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历史新课标心得体会PPT篇一
导言:历史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标 解读是教师对课程目标内容和标准的解读和理解,它对于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的指导和实施具有指导作用。下面将从新课标对历史意识的培养、历史常识的重要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评价方式的改变这5个方面,谈一谈我对历史新课标解读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一、对历史意识的培养
历史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这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和人生发展都非常具有意义。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历史对现实具有的深远影响,从而建立自己的历史观。同时,历史意识的培养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他们对现实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历史常识的重要性
历史新课标明确了学生需要掌握的历史常识,这体现了对历史知识掌握的要求。历史常识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常识,学生才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形成以史为鉴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历史常识的传授,确保学生对历史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认知。
三、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历史新课标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这也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过历史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历史,还能够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历史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各类讨论和写作活动,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从而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四、学生能力的培养
历史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和历史综合运用能力,这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历史思维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思维方式,能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发展变化。历史研究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历史研究和探究,能够独立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和进行分析。历史综合运用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都非常重要。
五、评价方式的改变
历史新课标对评价方式进行了改变,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展潜力。传统的历史考试主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分析和创新能力。新课标提倡的多元评价方式,如开放性问题、综合性评价和实践活动的参与等,能够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这种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结语:历史新课标解读是指导历史教学的重要工具,通过对新课标的解读和理解,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同时,学生也需要认真对待新课标,注重培养自己的历史意识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总之,历史新课标的解读对于历史学科的发展和学生的个人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历史新课标心得体会PPT篇二
作为一门重要的文科学科,历史教育一直以来都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事件、认识历史规律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变化,历史新课标在这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调整。近期我对历史新课标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解读,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以下将进行一一阐述。
首先,新课标强调了历史思维的培养。以往的历史教育重视的是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忆和简单的背诵,过分注重了知识的堆砌。新课标通过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强调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归纳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和判断能力。历史不应该只是被动的记忆或者简单的接受,而是应该借助历史的镜头去审视当下和未来,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历史教育的价值。
其次,新课标注重了历史素养的培养。历史不仅仅是由简单的事件和年代组成的,还包含着更为深刻的价值与思考。新课标提出了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目标,旨在使学生具备对于历史事件的情感共鸣、价值判断和思考能力。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到历史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形成自己独立的历史思维和判断标准。这种历史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再次,新课标强调了历史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过去的历史教育中,学生往往只把历史知识局限在课堂内,无法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新课标强调历史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应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历史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手段,它还应该成为学生对于社会现象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和思维方式。历史知识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热爱,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新课标注重了历史教育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传统的历史教育往往以考试为导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很难被调动起来。新课标注重历史教育的趣味性和参与性,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的利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教育应该是一种快乐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游戏、实践和参观等方式获得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感受和体验历史。趣味性的历史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综上所述,历史新课标的改革与实施对于历史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新课标的解读与体会,我深刻感受到了历史教育的内在价值和潜力。历史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知识的教育,它更是一种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价值和意义,并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中,为人类的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历史新课标心得体会PPT篇三
整个教育发展史的事实表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都将引发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初中历史新课标心得体会,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认真阅读新课标让我受益匪浅,我认识到初中生只有对自己、对历史及其文化、对历史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历史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历史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通过教师与学生身份的转变能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也不再只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自主者,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会学习,掌握学生方法。这样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
传统的教师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说教,而新课程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交往的过程,同时,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不确定的、动态的课程。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都有赖于教师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也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语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努力把自己变为一个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通过课堂教学,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自身发展的新途径。对于学生而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法逐渐进入课堂,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历史主要有三种新型的学习方法,一是材料学习法,学生通过材料的分析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探究历史奥秘的一种途径,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实事求是地求证历史的方法;能够形成有深度的历史认识。
新的课程体系给教师留出了充分的驾驭教材的空间和余地,而新课标的目的也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们受到很好的教育,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格。因此教师、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角色都要随之发生变化。
通过这次对新课标的学习,更加认识到历史应该是不断反思,更新观念,脚踏实地才能做好的一门学科。要不断地从新课程标准、历史学科特点、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课改先驱的课堂案例和反思中汲取营养,使自己的课堂永远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特别感觉。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这一指导思想,首先阐明了初中历史课程设计的目的——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为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提供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总之,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其次揭示了为达到课程设计目的必须遵循的原则——必须体现科学性、时代性和适应性的统一。我通过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历史》之后,有如下的心得和收获。
一、教学标准设计具备的新的教学观念
1.要树立让学生乐学的观念。乐学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有人说,乐学可以常使精神力量有余,有人创造的“乐学法”可提高学习效率n倍。乐学靠教师的“激励、唤醒、鼓舞”,靠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这些设计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设计,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设计,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尤其应该特别重视历史主题活动课的设计。
2.要树立全面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理念。具体的说,学生的基本素养应该包括对祖国的认同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民主法制意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方面。历史教学的设计要在提高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上下苦工夫。
3.要树立大历史观。历史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历史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要努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科学、深刻地理解“学史明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等古训的思想内涵。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4.要树立“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指导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究问题的观念。历史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学、自求、自悟、自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没有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学生最终将什么也学不到。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学”,这样学生才会学。那么,教师要不要讲?怎样讲?当然要讲,但一般要少讲、精讲。
5.要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观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历史学习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学生是否主动、是否探究,主要表现在是否思考,是否思考主要表现在是否能提出问题或是否有自己的看法。在合作学习中,我们要十分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否互相依靠;是否面对面的学习交往;是否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学设计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二、教学标准设计的基本流程
1.教材的研读。新《课标》要求:“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教材研读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教材 对话的过程,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教师对教材的研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灵魂”,正确理解文本的主旨;【2】、迁移处理——重视教学创新,把握准训练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教学设计;【3】、添加“佐料”——在不偏离主题的前提下,为教材添加佐料;【4】、史学观点——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分析历史现象;【5】、思维素质——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归纳、比较、综合及运用辩证和历史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等能力,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可见,教师只有与教材拉近距离,与之亲和,与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接近,产生共振共鸣,才能进行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
2.学情的分析。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状态、纪律、思维、参与程度情况是不同的,学生已有经验和现有水平也不相同,我们要找出大部分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与《课程目标》的差异,来制定我们的预期的教学策略。就几个班里的学情而言,也是不可能相同的,有的班级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有的班级学习纪律差一些。我们都要制定出各班的预期教学策略。我们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给一些学生个性创造的机会。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发掘自己的知识——教材——学生的最佳结合,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式。
3.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的任务。在以前我们一些教师为了省事,习惯于抄教学参考书上的,在新课程里就不行了。教材只是一个载体,《课程标准》才是依据。对《课程标准》要求的一定要贯彻好,而且是教学设计的要点、重点。对《课程标准》要求以外的,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增补或删节,重组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但是,制定教学目标要特别注意以下五点:一是目标适应学生特点、已有经验和发展需求;二是符合学与教的原理,并体现一定层次性;三是以学生的兴趣要求为指导,而非教师的要求;四是应涉及各个学习领域,尽可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技能;五是要反映学生学习结果。
4、情境的设置。历史教学中的情境设置,是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生活情境与教学情境进行链接,从而创设一种能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情境。这就要求教师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会习得富于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
5.活动课的设计。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历史课程必须根据学生发展和历史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见,活动课设计要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历史学习主题活动是活动设计的重点。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需要,却尤其宜致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自求得之。”教师何时指导,何时参与,如何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学习汇报采用什么形式等,都应该作出具体设计,充分体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原则。
6.作业的设计。《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针对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转变观念,不再将作业窄化为检验学生历史知识掌握情况的惟一手段,而应该细思量巧设计,探究内容的开放和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趣味,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作业设计也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可以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教学标准设计告诉我们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应该是主体的“首席”,那么“首席”的作用在于“主导”。主导表现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流程的安排、教学过程的点拨、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学生的主体表现在对问题的探究,对过程、方法的讨论,对知识的积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达等。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了教师的主导,也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那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放任自流的课堂要不得。因此教学设计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2.正确处理课内与拓展的关系。所谓“课内”指的是教材所呈现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解读教材时,仅凭教材的内容,有的不能很好的理解,这就需要借助课外知识加以弥补。另外教材中有价值的问题,也应该向课外延伸拓展。正所谓“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但是拓展不能远离教学目标,拓展内容应该是有利对课内问题的解决和历史素养的形成。那种偏离了历史学习,而把拓展放在与历史学习无关的其他方面都是不合适的。
总之,为了达到历史课程的教学目的,科学合理的历史课程设计,必须着眼科学性,立足时代性,注重适应性,努力使三者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现代社会培养出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历史、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的创新型人才。
历史新课标心得体会PPT篇四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这一指导思想,首先阐明了初中历史课程设计的目的——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为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提供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总之,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其次揭示了为达到课程设计目的必须遵循的原则——必须体现科学性、时代性和适应性的统一。我通过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历史》之后,有如下的心得和收获。
一、教学标准设计具备的新的教学观念
1.要树立让学生乐学的观念。乐学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有人说,乐学可以常使精神力量有余,有人创造的“乐学法”可提高学习效率n倍。乐学靠教师的“激励、唤醒、鼓舞”,靠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这些设计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设计,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设计,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尤其应该特别重视历史主题活动课的设计。
2.要树立全面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理念。具体的说,学生的基本素养应该包括对祖国的认同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民主法制意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方面。历史教学的设计要在提高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上下苦工夫。
3.要树立大历史观。历史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历史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要努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科学、深刻地理解“学史明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等古训的思想内涵。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4.要树立“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指导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究问题的观念。历史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学、自求、自悟、自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没有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学生最终将什么也学不到。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学”,这样学生才会学。那么,教师要不要讲?怎样讲?当然要讲,但一般要少讲、精讲。
5.要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观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历史学习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学生是否主动、是否探究,主要表现在是否思考,是否思考主要表现在是否能提出问题或是否有自己的看法。在合作学习中,我们要十分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否互相依靠;是否面对面的学习交往;是否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学设计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二、教学标准设计的基本流程
1.教材的研读。新《课标》要求:“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教材研读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教材 对话的过程,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教师对教材的研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灵魂”,正确理解文本的主旨;【2】、迁移处理——重视教学创新,把握准训练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教学设计;【3】、添加“佐料”——在不偏离主题的前提下,为教材添加佐料;【4】、史学观点——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分析历史现象;【5】、思维素质——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归纳、比较、综合及运用辩证和历史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等能力,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可见,教师只有与教材拉近距离,与之亲和,与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接近,产生共振共鸣,才能进行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
2.学情的分析。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状态、纪律、思维、参与程度情况是不同的,学生已有经验和现有水平也不相同,我们要找出大部分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与《课程目标》的差异,来制定我们的预期的教学策略。就几个班里的学情而言,也是不可能相同的,有的班级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有的班级学习纪律差一些。我们都要制定出各班的预期教学策略。我们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给一些学生个性创造的机会。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发掘自己的知识——教材——学生的最佳结合,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式。
3.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的任务。在以前我们一些教师为了省事,习惯于抄教学参考书上的,在新课程里就不行了。教材只是一个载体,《课程标准》才是依据。对《课程标准》要求的一定要贯彻好,而且是教学设计的要点、重点。对《课程标准》要求以外的,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增补或删节,重组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但是,制定教学目标要特别注意以下五点:一是目标适应学生特点、已有经验和发展需求;二是符合学与教的原理,并体现一定层次性;三是以学生的兴趣要求为指导,而非教师的要求;四是应涉及各个学习领域,尽可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技能;五是要反映学生学习结果。
4、情境的设置。历史教学中的情境设置,是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生活情境与教学情境进行链接,从而创设一种能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情境。这就要求教师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会习得富于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
5.活动课的设计。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历史课程必须根据学生发展和历史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见,活动课设计要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历史学习主题活动是活动设计的重点。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需要,却尤其宜致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自求得之。”教师何时指导,何时参与,如何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学习汇报采用什么形式等,都应该作出具体设计,充分体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原则。
6.作业的设计。《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针对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转变观念,不再将作业窄化为检验学生历史知识掌握情况的惟一手段,而应该细思量巧设计,探究内容的开放和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趣味,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作业设计也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可以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教学标准设计告诉我们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应该是主体的“首席”,那么“首席”的作用在于“主导”。主导表现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流程的安排、教学过程的点拨、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学生的主体表现在对问题的探究,对过程、方法的讨论,对知识的积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达等。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了教师的主导,也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那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放任自流的课堂要不得。因此教学设计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2.正确处理课内与拓展的关系。所谓“课内”指的是教材所呈现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解读教材时,仅凭教材的内容,有的不能很好的理解,这就需要借助课外知识加以弥补。另外教材中有价值的问题,也应该向课外延伸拓展。正所谓“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但是拓展不能远离教学目标,拓展内容应该是有利对课内问题的解决和历史素养的形成。那种偏离了历史学习,而把拓展放在与历史学习无关的其他方面都是不合适的。
总之,为了达到历史课程的教学目的,科学合理的历史课程设计,必须着眼科学性,立足时代性,注重适应性,努力使三者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现代社会培养出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历史、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的创新型人才。
历史新课标心得体会PPT篇五
历史,是一门可以让人感受到时间流转的学科。如今,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历史课程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我也有幸能够参与其中。在参与历史新课标计划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知识,体验到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对历史产生了新的认识和体验。以下是我对历史新课标计划的心得体会。
首先,历史新课标计划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课堂上,老师指导我们多去思考和发问。老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发了我们的兴趣,鼓励我们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相应的历史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找到答案。通过参与小组讨论、课外研究和报告等形式,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其次,历史新课标计划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我们与过去联系的纽带。历史新课标计划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践活动,让我们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例如,我们通过历史实地考察活动,亲自参观一些历史遗迹和纪念馆,感受到历史所蕴含的信息和价值观。同时,我们还参与了一些历史保护和传承的活动,亲手制作了一些与历史相关的手工制品,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并体验到历史所教导我们的品格和追求。
再次,历史新课标计划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历史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学习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把历史知识应用到其他学科中。历史新课标计划中,我们进行了许多跨学科的学习活动,例如与地理学科的结合,通过解读历史地图和地理地貌,探究历史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的影响;与文学学科的结合,通过阅读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了解历史背景下的文学创作,深入体验历史中的人文情怀。
最后,历史新课标计划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历史,既是过去的记忆,也是未来的探索。历史新课标计划通过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习中,我们被鼓励去追问历史事件的原因与结果,去探索历史事件的影响与启示。通过自主学习和研究,我们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论,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之,历史新课标计划给予了我们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方式,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通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历史意识、跨学科能力和创新精神,历史新课标计划有助于培养我们全面发展的素养,提高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随着历史新课标计划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将有更多的学生受益于历史的魅力,并为创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