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人性的善恶篇一
在人们眼中,时刻散发着人性的光辉的,或是警察叔叔,或是站在讲台上教会学生知识与做人道理的老师,或是身患重病,将一盒石头说是自己的心血,让队员们不放弃希望的老教授······在我的眼里,那个散发着人性光辉的人,还有我早已熟识的他。
我们已经是多年的同学了,他个头不高也不矮,身形却非常强健,似乎天生就有这一副身子骨。那黝黑的皮肤将那双小眼睛“挤”得很小,从远处看,他的眼睛“都快睁不开了”。他是个热心肠,所以我们班里若是谁有问题,就会向他求助。
那天,老师们的心情似乎都不太好,给我们留了一大堆家庭作业,这还不算完,自习课的时候,课代表们又上黑板传达老师的“旨意”:留作业。一眨眼的功夫,黑板就白了一块。就连“学霸”们都承受不住这个“挑战”了。大家纷纷抱怨起来,他更是如此,惊讶地望着黑板。“没办法,写吧”他无奈地说。没过一会,我就先被一个题绊住了,不停地演算,百思不得其解。“咋了?”这时他突然将头扭过来。无奈之下,我就只好求助于他。他微笑着就过那题,没一会,笑容便荡然无存了。时间从他的笔尖上偷偷滑去,他的本子上也都写满了阿拉伯数字。当他给我讲明白这道题时,下课铃响了。他却十分惊讶,因为他为我算这道题时,度过了一节自习。
本以为下课能写一会作业,可等待着他的并不是作业,而是一波问那道题的同学。我暗地里替他可怜:“要我去讲题的话,我都烦死了。”可是,如此不胜其烦的一件事在他眼里竟不是一个累赘,不厌其烦的讲题竟然是他的快乐!我瞧见他,心想“不是吧!他为别人着想都到了自己可以不写作业,也要让别人把题弄懂的地步了?”看见他为同学目不窥园地讲题时的样子,我感觉他的形象顿时高大了许多。即使不写作业,也要让别人明白这道题,在他那为他人着想的光辉形象下,我又是那么渺小,我却只能低着头写作业,他那耀眼的光辉竟使我变得有些自卑。
思绪回到现在,他那令人称赞的品德是否与老教授一样,也在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呢?即使不写作业,也要帮助同学,这种品德很高大,同时也散发着光辉。在人生的道路上,拥有人性的光辉的人有很多,他们不但照亮了他人,也温暖了自己,这就是人性的光辉!
人性的善恶篇二
如果我们只是想给别人留下印象,让别人对我们感兴趣,我们将永远交不到真正的忠诚的朋友。朋友。真正的朋友,不是这样得到的。
正是那些不关心朋友的人会在生活中遇到最大的困难,给他人极大的伤害。这种人的存在正是人类失败的根源。
从个人的经验中我发现,对他人怀有极大的热情可以引起別人的注意,得到与他们相处的时间,合作,甚至是那些名人也不例外。
如果我们想结交朋友,就要忘我地为他人做事情——做雪中送炭的事,充满精力,无私,考虑周全地去做。
我们关心那些关心我们的人。
真诚地关心他人。
人性的善恶篇三
《人性的弱点》的作者是被誉为“成人教育之父”的戴尔.卡耐基。本书汇集了卡耐基的思想精华和最激动人心的内容。自1973年问世以来,本书销量1500万册,被译成各种语言文字,成为西方最持久的畅销书之一,稳居成功励志类图书榜首。此书之所以永不过时,就在于卡耐基先生对人性的深刻认识,以及他为根除人性的弱点所开出的有效处方。正如卡耐基所言:“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归结于他的专业知识,还有85%归于他表达思想、领导他人及唤起他人热情的能力。”只要你不断反复研读,它必将助你获取成功所必备的那85%的能力。
一是在第一篇《待人的基本技巧》提到的一个原则:不要批评,责怪或抱怨他人。即使是不对等的关系,甚至是自己爱的孩子。
各种实验和生活事实证明:批评不但不会改变事实,反而只有招致愤恨。因批评而引起的羞忿,常常使人的情绪大为低落,并且对应该矫正的事实状况,一点好处也没有。批评是没有用的,因它使人增加一层防御,而且竭力的替自己辩护。批评也是危险的,它会伤害了一个人的自尊和自重的感觉,并激起他的反抗。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会批评,责怪或抱怨他人。当然,善解人意和宽恕他人,需要有修养自制的功夫。让我们尽量去了解别人,而不要用责骂的方式。尽量设身处地的去想—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比起批评责怪还要有益、有趣的多,而且让人心生同情、忍耐、仁慈。但若要宽恕,和了解,那就需要在于人格、克己上下功夫了。
二是要获得平安快乐的一个原则:改变不良的工作习惯。
(二)做事不分轻重缓急。长期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工作中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而一个人的精力却是有限的。但如果我们工作中分清主次、先后,将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做成事情。没有人能永远按照事情的轻重程度去做事。但我知道,分清主次,按部就班做事,总要比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要好得多。
(三)将问题搁置一旁,而不是马上解决或做出决定。大多数的人曾经在生活中不止一次的告诉自己:我明天再做它,我还有时间,或者是明天以后的某个时间。不管事情大还是小,都要用内在意志去激发自己完成。但我们大多数都在性格里缺乏这种意志,所以才导致我们离目标和计划越来越远。不要沮丧,还是有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去克服拖拉、最终让我们完成我们的该做任务的。比如,从点滴或部分做起,变“被动做”为“想要做”,限定时间,积极想办法,排除干扰,告诉自己未必尽善尽美等。
(四)不会组织、授权与督导。工作来了,首先考虑的是看有没有适合的人来做,有就果断授权。而善于组织、合理授权就是复制自己,就是让别人为你工作,是放大自己时间的杠杆,是决定一个领导者能力高低的标志。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常因不懂得授权他人,因而提早进入失败的坟墓。这些人事必躬亲,结果被那些烦琐细节所淹没,难怪他们常常感到匆忙、忧烦、急躁和紧张。
人性的善恶篇四
善与恶之间本来就没有明显的界限,就像白天同黑夜一样,从漆黑到光明,再由光明回到漆黑,周而复始,变换不停,并没有划分两者的介质。
善恶亦是如此,他们之间只是模糊的界限,一念之间,可以从恶中转向善道,得道升天;一念之间,亦可以从善中堕入深渊,万劫不复。
善与恶,是人性本色的体现。
用流水的纯洁比作人性的善,水始终静流而下象征人性永远向善。可是,在自然界其他事物的影响下,流水难免会产生分歧,分出支流,甚至会逆流而上,咆哮如虎。人性亦是如此。所以说善不是一层不变的,终会因为外界干扰而改变善性。
相对于“性善论”,还有一种就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荀子《性恶》篇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之人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荀子在这里直指“天命”之性情是恶的,因为顺从人的各种欲望发展则会产生争夺、残贼、淫乱等罪恶,导致社会混乱,而人的各种欲望又是人性的基本内容和表现,所以人性是恶的。
相较于二者,我更倾向于白纸论。人刚出去就如同一张白纸,并没有善恶之分,内心单纯,干净。人之所以会性格迥异,处事各异,就是因为其所经历的环境。
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白纸难免会有所改变。有的人高风亮节,出淤泥而不染;有的人却甘愿同流合污,深化丑恶的内心。
所以,世人会形成两极分化的局面:善人更加和善,恶人倍加险恶。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在这个捕风捉影,追名逐利的当代社会,知恶小仍为之,懂善变巧利之。千古罪人可成口口称颂,德高望重却为众矢之的。
一个无恶不作的坏人,生命最后一刻改邪归正了,人们都会说他浪子回头,值得被人尊重。一件忏悔的善事盖的过无尽的罪恶。
在当今这个浮躁的世界,毫不夸张的来说,任何开端,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为了炙手可热的钱财。
钱财蒙蔽了世人的双眼,人们试图用金钱掩埋善恶。
人有七情六欲,心有喜怒哀乐,善恶之差取决于人心,一心向善,则行善,满心恶念,则作恶。
凡诗人之作,刺箴美颂,各有源流,未尝混杂,善恶同篇也。
吾辈之人,世俗之群。善恶同源,慧眼识珠。但行一善,莫问归期!
闲来之时玩弄笔墨,鄙作此文,聊表心意,再无他意。
人性的善恶篇五
人,可塑性极强,所以,近朱则赤近墨则黑。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这里的“教”,我的理解不仅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包括有利于培养优良品质的生存环境的熏陶。
所谓的生存环境,不仅指耐以生存的家庭环境,还包括孩子视野范围内的人、事、物构成的大环境。家庭环境和大环境里的人的品质的优劣,决定了孩子生存环境的优劣,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可是,人一旦植入母体,就注定了他将接受怎样的教育,就被动地接受了生存环境。
胎教理论要求准妈妈言行举止纯正端良,心无邪念,有些孩子有幸遇上了这样的准妈妈,并在科学的胎教环境中孕育,出生后又在相对纯净的环境中成长,而且随时有父母指点着明辨是非。
可是,很多孩子是不幸的,他们的父母的思想言行是极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的,这群孩子不仅在不良的环境中孕育,也必将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同时,又在没有父母正确引导的情况下面对一个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大环境。想想这些孩子的“人之初”,能“善”多久?可悲啊!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是祖国的希望,但愿天公降倾盆大雨,洗净这个污浊的世界,重新孕育人性的美好,还孩子们一个温馨纯净的家园。
孩子们若能健康茁壮地成长,则家庭幸甚!祖国幸甚!
人性的善恶篇六
一路灿阳,撒满来时路;一地星光,点缀共处时。
暖阳实践的短暂时光里,让我初体验到为人师表的责任,参悟了不少一日为师,终身为师的信念。时光漫漫长,在于学生与老师之位的互换间,确实明白、体会了不少处于教师位置上的辛苦。
或许在有些老师眼里,学生本性为恶,需要暴力语言,体罚来调教,以为一恶降一恶,就能使学生达到自己心中模样;以为学生乖乖遵循自己的道路,就能心满意足,你欢我乐。但实际上,人之初,性本善;没有哪个小孩子初来乍到,就想成为一个坏人,在他们世界观还在形成之初,老师之一角色,往往担当起不可或缺的责任。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都新鲜而又朦胧,一切都会在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而老师的言行举止,他们看在眼里,怕在心里,从此心灵芥蒂越来越深,日渐封闭的心,不仅阻隔了师生情,还进一步导致学生人格缺陷。
其实学生本为善,关键在于如何与他们进行交流。在初次来到石颈小学时,我们初次为师的,也遇上考验:性格没摸清,语言障碍,男女生矛盾,素质低下这些都是直摆在当前,就需要我们一一突破。本以为与他们相处要花费一段时间,但偶然的一次篮球比赛后,我们走到了一起。我们慢慢交流了彼此的想法,放低自己身份,倾听他们的心思;同时借鉴他们对上课的想法,改善上课方式,把自己所会授与他们所需,。甚者我们时不时进行他们思想纠正,教他们善恩之分,改掉粗鲁的习惯,并且调解学生的矛盾,在平等交流里,教与做人道理,立其身,正其道。
而随时间悄然流逝,他们的改变,也超乎想象之外,虽习性还在,粗鲁姿态悄然放低,出入间的问好,尊敬;平时来一场谈话,增进感情甚至感情也在悄然升温,不是与家人却又像一家人,即便在我们回宿舍之时,仍要目送我们离去,声声:老师,明天见,回荡在楼宇中。
是呀,人之初,性本善。没有那个学生是坏学生,在进行教育他们同时,我们应设身处地,感受他们的感受,想他们所想。为人师表,不应是身份的等级差异,而是用自己知识授予他们,指导他们。
人性的善恶篇七
人的理性驱使着每个人力求无限接近真善美,因此真善美成为一种信仰,作为理想社会的最高理性目标;人的趋利避害的本能,理性地选择远离假恶丑,于是假恶丑成为批判的对象。
关于人性的问题有三种主张,有人性善,有性恶,有折中说人性无所谓善恶。若人性恶,对于个人而言,在社会活动中必将时刻提防,在心理上人人自危,没有安全感;对于社会来说,大大增加社会运行成本;而针对人性恶可以提前预防,做好预案,防范于未然。反之若人性善,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自然地比较高,从而有利于商业交易活动,促进人类社会和平发展;但也可能导致邪恶之人利用善良人的善,损害他人利益,也就是所谓“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若折中,人性无所谓善与恶,这种情况更具危害性,折中也就意味着人性是行走在善与恶的边界上,既有可能坠落到邪恶的深渊,也有可能跌倒在善良的泥潭。(当善良打不过邪恶,善良也是一种灾难)
当善良的种子播种在邪恶的社会泥土里,从邪恶的泥土中吸取水分、营养,长年累月,若善良的种子生命力弱,在生根发芽之时就坏死;若生命力略强,即便芽苗能够破土而出,也显得纤弱;即便生命力很旺盛,对邪恶的免疫力较强,自我净化仍旧不能够出淤泥而不染,也很难保证洁身自好,能够成为气候,镀金为邪恶的善良,不仅名不正言不顺而且实质上也包藏祸心。若将邪恶的种子播种在善良的社会沃土里,最理想状态是邪恶的种子因水土不服就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在善良的净土里播种一粒邪恶的种子,犹如在一杯纯净水里滴入了一滴脏水,整杯水也就脏了,通俗说来就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邪恶战胜了正义,一颗邪恶的种子从生根发芽到茁壮成长为一颗枝繁叶茂恶果累累的毒树,然而“毒树之果必有毒”。也许善良会感化邪恶,虽说“桔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但那只是一种例外而非常态,所以不要忽视邪恶的本质,毕竟善良的邪恶终究是邪恶,正如再懂人性的狗,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当然真善美与假恶丑也并非泾渭分明、水火不容,也会混沌兼容于一体:真伪不明、善恶难辨、美丑未分的状态;要从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山谷穿越丑恶的沼泽荆棘丛林攀爬悬崖峭壁到达美善的高峰,每一步探索都如履薄冰胆战心惊。时殊世异,悲喜剧交替,悲剧的结局可能是喜剧,喜剧的结局可能是悲剧,逼良为娼,笑贫不笑娼,以前的真善美的标准已不符合现在的实际,现在的假恶丑有可能是今后的真善美。
事有真假,人有善恶,物有美丑。以人为中心,以事实为基础,以物质为媒介,明真假,定美丑,辩善恶。人的社会实践认识活动,就是一个逐渐明真假、辨善恶、分美丑的过程。当真假不明,善恶不辨,美丑不分,必将带来双重负面危害,关键在于评判标准不明确甚至就没有任何标准,有了标准不参照利用,从而达不到惩恶扬善的社会道德目的,人人置身于风险社会,心神不定,不能安居乐业,又怎能实现“肉体无痛苦,灵魂无干扰”的幸福。
写于仙居恩施土桥坝
人性的善恶篇八
暑假里,我买了一本能改变你人生的书,它就是——《人性的弱点》。这本书的作者是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现代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
这本书不但写得具体、到位,而且还在生活中非常实用。
它就是第一章:为人处世的诀窍。在这一章中还有三个小节分别是:少一分责备,多一分理解;拿出真实,诚恳赞赏;和关注他人的核心需求。我就拿第一节“少一分责备,多一分理解”来说说吧。
我之前是一个比较喜欢较真的人,见到别人犯了错,都会毫不留情地去指责别人的错。直到我看到他们的脸色变得十分困窘的时候,我才会罢休。渐渐地,我发现周围的同学、朋友们,都不怎么理我了。起初我也很纳闷:为什么他们都渐渐地疏远我了呢?终于有一次,我鼓起勇气,问了我的朋友小陆:“你们这段时间为什么都不理我了呢?”他耸耸肩,似乎有点漫不经心地说:“你自己想想吧!反正都是你造成的,我可帮不了你。”我有点不耐烦地说:“你这葫芦里到底卖着什么药?非要我自己想?”而小陆却摇了摇头,走了。我心想:这怎么办?嗯——解铃还须系铃人,我还是从自身找起吧!可无论我如何绞尽脑汁、冥思苦想,还是没有得到结果。直到我在暑假买了这本《人性的弱点》后,我才慢慢地发现同学、朋友们疏远我的原因——我总是爱钻牛角尖,发现别人有错就立即指出,完全不顾别人的面子。我想了想,最后,我决定在第二天去小陆的家里向他道歉。
第二天,我用上了书中的方法,在和他道歉的时候,小陆居然主动和我提出和好。我当时感到十分地激动,还带着一丝丝的感谢,感谢这本书帮助了我,让我挽回了我的友谊。慢慢地,周围的同学、朋友们都跟我和好如初了。
所以,我感到这本书十分地神奇,我也暗暗地佩服作者。
读这本书,我觉得就像在参加一场盛会,这场盛会让我感到人生的其乐无穷;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帮助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并且能如何好好把握住自己,让自己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本书,还是能让你一生宏伟计划成功的法宝。所以,这本书真的很好,能改变我们的一生。
同学们,如果你想让你的努力奋斗成为现实的几率更高些,我建议你读读这本《人性的弱点》。这本书虽然在现在的社会有一些冲突,但最主要的还是年轻人们的行为想法。我认为,年轻人应该要有肯努力、爱拼搏、能吃苦、吃亏的精神,还要有一颗坚持不懈的心。
同学们,有空的时候,拿起这本书来看看吧。相信我,这本书一定会改变你的言行、性格、为人处世!相信我这本书一定会改变你的一生!
人性的善恶篇九
世间中处处藏着美,只是等待着我们去探索,但只有亲身地体验过,方才能体会到这么美的不易,美的可贵。
那天我放学回家,正在慢慢西下的阳光洒在我身上,暖暖的,让人很是舒服,正值风光一片好的秋季,凉爽的秋风拂面而来,与暖和的阳光相衬,心情亦是大好!
我走着走着,数着天上的白云,没注意脚下,一不小心给脚下不知名的东西给绊倒了,哼!一定又是他们随手丢的垃圾!我生气极了,这种事情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每次都是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可是,今天我低头一看却发现,这正是我一直心心念念的斗龙币。我一直看着周围的同学玩,朝思暮想,日日夜夜都盼望的东西,现在就在眼前。不拿白不拿,我毫不犹豫地伸出手,蹲下身子,把那袋斗龙币捡了起来。
刚站起来,我就猛的把它藏到怀里,大概是因为心虚吧!我左右张望着,生怕有人看到了这一幕,僵持在那里大概有半分钟左右,咽下了不止一口唾沫,心中的那根神经紧绷着,迟迟放不下心来。
我抬头,路边的大树,在风中轻轻地挥动着四肢,但雄壮的躯干却没有变化。我明白了,不管外界对你施加的是什么?只要那信念不变,你的灵魂就不会变!我走向店内,对老板招招手:“老板,你东西掉了。”“哦?那谢谢了。”老板转过身,对我会心一笑。
我这才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人只有坚定自己的信念,才会不屈向前,帮助别人,坚守诚信,才能品其之妙。
人性的善恶篇十
一位好老师,指引你走一段路;一本好书,伴你一生,可能也会影响一生。
人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人生路上亦不可能一辈子都平平坦坦。再挫折面前,有人一蹶不振、碌碌无为而抱憾终生;有人迎难而上,在人生路上添写辉煌的一笔。为何人生各异呢?我想,最主要是在挫折面前人的心志、斗志、毅力各不相同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怎样才能发挥自己的优点,弱化缺点、或者是变缺点为优点,使自己成为一颗发光的金子呢?或许,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我们人性的弱点!
早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有朋友介绍我看《人性的弱点》这本书,但一直都没机会。这个寒假终于拜读了卡耐基的这篇著作。在看这边书的过程中,感觉每读一章都有新的感受。开始时有很多东西都了解得不深,只有不断重复地细读以及思考,并结合自己的经历,才能很好地体会书中地道理。
《人性的弱点》是美国著名作家戴尔。卡耐基的作品,它是继《圣经》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畅销书,卡耐基一生最重要、最丰富的经验都汇聚在这本书里。这是一本充满幽默、充满智慧的书,它在生活中给我以启迪,让我知道该如何克服自己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点,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某些挫折。
《人性的弱点》一共十章,每章的内容都丰富多彩。作者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把做人的道理书写得通俗易懂,让人耳目一新。书中每章每节,甚至每段每句都令人深有感触,获益非浅。现在,我就浅谈一下对书中某些章节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的第三章《如何让别人喜欢你》中说:“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了解他人心里想些什么的人,永远不用担心未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难免有误解、有矛盾,这时,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地为对方、为他人着想,我们就会选择宽容、选择忍让。如此一来,我们的委曲求全也就能感化对方,所遇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令我想起了子女与父母间关系的处理应最需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现在大部分的家庭,父母与子女缺乏沟通,相互间缺少理解与包容,更加甚少站在对方的位置上看问题。父母认为子女不听管教、叛逆、行为无知;而子女则认为自己的父母管教太严、思想落后。因此,两代人之间就形成了代沟,更甚者形成了无法逾越的鸿沟。看了《人性的弱点》后,回想过去与父母点点滴滴的矛盾,不禁为自己曾经的固执深感惭愧!很多时候,其实就是因为我们自己缺少站在父母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才会导致无谓的争执。
人与人的交往,多点包容,多点换位看问题,就会少很多无谓的争执,彼此间的关系也将变得更为融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当对方无意间冷落了自己、冒犯了自己时,要尽可能以博大的胸怀宽容对方、原谅对方,而不是无论对谁、无论对任何事都争锋相对、斤斤计较。当然,能够原谅对方的前提是:自己必须是一个习惯为他人着想的人。而要想做到时时事事“为他人着想”,就必须具备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来自生活、工作、感情等各方面的问题都要我们考虑,都要我们担忧。但是,有些事已经发生了就无法改变了,我们可以改变的只有心态。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勇于承担所有的情况,因为接受既成事实,是克服随之而来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当我们强迫自己面对最坏的情况,并且先从精神上接受它时,我们就能够权衡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形,从而可以集中精神解决问题。乐于承认事实的状况、勇于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是改变忧虑习惯、快乐生活的重要秘诀。确实,当我们无法改变现实时,心平气静地接受不可避免地事实不失为消除忧虑地一种有效方法。
卡耐基说:“消除忧虑的最好方法,就是让自己忙起来。”
人们之所以忧虑,就是因为有空闲时间来思考自己到底快乐不快乐。所以,要想消除忧虑,就不应该去想它,让自己忙起来。让自己一直忙着,这是世界上治疗忧虑的最便宜、最有效的药。
这本书给予我的启示和鼓舞也很多,联想到自己的一些成长经历,作为教师,每当我看着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时,在羡慕他们天真无邪地成长在一个优越的物质环境时,也担心他们的内心世界会越来越多的受到成人世界的侵扰,同时处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很多家长在望子成龙的急切下不断给孩子加压学习更多知识的同时,却往往忽视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关注。
所以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到身上有一种很重的责任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在传授孩子音乐知识、给她们带来美的感受的同时,也应该去培养孩子挑战人性、战胜自我的能力,使他们成长为一个坚韧不拔、积极乐观、心理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