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还需要考虑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利用,以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教学计划范文的分享和交流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和进步,实现教学经验的互通有无。
策略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一
本次微课《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以ppt的形式,以教师讲解和展演学生常见作品的方式,将画线段图的策略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并通过提问和线段图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会根据直观图去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微课的形式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能够根据波利亚四部曲完整地解决一道实际问题。
学生会画线段图,并能够根据线段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该微课主要帮助学生通过分析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地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并能根据线段图清楚地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在三年级学习了从条件出发和从问题出发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在四年级上学期学习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的策略,而本节课是用画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画图是一项重要的策略,在今后的学习中会用画图的策略来分析较为复杂的数量关系,并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节课的重难点就在于两方面:一是能正确应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二是能借助直观图示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
学生的学习难点就在于这节课的重难点,而微课将这两个方面的重难点进行了详细讲解,又给了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可以一边思考一边学习,学生试着画图和试着说说想法,并与正确的讲解进行对比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这节微课对于这节课的重难点来说还是很有针对性的。
一,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提问:根据这两个条件,你想解决什么问题(ppt: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1.学生需要独立思考出从屏幕中可以知道什么条件?
2.独立思考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
二,根据题意和观察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2.请学生自己画一画线段图,提示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3.教师在ppt上展示了一些同学们常见的线段图画法,并让同学们思考最欣赏哪一副线段图。
4.教师完整地介绍线段图的画法,并由ppt进行展示。
5.根据线段图,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6.谈话:现在你能观察自己的线段图,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思考一下。
7.教师介绍三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并通过ppt进行演示。
9.谈话:的确,从图上直观、清楚地看到了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也是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常用到的一种策略。
【设计意图】:1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画出本题目的线段图。
2.通过观察教师展示的学生作品和介绍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互学,想一想自己所画线段图的问题,并观察介绍者所画线段图的方法。体会线段图能够直观地表示出条件和问题。
3.根据所画出的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到方法,并根据教师的ppt展演,进行思考,理解三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4.通过观察对比解决问题的三种线段图,让学生体会和发现都要把他们的邮票转换成同样多。
三,解答并检验。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养成解决问题的完整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回顾解题过程。
1.师:同学们我们解决了一道题目,回顾一下刚才的解题过程,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用ppt展示解题的过程)。
2.回忆: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曾经运用过哪些画图的策略?
【设计意图】:通过ppt回顾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题目都能再次回顾,通过体会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画图的重要性。
学习指导。
请在预习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课时时使用本微视频,初步掌握画线段图并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也可以在学习过本课时,但还没有掌握的情况下,继续重新学习微课,从而达到掌握的目的。
配套学习资料。
制作技术介绍。
所需要的软件为:录屏工具软件;制作的简要流程为:先制作相应的片段ppt,并设计好相应的教案,在此基础上提前邀请一些学生试着画一画本节课例题中的线段图,将典型的学生所画的线段图进行展示;利用录屏工具软件进行录制。
策略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二
趵突泉美丽多姿,瑰丽无比。为了让学生亲自领略这一独特的景观,教学开始,我让学生边看电视录像边听配乐朗读。那一幅幅流动的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饱览了趵突泉泉水的清浅、鲜洁和大泉、小泉优美动人的姿态,充分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从而引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做了铺垫。
二、理解词句,感受美。
课文字字句句渗透着美,融注着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美词佳句,仔细品读,深入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意境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让学生画出有关描写大泉的词句,细细品读。如引导学生品读“一溪活水、清浅、鲜洁、昼夜不挺、翻滚、呆呆、活泼、神秘”等词句,理解趵突泉那活泼的动态景观,由此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指导品析句子,如“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是作者在看到大泉喷涌的姿态时运用的联想。启发学生通过课文中“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层热气”等词句的学习、讨论,理解大泉的神奇、优美动人的姿态。再指导学生朗读欣赏这些语句,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2.“池边还有小泉呢:”。这时,我便指导学生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有关语句,来体会小泉的.多多姿多态,每一种都是那样的优美有趣,那样的活泼可爱。最后一句总的讲“这比那大泉还更有趣”,小泉的美丽,从而让学生更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启发想象,创造美。
如让学生归纳泉水从小泉眼冒出的不同姿态,然后在本子上画出这些不同的景观。在孩子们创造性的描绘中,小泉的千姿百态,变化多端就会展示在他们的面前。最后一段的二、三、四、五句,用“有的……有的……有的……”这种排比句式具体描写了小泉的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每一种都是那样的优美有趣,那样的活泼可爱。在学生充分感知小泉的多姿多态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读,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激情,使其绘出更美、更奇的小泉。在兴趣浓浓的气氛中,学生动手画出了“好几串小碎珠一起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真是千姿百态。孩子们神奇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鸦儿小学苏民。
策略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三
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学重要的活动方式,优化集体教学活动设计是进步集体教学活动实效、增进幼儿发展的重要保证。观察自己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观摩他人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在共同磨课、相互研讨中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是进步幼儿园教师教学设计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观察自己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
对自己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教师应认真观察,观察幼儿在自己所设计的活动中的表现,并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来反思自己教学设计中的成功的地方和存在题目。如:制定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超过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不是脱离了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的教学题目是不是过于封闭?评价的语言是不是过于空洞?等等。
观察自己组织的集体活动应是一种平常状态下的观察,也就是常态课的自我观察。常态课的自我观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即时性自我观察,即执教者及时发现自己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题目,及时调控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力求获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在执教大班歌唱活动《春天在哪里》时,我在幼儿初步学唱了歌曲后就让幼儿仿编歌词。由于幼儿对春天的特点缺少丰富的表象,他们难以记住歌曲内容。更甭提仿编歌词了。发现这一题目后,我马上对自己原本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控:给幼儿提供了若干春天的图片,如小燕子、胡蝶以唤醒他们的已有经验,然后让他们根据图片内容来仿编。另外一种自我观察是延时观察,即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将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录音或录相,然后收听或收看自己的教学实录,分析自己课堂教学的实际状态,看自己教学设计中的哪些方面真正引发了幼儿的思考,哪些语言是回应了幼儿的回答等,从而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设计,进步集体教学活动的实效。
二、观摩他人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
观摩他人的课堂是为了建设自己的课堂。但在很多观摩活动中,观摩教师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一些教师听课时用笔一字不漏地记录教学实况或用摄像机全程录相,目的是回园后上移植课、模仿课,或是为了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而不是为了改善自己的课堂。所以这些观摩者只能移植执教者所设计的一些外在的、可以直观感知的活动情势、一些教学资源的利用等,至于执教者为什么这样设计和这样设计背后的理论支持等,他们不得而知。从而使自己处于看看激动、想一想感动、回家不动的状态。
观摩他人课堂,其实不是简单模仿他人的成功经验,而是要学习他人教学设计中的成功的地方,并虚心询问他人获得成功的缘由。然后根据他人成功的经验来优化与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从而让自己所设计的集体教学活动能更有效地增进幼儿的发展。
三、在共同磨课、相互研讨中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
假如说对自己所组织的集体活动的观察是一种平常状态下的观察的话,那末对公然课、比赛课等磨课进程中的观察则是一种研究状态下的观察了。前者侧重于个体本身的行为,是执教者对自己所设计的集体教学活动的观察与反思;后者则侧重于研究共同体的行为,是执教者与幼儿园内其他参与听评课的教师共同对执教者所设计的集体教学活动的观察与反思。我们教师基本上都有上公然课、比赛课的经验,都经历过磨课的历练。有时为了组织好一堂比较理想的集体活动,我们会反复试教屡次。每次试教后执教者和听评课的教师们会根据课堂情况来共同分析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存在题目。每次我们发现的题目常常是不一样的:或是教育观念方面的题目,如不够尊重幼儿、没有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或是教学方法方面的题目,如探究性方法应用得不到位,灌输的痕迹太浓;或是教学资源利用方面的题目,如预备的学具不太合适幼儿;等等。在经历过量次试教后,执教者的教学设计更趋完善,集体教学效果更加有效,同时研究共同体中的每个人也在此进程中都有所收获。
实在磨课的进程就是一次反思的进程,磨课的进程也是促使执教者的教学设计不断优化的进程,磨课的进程还是执教者加深自己对课堂教学理性熟悉的进程。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设计集体教学活动的进程也是教师个体创造性劳动的进程。成功的教学设计方案中常常凝聚着教师个人的经验和聪明。教师除从观察自我课堂、他人课堂和共同磨课的进程中不断积累集体教学活动经验,优化集体教学设计外,还要留意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更要留意理论的积淀,用丰富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构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使自己所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更具艺术性、更具生命力。
策略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四
幼儿美术潜能开发的黄金时期,如何调整教学策略和手段,使之成为更加适合幼儿年龄和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是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在幼儿阶段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以孩子的发展为主,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积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积极引导幼儿去自主的发现美,进而创造美。以下是本人结合多年的幼儿教学经验而做出的几点肤浅看法。
一、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幼儿积极参与学习的前提和潜在动力。无论干什么事情首先要对它产生兴趣,有了兴趣才能希望取得成功,幼儿也是如此。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幼儿绘画兴趣的激发,用幼儿的绘画兴趣去带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积极踊跃的投入教学中。为了唤起幼儿绘画的兴趣,首先,要让幼儿对所画的内容、形象有强烈的兴趣,走进童心世界,观察幼儿的所思所想,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激活他们的创作欲望,让他们在头脑中有个鲜明清晰的形象,使之呼之欲来,内心产生创作欲望。其次,教师应结合手工活动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幼儿除了爱乱涂乱画,还爱玩一些撕纸、泥、小印章等,每次手工活动时就不难发现幼儿手中只要有一块泥或一张纸,他们就会百玩不厌;因此,教师要抓住幼儿的这一特点开始培养幼儿把所撕成的、捏成的这些作品组合成一幅画儿粘贴在一张画纸上幼儿就可以随时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只要幼儿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参与到教学中来,那么,幼儿的大脑及各方面都会处于高度的活跃状态,教学效率极高。
二、结合幼儿身心发展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现实中很多人都是根据自己以往的学画程序和成人的理解方法来进行教学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幼儿绘画思维的个性发挥,过早地扼杀了幼儿学画的积极性。
教师在让幼儿进行颜色训练的教学中,先让孩子用画笔在纸上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涂抹,孩子们涂得很是尽兴,最后让他们再根据纸上颜色的形象来想象成是什么具体或抽象的事物来创作一幅画。结果有的孩子画出的是一些可爱的小动物,有的则想象成一幅美丽的风景。这样,孩子们就在游戏中快乐地层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让幼儿在一种模式下框架式的学画也不利于儿童智力的开发。生活中我们经常都会在不经意间看到街头巷尾的地面上、墙壁上有一些非常稚拙的画面:儿童用一支粉笔很自由地画出了他们心中的异样世界。其实这就是儿童对绘画的一种浓厚兴趣和对生活的一种创造。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学中教师首先教会儿童会想,再教会儿童会画。只有教会儿童大胆想象,才能使儿童画出他们的心声。教师要始终认为幼儿美术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创造意识的启迪,而不是技能的传授。其实儿童绘画就是一种游戏。他们喜欢在这种线条和色彩游戏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画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见,也就会画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好作品。
策略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五
教学策略设计的基本原则较多,但就新语文课程与传统语文课程比较,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学生体验出发。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文字:“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这些课程的基本理念可以聚焦为――“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实现这―理念,我们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走向“主人”――体验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习化社会观确信教育正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整个方面(“完人”、“全人”观)。在学习化的社会中,教学活动的重心在于“学习”,而非传统意义的“接受”,人不再是纯粹的教育客体,而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不再是教学过程中被动、消极的收纳者,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在新语文课程营造的足够宽广的空间中“自由”地翱翔。可以表现为:允许学生不迷信“权威”,质疑问难,畅所欲言,允许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写他们自己的文章,给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等等。
2.走向“生活”――体验的情境。“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的束缚,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课堂,没有融合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造成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学生由此也失去了体验的情境和乐趣。“大语文”教育观指出:“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表现在: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中的生活化(例如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模拟生活进行语文实践等)、以课外为续点实现生活中的语文化(例如日常生活“语文化”――在看报、看电视、听广播、阅读产品说明等活动中学用语文,校园生活“浯文化”――在办文学社、出黑板报、演讲比赛、读书节等活动中学用语文,社会生活“语文化”――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等活动中学用语文)。
3.走向“活动”――体验的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地位,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自己去评价活动效果。可以表现在阅读实践类活动(例如阅读报刊搜集资料、阅读名篇摘录佳句、阅读心得交流、举办“读书报告会”、背诵古涛文比赛等)、口语交际类活动(例如短新闻发布会、热门话题讨论会、故事会、专题辩论会、即兴对话表演、生活见闻交流等)、听说训练类活动(例如听故事后复述、听广播后想像作文、听录音辨别正误、听记比赛等)、书面表达类活动(例如班级日记接力、故事接龙、写观察日记、小小编辑部、红领巾信箱、采写广播稿等)、游戏表演类活动(例如编演课本剧、语文游艺宫、会话表演等)、书法绘画类活动(例如办手抄报、参观书法展、参加写字比赛、为课文绘插图、根据文意作画、制作小书签等)、社会实践类活动(例如参观调查、没计广告词、写贴春联等)。
4.走向“感悟”――体验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汉语言“意合”的特点决定了汉语的学习不宜依赖分析,而应重积累和感悟。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情境体味、联系生活经历体验、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引导学生把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联系起来、把听说读写联系起来、把学习语文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在广泛的联系中达到融会贯通,自悟自得,并日渐提高学生的悟性,培养学生的灵性。可以表现在:引导学生悟“文”(例如鼓励学生议论、对课文有多元理解、用个性化语言发表意见等)、引导学生悟“法”(例如推敲用词的准确、改变句式体会遣词造句的灵活性、调整句子之间的联系体会连句成段的多样性、比较归纳发现不同内容而用相同语言表达的形式等)、引导学生悟“情”(例如让学生感受语文内容中的自然环境美、人文景观美、社会生活美、人物形象美以及语文形式中的词韵美、对称美、意境美、整体美等)以及引导学生悟“新”。
体验学习即置身于一定的情境(真实的生活情境、模拟情境)之中,经历之、感受之、考察之,最终认识之、掌握之。也就是在一定情境下的行动,看似仅获得直接的知识经验,但因为它同时伴随着需要的满足、心理的平衡、悟性的获得等种种内在的精神活动,因此可以说是个体整个身心过程的全面激活。
例如一年级就可采用以下步骤让学生体验“写话”的乐趣:
(1)结合课文练习说话,让学生先说后写;
(2)循序渐进练习仿写;
(3)联系实际生活,寻找写作内容;
(4)五分钟“每日一评”与个别面批;
(5)编辑“微型日记选”等。
现在语文新教材和传统教材相比体现了以下特色:从偏重语言忽视形象,从字的形音义人手,字词句篇地逐层分析,转向强调形象的感染和学生独特的体验;从偏重浅白的时文,转向注重文言名篇;从偏重课文的例子作用,转向注重阅读数量;从偏重分析转向强凋感悟;从偏重理解转向注重背诵积累;选材从狭窄转向丰富多样;从偏重写实到鼓励想像;从偏重单一理解转向强调多元化和儿童视角;从偏重语言应用的技术性训练,转向强调精神理念的提升。以上转变较多地反映在语文的“体验性”中。
(二)以问题为中心。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文字:“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这些课程的评价建议可以聚焦为――“以问题为中心”。要实现这一思想,我们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学生深入地读书、深入地理解课文是从问题开始的,创设有趣有效的问题情境,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探究性和思考性。教师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问题边探索答案,有时问在前、读在后,有时读在前、问在后,有时变换角度问读,让学生循疑而读,依读而进。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是体现在善于将课文转化为问题(例如在课题处设疑、在矛盾处设疑、在重复处设疑、在结尾处设疑等),二是创设条件或提供材料,让学生主动探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号转化为句号,并能产生新的问号。
2.让学生提出问题走“出”教材。爱因斯坦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质疑问题,二是发展问题。前者是就学习中的某一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属商榷型、完善型的学习活动;后者是依据自己对某一问题、现象或材料的观察、分析、综合,经类比、推广、概括或抽象,从而提出有价值的、尚需进一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属创造型的学习研究活动。语文教学中,既要教学生敢质疑,又要教学生会质疑(例如教会学生在难点处求疑、困惑处求疑、关键处求疑、无疑处求疑或易错处求疑,教会学生提出疏通性问题、深究性问题、鉴赏性问题或评价性问题,教会学生以“是什么”为形式的直问、以“为什么”为形式的深问、以“怎么是”为形式的曲问或以比较形式出现的品问等)、既要让学生能质疑,又要教学生会解疑(例如学生相互解疑、学生自己解疑等)。
现在一些专家指出: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提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从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这些见解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关注学习方式的设计。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文字:“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这些课程的基本理念可以聚焦为――“关注学习方式的设计”。
本次课程改革确立了一种新的学习观:学习方式是人的'个性的独特表现。因此,语文学科应为学生的“探究”、“发现”、“研究”创造空间。综合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学习主题利用一切时空,甚至是超时空的学习资源,整合一切力量,进行有选择的学习研究和整体建构,从而获取知识、丰富知识,形成能力,养成良好品德,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至少具有以下特征:
1.自主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多给学生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多给学生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多给学生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展,多给学生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知识,获取知识,张扬个性,形成风格。
2.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探究性学习应以活动为中心,以探究为核心,以过程为重心,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探究方法(例如观察联想、读书感悟、思辨探索、操作演示、实验推理等),源于课本、高于课本,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探究知识的奥妙。例如以问题为导引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一般可分为四个过程:第一步,发现问题;第二步,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商定值得探究的主要问题;第三步,组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第四步,回顾反思,并提出要继续探究的问题。
3.合作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中应强调的组织形式。合作性学习不仅能活跃学习气氛,而且能建立多向的信息交流网,信息共享,智力互补。一般来说,合作性学习的有效进行需要达到五个基本的要求:一是积极互动。学生必须认识到要对自己以及学习伙伴的学习负责;二是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必须有机会相互陈述各自正在学习的内容和结果;三是个人担负责任。每个学生必须对掌握教师布置的任务承担责任;四是掌握社交技能。每个学生必须尊重组员,合作解决矛盾,并能同其他组交流;五是小组合作加工。
4.开放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资源是全息的、开放的。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一是突破教材为本,引导多渠道积累,提倡组块学习。例如学一课去读多篇,学一点去带一个面,掌握一个词去拓展一大串等;二是突破课堂为中心,倡导多方面尝试,提倡课外学习。例如倡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后写日记、随笔,结合节日进行语言训练,结合社会热点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以及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鼓励学生“泡”图书馆等;三是突破学科界限,鼓励多角度求知,提倡跨领域学习。首先要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各科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链,其次要立足语文学科,引导学生多角度体验。与其他学科结合,可以扩大语文学习资源,拓宽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实践领域,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提高学习效率,开阔视野。
5.创新性学习。
[1][2]下一页。
学生的思维自由地飞翔,不断地进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使发散性思维、跳跃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
综合性学习包括以课题探究为基本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实际应用为基本形式的设计性学习活动、以社会考察为基本形式的体验性学习活动、以社会参与为基本形式的实践性学习活动。综合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一般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建立“课业网络”,即形成学习资源库,供学习者自由利用;第二,整理“学习包”,要求学习者围绕学习主题,选择相关资料,形成自己的“文件袋”;第三,进行学习实践,学习者根据相关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不仅能激活和深化原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把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获得实践的能力与经验,得到特殊的情感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信息时代为学习者提供了众多资源;第二,它可促进学习者可持续发展。培养了学习者收集、处理、创造性地利用信息和沟通信息的能力;第三,它打破了狭隘的学校概念,让学生从书本、教室中走出来,投身与社会、生活中运用知识并进一步学习知识,加快成长。
上一页[1][2]。
策略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六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理念不仅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中,还充分体现在我们数学课的练习设计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将教学过程变为引发学生练的过程,每堂数学课的教学任务都是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来实现的,所以,数学课堂有效的练习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练习设计呢?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看法。
一、设计“趣味性”练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习质量提高的关键。那么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尽可能地选择生动活泼的习题,让学生感到数学魅力无穷。设计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之内在力量,设计游戏、故事等,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如,学生学习了《20以内加减法》后,我设计了“小动物请客”的故事情景:新春佳节到了,小猴、小兔、小羊、小熊想邀请一年级的小朋友到他们家做客,给他们每人发了一张请柬(每张请柬上都有一道算式),同学们可兴奋了。可打开请柬一看,却不知道自己该去哪一家做客。教师稍加点拨:请柬上算式的得数与哪一个动物的门牌号相同,小朋友就到哪一个动物家去做客。可是,同学们随后发现,小兔、小羊、小猴家都有很多客人,可小熊家却冷冷清清,怎么会这样呢?通过了解才知道,小熊计算学得不好,请柬上的算式写错了。此时,教师只要顺水推舟:小熊把请柬写错了,他将度过一个孤独的春节,同学们,你们说怎么办?助人是孩子的天性,看着小熊这么孤单,孩子们的心软了。他们说:“我们帮他写请柬。”那么,可以写哪些请柬呢,学生议论纷纷并付诸行动,各种算式应运而生。
二、设计开放性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于每个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上都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求异思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和成功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如,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后,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3+3+3+3=()×()。
2.2+2+2++6+6=()×()。
练习1是封闭式的,答案唯一,练习2是开放性的,答案是:3×6或2×9.在改写练习2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从模仿(相同加数的改写)走向了创新(把不是相同加数转化成相同加数后再改写)。通过这道题的练习,既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人都有收获。
三、设计“操作性”练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有这样一条格言:“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活动又是儿童的`天性,所以,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转变方式,把机械单调的练习转变为学生喜欢的有声有色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思考和交流,从而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常会出现以下题目:“把三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这种类型的应用题。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可让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就不那么简单了。像这种情况我就安排学生操作,用三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代替三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动手拼一拼,用眼看一看,拿笔算一算,得到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再根据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求出问题所要的答案。这样一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简单的“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也积累了学生的活动经验。因此,练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的“书面练习”和“口头练习”等形式上,还要重视学生练习的操作性。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每个数学教师都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样化的练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发掘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让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策略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
读懂课文,了解编钟的知识,学习抓住特点介绍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升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赞美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教学难点:
抓住编钟的主要特点体会古人超前的智慧。
教学准备:
查阅编钟资料及相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乐器入手,分别给学生出示现代和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乐器,例如:钢琴、小提琴、缶、古筝,让学生听音观形,从而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读通读顺的要求,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解决疑难的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思考汇报。
这一次仍然采用朗读地方法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流利,并把读懂的关于编钟的知识画出来,进行简单的汇报。
四、创设情境分析领悟。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转换角色,设问采访。
教师以记者身份采访学生,让学生站在一名不了解编钟和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的角度说出最想知道的,趁机让学生以此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问题1、编钟是干什么用的?
问题2、编钟是用什么铸造的?它完整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问题3、编钟最独特的地方是什么?
问题4、编钟演奏的音乐好听吗?能不能听一下?
……。
3、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让学生针对问题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为了满足外宾想听一听编钟演奏的愿望,让学生结合课文第5自然段制作一份曾侯乙编钟演奏音乐会的节目单,包括音乐会时间和宣传词,从中升华感情。
5、播放编钟演奏的音乐,然后让学生站在外宾、国人等不同的角度谈一谈心中的感受,激发民族自豪感,赞美古人高超的智慧和先进的工艺。
五、拓展延伸。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古代的其他乐器,选择一种抓住其特点完成一篇小练笔,进行简单的介绍,在全班汇报。
《编钟》:多数学生对考古感兴趣,而曾侯乙墓的发掘,更是我国考古的一个重大事件。在课前,我让学生在网上查找相关的考古资料,并侧重于墓中发掘出的编钟,记录在本子上,以备上课时使用。
本课的学习,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我以分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结合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对课文进行系统的学习。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解答。
按照上节课的布置及课后自己准备的草稿,在作文课上进行小组修改、评议,将修改好的稿子工整地誊写在作文本上。
2、分别以以“喜、怒、哀、乐”为小标题,选择四件有意义的事,精心构思。
3、按小组说“说作文”,认真评价每个组员的草稿;。
4、再次阅读草稿,自己修改和互相修改相结合;。
5、抄誊在作文本上。
不足之处:
2、课外知识与课本中的要点融合不够好,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纠正措施:
1、学生的自学,必须做好引导工作,避免盲目、散乱;。
2、重视学生的独立理解能力。简单的基础知识,学会即可;要把辅导重点放在分析、概括、总结的技能训练上,让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讲课规律,自主探究学习。
多数学生对考古感兴趣,而曾侯乙墓的发掘,更是我国考古的一个重大事件。
在课前,我让学生在网上查找相关的考古资料,并侧重于墓中发掘出的编钟,记录在本子上,以备上课时使用。
本课的学习,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我以分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结合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对课文进行系统的学习。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解答。学生对编钟的兴趣,是引导本课学习的动力。
我把握住这一点,积极引导,充分利用学生自己找的资料,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挖掘,在兴趣中掌握目标中的知识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积累语言。
2、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了解编钟的知识,学习抓住特点介绍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提升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赞美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抓住编钟的主要特点体会古人超前的智慧。
教学准备:
查阅编钟资料及相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乐器入手,分别给学生出示现代和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乐器,例如:钢琴、小提琴、缶、古筝,让学生听音观形,从而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读通读顺的要求,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解决疑难的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思考汇报。
这一次仍然采用朗读地方法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流利,并把读懂的关于编钟的知识画出来,进行简单的汇报。
四、创设情境分析领悟。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转换角色,设问采访。
教师以记者身份采访学生,让学生站在一名不了解编钟和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的角度说出最想知道的,趁机让学生以此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问题1、编钟是干什么用的?
问题2、编钟是用什么铸造的?它完整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问题3、编钟最独特的地方是什么?
问题4、编钟演奏的音乐好听吗?能不能听一下?
……。
3、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让学生针对问题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为了满足外宾想听一听编钟演奏的愿望,让学生结合课文第5自然段制作一份曾侯乙编钟演奏音乐会的节目单,包括音乐会时间和宣传词,从中升华感情。
5、播放编钟演奏的音乐,然后让学生站在外宾、国人等不同的角度谈一谈心中的感受,激发民族自豪感,赞美古人高超的智慧和先进的工艺。
五、拓展延伸。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古代的其他乐器,选择一种抓住其特点完成一篇小练笔,进行简单的介绍,在全班汇报。
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后来补上),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同年十月底,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当地驻军将大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南京,保存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
后来,国民党政府曾想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过于困难,才打消了这一念头,建国后,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已成为镇馆之宝。
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风格趋向简朴,追求朴素、典雅之美。如《孟鼎》,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简朴。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逐渐变成供统治阶级享用的生活用品。青铜器的造型趋向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纹饰也易于理解。如,莲鹤方壶》,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另外《曾侯乙编钟》是最重要的出土文物,编钟共56件,分上、中、下三层。经检测每件编钟不仅都能发音,而且能发两个不同的音,可以演奏各种现代乐曲,而且音质纯正,音色优美。这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保留着原有音响的一套特大型定音古乐器,也是世界上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12个半音的乐器。秦、汉时期,由于铁器和漆器比青铜器更方便,从而逐步取代了青铜器,青铜器便向轻便、精巧、实用的生活用器和观赏器方向发展,它们往往以实用和美观的高度统一而引人注目。
三.小结。
第2课典雅优美的古希腊雕塑(1课时)。
教学目的:初步了解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基本特点与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古希腊雕塑艺术形式美的特点。
教学难点:人体比例与人体美的关系。
教具准备:教材、图片。
二.课堂发展:为什么在本届奥运会上要把古希腊雕塑作为开幕式的一项主要表演内容呢?这是因为古希腊的雕塑是西方雕塑艺术的直接源头,西方雕塑的黄金时代。在整个西方美术传统中,古希腊的雕塑占有重要的地位。西方美术中崇尚的典范模式、庄重的艺术品格和写实精神,可以说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
我想这就是今年希腊奥运会开幕式中把古希腊雕塑作为表演内容的原因。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希腊的雕塑艺术请左右两组各推选出一个运动员站起来,请运动员入场!!!同学们来点掌声,给他们加油!!下面我来宣布比赛规则,我手中拿着两个是什么?但是它不是真的,是纸做的,所以你们不要怕失手伤人。但也要注意不要把我的铁饼压瘪了。我明天还要上课。今天你们不是谁将铁饼投掷更远获胜,而是谁能够将投掷铁饼的动作演绎的最完美而获胜。注意,整个比赛时间是10秒。大屏幕上将显示时间,当你们认为自己的动作达到最完美瞬间的时候请将这个动作固定5秒钟。开始!好,请同学们来评判一下,你们认为谁的动作漂亮其实投掷铁饼的这个动作,在两千年前一个古希腊的雕塑家,就将它演绎的十分完美了。
那就是著名的雕塑家米隆,作品的名字叫《掷铁饼者》你们看一看,这件雕塑塑造了一个竞技运动员在投掷铁饼的瞬间动作。它美吗?为什么?是的,雕塑家米隆表现了一个健美而又富有力感的运动员的形象,体现了一种和谐和理想之美。一般人在运动中都有最精彩的瞬间动作。米隆就是抓住了竞技运动过程中,凝聚力爆发前最精彩的瞬间,展示了运动中的人体所具有的冲动感和力度美。
一、教学内容:
我们的祖先在乐器的发明和使用上,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向学生展示古代乐器制作及其乐曲创作的成果,是培养他们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鲜活教材。本单元是以欣赏为主体的综合音乐课,是音乐与历史、文学、美术等相关学科的协同呈现。其音乐、图片、文字的选择都较有特色,极精练地展示了中国原始乐器和古代乐器及其发展的风貌。
二、教学目标:
1、能介绍我国古乐器的有关知识,欣赏古乐器演奏的乐曲。
2、识别骨笛、埙、编钟、编磬、古琴,听辩其声音;。
3、通过本课的欣赏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重点和难点:
1、识别骨笛、埙、编钟、编磬、古琴,听辩其声音;。
2、主动随乐进行体验、想象、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与他人分享。
3、听辩编钟与编磬的声音为难点。
四、课时安排:一—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师: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很多领域都有惊人的创造发明,请同学们想一想,并举例说明。
生:举例(略)。
生:答(略)。
师:刚才同学们又列举了许多例子,显示了我们祖先在音乐方面的过人之处。可是,我们的祖先还有许多的创造是不为同学们所熟知的。这节课我们就沿着我国这条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长河,到远古时代去领略一下祖先们在音乐园地里的风采。
(二)新课教学。
1、神奇的笛、埙。
(1)骨笛。
a骨笛的历史。
我国最早的乐器是骨笛。
介绍浙江余姚出土的骨笛:距今七千年前,是横吹的笛子。
介绍河南舞阳出土的骨笛,距今八千多年,它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两千多年,同时还是世界上同时期遗传物中最完整、音乐性能最好的音乐实物!是竖吹的笛子。
b你知道这些骨笛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它是用什么工具加工而成的呢?
c欣赏骨笛与乐队演奏的《原始狩猎图》,边欣赏边想象原始人去森林打猎时,可能出现的声音。然后请大家一起讨论。
(2)埙。
新石器时代还有一种能吹奏的乐器——埙。
a埙的构造。
b埙的特别之处:闭管乐器。
c古代埙与近代埙的比较。
d埙独奏作品欣赏《哀郢》,突出“哀”,吹出哭泣般的声音。乐曲根据伟大诗人屈原所作〈九章〉中的第三篇,是屈原在流放中,闻秦兵攻陷楚国京城郢后,对祖国的怀念和对人民的同情。
2、独特的钟、磬。
磬
(1)引出磬。
拿出石头敲击,从石头能发声引出磬。
(2)介绍商代虎纹大石磬(看图片)。
(3)简介编磬,着重介绍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磬。(图(2)4、课堂小结。
片)。
编钟的历史:
到青铜器时代,我们的祖先陶钟的基础上用青铜铸造了编钟,它盛行一时,甚称中国一绝。在古代遍钟不仅是乐器,而且是一种礼器,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3)“地下乐宫之明珠”——曾侯乙编钟,为何编钟的出土震惊世界?
(4)作品听赏:《竹枝词》——(钟磬合奏)。
(5)想一想:听钟声和磬声,并说出其特点。
3、清幽的古琴。
(1)引出古琴。
拿出橡皮筋弹拨。从橡皮筋的发生原理引出弹拨乐器。
(2)古琴的历史。
(3)古琴的构造,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伯牙摔琴谢知音。
(4)古琴独奏作品欣赏《流水》。
钟
(1)介绍陶钟。
策略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八
1、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能对信息进行分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小棒、答题纸、扑克牌、课件。
一.情境导入。
谈话: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画图,列表)。
引入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谈话:看,这是什么?(扑克牌)老师抽去大王和小王之后,你们知道一副扑克牌有几种不同的花色吗?(四种)老师从中任意抽出一张,猜一猜有可能是什么?一共有几种情况?(四种)是哪四种呢?你能一个一个的给大家列举出来吗?(草花,黑桃,红心,方块)。
刚才同学们将这些花色一个一个列举了出来了,我们称作——一一列举(板书)。这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经常需要用到。这不,我们村的王大叔就碰到了一件事:……(课件出示例1)。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情景创设,呈现问题。
出示例1及其场景图,自主读题。
师:从条件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围成一个长方形。生2:周长22厘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周长22厘米”你还能知道什么?
生:长方形的一长一宽是11厘米。
师:你是怎么得到的?(课件:22÷2=11厘米)。
师:要想知道怎样围面积最大,就需要先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一一列举出来,再计算出面积进行比较。
2、尝试操作,寻找方法。
师:大家愿不愿意帮帮王大叔啊?请把你认为可行的方案写在表格里。如果有困难的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再填写。
(学生填写)。
3、小组比较,优化策略。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整理的拿到前面和大家一起交流?(选择一位无序整理一位有序整理)。
师:这两位同学通过一一列举都得到5种围法,比较一下,你更欣赏谁的整理?理由是什么?(板书:有条理、有顺序)有条理、有顺序的一一列举有什么优点?(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生调整表格。
师:你建议王大叔选择哪种围法?为什么?
4、观察结果,发现规律。
师:观察表格,比较这些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你还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回答:在()情况下,长和宽(),面积越大。(课件)。
师:瞧,有序地一一列举不仅帮王大叔解决了问题,我们从中还能获得其他的规律呢。
三.检测完善。
1、完成“练一练”第1题。(读题,小组讨论)。
交流:下面哪些时刻也会发出铃声?你是怎样确定的?
说明:我们可以根据条件中每隔40分钟发出铃声的规律,继续一一列举到16:00,就能知道哪些时刻也是会发出铃声的。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阅读习题,说说要怎样选择怎样搭配?
交流:你是怎样解决的,一共有多少搭配?说说列举的顺序。
师:进入“智慧屋”,你敢挑战吗?
3、练习十七第1题。
你能列举出所有算式吗?(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提醒学生一句口诀可以写出两道乘法算式,所以一共可以写出9道。
4、练习十七第2题。
生读题,理解题意。
生独立完成表格,汇报。
5、练习十七第3题。
生读题,理解题意。
师:想想有几种情况?(可以贴一张、两张、三张、四张)遇到这种复杂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先分类,再一一列举。)。
生独立完成,再汇报。
6、练习十七第6题。
师:“投中两次”是什么意思?有几种不同的情况?请在练习纸上自己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答案。(生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列举的?
共同校对。按照顺序列举,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环数?
(交流时明确:8+8=16,10+6=16,算同一种环数。)。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运用“一一列举”这一策略解决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文档为doc格式。
策略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九
教具:2张表格纸,画好表格的小黑板。
学具:直尺,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景,讲授新知。
2、教学例3。
4、大家都认为,可以按3人间由少到多的顺序来列举,也可以按2人间由少到多的顺序来列举。我们先按3人间由少到多的顺序来列举,为了方便记录和观察,我们可以先画个表格。(出示表格)。
提问:这样2人间怎样安排?符合题目要求吗?
谈话:你们会这样列举了吗?接下去应该怎样想?在小组里讨论。注意:组内每个人至少要说一种。指名说答案,教师板书。
策略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中央黄瓦宽阔雄伟纪念碑柏油。
绿树成阴立交桥川流不息古迹优美。
矗立建设似的拼图图案大厦。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找出与三幅图相对应的段落指名读课文。
2.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美丽一词要读重音。
北京如何美丽呢?通过下面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
3.读第五自然段: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呢?
(北京真美啊!)。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放课文录音,思考:这段中有几句话?介绍了哪些建筑物?
2.出示投影:指出天安门、广场、纪念碑、弄清中央、前面、中间的方位。
3.指导读好方位的词。
4.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四、学习第三段。
1.读了课文后,你了解了北京什么?
2.结合画面和上文理解绿树成阴、鲜花盛开的意思。
川流不息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说句话么?
3.请你带着自己的感情读读这段课文。
五、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北京有。还有。,说明什么?
2.解释名胜古迹,并练习用名胜古迹、风景优美说话。
3.练习用高楼大厦说话。
4.指导朗读。
六、朗读全文。
七、全课小结。
策略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十一
1、使学生经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体会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能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实施解题活动。
2、使学生经历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经历通过独立思考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经历从变化中寻求不变的过程,灵活确定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
课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整理信息的?(列表整理)当条件比较多时,我们可以根据问题选择条件列表整理。
我们在分析数量关系时,可以怎么想呢?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找到基本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
那么在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反思)。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揭示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2(有个水库管理员遇到了一个问题,咱们帮帮他,好吗?)。
一座水库某天从7:00起开始放水。水库管理员每2小时观测一次水位下降情况,下面是他的观测记录。(他列表整理了数据)。
时间。
9:00。
11:00。
13:00。
15:00。
与7:00比水位下降/cm。
12。
24。
36。
48。
1、(1)这张表格该怎么理解呢?
a.我们先来看时间这一栏,你发现了什么?
每次观测的时间都间隔2小时。
b.再看这一行,你是怎么理解的?谁来说一说?
与7:00比,到9:00下降12cm,到11:00下降24cm,到13:00下降36cm,到15:00下降48cm。
7:00—9:00,2小时下降12cm,9:00—11:00,2小时下降12cm,11:00—13:00,2小时下降12cm,13:00—15:00,2小时下降12cm。
水库的水位每2小时下降12厘米。
根据每2小时下降12厘米,我们可以算出什么?
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
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就表示每小时下降的速度。速度是不变的。
(3)照这样的速度,要使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时?
“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就是让我们照什么样的速度?
(题目中的“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要求我们按照每2小时下降12厘米的速度计算。)。
请一位同学把我们从表格中找出的这个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再读一遍。
2、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理解题意,明白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想呢?我们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还可以有其他的想法。
把你的想法和旁边的同学说一说。
指名交流。(预设学生的想法)。
(1)从条件想起,根据每2小时下降12厘米,可以先算出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
(3)根据每2小时下降12厘米,通过列表找出答案;
(4)根据120厘米是12厘米的10倍,想到所需要的时间是2小时的10倍。
3、(1)根据刚才我们所想的解题思路,把你的方法写下来。(写在作业纸上)。
(2)指名展示自己的方法,列式计算时,说一说每一步计算表示什么?
a.12÷2=6厘米b.120÷12=10。
120÷6=20小时2×10=20小时。
c.
时间。
15:00。
17:00。
19:00。
21:00。
23:00。
1:00。
3:00。
与7:00比水位下降/cm。
48。
60。
72。
84。
96。
108。
120。
7:00—15:00是经过了8个小时,2小时2小时地增加。到3:00一共要放水20小时。
(1)学生说检验的方法:把问题的答案20小时变成已知条件,带到原来的题目中去算一算。
也就是这样变一变:水库的水位每2小时下降12厘米,照这样的速度,经过20小时?
谁来补充一下问题?(经过20小时,水位一共下降了多少厘米?)。
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请把算式写在检验的方框里。
12÷2=6厘米20×6=120厘米。
我们算出的120厘米正好是题目中原来的条件,那就说明我们原来解决的问题算出的答案20小时就是正确的。
学生一起口答,教师板书:一共要放水20小时。
(2)把问题变成条件,代入原来的题目中去算一算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检验,这是检验的一般方法。其实还有检验的方法。这个问题有2种不同的解法,我们在检验时也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解题,如果两种不同方法的答案相同,也能检验出你所算的答案是正确的。这种检验方法适用于有不同解法的实际问题。(多种方法相互检验)。
让学生在作业纸上试做,交流解法(你是怎么想的)。
a.12÷2=6厘米b.16÷2=8。
16×6=96厘米12×8=96厘米。
答:经过16小时水位一共下降96厘米。
6、请同学们回顾我们刚才的解题过程,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1)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抓住水位每小时下降的速度是不变的,这是解题的关键。
(2)有多种方法时,我们要灵活选择,多种方法可以互相检验。
三、练习。
带着我们的收获和体会,我们试着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练一练1。
(1)用表格整理条件和问题。
(2)列式解答。
(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找到不变量:每本笔记本价格不变)。
2、练一练2。
(1)理解题意。
(2)列式解答。
(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找到不变量:每本字典的厚度不变)。
机动题目:
3、练习九第4题。
(1)理解题意。
(2)列式解答。
(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找到不变量:每瓶果汁的容量不变)。
(4)检验一下,看做对了没有。我们可以进行口头检验。
4、练习九第5题。
四、总结。
说说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和体会。
策略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十二
1、进一步掌握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列举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感受使用列举法时的有序性。
3、进一步发展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光盘。
一、复习导入。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6题。
先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然后小结:我们用列举法解决问题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2、完成练习十一第7题。
指名读题,问: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4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你是这样想的?
3、完成练习十一第八题。
指名读题,问:“只是向东、向北走”是什么意思?
指导学生完成:我们可以将直线相交的点用字母代替,列举出所有的路线,并按一定的顺序列举。
4、完成路线十一第9题。
出示题目,要求仔细读题。
三、完成思考题。
出示思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可在书上画一画)并进行集体订正。
策略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十三
1、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能对信息进行分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学准备:
小棒、答题纸、扑克牌、课件。
一.情境导入。
谈话: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画图,列表)。
引入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谈话:看,这是什么?(扑克牌)老师抽去大王和小王之后,你们知道一副扑克牌有几种不同的花色吗?(四种)老师从中任意抽出一张,猜一猜有可能是什么?一共有几种情况?(四种)是哪四种呢?你能一个一个的给大家列举出来吗?(草花,黑桃,红心,方块)。
刚才同学们将这些花色一个一个列举了出来了,我们称作——一一列举(板书)。这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经常需要用到。这不,我们村的王大叔就碰到了一件事:……(课件出示例1)。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情景创设,呈现问题。
出示例1及其场景图,自主读题。
师:从条件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围成一个长方形。生2:周长22厘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周长22厘米”你还能知道什么?
生:长方形的一长一宽是11厘米。
师:你是怎么得到的?(课件:22÷2=11厘米)。
师:要想知道怎样围面积最大,就需要先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一一列举出来,再计算出面积进行比较。
2、尝试操作,寻找方法。
师:大家愿不愿意帮帮王大叔啊?请把你认为可行的方案写在表格里。如果有困难的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再填写。
(学生填写)。
3、小组比较,优化策略。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整理的拿到前面和大家一起交流?(选择一位无序整理一位有序整理)。
师:这两位同学通过一一列举都得到5种围法,比较一下,你更欣赏谁的整理?理由是什么?(板书:有条理、有顺序)有条理、有顺序的一一列举有什么优点?(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生调整表格。
师:你建议王大叔选择哪种围法?为什么?
4、观察结果,发现规律。
师:观察表格,比较这些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你还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回答:在情况下,长和宽(),面积越大。(课件)。
师:瞧,有序地一一列举不仅帮王大叔解决了问题,我们从中还能获得其他的规律呢。
三.检测完善。
1、完成“练一练”第1题。(读题,小组讨论)。
交流:下面哪些时刻也会发出铃声?你是怎样确定的?
说明:我们可以根据条件中每隔40分钟发出铃声的规律,继续一一列举到16:00,就能知道哪些时刻也是会发出铃声的。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阅读习题,说说要怎样选择怎样搭配?
交流:你是怎样解决的,一共有多少搭配?说说列举的顺序。
师:进入“智慧屋”,你敢挑战吗?
3、练习十七第1题。
你能列举出所有算式吗?(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提醒学生一句口诀可以写出两道乘法算式,所以一共可以写出9道。
4、练习十七第2题。
生读题,理解题意。
生独立完成表格,汇报。
5、练习十七第3题。
生读题,理解题意。
师:想想有几种情况?(可以贴一张、两张、三张、四张)遇到这种复杂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先分类,再一一列举。)。
生独立完成,再汇报。
6、练习十七第6题。
师:“投中两次”是什么意思?有几种不同的情况?请在练习纸上自己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答案。(生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列举的?
共同校对。按照顺序列举,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环数?
(交流时明确:8+8=16,10+6=16,算同一种环数。)。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运用“一一列举”这一策略解决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策略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十四
提交者:四川成都英语三班胡晓。
答题内容:
这是我第二次反思自己的学习策略,上一次是2年前在课程英语学习策略的学习过程中,当时主要集中在元认知策略的反思,如今我成为一名中学老师,根据课标要求的4个方面对自己进行反思。
oxford提出的一百多种学习策略,每一个我听来都特别熟悉,也能看懂,但说起运用还真让我有点汗颜。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自己的对具体策略的运用和有效性的认识,必然会对学生的策略意识,学习方法以重要影响。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策略,我有以下几点总结。
1.中学的英语学习经历,老师的指导有重要影响。教师则重培养的方面较强,而我当年老师自己不会,不提不培养的自己也比较差。因此我对现在学生策略运用能力的培养意识特别强。
2.策略运用差的方面:
1)资源策略。第一这个中学时接受的教育有关,在我们体会到网络的优势之前,上网就被贴上了网瘾,游戏,危险,浪费时间等lables。后来导致了网络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再导致了寻找有效信息,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有限。第二是自己在网上是时间确实用于英语学习和提高的时间有限,上网习惯不好。看新闻,开qq之后眼睛累了需要休息,总把学习放于娱乐之后。难以经受网络五彩的诱惑。第三,自己没有摆脱教材本位观,花大量时间在传统教材上,习惯于跟着老师学习,自学也是在老师的安排下,所以即使有一定的资源也没能很好的利用,没有用上合理的方法为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服务。
由自己惨痛经验可知,发展学生良好的资源策略,先要让学生有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有技术,有信息来源同时要合理分配于英语学习。自己惨痛的教训也可以和学生分享,以他们的英语老师为鉴,同时要和学生一起进步。
2)调控策略即元认知策略运用比较差,为此我专门写过元认知策略培养的文章。自己很汗颜,对元认知策略我非常熟悉,但却不愿意运用,就其根本原因还是和性格有关。2年前学习了课程英语学习策略之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省,2年来有一定的进步。切实实行了制定计划和监督计划实施策略,但还需要继续进步。
3)交际合作策略运用比较少。一方面这和个人感受有关,我大部分学习得进步是通过个人学习获得的,在合作和交流中少有特别有效的提高。当然,我不会因此影响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是性格问题。在合作交流中,话题一般比较轻松,而潜意识中觉得学习是严肃的事件。再者和中国人的国民性格有关,大家都不喜欢太高调,太张扬的做事。
3.策略运用较好的:
1)学习策略意识特别强,对学生学习策略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这来自于自己的惨痛经历和我的英语学习策略课程老师,他是如此有个人魅力和对策略的重视让我一生记忆深刻。
2)认知策略。我想这和大部分中国英语学习者一样。
3)有一定的根据情况的学习策略的选择能力。
通过对自己学习策略的反思,我认识到不能将自己的经历凌驾于学生之上,自己的强项希望学生能习得,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喜好,切实落实课标所要求的策略。同时希望自己能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成长。
点评(鲁子问):
非常感谢您大胆、真诚地向我们反思您自己的学习策略!说实在的,现在很多老师不大愿意解剖自己,更不大愿意被当众解剖,而我们知道,反思才能促进我们的进步,尤其是这种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的澈骨反思,能使我们自己形成更快的进步。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是:理解我们的学生,尤其是要理解他们的英语学习,也就是说,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样学英语的。只有弄清楚这一要害,我们才知道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由于以前我们不大考虑学,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教,这到底很多老师不大清楚我们的学生到底是如何学英语的。而这已经导致我们的英语教学出现重教不重学的问题,导致我们的英语教学成效偏低。
如何了解我们的学生是如何学英语的呢?当然我们可以调查分析,但是我们还有一种更加重要的方法:反思。我们应该反思我们自己的读中学时是如何学英语的,后面是如何改变学习方法的,现在是如何维持和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的。这对于我们理解英语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我们把握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策略的有效性,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对我们自己学习英语的亲身经历的反思、对我们的同事学习英语的亲身经历的观察反思,是我们可以发现,哪些策略对什么类型的学生有效,哪些策略对什么类型的学生无效。这是我们的学生还无法把握的,而我们作为曾经的中学英语学习者、长期的英语学习者、长期的英语学习观察者,我们有着比学生更为有价值的策略经历。
我们老师要善于反思自己的英语学习、观察反思同事们的英语学习、观察反思我们的学生的英语学习、阅读反思关于英语学习成效与学习策略的文章与案例,形成明确的学习策略意识和学习策略教学能力,培养我们的学生运用学习策略提升英语学习成效的能力。
您的反思很有价值,尤其是以下两个方面:
1、您反思说:“我当年老师自己不会,不提不培养的自己也比较差。”根据我的理解,您的意思是:“对于那些我的中学老师他自己也不会、也不提及、也不培养的学习策略,我自己这方面也就比较差。”显然,现在您的学生有福了。我们希望更多的老师、甚至所有的老师,都像您一样,具有明确的、全面的学习策略意识好,全面、明确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2、您在反思资源策略时,反思到:自己没有利用资源的自主性。通过对您这份作业的分析,也可以看出,您没有充分利用资源来进一步学习如何进行反思。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存在学习策略的不足,这很正常,我自己就知道,我存在很多的情感策略不足(比如我总抹不开面子批评人),由于性格原因,这些策略不足可能难以解决。我们老师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策略的不足,然后我们在进行策略教学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利用外在的资源,对学生这些策略进行培养。
总之,反思是我们进步的起点。我们教师不仅要反思自己作为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学习策略,还要反思自己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教学、乃至整个英语教学的策略。在反思中我们会找到进步的路径。
因此,让我们一起反思吧!包括对正在进行的研修中我们的学习行为的反思。
学习策略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明确的学习策略意识。
作业提交者:渝万州英语一班黄勤诚(提交时间:2010-8-422:37:29)。
作业内容:
英语学习策略学习活动设计。
teachingsteps。
step1(5分钟)。
提出今天这节课的任务。我们学习英语有多年了。英语是我们天天学习的课程。怎样学好它?我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学好英语的方法,办法,即学习英语的策略。strategy是什么意思?要求学生查英语双解字典,全体学生查,争先恐后告知老师它的英语解释意思。amethod/plan/way/isintendedtoachieveaparticulargoal.
老师讲解: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要树立自信。事实上,中国的高中毕业生所具备的词汇量就足以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了。有这样两个数据,可以令同学们增强信心:英国的bbc曾经公布说一个英国农民一辈子常用词汇不到1,000个,但是他日常生活中所要表达的东西和一个感情丰富的伟大诗人是没有什么不同的。而我们普通的中国学生在高中毕业的时候词汇量就已经达到1,800个左右了,所以说只要对自己充满自信,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思根本不成问题。事实往往就是如此:“你开口,就成功”。甚至努力,你的英语比老美老英还棒。请用好学习英语的策略。
step2(5分钟)。
留时间,学生分组讨论,给学生思考,列举学习英语的一些办法。教师巡回辅导,指导启发。
教师讲解,指出,李阳疯狂英语,就是一种学习英语的方法,学习英语的策略,好处在哪些?用什么方法记单词快?学生答,构词法,好处?前缀,后缀等等,要求学生举例。
学生异口同声,争先恐后,发言。
step4(10分钟)。
教师引导,童话《龟兔赛跑》,谁赢了?乌龟用的是策略,学生感兴趣;《司马光砸缸》,救小伙伴,用的是策略。学生很感兴趣。这都是不错的策略。
要求学生讲述故事。
学生继续分组讨论,找出学习英语的有效策略。适合自己的就是有效策略,师生问答。
让学生列举各种学习英语的方法,策略。听说读写的策略,好办法。
老师指出,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也可用如下策略。制定长远目标,明确每节课的学习任务,争取课内外各种机会多练习英语。课前预习。专心上课,有心识记,勤记笔记。及时、经常、科学地复习。
step6(5分钟)。
老师总结,有效利用英语学习策略,可以帮助我们学好英语,多快好省。运用优秀的策略等于成功的一半。
作业:myenglish-learningstrategy。
点评(鲁子问):
感谢您的设计!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独立型策略训练活动,也就是显性的策略训练活动,您专门用一个课时帮助学生讨论学习策略、建构学习策略意识,值得我们每学年至少进行一次,对于学习困难较多的学生,也可以每学期、甚至每月进行一次。
不过,您这节课的策略培养内容不是特别明确。
若您这节课的策略目标是建构策略意识,建构调控策略能力,那么您应该引导学生讨论:哪些策略对你是有效的。因为不是所有策略对所有学生都有效,更不可能是同样的效果。学习策略总是与学习风格密切相关的。比如对于弱内向型学习风格的`学生,李阳的疯狂英语可能有一些成效,而对于强内向型学习风格的学生,李阳的方法很可能是毫无效果的,同时强外向型学习风格的学生,李阳的方法只能使其更疯狂,而英语运用能力则仍然无法提高。
若您这节课的策略目标是讨论词汇学习策略,您又加入了很多非词汇学习策略的活动。
一般而言,这两个活动都不需要一个专门的课时进行。当然,对于特别有困难的学生,也是可以专门进行的。
所以,我想说:学习策略的教学要求我们老师自身具有特别清晰的学习策略意识,我们自己得先把学习策略整明白,然后再来进行学习策略教学。
学习策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国家《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4类、18项。
认知策略: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
1.借助联想建立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
2.利用推理和归纳等逻辑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
3.善于总结所接触语言材料中的语言规律并加以应用;
4.在学习中,善于抓住重点,做好笔记,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
5.在听和读的过程中,借助情景和上下文猜测词义或推测段落大意;
6.在学习中借助图表等非语言信息进行理解或表达。
调控策略:学生计划、实施、评价和调整学习过程或学习结果的策略。
1.根据需要制订英语学习计划;
2.主动拓宽英语学习的渠道;
3.善于创造和把握学习英语的机会;
4.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知道如何获得帮助;
5.与教师或同学交流学习英语的体会和经验;
6.评价自己学习的效果,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
交际策略: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
1.在课内外活动中积极用英语与同学交流与沟通;
2.善于借助手势和表情等非语言手段提高交际效果;
3.通过解释或重复等方式克服交际中的语言障碍;
4.善于利用各种机会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
5.监控交际中语言运用的得体性。
资源策略:学生合理并有效地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策略。
通过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广播和电视等资源获得更广泛的英语信息,扩展所学知识。
我们在进行学习策略教学时,应该每次进行1-2项策略的训练,这样才能保证训练的成效。当然策略的综合巩固可以是多项策略同时训练,这里讨论的是策略教学。
至于策略训练的方法,可以像您这样采取独立的显性的专门的策略训练课,也可以采取嵌入的隐性的在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策略训练活动。至于采取哪种方法,要根据您的学生的情况来定。
因此,我们特此建议各位老师了解学习策略、解读课标以及我们的研修课程文本中的学习策略专题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建构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英语学习成效的提升。
策略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十五
[摘要]小学高年级音乐合唱教学设计需要全面优化,精心设计合唱教学环节、精选合唱伴奏方式、介入合唱竞赛机制等能够激活合唱教学气氛,提升学生参与合唱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合唱意识和技能的大幅度提升,全面塑造学生音乐素质。
[关键词]小学音乐高年级合唱设计优化。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明确规定和要求: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小学高年级音乐教学强化合唱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歌唱热情,对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也有重要帮助。
一、优化合唱教学环节,明确合唱学习目标。
合唱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对合唱歌曲内涵有深刻理解,还要求学生有合唱参与主动性。教师要对合唱教学环境进行多元优化,以提升合唱教学品质。首先,教师不妨组织学生欣赏优秀合唱作品,让学生充分感受合唱歌曲的魅力,通过欣赏优秀合唱歌曲,可以训练学生敏锐的听觉,学生听懂了,才会喜欢合唱这种学习形式。其次,教师不妨利用多媒体创设丰富的视觉环境,精美的图片、生动的动画、形象的视频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合唱学习的自觉性。
学习歌曲《手拉手,保护地球》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并引导学生对歌词展开认知学习,让学生说出保护地球的想法,然后播放歌曲,展开二声部学习。为提升学生合唱的学习热情,教师给学生展示了群星《地球大合唱》视频材料,特别是对其中的二声部进行重点欣赏。学生认真观看合唱视频片段,大多能够跟随多媒体开始哼唱。视频观看后,教师组织学生谈观赏体验,并对学习合唱提出自己的建议。学生快速展开讨论,并给出不少学习建议。
教师利用优秀合唱歌曲视频为学生打开了眼界,学生通过观看合唱视频,有了很多独特的学习设想。教师组织学生展开献计献策活动,给学生参与合唱互动演绎提供重要机会,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合唱歌曲教学环境得以优化,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为顺利展开合唱教学提供重要条件。
二、精选合唱伴奏方式,激发学生合唱兴趣。
合唱歌曲可以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体验,有效激活学生的感知思维。为提升学生参与合唱歌曲的训练热情,教师还要在合唱伴奏上有些创新设计。首先,根据学校现有学习条件,结合学生学习认知特点,教师不妨选择电子琴、钢琴作为伴奏手段,利用电子琴丰富的音质、钢琴极具穿透性的声音,给学生带来重要视觉听觉冲击,激发学生参与合唱歌曲的积极性。其次,利用多媒体播放合唱伴奏也是不错的选择,多媒体操作性很强,可以任意调整伴奏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在学唱马来西亚民歌《哈罗,哈罗》时,教师先给学生介绍马来西亚美丽的风光和风土人情,以及马来西亚丰富的民歌资源,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哈罗,哈罗》,让学生关注合唱歌曲中“哈罗,哈罗”的即时衔接。为提升歌唱演唱气氛,教师在组织学生合唱学习时,让学生利用拍手等动作,为合唱进行辅助伴奏。教师演唱歌曲,学生模仿马来西亚人在适合的地方喊“哈罗,哈罗,我的朋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合唱训练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击打桌子等方式进行伴奏,学生参与热情极高,合唱效果非常显著。
《哈罗,哈罗》这首民歌还不是典型的合唱歌曲,但适时添加邀请声,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加上多种形式的伴奏介入,让这首民歌带有很强的热度。学生在具体演唱伴奏时,大多被其歌曲外的气氛所打动,甚至有手舞足蹈的冲动。如此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合唱能力的提升,也培养了合唱演绎的热情,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
三、引入合唱竞赛机制,提升合唱展示品质。
合唱属于集体活动,讲究的是全体成员的默契合作。为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不妨设计合唱竞赛活动,以调动课堂教学的积极因素。班级合唱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根据一定标准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唱竞赛,学生参与竞赛的热情一旦被调动起来,必将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同一首歌》合唱教学时,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演唱形式进行表演,看哪一组表演得最好。学生集体讨论,编制演唱动作,排列队形,设计统一表情,进行二声部练唱,有很多小组都设计了领唱、合唱、朗诵相结合的形式。演绎开始后,各个小组根据顺序先后登场演唱,教师当场给出表现分数,并公示在黑板上。
教师设计分组表演,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演动作、队形和表情,特别是引入领唱、合唱、朗诵等形式,为合唱演绎创设特殊氛围。通过引入竞赛机制,为合唱教学带来重要原动力,整个课堂充满活力,合唱教学成效显著。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存在很多难点问题,学生学习兴趣有差异,音乐歌唱基础参差不齐,对合唱歌曲的认识也不同,这些都为合唱教学的顺利开展带来一定制约。教师要关注学生学情调查,精心选择合唱歌曲内容,特别是对教学设计展开多元优化活动,适时引入合唱竞赛机制,激发学生参与合唱的积极性,以提升合唱教学的有效性。
(责编罗艳)。
策略教学设计(模板16篇)篇十六
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p4例1)。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学会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4、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角度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观察主题图问:图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还有想去做什么的,数一数分别有多少人?这幅主题图将告诉我们什么数学知识呢?我们具体来看。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木偶戏的情景图。
(1)说一说,图上给我们提供了那些信息?(文字信息: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图中信息:走了6人)。
(2)要解决什么问题?(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
2、小组交流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试着用文字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原来的人数+又来的人数=总人数总人数—走了的人数=现在看戏的人数)。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原来的人数—走了的`人数=还剩下的人数还剩下的人数+又来的人数=现在看戏的人数)。
方法三、13-6=7(人)7+22=29(人)。
(又来的人数—走了的人数=多来的人数多来的人数+原来的人数=现在看戏的人数)。
5、比较以上方法的异同。明确这三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只是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让学生体会对于一个实际的问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答方法。
6、你能把每种计算方法的两个小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3)13-6+22。
再次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1)学生尝试自己说。
(2)小组内互相说。
(3)全班交流说,老师适时纠正说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去掉中间量,把分步计算变成综合算式。
三、指导学生脱式计算。
=35-6(先算加)=16+13(先算减)=7+22(先算减)。
=29(再算减)=29(再算加)=29(再算加)。
比较计算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四、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给得数相等的两个算式连线.。
2、p6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3、p7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五、课堂总结。
你能用我们今天学会的数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