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是一种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工具,也是一种组织和管理的工具。优秀的计划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计划书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大班数学领域计划篇一
活动目的:
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2.尝试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跳绳计数,学习正确计数。
3.能与同伴分享合作,协商解决遇到的问题。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来自幼儿真实生活的录像片段--"跳绳比赛争执瞬间",记录纸和笔。
2.经验准备:活动前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搜集有关体育比赛的资料,观察了解各种比赛的过程和名次确定的方法;幼儿已有跳绳和跳绳计数的经验。
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通过实践,尝试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跳绳计数,在不断增强计数兴趣的过程中学习正确计数。准备运用实践体验法、讨论法与游戏法突破这一重点。
2.难点:能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准备运用启发提问法、活动延伸法突破。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观看录像,进行讨论。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段录像,请你们看一看,录像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看完录像后提问:
(1)录像中的小朋友因为什么事情发生了争执?
(2)为什么会出现跳绳计数不清的问题?
2.第二遍录像(慢速播放),便于幼儿观察跳绳速度与计数速度的对应关系,分析现场计数时出现的问题。
提问:
(1)为什么会出现跳绳计数不清?问题出在哪儿?
(2)如果是你,会怎样为跳绳计数?
3.小组实践,集体分享:如何使跳绳计数更准确。
(1)幼儿分组活动,每组取一根跳绳。幼儿可以边实践,边商讨计数方法,并通过图画标记等形式记录跳绳计数的方法。
(2)集体分享
a.分享探索过程,如:
开始计数时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你们是怎样想出解决办法的?
b.分享计数方法,如:
看跳绳小朋友跳动的脚计数;
看跳绳小朋友起伏的头计数;
看跳绳小朋友抡绳的双臂计数。
这几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c.讨论计数注意事项,如:
跳与数要对应上;
踩绳或一脚跳过另一脚没跳过,不能计数;
记清楚小朋友跳过的数,再往下接着数,并说出最后计数结果。
4.分组学习跳绳计数,请小朋友根据自己的意愿尝试跳绳记录方法,还可以探索和发现新的方法。
5.讨论:还有哪些运动项目是通过当场计数来统计结果的?
如:幼儿的拍球、投球、捉尾巴游戏;体育项目中的足球、排球比赛等。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继续运用计数方法解决体育比赛及生活中的问题,如值日生发碗筷、取午点等,并用绘画、拍照等方式把自己的做法记录下来,张贴到主题墙上,和同伴分享、交流。
活动反思:
首先,本次活动将幼儿的学习与他们真实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科学领域学习"情景化、过程化、活动化、经验化"的特点。通过探索"跳绳计数方法"的活动,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幼儿从研究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而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及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
其次,活动过程符合《纲要》和《指南》的要求,即幼儿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中,有利于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品质。
第三,活动过程体现了《纲要》和《指南》倡导的以幼儿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而教师也更多地成为幼儿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作用由"教授"转变为"支持"和"引导"。
大班数学领域计划篇二
1.学习7、8两数的组成,观察并发一数组成中的互补规律。
2.学习运用互换规律对物体进行快速分合,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1.每人8枚花片、一个分合盘子、7和8的分合式记录卡。
2. 7、8分合式及贴绒数字卡片一套。
3.准备学习包《科学·顽皮的小狗》、亲子手册《科学·扑克游戏》。
1.用撒豆子的方法对7进行人分合,记录分合结果,提醒幼儿把结果相同的去掉。
2.引导幼儿相互交流各自的记录结果,教师用卡片依次表示出来。
3.引导幼儿发现两个部分数之间的等差关系。
4.启发幼儿思考怎样记录分合结果更便于记忆,教师在贴绒板上与幼儿一起有序地排列分合的结果,如下:
1 2 3 4 5 6 6 5 4 3 2 1
7 7
6 5 4 3 2 1 1 2 3 4 5 6
5.引导幼儿观察两个部分数之间一样和不一样的地方,让幼儿知道一部分数逐“1”增多,另一部分数逐“1”减多,但是总数仍然不变。
6.幼儿尝试根据教师出示的分合式,用摆花片的方法在分合盘上再现分合结果,并依次用分合式记录下来。
7.用摆花片的方法和互补规律学习8的分合,并记录分合结果。
8.指导幼儿完成学习包《顽皮的小狗》
1.继续把花片、分类盒和记录卡投放在活动区域,让幼儿自由分合,进一步积累分合的经验。
2.在活动区域提供描红簿,练习书写“7”、“8”。
3.请家长指导幼儿完成亲子手册《扑克游戏》。
大班数学领域计划篇三
1、使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大小.长短和高矮的含义,体会比较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和高矮。
2、使幼儿经过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大小长短和高矮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1、知道长短、高矮、大小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大小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仪器:实物
一、复习了解幼儿对实际生活中大小.长短、高矮已有的感性认识。
二、新课导入
1、取出一把尺子,问:这把尺子长还是短?
2、当幼儿说出答案或争论时,再分别拿出比它短和比它长的尺子,引起幼儿对刚才答案的怀疑,从而导入新课。
3、出示课题,明确目标。
三、新课教学
1、明确比较的要求。
(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对单个物件不存在什么比较。
(2)确定什么和什么比较,比较的标准是什么。
(3)比较时,要把两种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再看它们的另一端是否对齐,从而进行比较。
2、教学"大小长短"、" 高矮"。
(1)提问:图中画了些什么?你能说一说吗?
(2)比一比让幼儿看图找一找、比一比。同桌小朋友互相交流。
3、练习
4、小结比较大小长短和高矮都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单个物件不存在大小.长短、高矮的,比较大小长短和高矮的方法一样,一定要把一头对齐,才能正确比较出大小长短和高矮。
5、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分组进行比较,相互讲出比较的结果。
六、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七、作业运用已学的知识,找身边熟识的事物比一比,说一说。
大班数学领域计划篇四
1。在游戏中,学习按物体的名称、用途或性质进行分类,初步探索统计方法。
2。乐意与同伴交流探索过程和结果。
3。分工合作,体验成功的乐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知识经验准备:
1。组织幼儿参观超市,观察了解超市的物品排列。
2。有生活用品、玩具、食品的类概念
环境的创设:利用货筐、积木、标志片等与幼儿共同布置成一个“xx超市”
材料准备:
1。发动幼儿收集幼儿用品、玩具类、食品类的物品若干
2。袖套、笔、记录板,幼儿人手一份,橡皮擦六快
一。分类
1。师幼共同搬运货物(生活用品、食品、玩具类)过超市
3。提出分类要求:
(1)任意物品的归类摆放要整齐合理
(2)要轻拿轻放,与同伴商量,互相合作
4。引导幼儿按物品的名称、用途或性质进行分类归放,让幼儿尝试在总分类进行子分类
5。组织幼儿观察超市,说说物品的归放是否合理,为什么?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统计
1。问题讨论:想知道超市里有什么物品吗?它们的数量是多少?该怎样统计呢?
2。提出要求:统计时要认清楚你统计的是什么物品,数量是多少?
3。自由探索:
(1)幼儿自由选择物品进行记录。记录的方法有幼儿自己决定。
(2)重点指导幼儿清楚地记录,统计的是什么物品,它的数量是多少?
(3)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大胆尝试,想出更合理的统计方法
(4)鼓励幼儿互相交流各自的统计情况
三。讲述
1。请部分幼儿讲述自己的统计情况,并对统计的结果进行验证
2。帮助幼儿整理,提升更为合理的统计方法
四。延伸
1。出示统计表,帮助幼儿从随意的统计过渡到表格的统计
2。进一步激发幼儿统计的兴趣和愿望
1、小朋友通过活动掌握了基本的分类方式。
2、本活动是在幼儿自由探索中学会了合理的统计方法。
3、活动中能贯穿一点思想教育效果会更好!
大班数学领域计划篇五
密切联系幼儿和生活,利用幼儿平常接触到的、熟悉的事物来设计数学活动,是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这一矛盾的方法。现在正值秋收季节,“种子”对于我们农村孩子来说,是熟悉的。根据孩子的这一特点,我就设计了本次活动:种子排队。
活动目标:
1、巩固数量,能将收集的种子进行分类、排列,并做记录。
2、积极探索,感知物体的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份种子(蚕豆、黄豆、赤豆若干) 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1、看看口袋里有什么?(蚕豆、黄豆、赤豆)
2、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种子)
二、第一次探索活动:感知数量相同,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不一样。
1、现在老师想请我们小朋友帮个忙,给这些种子分分家 。 (出示记录纸)
3、幼儿操作,用种子在纸板上排队。
4、交流:请幼儿讲述排列结果。
7、小结:相同数量的种子,颗粒越小,排列越短,颗粒越大,排列越长。
三、第二次探索活动:感知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相同时,数量不同。
1、观察纸板
看看纸板上有什么?(种子标记、线)这三条线怎么样?(一样长)
2、设疑、思考
3、交待探索要求,幼儿操作。
4、交流:讲述操作结果。
(不一样多,红豆用得最多,蚕豆最少)
5、讨论:为什么排一样长的队伍时,红豆用得最多,蚕豆用得最少呢?”
6、小结:队伍一样长时,小种子用得多,大种子用得少。
四、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感知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2、想一想,我们到后面墙边,老师用的步子多,还是你们小朋友用的步子多?是吗?呆会我们一起去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