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智慧这本书的读后感篇一
最近,在网上搜到一本书,叫做《智慧背囊》。我看了看这本书,感觉还不错,便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这本书类似于“小故事,大道理” 短小、灵动、真切、睿智、感人,是它的特色,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语都让你感动。读过这本书的人,将都会非常喜欢它。例如《向生命鞠躬》这篇文章就让我受益非浅。它主要讲了“我”为了让儿子认识到周围的世界,所以给他捉了一只蚂蚱,为了防止这只蚂蚱逃跑,让儿子更好的观察它,于是我便用一根草杆从它的身体末端捅入,再从它的嘴巴里捅出。当时是深秋,草杆早是光秃秃、灰褐色的一根。只见绿色的液体从它的嘴巴里涌出,它用前腿摸刮着,那是它的血。儿子手里拿着蚂蚱,继续干起别的。“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的大叫起来,只见儿子手里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杆,上面的蚂蚱早已不翼而飞。蚂蚱受到了重创,并未跑掉多远,只是在地上艰难的爬。我再次把它生擒,又将蚂蚱从新穿回草杆。我蹲在儿子身边,要看看这五脏六腑被穿破的蚂蚱怎样逃脱。儿子的手不经意的碰到了旁边的一棵枯草,只见蚂蚱用前脚抱住枯草,儿子的手稍一松懈,蚂蚱就顺着枯草往上爬,每爬一毫米,都要停下来歇一歇,终于,蚂蚱摆脱了草杆,落到了地上,无疑,它死了···黄色的草杆早已被染成了绿色。抬头一看,儿子也像我一样呆呆的望着它,为之震惊。
我弯下腰,深深向它鞠了一躬。
智慧背囊是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这本教育我们一生的一本书。
智慧这本书的读后感篇二
今天,我学到了一篇课文——智慧之花。读了这篇课文后,我深有感受。
这篇课文主要讲:玛利亚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将身在死亡在线的同学救了回来;而江雪则是把法律作为武器,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想:这两个女孩真聪明啊!如果这些事发生在别人身上,别人也许就会不知如何是好。玛利亚面对险情毫不慌乱,用学到的知识成功地救出了同伴。江雪勇敢地和不法商贩作斗争,最后借助法律武器,使坏蛋低下了头。而在社会中,许多人见到朋友有危险了,不会先想到怎么救朋友,而先想到自己会不会有危险。
虽然玛利亚、江雪和我年龄差不多,但我和她们简直是天差地别。所以,我们应该向玛利亚和江雪学习,学习她们的勇敢、聪明。在面对危险时,要运用老师教过的知识,要将爱心,勇气和智慧融于一身,战胜困难,摆脱危险。
在今后的生活中一定还会有许多困难、危险在等着我。我以后也一定要用爱心、勇气和智慧来度过这些难关。
智慧这本书的读后感篇三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书,名叫《智慧背囊》,这是一本有着许多小故事的书。
《智慧背囊》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里面分为八章,每一章都有很多精彩的小故事,每个小故事都充满着智慧的哲理,有着很多的寓意,让我回味无穷。
这里面有个故事让我记忆犹新,名叫《遇到困难拐个弯》,主要讲的是:一个小女孩从小学习小提琴,在高三的时候,她遇到了高手,自己怎么也赶不上,于是她决定转专业,选择音乐教育,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使得她信心大增,她决定回到演奏专业继续深造。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她所在的乐团最终和著名大师同台演出。
女孩的这个故事说明:如果困难是一座山,如果这座山无法靠个人努力被征服,那么,也许不一定非要攀过去,拐个弯一样可以到达山那边,沿途的风光也不一定比山上差。对于那些难以解决的困难,不妨拐个弯绕过去,有时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一本小小的《智慧背囊》,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很喜欢这本书,它也成为了我的精神食粮,我的挚友。
智慧这本书的读后感篇四
今年是我第二次参加“我读我悦”读书活动了,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这次我读的是易中天先生的《中国智慧》。
说起易中天先生,想必大家对他在百家讲坛中《品三国》这个节目略有耳闻,当年我也是因此而对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产生兴趣的。
今天有幸阅读到《中国智慧》一书,在书中还是能感觉到他一贯的风格,所以读下来并不觉得吃力,你会觉得是一个大师在跟你对话,用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话语跟你讲述他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的理解。
本书共分为六个章节: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和禅宗的境界。
正如易中天先生在后记中提及的一样,这六章分别是他对自己在福州、重庆、绵阳、咸宁、南京和黄石做的六场演讲的记录稿进行大幅度修改才公开出版的著作,总标题为《中国智慧》。
然而《周易》、先秦诸子、魏晋玄学和禅宗是中华智慧中的精华,这样走马观花般地浅尝辄止自然难入方家法眼,但他仍旧希望我们这些只是想“观其大略”的读者能够有所收获。
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庸的原则一章。
在讲中庸是什么之前,得先讲它不是什么。
中庸不是老好人,不是和稀泥,更不是没有原则。
这也就是说,实际上,中庸的“中”就是不走极端,而“庸”就是不唱高调。
然而,在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被神圣化,中庸被妖魔化,更因为这种对中庸的唱高调走极端的误解,在文化大革命当中,中庸的名声很不好,什么骑墙啊、和稀泥啊、好好先生啊、没有原则啊、各打五十大板等等,成为了当时很多人对中庸之道的理解。
所以今日,我们应该恢复中庸的本来意义!把孔子从神坛上拉下来,中庸才能“去妖魔化”,才能恢复“常人之道”。
其实古人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用意也与中庸有几分相似之处,他来告诫我们为人不要太苛刻、处事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
中庸一定是适中之道,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而中庸就是最适合,也就是“无过无不及”。
最后,我们再来谈谈怎么来践行今日之中庸之道?书中提到一个办法——权益。
“权益”首先要抓大放小,“大事经,小事权”;其次是得意忘形,“方向经,方式权”;再次是各行其是,“下级经,领导权”;最后是讨价还价,“不能最好,就退而求其次”。
其中经就是不变的,权就是要变的,有经有权,才是中庸。
总之,今日之中庸之道,它是一种道德境界、一种思想方法、一种处事原则、更是一种做人一书。
虽然中庸是中国智慧,但它也并非是唯一的智慧,在先秦诸子中,法家和道家就不主张。
但至少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去理解今日之中庸,辩证地思维去容纳中国古今各个派别的智慧。
或许您会觉得易中天先生所谈的《中国智慧》只是他的一家之言,但我仍然坚信,即便是这“一家之言”,也足够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巨大的贡献了,至少你我都从中收获了我们想得到的“中国智慧”。
早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中酷品三国,妙语连珠地塑造出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
他的评说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精练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而易中天的新作《中国智慧》,文字轻松活泼,谐趣横生,依然是易中天贯有的风格。
此书分为六章节: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办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
初看标题,中规中矩,古韵十足,让人难以理解其中个味。
继而仔细读来,顿然大笑。
“周易认为任何事物都有阴阳,我国北方人相对阳刚一些,南方人相对阴柔一些,比如苏州人,他们连吵架都很温柔。”像这样平实易懂的句子,书中比比皆是。
《周易》是一本特别神秘深奥的古书,一般的人很难看懂。
然而,易中天所讲的“周易的启示”却非常简单明了。
如何看待中庸之道,易中天说:“不是和稀泥,不是不讲原则,不是各打五十大板。
”中庸的原则,书中提出:做事情要拿捏好分寸,不要“过”,也不要“不及”,一定得恰到好处。
中庸就是中和,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修养,质朴和文雅各占一半,即为中庸之道。
六章节中,我甚是喜欢“禅宗的境界”这一章。
禅宗佛道,历经几千年,一直备受追捧。
现如今,似乎人人都知晓禅理,但是关于禅宗的境界,却罕有人知,自身修行起来更寥寥无几。
书中首先讲到“立地成佛”,就得说禅宗的境界在瞬间,靠觉悟,不是修行。
整个中国智慧的体系中,禅宗不同其他,是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层次。
“禅本身的意思是静虑,原本是佛教的一种修行的方法。
具体的方法就是打坐,盘腿坐下,安安静静地想。
不是想,叫非想;不是不想,叫非非想,最后进入一种什么境界呢?想入非非。
用最白的话来表述坐禅,就是发呆。
”开篇这句诙谐的调侃,使我不觉莞尔一笑。
禅宗的境界,易中天用说故事的方式,引人入胜。
一个接一个的小故事,把禅宗的由来、传承及觉悟缓缓道来,像沏一杯清茶,经过放叶、冲醒、翻滚、叶沉、茶静,最后万物皆空。
“该放下就放下,该拿起就拿起,想放下就放下,想拿起就拿起。”此句言简意赅地道出了禅宗的境界。
《中国智慧》,语言幽默生动,哲思处处开花。
可快阅也可慢读,能粗看亦能细品。
睿智博学的易中天在《中国智慧》中,精辟地剖析了中华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文明智慧;谆谆地警世,为读者洗涤心灵。
比起某些晦涩难懂的古书,《中国智慧》是一本让人看得明白、读得懂的好书。
智慧与知识不同。
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
——易中天
《中国智慧》是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最新力作。
在这本书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易中天教授向我们讲述了六个方面内容,具体包括: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
《中国智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精妙解析了中国原典的精髓,确实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易教授对于词语的解读方法。
通常情况下,当一个人阐述对一个词语的理解时,他一般会费尽心思从正面角度罗列许多词汇去描绘个人心中的见解。
但易中天却反其道而行之,从反面先说它不是什么,这样一来就让人们对于它是什么有了更清楚清晰的认识,这让我不得不佩服有时语言的巧妙运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中庸”一词在文中,易中天是这样评价的:第一,中庸是道德境界;第二,中庸是思想方法;第三,中庸是处世哲学;第四,中庸是做人艺术。
我想“中庸”是一种品德,可能不适用于所有人。
当你有了很高艺术成就,物质财富积累,那时“中庸”很值得你去品味。
但年轻人就应该有拼劲,当然不是要去否认“中庸”,而是将其放在较次要的位置,因为“中庸”这个奇妙的东西必须随着岁月积淀,人生阅历的增长才能慢慢显现出其自身的魅力。
语言的畅谈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
无论你对“中庸”一词的见地如何,或推崇或反对,但你都要尊重“中庸”,因为它是中国智慧。
其实“中庸”一词是适中之道,不高调同时不走极端,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想来,倘若每个人都摆出一副傲视他人的架子高调行事,走着极端,谁都不愿承认理亏而退让,这个社会没有了包容,遇到一点小事就针尖对麦芒,产生口角,找这种趋势发展,社会又谈何“大爱”,又谈何“和谐家园”。
那些伟大的历史学家,他们从不愿意别人称自己是历史家,仿佛那是对“历史”这一字眼的大不敬。
在浩大无垠的岁月长河中,他们更愿意成为为别人供给养料的的藻类。
就如主持河南安阳殷墟考古发掘的李济,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使,将中国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
但他却视名利为粪土,坚持着对考古学的固执。
伟大的人通常甘做孺子牛,享受中庸,这也正体现出他们的卓越不凡。
如果身边能有一个中庸的朋友就再好不过了,他不会因为你的地位身份高于自己,就谄媚奉承;他也不会因为你的地位身份低于自己,就轻视不屑。
他总是不偏不倚、不卑不亢的对待身边的朋友,那是正直的表现,那是人文修养的表现,而这就是中庸的价值。
中庸游走于理想与现实之事,永不极端,那才是切实可行的。
好人是什么?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你,也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欢你,而是好人都喜欢你,坏人都不喜欢你。
中庸是什么?不是所有人都认可你,也不是所有人都不认可你,而是领悟中庸之人都认可你,不甘于中庸之人都不认可你。
另外,这本书还让我加深了对《周易》的理解。
众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国两大学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促和谐。
它在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周易》是既讲究自然事物发展的科学书,又是蕴含着“以不变应万变”思想的哲理书。
它告诉我们万物都有阴和阳的属性,而他本身是一个阴阳平衡的个体,正如男人属于阳而女人属于阴,但一个人只有达到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
而“易”的思想还在于它认为事件的阴和阳都是等量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发展阴和阳会此消彼长,进而发展成一个周期,并且循环往复。
我想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诗中所说的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好比是我们物理上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理。
用“变”的方法看世界,用变“的方法找规律,这种智慧一直延续到几千年之后,我们一直用这样的方法探索未知。
虽然易中天的这本《中国智慧》对许多学派的思想方面解读得并不算特别全面,但是作为一本国学入门的书是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对中国古代的一些大家思想有所了解的。
智慧这本书的读后感篇五
简而言之,这五个字所包含的人格、气质内涵,大致如下:
温
为人温和,不激烈,不尖锐,不尖刻。
良
不仅仅是善良,它是指对万事万物都有一种善意和敬意。
恭
就是谦恭,和睦,对人、物有恭敬心,敬畏心。
俭
指做事有分寸感,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节制。个人生活有分寸感,那就不奢糜浪费,所以生活节俭是俭的一个方面。
比如说,恭敬很好,但是恭敬过头就不好。所以,孔子反对“足恭”。
在大街上碰到老师了,你说:老师好!打个招呼,很好;给老师鞠个躬,也很好。
但是你趴在大街上就给老师磕头,就不好,过分了,老师会尴尬。
如果是有意作秀,炒作自己,那是对师长的“绑架”——那就是人品不好了。
所以,过分的“恭”,往往有不良的企图,对这样的行为,孔子表示“耻之”。
做任何事,哪怕是正确的事,也得要有分寸感,从哲学上讲,就是度。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这个“俭”,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谦让。这个社会总有竞夺,竞夺总不能以力量为唯一胜算,总不能以一切据为己有为唯一目标,那人类社会就变成丛林,弱肉强食了。所以,人一定要学会“让”。
人类学会“让”了,人类文明的曙光就出现了。
但是,有意思的是,孔子后期的学生子夏,却对君子的气质有这样的表述: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
意思是:君子的气质有三种变化:远望他的外表,很严肃;近距离接触他,很温和;听他说话,很严厉。
望之俨然,不可犯。即之也温,可亲近。听其言厉,是诤言。
君子有大德,不苟且,此俨然也。君子有大度,能容物,此温煦也。君子有教益,能育人,此言厉也。
俨然者,礼貌恭敬。温煦者,仁德内充。言厉者,义气发扬。
君子三变者,不过是礼、仁、义三种内涵的依次流露而已!
孟子说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不也是说君子的三变!
子夏说的是谁?还是孔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