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不能忘却字不能忘记的歌篇一
童年,是快乐的,是难忘的,是每个人最快乐的时光。相信每一位小朋友,都不会忘记童年时发生的每一件事。在我的童年里,有一件事使我终生难忘。
一天,我来到爷爷家玩。爷爷让我去看母鸡下蛋,到了鸡圈,我看见一只鸡站在鸡窝里,便想:这应该就是母鸡了,看样子,快要下蛋了。我又惊又喜,惊的是如果是公鸡怎么办?喜的是如果是母鸡,我就可以看它怎么下蛋。最终,我拿了个小椅子,坐到鸡窝外面等。
我一听恨不得找个地方跑了!
童年,是快乐的,是难忘的,是令人大笑的。这件事一直使我不能忘却。
不能忘却字不能忘记的歌篇二
;策划:薛万博
统筹:杨星野
执行:任红禧 薛万博 王 衢 崔 晶
姜明广 杨星野 王宇萌 杨 雪
韩建平 柳菲絮 许 乐
策划导言
75年前的9月3日,经过14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东北14年的抗战岁月里,在风起云涌的各种抗日力量中,既有铁血抵抗的正规部队,也有匹夫情怀的民间武装,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无疑是最重要、最坚定、最顽强的抗战力量。白山黑水,见证了中华儿女在抗战岁月里的同仇敌忾、万众一心。
如今,在这片英魂永驻的热土上,一座座纪念馆、纪念碑、纪念地,或者是一处处遗址、密营、故居,都记录着浴血奋战、救亡图存的艰难岁月,讲述着壮怀激烈、震撼人心的英雄故事,彰显著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本期专题报道聚焦黑土地上那些作为历史见证的抗战纪念馆、纪念碑、纪念地,重温抗战故事、致敬抗战英烈,进而振奋民族精神、推进伟大复兴。
(本期专题报道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专家审阅,特此鸣谢!)
相关热词搜索:;不能忘却字不能忘记的歌篇三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不能忘却的事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生的岁月如利剑般穿梭。转眼之间,我以长大。现在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每一件事都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想起从前的事,有可笑的,难忘的,骄傲的……多么有趣!
现在都五年级了,但我仍是那么的乐于助人,因为每次遇到别人有困难时,我总会想起自己经历过的这两件事。是这两件事促使我变得见义勇为,乐于助人。当然,其中也有我红领巾的一份功劳。
刘佳悦
不能忘却字不能忘记的歌篇四
;2015年10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标志着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从“中国记忆”上升为“世界记忆”。这些珍贵的档案完整而真实地还原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历史,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成为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共同铭记的历史。
然而,日本政府和日本右翼势力非但没有正视和反省对外侵略的历史,反而公然质疑中国方面提供的这些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种无理的做法无疑是徒劳的。事实上,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日本在中国留下的大量档案和实物都足以证明当年的侵略历史。其中,其在中国东北扶植的伪满洲国所发行的货币就是其中的重要物证。
货币档案作为实物档案的一个分支,既能够以物质实体为载体,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又作为物资与服务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它标志着一个政权对经济和金融的控制,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日伪占领时期,日本扶植了伪满洲国这个傀儡政权,并利用其大量发行伪币,极大扰乱了东北地区正常的金融秩序。由于抗战结束之后这些货币大多数被回收、兑换和销毁,存世数量不多。但留存下来的这些货币作为档案,恰能反映日本在东北的侵略历史,其档案价值大大超越了货币本身的价值。
一、建立傀儡政权,为全面实施金融侵略做准备
1932年3月1日,日本关东军利用退位多年的清末帝溥仪[1]在新京(今吉林省長春市)建立傀儡政权,并发表《满洲国建国宣言》。在宣言中,日本公然歪曲历史,宣称“满蒙旧时,本为另一国,今以时局之必要,不能不自谋树立,应即以三千万民众之意向,即日宣告与中华民国脱离关系,创立满洲国,兹特将建设纲要,昭布中外,咸使闻知”。[2]3月9日,溥仪正式执政,年号“大同”,伪满洲国实权尽在日本军方之手,日本得以逐步推行其“日满经济一体化”方针,开始了对中国东北地区长达十余年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
二、成立伪满洲中央银行,作为金融侵略的直接工具
日本在伪满洲国政府成立后,加紧实施对东北地区的金融侵略计划。由于其对中国东北觊觎已久,对东北的金融侵略也是早有预谋。早在1926年国民政府出版的《银行月刊》中,就报道了日本将在伪满洲国设立中央银行的消息。
1932年6月11日,伪满洲国政府正式发布了《满洲中央银行组织办法》及《满洲中央银行法》,加紧对东北地区的金融控制。其中《满洲中央银行组织办法》中规定:“东三省官银号、边业银行、吉林永衡官银钱号及黑龙江官银号,与满洲中央银行开业同时即为归并于满洲中央银行”“满洲中央银行设总行于新京,旧行号总分支行号均为满洲中央银行分支行”,强行接管和控制了东北的四大金融机构,将其并入伪满洲中央银行。
6月15日,伪满洲中央银行正式成立,任命镶蓝旗人荣厚为总裁,原台湾银行理事日本人山成乔六为副总裁,掌握实权。1932年7月1日,在伪满洲中央银行总行召开成立庆典,与此同时,遍布于东北各地的伪满洲中央银行128家分支机构一齐开始对外营业。
不久以后,日本人田中铁三郎出任伪满洲中央银行第二任总裁,更加不遗余力地推行日本的金融政策,伪满洲中央银行已完全成为日本实现对满洲金融侵略的直接工具。
三、发行伪满洲国货币,进一步推行日满一体化
(一)发行伪满洲国货币
1932年6月11日,伪满州国政府颁布了《货币法》,其中规定:货币的制造和发行权属于伪满洲国政府,通过伪满洲中央银行履行。伪满洲货币以纯银23.91克为价格单位,定名曰圆。货币之计算以十进,每圆十分之一称为角,百分之一称为分,千分之一称为厘。纸币有百元、十元、五元、一元及五角等面值,采用镍铜合金的白铜货币有一角、五分两种,采用铜锡合金的青铜货币有一分、五厘两种。
(二)垄断东北币制
1932年7月1日,伪满洲中央银行对外营业之初,日本关东军即令伪满洲国政府颁布《旧货币整理办法》,强行禁止东北地区其他货币流通,并强令将东三省官银号发行的兑换券、边业银行发行的兑换券、吉林永衡官银号发行的哈尔滨大洋票等十五种正在流通的货币,按照他们规定的换算率在两年之内兑换成伪满洲国圆。在公布兑换率时,日本方面故意压低比率,进一步对东北人民进行残酷压榨,套取人民手中的财富,其真正目的在于将换得的金银等贵金属通过陆路运至开放口岸,并换取外汇运回日本,作为日本军方的财力支持。
在这样的政策下,伪满洲国圆很快成为东北地区的本位货币,东北的财富也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日本。
(三)推行日满一体化
“新货币制度,乃以纯银23.91公分,为价格之单位,名称曰圆。顾白银久为满洲民族之传统的货币,于国民生活有密切不可分之关系,是以为避免国民经济生活上发生急剧变化,于收回整理多数旧币之便利计,而采用银本位者也。货币之制造与发行权,原来属于政府,但依法律之规定,乃委嘱于满洲中央银行。而满洲中央银行所发行,以上开纯银重量为价格单位之纸币,定为本位币。此外并不铸造本位币,现在铸币则仅限于辅币是已。
伪满洲国政府是一个傀儡政府,所有的金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只会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服务,讲话中所谓的对抗美国白银政策只不过是个冠冕堂皇的幌子,日本表面上的维稳行为,更使得操控满洲地区金融的侵略行为欲盖弥彰。
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日本有预谋地使用了以金本位为目标的过渡性银本位政策。这是因为,在伪满洲国圆发行之初,他们担心采用金本位制会造成对经济的冲击,相比之下,实行货币统一的意义要大于货币本位改革。但是在时机成熟以后,就将银本位改为了金本位,让伪满洲国圆与日本金票,也就是当时的日元等价。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将伪满洲国纳入日元体系,扩大日元的势力范围和影响,以便于其对日本和满洲的经济实行整体调控,使得日本的经济政策在伪满洲国控制区域顺利推行。
四、日本金融政策彻底失败,国民政府收回金融主权
在伪满洲统治的十余年里,日本逐年加大伪币的发行量,疯狂的套取外汇,掠夺人民手中的真金白银,控制经济命脉,攫取战略物资,以期解决军费短缺和日本国内的经济问题,为其进一步扩大侵略服务。但由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胜利,战局逐渐向着有利于我方的方向发展,日本再也无法维持伪满洲国圆和日元的平价局面,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只能通过滥发纸币勉强维持。
从这一份当年的伪满洲中央银行科目表[6]的纸币发行量可以看出,日本在满洲货币的发行量逐年上升,由1934年的163333千元到1940年的947051千元,数量增加了几倍,但这样疯狂的滥发纸币注定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和物价飞涨,除了给广大人民带来极其深重的苦难以外,也注定了他们失败的结局。
最终,日本帝国主义被迫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了其在东北地区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伪满洲国也随之土崩瓦解。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颁布了《东北九省[7]敌伪钞票及金融机关处理办法》[8],收回了伪满洲中央银行,并由指定的国有银行东北银行对伪满洲国货币进行收兑和销毁,稳定了货币政策,丧失了多年的金融控制权重又回到中国政府的手中。
未被销毁的伪满洲国货币流传至今,成为钱币市场上的收藏热点之一。同样,这些历经战火洗礼的货币档案,也铭记了中华民族苦难最为深重、最不能忘却的一段岁月。
注释:
[2]原文引自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网站.
[3]总结自康德四年满洲中央银行调查课发行的《满洲中央银行》一书.
[4]本段文字引用自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的刊物《实业月刊》.
[5]即1934年.
[6]選自1942年汪伪政府出版的《中外经济统计汇报》.
[8]1945年10月31日财钱庚字第四〇〇二号.
相关热词搜索:;不能忘却字不能忘记的歌篇五
;这段文字载于66年前出版的《新台湾丛刊》第一辑《新台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的革命前辈们对台湾社会的美好憧憬,至今仍然令人向往,亦是今天的海峡两岸同胞共同努力的目标。
1947年7月,参加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的爱国志士谢雪红、杨克煌、苏新、周明等人,经厦门、上海辗转抵达香港。在港期间谢雪红等人积极联系在港民主人士,拜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创始人李济深、何香凝、陈其瑗、蔡廷锴等人,并得到他们的热情支持。与此同时,谢雪红与中国民主同盟的庄希泉(老同盟会员、爱国侨领),刘雪渔等人共同组建台湾问题研究会,团结“二·二八”起义后离开台湾的革命人士,拥护中共主张,探讨台湾时局,宣传祖国大陆解放斗争形势。台湾问题研究会在中共的支持和爱国民主人士的帮助下,于1947年9月成立新台湾出版社,同时发行《新台湾丛刊》。杨克煌、苏新任编辑和主笔,出版社社址选在香港西营盘正街五号三楼,庄希泉、刘雪渔及周明等也参加了丛刊工作。
1947年11月12日,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成立,《新台湾丛刊》遂成为台盟的机关刊物。而《新台湾丛刊》表达出台盟追随中共,反对蒋介石当局的腐败统治,反对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主张台湾实行民主自治等政治主张和观点。
据曾担任《新台湾丛刊》编辑的苏新在“自传”中曾详叙《新台湾丛刊》的编辑、审稿、出版和发行等工作。据苏新回忆:“与谢(雪红)、杨(克煌)见面后,我们就创办了‘新台湾出版社’,出版《新台湾》(丛刊),我主要是做编辑工作,后来由庄希泉介绍认识了夏衍同志。他们二人对我们的帮助很大。庄希泉将南洋陈嘉庚捐的2000元港币交给我们作出版费。我们的(读者)对象并不是在香港的台胞,主要对象是放在岛内的台胞。即在香港出版,再用各种方法输入台湾,这个工作是相当困难的,我们是利用走私商人偷运进去或利用邮局公开邮送。
当时,中共组织的国际问题研究会日本组组长夏衍,对《新台湾丛刊》给予极大帮助。台湾问题与日本问题有密切的关系,负责日本问题的夏衍,熟悉台湾革命情势及政治动向。在丛刊负责人的要求下,夏衍负责审阅《新台湾丛刊》的每一篇稿件。民盟人士庄希泉积极为丛刊筹款,并参加丛刊的工作。爱国华侨陈嘉庚慷慨解囊,为丛刊解决了出版经费,使丛刊顺利出版。
周明对《新台湾丛刊》编辑杨克煌和苏新工作状态的描述,拉近了我们与那段特殊年代的距离,台籍前辈深厚的祖国情怀和故乡情愫令人敬佩。
《新台湾丛刊》反对台湾当局,主张台湾民主自治,使台湾民众产生共鸣,尽管当时引起蒋介石当局的恐慌下令严厉查禁丛刊,但在港的台籍志士仍然通过种种渠道,使丛刊在岛内秘密传播。
《新台湾丛刊》一共出版6辑,即笫一辑《新台湾》1947年9月25 r出版;第:辑《胜利割台湾》1947年11月1日出版;第三辑《明天的台湾》1947年12月1日出版;《自治与正统》1948年1月1日出版,此册未标辑期,按出版时间应为第四辑;第五辑《台湾二月革命》1948年2月28日出版;第六辑《台湾人民的出路》1948年5月1日出版。《新台湾丛刊》第一至四辑,均标注“新台湾丛刊”或“新台湾出版社发行”,但第五辑《台湾二月革命》和第六辑《台湾人民的出路》,却没有以上标注,而署名香港新民主出版社总经售。从刊编辑杨克煌、苏新,以及负责丛刊发行工作的周明,均证实这两册亦属《新台湾丛刊》。其中第五辑《台湾二月革命》署名林木顺(中共党员、台共创建人之一,1934年在江西瑞金牺牲),实由苏新和杨克煌合著,意为纪念曾一起战斗的战友。第六辑《台湾人民的出路》署名邱平田,为苏新笔名。此外,周明曾指出,《新台湾从刊》后来还出了一些报纸类的宣传品,遗憾的是至今尚未发现遗存。
《新台湾丛刊》第五、六辑为何改由香港新民主出版社经售?新民主出版社创建于1946年,是《华商报》复刊时作为报社图书出版部而建立的。创办之初,由夏衍主持,后由民盟南方总支负责人之一的萨空了任总经理。夏衍和萨空了与台盟关系密切,台盟创立的纲领等文件曾请他们二人审阅、修改。当时,台盟的刊物《新台湾丛刊》遭蒋介石当局查禁,发往台湾岛内十分困难,且资金紧缺、人手紧张,新民主出版社利用其经销资源给予援助属情理之中。况且,新民主出版社亦对其他进步刊物的出版和发行给予支援。由香港新民主出版社总经售的《台湾二月革命》和《台湾人民的出路》,远销南洋和海外的华侨报社,以及爱国华侨经营的书店,在海外华侨中产生较大影响。美国秘歇根大学图书馆馆藏的中文文献,就包括这两册台盟创建初期的刊物。当时美国旧金山的华侨口报社,是新民主出版社发行的主要渠道之一《台湾二月革命》和《台湾人民的出路》很可能曾由旧金山的华侨日报社代销。《新台湾丛刊》改由新民主出版社总经售后,其读者群由台湾岛内逐渐扩大到新加坡、吉隆坡、马尼拉、越南、旧金山、巴黎等地爱国华侨和进步青年,无疑扩大了丛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新台湾丛刊》作为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从《新台湾丛刊》的创办到台盟的创立,都得到中国共产党的热情关怀和帮助,同时也得到爱国民主人士和海外华侨的支持,更得到在祖国大陆的台籍进步人士和在台湾岛内革命志士的积极响应。虽然台盟及《新台湾丛刊》任香港的活动仅两年左右,但这段时间的政治主张对台湾民众及海外华侨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