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指个人在经历某种事物、活动或事件后,通过思考、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儿童朗读心得体会篇一
朗读是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艺术形式,可以帮助儿童提高口语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并增强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在我这位小朗读家走进朗读的世界后,我有了一些深刻的体会和心得。下面我将分为五个段落,来与大家分享一下我朗读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
朗读的书籍选择非常重要。在朗读之前,我们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书籍的内容要简单生动,容易理解,并且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只有在读着一本感兴趣的书时,我们的情绪才会投入到其中。而且,我们还要记住要选择适合我们技能水平的书籍。这样,我们就能流利地朗读出来,而不会遇到难以处理的生词和句子。
第二段:重视发音和语调
发音和语调在朗读中是最重要的。良好的发音和准确的语调可以让我们的朗读更加优美。我们需要多听多模仿,锻炼我们的语感和口腔肌肉,使我们能流利地朗读复杂的词组和句子。同时,要保持语调的变化和抑扬顿挫,以增加朗读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第三段:注重情感的表达
朗读不仅仅是机械的嘴部运动,更重要的是要将书中的情感通过声音传达出来。当我们读一个悲伤的故事时,我们的声音应该带有哀伤和忧伤的情感;当我们读一个快乐的故事时,我们的声音应该明朗而充满笑声。在朗读中,我们要注重情感的表达,使听众感受到书中的情感。
第四段:培养阅读兴趣
朗读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享受。良好的朗读可以带给我们很多乐趣。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想象自己置身于故事中的情节,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思考,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和愉悦。而且,通过朗读,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很多关于不同主题的书籍,培养我们对阅读的兴趣。
第五段: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朗读是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朗读,我们可以锻炼我们的阅读技巧,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当我们边读边思考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时,我们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这种朗读训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章,并培养我们对文字世界的想象力。
总之,朗读是一种很有益的活动,对培养儿童的口语能力、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正确选择书籍,重视发音和语调,注重情感的表达,培养阅读兴趣,以及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朗读,并从中获得乐趣和成长。要多多尝试朗读,相信你会喜欢上这种美妙的艺术形式。
儿童朗读心得体会篇二
马路上跑来小秋秋,
边走边跳边拍球,
球儿碰着果皮箱,
咕噜噜——滚进污水沟。
秋秋好不容易把球捡起,
污水却沾满了双手,
他望着白墙想了个办法,
“啪!啪!”
两巴掌,手印儿壁上留。
说来也真奇怪,
这手印儿老爱缠住小秋秋,
不知要找他做朋友,
还是和他做对头?
秋秋上学打这儿经过,
手印儿向他招招手:
“喂!快来呀,
我的好朋友……”
秋秋回家排队走,
步子迈得雄赳赳,
手印儿朝他摇摇手:
“哼!别装蒜,羞!羞!羞!”
秋秋打定主意,
绕开手印儿,
马路那边走。
哪知,手印儿远远朝他指——
“是你,是你!别溜,别溜!”
秋秋挺起脖子偏着头,
可还是免不了转头瞅一瞅,
呀!手印儿像举手告老师:
“瞧!是秋秋让我在这儿出丑!”
夜晚,秋秋睡在床上,
拳打脚踢,又喊又吼,
妈妈把他摇醒,
他说:“黑手印儿抢我的球……”
是呀,好孩子干了不光彩的事,
心上总像压着块大石头。
秋秋决心用自己的行动,
把这块心上的石头搬走。
……这天,大家看见墙下有个孩子,
踮起脚,昂着头。
用小刀轻轻把那黑印儿抠,
一脸盆石灰水放在身后。
过路的一位阿姨说:
“看!多么可爱的小朋友。”
这时,秋秋的脸红了,
你说他是高兴,还是害羞?
儿童朗读心得体会篇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儿童朗读分享活动在孩子们的成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个数字时代,孩子们的注意力越来越难以集中,儿童朗读分享活动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参与儿童朗读分享活动的过程中,我获得了很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儿童朗读分享活动能够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通过朗读和分享,孩子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一步激发他们对阅读的热爱。在朗读分享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对故事中情节的复述和人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阅读的信息,而是主动地理解、思考和表达。这种积极参与的阅读方式,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和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主动阅读习惯。
其次,儿童朗读分享活动能够提高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参与朗读分享活动,孩子们不仅能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能够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朗读分享的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以口头形式表达出来,这要求他们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了他们清晰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我参与朗读分享活动的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学会了如何通过语言的节奏、语调等技巧增强表达的效果。
再次,儿童朗读分享活动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在朗读分享活动中,孩子们往往需要与其他小伙伴一起朗读同一本故事或文学作品。通过与他人合作,孩子们学会了互相倾听、沟通和协作,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在我参与朗读分享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只有与其他小伙伴密切配合,分工合作,我们才能朗读出一份精彩的作品,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最后,儿童朗读分享活动能够提升孩子们的自信心。孩子们在朗读分享活动中获得的认可和鼓励,可以有效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朗读分享的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展示自己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当得到其他人的赞赏和肯定时,会增加他们对自己的自信心。在我参与朗读分享活动的过程中,每次得到别人的赞美和鼓励,我都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孩子,这种自信心的增强也使我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积极自信。
总之,儿童朗读分享活动在孩子们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朗读分享活动,孩子们可以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自信心。作为一名参与者,我从中获得了很多宝贵的心得体会。相信随着这种活动的不断推广和深入,更多的孩子们将从中受益,成为更优秀的个体。
儿童朗读心得体会篇四
两年多来,我校有效创设朗读经典的良好的校园氛围,组织全校师生开展朗读活动,并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努力使之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大气之人。一个学期下来,我发现校园及学生身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使校园溢满书香
朗读经典诗词活动的开展不仅拓展了学生思维、启迪了智慧,更活化了校园文化,多种活动在校园荟萃,经典诗文在校园交流,使整个校园文化气息变得浓郁、丰富,更增加了一种动感。这种交融在一起的文化对每一个学生乃至教师时刻都有一种无形的影响、熏陶、润泽,丰厚了校园文化底蕴,使校园溢满书香。
二、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十三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儿童语言文字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儿童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小教导儿童读诵经典,不仅符合儿童学习的天性,而且使人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奠定一生优雅的人格基础。此外读诵经典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三、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古诗词的艺术魅力,让学生深受感染、熏陶,有助于塑造学生高尚灵魂。学生幼小纯净的心灵有经典古诗词的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对文化的向往。通过朗读,学生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修养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培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同时,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对学生良好道德观的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深化了学校民族精神活动的开展
通过开展朗读经典活动,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明显变化,日常生活中,说脏话、粗话的人没了,主动问好,微笑待人的学生多了,校园里乱扔垃圾的现象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主动拾捡垃圾。同时也深化了学校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使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一定程度的接触和了解,让他们从小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将来做人做事奠定坚实的文化和思想的根基。
总之,开展“中华古诗词朗读”活动,是一件好事,我要在活动中善于发现和总结,把一些好的、快乐的学习方法推广应用,如表演背诵法、熟读成诵法、吟唱结合法等。我想真正把开展“中华古诗词朗读”活动的设想实施起来了,它也许将成为学校建设的一大特色!
儿童朗读心得体会篇五
我们用什么来庆祝?
用鲜花吗?
用彩带吗?
用歌声吗?
用舞蹈吗?
不,今天,
我们要用呼喊来庆祝:
把原子弹变成玩具吧!
因为战争仍在威胁着和平;
把兵工厂变成游乐园吧!
因为暴力仍在破坏人类的安宁;
把烈性酒变成面包吧!
因为饥荒仍在吞噬着小伙伴的生命......
曾有过童年的大人们,
请你们这样做吧!
要知道,保卫儿童,
就是保卫我们这个星球!等到这些愿望实现的时候,
我们将幸福地宣告:
今天,是全人类的节日!
儿童朗读心得体会篇六
从里面钻出来,露出残暴的笑颜。
小兔波波有一个习惯,就是爱好躺着看书。一天,波波坐在树桩边津津乐道的看书,可过了一会儿又躺下了,正好山羊伯伯经由说:“波波,你不要躺着看书,应当坐起来,这样对眼睛不好的。”波波连忙坐起来,看起它的书来。
过了一会儿,天慢慢暗下来了,小兔波波不回家,还坐在那里看书。这时波波的好友人来了说:“波波,天都这么黑了,你怎么可以在这样的光芒下看书,快点回家吧!
匆匆的时光一长,小兔波波感到眼睛含混了,最后带上了眼镜。它好懊悔呀!
坐着螃蟹船动身,到了一个小岛边我思故我在。爸爸一共钓了两条鱼,一条是小丑鱼,一条是石斑鱼,导游说小丑鱼要放生,石斑鱼最好吃了。
钓完鱼,我们再玩浮潜。我们先穿上救生衣,再戴上面具和呼吸器,我赶在爸爸妈妈前下了水。一到水里,我就喝了口水,好咸!不外立刻就惊呆了,海里的鱼真多啊!我心里想:鱼看起来那么多,钓起来怎么那么难,这里的鱼真狡诈!鱼的色彩有良多,红橙黄绿青蓝紫都有,还有的是彩色,五彩缤纷,漂亮极了朵朵云。同样色彩斑斓的还有珊瑚和海葵,很快,导游说吃饭时间到了,还说已经有15分钟了,可我认为最多只有5分钟,我被大海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住了。
我信任来日会玩的更开心,因为明天要去玩深潜了。
中国儒家文明的形象代言人曾国藩曾说过: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无数胜利的事实表明曾国藩观点的准确。
在上学期开学仪式上,我也试着提出曾国藩的观点并依照他的观点出台了一些教改教研的举动。
一学期下来,确切收到了一些功效:
一是学校“三风”建设有了显明的改变,尤其是全校师生的精气神面孔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二是高考二本录取人数和品质又攀新高;
三是中考高分人数有了不小的提高,尤其是肖智霖同窗还取得了中考总分亚军;
四是学校校容校貌发生了看得见的变化,校园文化气氛日渐浓重。
一个学期下来,教导主管部分及社会各界给予了必定的确定。作为校长,面对从前半年来取得的成就跟产生的变更,我心坎坚持着非常的苏醒——千万不能自豪,千万不能沾沾自喜。同时,我也晓得,信念比黄金更可贵,这些成绩的获得。
儿童朗读心得体会篇七
在教学实践中,我总是掌握不了读与不读的尺度,究竟该怎样指导学生去读?怎样范读出最佳的效果?今天经过杨修宝老师的培训和指导后,开始对朗读及朗读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培训时杨老师就朗读的方法和朗读教学十二种策略进行详细地讲解和指导。朗读时首先要调整好气息,这样才能做到字正腔圆;朗读时还要处理好重音,而处理重音的方法有加强音量;增加音高;增加音长;重音轻读。没提到一种策略时,杨老师都举出恰当的例子,引导我们去试读体会。
说句实话,在如此专业的老师面前,一向还自诩朗读不错的我,竟然多了几分怯意。每次朗读例句总是小声的尝试着。等听过杨老师的示范朗读后才知道了自己在朗读上有多么大的差距。虽然很多理论的东西需要不断地实践去检验,不过通过这一下午的培训到使我对朗读产生了极浓的兴趣。
这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环节,课上要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教师就要善于以“趣”引路,以“情”导航。低年级的课文多以童话故事为主,情节生动,人物的对话内容较多,最适合分角色进行朗读,让学生选定自己喜欢的角色,配之以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这其中最能体现出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人物感情的把握,因为他们真正地做到了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去参与,这时的孩子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文章中的人物。这样读出来的语句必然趣味横生。
要做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指名读,分角色读,上台表演读、诵读,美读等。不同的形式也给学生提供了朗读的机会。配上乐曲来朗读,又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总之,朗读作为一种有声有色的语言艺术,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活动。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象白居易则是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愿借这一次的培训,提高自己对朗读的认识。
关于朗读培训心得体会5
我们xx小学请来顾老师对我们进行了朗诵培训,培训模式的基本程序是:首先把互动提到首位,青年教师读文、现场点评、专家范读、专家讲座四个阶段。
我最深感触的是:通过青年教师的朗读、专家声情并茂的范读与适时的指导、同事们学习的专注,令我感动,同时使我学到了不少东西。首先是打开了思路,专家提出的观念让我对朗读课文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青年教师的朗读让我对比到了我们之间的差距,在深受启迪的同时,也有所反思,深感当前教学任务的艰巨。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如何使语文朗读教学工作焕发新的光彩,是我要值得深思、感悟的,在今后的语文朗读教学中,针对自己的教学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以名师为榜样,研究他们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思想,为我所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努力提升语文教学朗读水平。
这次学习我体会最深的的有以下三点:
每次朗读,都要启发学生想象,要变文字为图画,要眼睛看文字,脑海中要展现出相应的画面来,从而入情入境。例如读《所见》时要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是你在喜、在忧,有了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像演员一样扮演好各种角色,再配以相应的神态、动作就能读得有味而传神。不多我的年纪大了,做起来觉得别扭,看同事做觉得开心,赏心悦目。
在平时里,我喜欢从投影机里放出朗读,我以为只要他们能读准音就行了,而今天顾老师站在我们中间精彩的范读,以声传情,形神兼备,则更能使我感到贴近也更能打动我,不仅使我对课文内容产生感情,还使我受到感染。
因此她每次范读我几乎都能把我带到文章的情境中,使我听得如痴如醉,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这时的阶梯室异常安静,随着顾老师的朗读情感,我们的心和作者的心碰撞在了一起……很多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跟顾老师一起读起来。同时让我明白在耳濡目染中,范读不但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触及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及时把握住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基本掌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师的范读很重要,可以把学生带入文章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相比之下投影里传出的声音听起来很遥远。
划分节奏,由我以前总认为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听了顾老师的讲解,让我知道原来划分节奏可以根据意境与理解诗意来划分。但我有点质疑(不敢提出)因为我没做好准备。如果划分的节奏与参考书不一样,考试的时候批改试卷时,批改老师会改变答案吗?还有标点符号,可以在读书时这句的符号省去,那句的符号也可以省去。听起来美感是有了。可是我还是质疑,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是阅读和作文的教学,而标点符号的掌握又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在初步接触和学习标点符号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如果在平时中告诉他们这种朗读方法,会不会对他日后阅读与写作造成影响,这也值得深思。苏联著名高级编辑布拉果曾指出:“标点符号就是标出思想,摆正词和词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句子易懂,声调准确。标点符号好比音符,它们牢固地缚住文章,不让它撒落。”被选入教材的课文每一篇都是文质兼美的。它们不仅思想内容积极向上、语言文字准确生动,而且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极其讲究。标点符号的学习也离不开朗读。以前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也要读出标点符号的语气和情感、逗号停顿时间短,句号停顿长些。如教师能充分利用课文引导学生像推敲语言文字一样去琢磨标点,感受标点之意蕴,体会标点之精妙,并创设情境使其学以致用,相信学生滥用标点符号的情况一定能得到改善。但今天顾老师这一招又是否创新呢?该值得借鉴吗?我个人认为标点符号是——无声英雄,朗读指导时该怎样使用真是见仁见智了。
此次培训使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受益匪浅,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让教师们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是专业成长的主体,只有教师自身具有不断学习的动机和需求,并且不断地付诸于行动,不断地自我学习,主动积极地参加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并能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分析、总结,这样才能使自身的专业素养得到提高。
儿童朗读心得体会篇八
在这一节中,张老师说:善于最精细、最灵动地感受语词,是朗读者至关重要的能力,是朗读好一篇作品的必备条件。这句话要表达什么?是说我们朗读时要特别重视对语词的感受。感受的单位不是语句,更不是段落和篇章。而是落实到文章最基本的组成元素——语词。为什么强调语词,是因为只有落实到语词,才能使感受进入具体而精细的层面。
举个例子,《春》当中有这样一句:“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对这段话的初步感受可以用“欣欣向荣”四个字来表达。如果只是这四个字,我们这样读就差不多了:孙老师范读1。但借助语词感受律的提示,我们发现,还需要对“园子,田野,对坐、躺、踢球、赛跑、捉迷藏,风、草”各个语词(意象)进行感受。感受的结果是什么呢?大概是这样:孙老师范读2。显然,从听感上来说,上面两种读法存在明显的差异,第二种表达更加灵动,也更加好听。有人也许会问:将感受落实到这一层面是否过于繁琐和细致。我们当然不提倡朗读过程的字字玩味,词词打磨。语词属于语句,语句才是表达的基本单位。但是,对于创作者来说,这种精细又是必要的。一旦精细地感受语词成为习惯,朗读者的思想感情就会始终处于一种灵动的运动状态中,由此其气息状态也处在一种变化状态中,从而直接改变了朗诵者的创作状态,呈现出灵活多变的声音形式。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感受是朗读者至关重要的能力”。有些人天生有一付好嗓子,还有些人声音弹性特别好,这都是成为一名优秀朗诵者的有利条件。但如果没有精细的语词感受能力,那些天赋或者能力有可能成为摆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精细感受语词一定是尽可能贴近文本,所以也不会增加创作者的思想或者情感负担,相反,朗读者能从中获得更大的创作空间和乐趣。
在这一节中,张颂老师用了一多半的篇幅说一件事情:语词是抽象的,模糊的,间接性的,概念性的,有隔阂的。因此,仅仅“看见”或者“识别”出语词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作为朗读者,不仅要了解语词的明确含义,更要精确感受语词的具体色彩,以便准确表达作品的情理。朗读者如果只是阅读文本,充其量只是获取信息,要想获得具体感受,还要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将客观的语词概念与自己的生活实践、情感经历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主观的、明确的感受。
“朗读者对于作品,对于具体语词的理解必须有所皈依,拿定自己的主见,并努力从中获得具体感受。”这句话包含两重意思:一是理解要有主见,有皈依;二是感受要具体,而且要“努力”获得。
先看主见的问题。语词是抽象概念,对它的具体感受总是随着创作主体与创作情境的差异而千变万化。而对于一旦主体与情境确定了来说,感受就必须是清晰的,唯一的,不能模糊了事。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你所要说的事物,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不应满足于差不多。”可以反复阅读、细细揣摩的文字作品尚且如此,那么线性传播、稍纵即逝,有赖于人的直觉产生情绪感染的有声语言则更加强调具体和精准。没有主见,形成不了对文本、对语词的精细感受;没有皈依,我们的表达就容易变得飘忽不定。
再说努力的问题:张老师反复强调感受的具体性,具体到什么程度?从外在来说,要具体到意象的大小、远近、高低;从内在来说具体到身体、肌肉、器官。要想获得这种具体感受,一目十行的浏览是不够的,要付出足够的主观努力。举例来说,《春天的邀请》中有这样一句:“我听见春天在叩击窗棂。”在课堂练习中,学生开始的表达是这样的:“孙老师范读”,随后我要求他们用手指去敲打墙壁,去体会叩击、敲打、砸擂的区别。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明白了叩击与敲打、砸擂的区别。有了这种具体感受后,他的表达就变成了这样:“孙老师范读”。有了这样一番体验,我们就能动的:“朗读者对文字作品的语词,在理解上不能模棱两可,应使语词符号的代表性及其明确,在感受上更不应含混不清,应克服语词符号的间接性所极易造成的隔阂。这样,听者从朗读中获得才是世间事物的真切映像,才是文字作品的精神实质。”
没有人是天生的朗读者,感受的能力和习惯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从小到大,我们习惯了作为文本的“阅读者”而非“朗读者”来接受文本。作为“阅读者”也会有所感受,但是这种感受往往是概念化的,或者是浅表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表象碎片。在当下人们被手机所俘虏,更习惯浅阅读、快阅读时这种情况就更为普遍。以这种状态开始朗读,很容易陷入“见字出声”的彀中。而当我们以“朗读者”的角度看待文本,就需要以更加主动的态度面对文本,面对文本中的语词,在强烈的表达愿望驱动下,自觉地、主动地、精细地感受语词。这也许就是“语词感受律”的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