,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不敢大胆开拓,没有认识要使学生能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关键就是要让他们有对学习的兴趣,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无疑于使学生在成长中先行失败!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大全(22篇)篇八
这一课是第一单元的重点,它主要是从经济史的角度来论证唐朝的繁盛。如果把此课的结构讲清楚了,那么对于以后各个朝代的经济史讲述则提供了有利的范本。对于本课教学,我的体会是这样的。
我首先由导入篇杜甫的《忆昔》导入新课,渲染了文学环境。既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又增进了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了解和热爱,更激起了学生探知“盛世”之“盛”的欲望,真可谓“一箭三雕”。接着又为解决本课难点问题,由曲辕犁的模型和构造图,让学生了解犁的构造。再让他与西汉的二牛抬杠进行比较,思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初中生已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所以可以借助这一点发挥他们的'潜能。如:指导他们制作教具,不仅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本课学生从网上搜集到不少曲辕犁图片资料,当时我没注意。如果我能指导他们做出简单的曲辕犁模型,并让该同学上台讲解、演示。那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曲辕犁的构造,另一方面也会使同学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读史以明理”这是历史教学的最高目的。在上“开元盛世”这课时,我注意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通过启发学生思考“玄宗与太宗”有那几点相同的地方,对现实有和借鉴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国家要繁荣,政治局面必须稳定,人才必须得到重视。官员必须廉洁自律,要广开言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唐朝农业繁荣,启示我们:要想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必须走科技兴农之路。要注重兴修水利,要普及科学技术。由唐朝长安城整齐的布局,联想到现代城市也要注重整体的规划和布局。
同时,本课有待改进之处,在上本课时,我的主导作用待以发挥,但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没有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女学生,今后要注意改进提问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努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小组活动时,同学之间合作交流可再加强些。同学们在参与辩论时,要进一步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并及时反驳对手观点。在点评时,抓住主要问题有重点地进行点评,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总之,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的观。从学生及其学习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学生需要学习什么,能够学习什么和怎样去学习。新课改的历史教学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兴趣,关注学生学习历史后思想感情的变化,发挥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和人文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大全(22篇)篇九
教后记鉴于七年级学生对于历史接触不多,且又兴趣不高的情况,我在设计引入时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即从对自己家乡的描述引入,这样就使得历史贴近了生活。
本课有两大重点内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我认为历史的学习与其他科目一样,不仅要让学生学,而且要让学生懂,让学生喜欢是最重要的目的了,因为这样就会变被动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在课前设计的时候我也仔细思考了这一问题,如: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等简单的问题就由学生自己看书了解就好了,不用事无巨细的一律在课堂中呈现,而是通过让学生看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来体会张骞出使过程中的路途遥远、艰险并想象可能会遇到的危险,为了让学生感受深刻,我特意插播一段视频,意在加强学生识图能力同时升华张骞的爱国精神,以及学生应当如何学习他,以他为榜样。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并没有达成预期的目的,但是并不能就此否定,这是为什么呢?问题提出了自然引发学生思考,事实上也由此过渡到了下一环节内容: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以及为什么会第二次出使西域。自古已是如此:往来频繁自交好。所以才会设立西域都护府,这点证明了中央政权的强大凝聚力,在这里我抓住时机适时渗透了反分裂、维稳定、倡繁荣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本课设计的`一个重点:让学生认识到正是因为紧紧跟随中央政权才有了新疆的发展,祖国的统一才有了各民族的安乐生活。
在讲到另一个重点丝绸之路时:以丝绸之路路线图来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教学前,我从网上搜集了大量有关丝绸之路的图片,制作了很多精美的课件,还布置学生提前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我首先设计了让学生看课题质疑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叫做丝绸之路而不是葡萄之路或是是哈密瓜之路呢?从问题入手,激活学生的思维。展开讨论,课堂上学生人人有事可做,大家动脑思考。
在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时,我借助课件再现情景,然后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辉煌的历史,激起自豪感。
但是,教学时,我也还存在不少问题,虽然我在不断尝试创设一定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但由于这段历史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是太远了,学生理解起来感觉太陌生,所以对了解比预期的效果差了一点点。看来要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还是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都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大全(22篇)篇十
本课教学采用以问题为主线,改变以往教学计划预先设定课程的做法,侧重生成性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多方引导学生,给学生以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中尽最大可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以达到在课堂教学中各种教学效果的生成。
如在预习这一环节,教师没有设定任何预习提纲,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熟知课文,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有特色的知识框架,并通过交互心得和疑问不断完善了对本课的所学。又如小组合作选择秦朝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其中的一个进行展开讨论和点评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各种突显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思维不断生成,使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
事实证明,生成性教学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需要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作出及时的价值判断,从而能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课程,而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以及各种发散性思维的涌现,则充分说明教师采用生成性教学能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个性和创造性提供了一个更宽广的舞台。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大全(22篇)篇十一
本人于上学期任七年级1.5.6三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一个学期以来,我本着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切实落实各项工作。特将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课前准备方面,及时制定教学计划,认真细致地进行备课工作。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在备课过程中,我认真阅读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通读教材,争取对教材知识有通透的理解。在此之后,再利用网络等手段,获取多种教学材料,例如史料、图片等;设计各种教学方法,例如小组讨论法、情景再现法等,确定教材知识的呈现形式,以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表。
二、在上课过程中,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思维训练为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我会将这些理念贯彻到历史课堂中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起始,以精彩的导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铺垫,使学生在兴趣和好奇的驱使下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中,重点、难点部分将主要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来解决,而不再仅仅由教师讲述。
课堂上,在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要更多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历史课来说,教师的讲授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教师要尽量做到少讲、精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学习、思考和展示,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在上课过程中,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课堂更加高效。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历史是他们接触的一门新课程。大多数同学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难度,综合归纳能力也有待提高。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在上课过程中,我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学生弄懂难点,掌握重点,通过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掌握难点。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大全(22篇)篇十二
上完《秦王扫六合》一课,细细反思,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而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完成了教学目标。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为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我打破了教材编写的顺序,将教学内容设计为秦完成统一和巩固、维护统一两大内容,在处理第二项内容时,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来归纳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这样做,不仅线索清晰,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创新问题设计上有突破,能联系生活实际,引起学生共鸣。
本课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课文内容,然后学生思考、讨论、作答,教师点拨、同时辅以材料展示。我还注重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机会,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去创造。如:我指导学生到黑板上设计秦的疆域示意图,以帮助学生压缩信息,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这节课也体现了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由原来的讲述者转变为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会的,允许学生自由发挥,互相补充,教师及时评价;学生不会的,教师进行激励、引导,然后共同解决。
这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不敢放开手脚,给学生以机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它细微之处,还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释疑过程中,有些小问题的设置稍显牵强;过渡语,有个别之处,不够自然;习题设计过于单调死板,以后应力求多样化、趣味性,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分析秦完成统一的原因出现困难时,教者引导的语言有些罗嗦,没有做到简明扼要;对学困生的关注明显不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学生方面:在讨论秦始皇的历史作用时,他们的回答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非常透彻、全面。尤其是说说他们原先印象中的秦始皇时,学生的反应特别积极,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是比较关注历史的,我们有理由对历史教学充满信心。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大全(22篇)篇十三
以往历史课堂上主要环节是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新课讲解,小结,练习等,授课教师往往从这些环节入手,评课教师也要评价环节是否齐全等,而事实上,这种模式本质上是学生围绕教师的思维走,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新的课程理念要求以发展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个性特征、情感体验等,因此,我在历史课堂上尝试了以下教学环节:
二是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一是增强对历史的兴趣;
二是培养搜集整理资料和表达的能力;
三是有利于学生间知识分享和自信的培养。为了不给学生增加过多负担,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共同查阅一课内容,这样,每学期,每个学生都能查阅两节课的课外资料。
好处:完成本课的课程目标。
4、疑难问题解答,约8分钟,好处:
一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是解决学生的困惑问题。
一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二是明确本课学习内容。
一是巩固本课内容,
二是对学生做以正确评价。
通过这些环节,学生由主要听讲,偶尔发言,转变为读书、查阅资料、展示自我、疑难质疑、互相交流、知识分享、共同进步。教师由主要讲授到查阅资料、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增强课堂调控能力。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大全(22篇)篇十四
有一群孩子在麦田里自由自在的奔跑、游戏,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呢,就站在那该死的悬崖边,哪个孩子往悬崖边跑来,就把他抓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每次读到霍尔顿-考尔菲德的这段话,我都在想作为教师就要做课堂的守望者,走出死板呆滞满堂灌的教育,拒绝戕害少年自由心灵的“混帐悬崖”,为孩子们守望一方可以自由发展的麦田。
------。
“反思”之反思: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心的边界就是行为的边界。
给学生一个充分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没有最大的空间,只有相对大的空间。教育的边界在哪里?在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价值需求,让人成为人,让人成为更加高尚的人。
教育首先就是保全学生的生命,我们是听到过有跳楼的学生的,这就是教育的警钟,教育的边界。课改必须改,早一点改,早一点救一批学生。
教育一定要告诉学生,你必须不做什么。这个底线在哪里?这个底线就是生命的底线、法律的底线、道德的底线。
教师“为孩子们守望一方可以自由发展的麦田”,“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拥抱世界,我心飞扬”。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大全(22篇)篇十五
《和同为一家》是唐的民族关系课,大唐盛世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艺术、外交等方面,也体现在民族关系上。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中,学习、理解唐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民族交往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这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运用了归纳法、比较法、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中设计了分组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每组有规定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组内积极合作完成,然后评出优胜组。这一方法果然奏效,学生很快完成了学习任务。并且对收集到的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纷纷展示交流,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标、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完美结合,达到了知、情、意的统一,提高了教学效率。
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教学中把唐代少数民族的发展与今天少数民族地区的巨变对比,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正确,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树立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
但是在教学中也还存在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时刻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大全(22篇)篇十六
因为考虑到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比较熟悉,随便一个学生都能说出一二个三国时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语,学生学起来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力度会比较大,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特点。授课时,我遵循的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原则,设计了讲故事、小组讨论、分组比赛复述故事。上完课之后,我体会到有以下几点值得改进:
(1)由于时间比较紧,备课不够充分,因此对一些比较有趣的故事没有进行进行太多的展开介绍,只是一带而过。对于《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应该引导学生多讲,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的力度,调动学生的气氛。
(2)在学生讨论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更深入些。
(3)最后在课堂小结时,不应该帮学生归纳,而应该让学生作一个总结性归纳,让他们谈谈通过学习这一课,可以学到什么,有何启发,以进一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很多我关于教学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对新课标的认识的不足,以后我肯定会更加的努力研究教学,争取进步,弥补不足。反思让我看到自己的优点,有了进步的信心,但也看到了自己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找到改进的方向。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大全(22篇)篇十七
1、知识点不够严密。
2、历史时间的表述应当准确。
3、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及其素质的不断提升。
4、意识上对历史的`传承性特点不够重视。
5、学习方法的补充和丰富。
6、课件的制作中应注意字体大小的合理设置,照顾后排学生。
7、精研课本,教师用书的合理应用。
8、拓展知识点。
感想:通过本次学习,使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作为一名新入职教师,能够接受专业教师的指导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对此,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能力,加强专业阅读,同时不断的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多请教,多听课,在实践中不断的寻求进步,使自己能后尽快的成长起来。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大全(22篇)篇十八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中我已走过一学期的历史教学,在这短短几个月的教学中,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面我对上学期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一、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水平的提升。
我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致于在课堂上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只是一册书,今后需要将初中的六本历史书熟悉,这样才能更加准确的把握好教材,才能让学生直接准确的掌握知识。
二、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后,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根据教材,我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游。
三、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
我们知道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生物、地理等这些都有他们本学科发展的历史。因此,我常常去听其他学科老师的课,以便了解更多丰富的知识,在课堂上我就可以根据学生们学的知识再增加新的知识。还能使学生们觉得老师什么都懂,是一个万事通,让他们由衷的佩服你,从而更加奋发的学习。
四、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历史一周两节课,如果课堂上不抓紧每一分钟的时间,那么课下让学生们学习历史,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首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教师备课多一分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负担就少一点。所以,一定得备好课。然后,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5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我讲新课之前我都要找学生提问上一节课所学的重要知识,这样才能温故,教学过程结束之后,我将让学生作一些比较典型的练习题,使得学生对今天所学内容的掌握、反馈、巩固和提高。并且我要求学生讲完一节新课作一节的练习题,及时反馈。
虽然初一学生对于三年后的中招考试没有什么反应,但是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应以眼前的小天地就知足,更应该想到三年后的中招。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时常穿插中招考试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题的趋势,力争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中招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平时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做到功在平时,形成习惯。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位历史教师都要抓住时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躬献,让学生们的成绩更上一层楼。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大全(22篇)篇十九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的核心思想是如何科学地艺术地处理好学生、教师与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将课堂真正的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乐学;让自己与学生共同学习、探究;让教材成为我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合作的依托。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教学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三个“一”为教学主线:一个民族——满族的兴起;一个政权——清朝的建立一个主题——君主集权的强化;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总结历史规律,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亮点我认为是:历史剧场和辩论会的设计。
1、历史短剧表演兼竞赛:《君臣办公》、《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之文字狱》来进一步突破本课的重点:君主集权的强化之军机处、文字狱。通过课前自学,学生收集资料、编排剧本、设计台词,选定角色,完全独立完成(本节目我只是让刘勇开等同学在课外编练,我提供了一些资料)。加上两个小剧组的竞赛,提高演出质量。一个历史剧表演,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综合协调能力、并极大地延伸了课堂教学,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紧密结合,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并在课程进半时制造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
2、辩论:结合秦、唐、明、清四代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以“君主集权的强化的利弊”为辩题,通过回顾、对比、正反双方的辩论,老师的点拨,从君主集权的目的、作用等方面突破本课难点。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大全(22篇)篇二十
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同时担任七年级6班的班主任助理。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为把以后的教学工作做的更好,特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制定好计划,备好课,备好学生,上好课。
针对目前初一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不久,对中学的历史课程不了解,而学习任务的加重、自身自觉性的不够,学习方法的改变,自学能力的欠缺,这些将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阻碍,学生一时也不会适应,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必须认真制定计划,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备课组活动,上好每一节课,并经常听其它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施教,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面对学生,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教学中,备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
历史学科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兴趣性,但七年级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后,学习任务增多,学生适应困难,如何让学生在诸多的学科中重视它呢?我只能“激”趣了,每次统考后,我会在课堂上表扬一些学生,一种是优等生,让他(她)们介绍成功经验;一种是进步较大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我会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让更多的学生明白:只要端正学习态度,别人能做到的事,我只要努力,也一定能做到。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同学们逐渐有了竞争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另外,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差生的培养,做到面向全体。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并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从平时的测试结果证明这是非常有效的。
三、立足课堂,提高效率。
学生刚进入初中,七门学科作业繁多,学生还需适应。我只能立足于课堂这块主阵地,紧紧抓住45分钟,尽量让学生多记、多写。下课时,人人必须完成课堂训练,交给老师后才能离开教室。课堂上抓紧分分秒秒,关注每位学生,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课后也没有作业,学生负担减轻了。
四、务实基础,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基础是根本。没有基础,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抓好基础题,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出成绩。扎实的基本功是学习的第一步,然后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另外我十分重视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寻找关键词语”、“先读问题,后读材料“等等,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
五、关注后进生的成长。
如何提高后进生的成绩?这是我们面临又一个棘手的问题。后进生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爱心、给予更多的理解。转化一个后进生谈何容易,需要老师极大的韧性。他们屡教不改,让老师头疼、甚至想到放弃,但必须做到不抛弃、不放弃。转化后进生要多动脑、想办法,因人而异、把握时机。每次考试后,对于学习进步较大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我会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努力学习的信心。同他们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自我调整与改进。
以上是我对本学期历史教学方法的一些探索和尝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在今后考出优异成绩和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
六、做好班主任助理工作。
配合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正确关爱学生,努力营造温馨氛围,公正对待每位学生。认真细致做好思想工作,积极配合任课老师,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常与学生进行谈心。对于一些经常有违纪现象的学生,如拖拉作业,经常迟到,自习课爱讲话,不能认真做好清卫值日工作等。除了平时经常督促,还分别进行重点谈话。晓之以理,动之一情,宽容他们但不放纵他们。经常与家长经常联系,取得家庭的力量支持。在重大活动、平时课间操、课前、课后等工作中,努力参与,为七年级六班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在课下巩固方面,我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讲评,落实巩固工作,使学生学得更加扎实。
本学期检测题共备案4次。检测题考完之后,我做到了及时批改,基本做到当天改完,并且及时讲评,使学生及时查漏补缺,使学过的知识更加巩固。检测题讲评之后及时让学生写反思,及时反思自己这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继续学习下一阶段的内容做准备。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大全(22篇)篇二十一
我首先由导入篇杜甫的《忆昔》导入新课,渲染了文学环境。既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又增进了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了解和热爱,更激起了学生探知“盛世”之“盛”的欲望,真可谓“一箭三雕”。接着又为解决本课难点问题,由曲辕犁的模型和构造图,让学生了解犁的构造。再让他与西汉的二牛抬杠进行比较,思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初中生已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所以可以借助这一点发挥他们的潜能。如:指导他们制作教具,不仅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本课学生从网上搜集到不少曲辕犁图片资料,当时我没注意。如果我能指导他们做出简单的曲辕犁模型,并让该同学上台讲解、演示。那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曲辕犁的构造,另一方面也会使同学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读史以明理”这是历史教学的最高目的。在上“开元盛世”这课时,我注意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通过启发学生思考“玄宗与太宗”有那几点相同的地方,对现实有和借鉴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国家要繁荣,政治局面必须稳定,人才必须得到重视。官员必须廉洁自律,要广开言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唐朝农业繁荣,启示我们:要想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必须走科技兴农之路。要注重兴修水利,要普及科学技术。由唐朝长安城整齐的布局,联想到现代城市也要注重整体的规划和布局。
同时,本课有待改进之处,在上本课时,我的主导作用待以发挥,但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没有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女学生,今后要注意改进提问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努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小组活动时,同学之间合作交流可再加强些。同学们在参与辩论时,要进一步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并及时反驳对手观点。在点评时,抓住主要问题有重点地进行点评,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总之,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的观。从学生及其学习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学生需要学习什么,能够学习什么和怎样去学习。新课改的历史教学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兴趣,关注学生学习历史后思想感情的变化,发挥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和人文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大全(22篇)篇二十二
本学期以来,我在教学工作和成绩方面,有不少感慨。新课改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过自我感悟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回顾教学工作和考试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觉得在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首先,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倡导下的历史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组织的:
在导入新课上,让学生听大家较熟悉的《凤阳花鼓》并提出问题,用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对要学内容有个大概了解。
提出问题后,不再是教师给出答案,灌输知识,让学生单纯背诵,而是让学生主动阅读课文动脑筋思考、归纳,并在小组合作交流,然后通过师生互动,予以分析、总结,找出答案。
在整个教学思路中,我力求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阅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学目标,实现能力教学目标和情感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上课过程中,我比较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关注学生概括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和努力实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成功感,相信并肯定自己。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力求体现备课思路,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整节课我较满意的是学生的交流讨论、归纳和表演非常主动活泼,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当然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比如课前复习提问环节时间稍长了些,而本节课最后的相关练习又稍显少了些等,但总体上还是比较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