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上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例举法解题,在学习练习十一时,有几道题通过学生讨论、倾听发言后我感觉:孩子们和我都有不少收获。
这题我是处理的:我读题后让学生自己先做,再校对答案。(教师巡视是发现结果是6面和9面的答案都有,而且结果是6面的占据大多数)我一贯认为,错误也是一种资源,但作为教师最好不要直接指出学生错误,教师要善于组织孩子倾听、分析错误,让其“自纠”或“他纠”。于是,我请两个代表板书出结果:
生1:红、黄、蓝、红黄、红蓝、黄蓝。六种
生2:红、黄、蓝、红黄、黄红、红蓝、蓝红、黄蓝、蓝黄。九种。
讨论的.火药味十足,大致记录如下。
生3:红黄和黄红重复,我同意六种答案。(其他答6种的学生一呼百应:对对对……)
生4:大家不要急,请问:如果先升红旗,再升黄旗与先升黄旗、再升红旗,挂在旗杆上会一样吗?它们能表示一种信号吗?上下不同,信号也不同。(其他答6种答案的同学大部分开始动摇。有道理……)
生5:我反对,题目上讲是升上旗杆,如果是两个旗杆不就没有上下区分了吗?(我认为:这个孩子再为自己开脱而强调理由,但我没立即反对,把球抛给其他孩子)
生6:如果是两个旗杆,书上应该说明。即使是两个旗杆,也会有左右之分。所以我们为一个旗杆。(大多数学生频频点头。我认为:这孩子的答话太精辟了!窃喜)
大家所有目光都盯着我了,看来我要做裁判了。
师:你们同意生6的观点吗?我认为升上旗杆默认为升上一个旗杆。(其实我真佩服生5的狡辩行动,出乎预料但似乎有点道理。我个人建议:修改教材时加上“一个”两字,变成“升上一个旗杆”。)
反思:教学生成有很多火花,咱们教师要多倾听,多捕捉,多欣赏,多品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小葛老师在尊重教材的情况下,把知识的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连接起来,将丰富的精彩问题策略进行外显。根据解决问题是多元的,让学生的思维流动,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给学生有充分的学习自由度,让学生快乐的学习。
本节课教者没有把解决某一个具体的问题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策略来解决问题上。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点比较好:
教学内容的设计符合学生的情感,结合教学实际,大胆更改教材,增加了情景中的信息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一种需要情感——愿意在解决问题之前先整理信息。做到了教材服务于教学,而不是教学服务于教材。
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老师的指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所有知识的学习,教师扮演着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在老师的组织下充分的在课堂这一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学会赞美别人;他们掌握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整节课的教学密度大,内容丰富,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课的开始一直到结束,每一个问题的产生,每一次知识的收获都离不开实际生活的情景,这是教师用心之处,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的最大作用就是让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从多种策略中慢慢感知、理解,在比较摆小棒、列举、图表等策略中使学生领略列举的优势,注重过程的学习。诱发学生学习快速进入探索状态,因学而设、顺学而导,把设计、学习、引导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及时回头看一看自己的学习行为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真切体会,及时检测学习效果,同时拓展了问题的深度,培养学习逻辑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上周周三下午第二节课时,我在六(2)班上了一节数学课《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同年级组的高教导在前几天也上过这一课,我们六年级的三位数学老师将这一课作为同题研讨,轮流上这一课,进行集体研讨。
转化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方法,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已经解决的问题。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
我想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不是以学生能够解决教材里的各个问题为目的,而在于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与主动应用。一旦学生们具有初步的转化意识和能力后,对以后的学习与解决问题就会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分析本节课,纵观全程,既把平移,旋转运用到图形等积变化的问题中,又蕴涵探索图形面积公式的转化,还有计算小数乘法的和分数除法时的转化,还有数量关系之间的转化等。通过回忆和交流,意识到转化是经常使用的策略,从而主动应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基于此,于是采用以下步骤解决。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三、拓展运用,提升策略。
应该说整节课的设计都是围绕让学生去感知、探索、体验转化的策略,但上完这一课后,我自我感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主要问题是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不够,课堂上我没有很好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时需要用到转化的策略?在运用转化策略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很多时候都是作为教师的我在唱独角戏,一个人在那儿说着转化的优点,我的每一次的小结只有化为每个学生的真切体验才是有效的教学。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点:
一、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转化的过程。
二、在复杂变式的应用中领会转化的方法
在明白并领悟转化的实质是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之后,对于具体如何运用转化策略而言,关键是针对每一个具体的问题究竟如何寻找到转化的突破口,如何去实现转化。教材安排的练习中有些问题涉及到较为特殊的转化方法,如例题1后的试一试及练习十四中的第2题的第3小题等。教学中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较大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去主动探究如何转化,还需要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反思运用转化的策略后解决问题时有什么优势,使学生充分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
总而言之,转化的策略不同于假设、枚举等这些运用于特定问题情境的策略,也不同于画图、列表这些一般策略,作为一种广泛运用的策略,它蕴含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因而,教学这一策略时,教师不能着眼于学生会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应努力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会数学思想的魅力。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转化是指把一个数学问题变更为一类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原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策略。所以,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下面就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策略)这一单元教学谈谈自己的得失:
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具体方法。通常是把新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能够解决的问题,把非常规的问题转化成常规的问题等,但要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由于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所以在开始的图形转化中,我放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进行比较,感悟转化策略的优越性。
策略不能直接从外部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体验获得。体验是心理活动,是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获得的意识与感受。例2在解决较复杂的分数问题时应用转化策略,进一步体验转化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在体验策略的同时,归纳和总结具体的操作方法,使学生对面积问题中的转化策略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再体验和升华。这不仅从数学思想层面提升学生的素养,而且更从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上面给学生以丰富的经验积累。具体方法的丰富反过来又深化了对转化策略的认识,这样形成的策略才能深深扎根学生的心田,才具有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调控作用。
策略的有效形成必然伴随着对自己行为的不断反思。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地引导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自身形成策略过程的认识,从而也更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策略的进一步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经常反思,不断调整,是一种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因此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回顾反思等习惯的形成。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解决问题的策略表现在解题的活动中,是通过解题活动逐步逐渐形成的。通过例1,例2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体会一一列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时,我都按照“引发需要—填表列举—反思方法—感悟策略”这几个环节进行教学的。
出示例1情境图,读题、提问:你能用小棒围一个符合要求的长方形吗?让学生想到围成的长方形与长、宽有关,因此在解答之前必须找到对应的长和宽。
当在激发学生的需要后,给学生创造一个思维的空间,并与同学交流的机会,把自己的所想、所思给大家分享,从而在交流中感受到方法的多样性。当然,学生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进行有序的思考,因此在汇报时,有意展示重复,遗漏现象,引发学生思考,体会各种围法可以按照宽的米数从小到大有序地列举出来,更能帮助学困生的学习。
让学生获得答案后,继续利用表格的数据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你有什么发现?这就需要通过例2的教学,学生进一步体验策略,提高了列举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教学是一种策略的学习,是通过学习掌握一种解答题目的技能技巧,是灵活运用方法的一种体现。所以,教材中的练习都是不同的,但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怎样安排练习,使学生从巩固——掌握——形成技能。因此,练习的题目不易过多,要精,有层次性,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变化要多样化,让学生变的灵活。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一、解决问题(一)
其实有关解决总是的思路分析,学生早在三、四年级就已经掌握,因此本课对成绩较好的同学而言是计算的巩固练习课,但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则是一大难点。因为条件较多,分析起来的中间问题较多,且例题、做一做及课后练习的数量关系各不相同,只有学生在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后才能列式解答,所以教师要尤其关注学困生,加强个别辅导。
二、解决问题(二)——用进一法、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
本课内容能真正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使他们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是一种意义重大的课。
为使其意义突显,我在课上请学生举例说一说“进一法”与“去尾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计算错误的现象,为了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我让学生直接写出近似数,而把计算放在练习本上。当务之急,还是加强笔算除法能力的训练。
文档为doc格式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能使信息显得很有条理,在教学第一课时的时候有很多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列表法的好处,第二课时是让学生用列表的方法去解决两积求和(差)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继续体验列表的价值,并能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去寻找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在于进一步学会用列表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难点就在于怎样正确的运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较复杂的信息。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对于列表法的掌握并不好,主要在于不懂得列表的好处以及怎样列表来思考分析问题,很多学生甚至是在算过结果后再去填表,把列表整理信息变成了一种无用的操作。因此本节课上我注意让学生仔细观察例题,发现信息比较多,比较乱,从而想到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而在整理的过程中一是要学生抓住关键字,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最准确的意思,要从表格中就能看出题目的完整意思。比如象例题的3行桃树,每行7棵,很多学生只会整理3行和7棵,这里我就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条件放在一起表示的意思会让人误解为是3行一共栽了7棵,从而意思表达不准确,应该写清楚是每行7棵,这样比较准确。第二就是要会根据问题有选择地整理条件,如例题中给了我们三组条件,而问题是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通过让学生先自主整理列表,再汇报讨论,让学生明确条件虽多,但我们只需要整理与问题相关的.条件即可。
在教学中也有学生是把所有的信息都整理在表中,就是整理一个3×3的表格,然后看问题求的是什么,根据问题再去表中找相关的信息。这样也是可以的,我给予了肯定,而且学生说出了在解决下一个问题时就不要重复列表了,就只要看这张表就可以解决问题。教学时没有采用固定的方法,而是让学生体会自己的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列表方式去解决问题。
在上完试一试后,我没有直接让学生练习,而是让学生根据例题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有选择地解决,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巩固用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是看学生提问题,再根据问题选择条件整理的能力,而更重要是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的经验。并通过比较把这些具体的经验上升到数学思考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解决思路。
通过上述的处理,学生对用列表来整理条件问题及根据表格来分析解答问题的掌握上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本节课我觉得也有几点不足。
一是上课时没有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列的表没有及时给大家展示,只能在黑板上画出学生的作品,耽误了一些时间。
二是从练习中可以看出,学生还没有自学养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习惯,体现在做练习中,如果没有要求让列表,学生是不愿意列表的,导致时常做题出错。
三是当学生列表后,没有让学生多进行据表分析,对于整理好的表格进行分析得不够,可能也是因为我觉得这部分知识学生分析起来不太困难,但回想起来如果让一些后进一点的学生对说一说,多分析一下这些表格,对于他们用此方法再解答一些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可能会有一些更大的帮助。
四是学生的小组交流不够多,其实在教案中我设计了让小组活动交流的时间,但在实际的课程中,真正让学生交流看法的活动只有一次,而且个别学生在交流在做与课堂无关的事,说与课堂无关的话,使小组交流变成了形式。在后面的教学中应该严加要求努力加以改进。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1、课前沟通不到位。
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又有一些老师听课,孩子们本来就紧张,课前不仅没有做到及时与孩子们沟通,帮助他们减压,还用录播开始无形中又增加了压力,以至于原来在教室里积极活跃的孩子们,一个个下的正襟危坐、不敢越雷池一步,甚至到前面板演时腿发抖。作为教师课前一定要关注孩子的状态,及时做出调整。
2、课堂预设不到位。
在让两个孩子板演计算过程环节用时过长,以至于虽然完成了研究、总结、提炼出了解决两个未知量的问题可以用假设策略,但是没有时间做一些相应练习去加深印象。如果在学生选择方法书写环节意识到这一点,调整成投影展示,不仅可以完成强调步骤的完整条理,也可以空出时间加大练习。
虽然本节课没有完美落幕,虽然课堂练习度没有达到,但是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比较提炼假设策略等环节中,孩子们了解了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假设,假设的关键是什么,假设的目的是什么,在假设时什么量不变,什么量改变。书写巡视中发现虽然步骤不是太完整,但是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假设策略表达出来。课堂上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本节课只要让孩子们了解到这些,在下节课着重强调书写格式是不是会更好!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九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需要我们再次明确一下本课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体系里面的地位。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教材编排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策略”。为什么新教材要安排单独的策略教学单元,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老教材是怎么教学本课的应用题的,归一应用题一节课,配合相应的练习,归总一节课,做练习,后面的两种三步应用题最起码要两节课,还要配合练习。这样教学的弊端,这几年讨论得比较多,主要是学生缺乏自主整理、加工、分析信息的能力,只会套题型,解死题。学生掌握的方法(注意:是方法)不能迁移。于是,老师只能碰到一个题型讲一个题型,耗时多,效果差,极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而策略,它是对方法的提炼、总结,它能有效的驾驭、统整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教师如果能经常引导学生用好这种策略、反思这种策略、体悟这种策略,才能有效培育基本数学思想。
因此,现在我们回来开头的问题,对于刚接触策略的学生或老师来说,出现这样的问题是正常的。但在教学处理时,千万不能退,千万不能舍弃策略,而去教方法。
前几年,应该说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争论比较多。但目前来看,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应该是比较明确的?——“两条腿走路”,既要解决问题,又要培养策略。讲解决问题是为了应试,是策略是为了数学思想的发展。
目前,学术界比较统一的认识是,策略是教不出来的。为什么?我们比较策略和方法这两个概念。在系统论上来看,方法是下位的,策略是上位的,再往上是数学思想。方法是外化的,是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分析演示得以传递。老师掌握了三种方法,告诉学生,那学生也就掌握了三种方法。但策略这种东西是内在的,显不出来,哪怕老师有一百种策略,也没有办法直接告诉学生,策略只能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渐渐萌发起来。那么,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呢?因为,策略虽然不能通过直接言传身教获得,却可以在大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不断反思,不断比较,不断提炼而形成。有几个问题,应该是教师教学时经常挂嘴边的:“为什么要用策略?”“用了策略有什么好处?”“我们是怎么来用这种策略的?”不是说每做一题都要这么问,而是要经常问,促进学生感悟、体验策略的好处。慢慢地,随着时间推移,随着经验的积累,当学生把什么都忘了的时候(具体的题目、具体的解题方法),剩下来的就是策略,再进一步就是数学思想。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
1、教材简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教学内容。
2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并整理有关信息”
的策略,同时为学习用列表等方法来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3、这部分内容分两段安排:第一段,着重学习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来解答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第二段,着重让学生继续用列表的方法来解答类似求两积之和(差)的实际问题。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安排了第65-67页例题和“想想做做1—4”,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初步学习用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对表格中的信息进行分析,认识其中的数量关系,学会从问题入手和从条件入手,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提高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充分体会有关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乐于和同学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能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获得克服困难及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预设以下4部分展开学习。
1、感知列表整理的方法
(1)找寻,整理需要的信息:(出示例图)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并交流从上述情景中得到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自主提可以解决的问题。借助学生可能提到的“小华用去多少元”这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随即整理条件及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尝试独立列表,展示比较学生的表格,修改完善自己的表格。
(2)引导学生观察所填表格,小组交流表里有些什么,体会个人买的本数与用去的钱数是紧密联系的数量,寻求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初步感知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对问题解决的作用。
2、感受列表的价值
(1)围绕“小华用去多少元”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表格所整理的信息,独立思考解题方法,并在小组中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反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会有两种想法(1)根据买3本用去18元,可以先求出每本笔记本的价钱,从而求出小华买5本用去的价钱;(2)要求买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每本的价钱。结合这些反馈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列式计算出问题,并组织学生交流反馈,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对计算的结果进行检验。通过不同检验方法的交流反馈,使学生进一步认定正确的解题思路,结合学生反馈,教师随即板书本题解法。
(3)教师提出“小军用42元买笔记本,能买多少本”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列表整理。并组织反馈,结合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的整理方法,(可能有同学根据小华的有关信息来整理列表;也可能根据小明的相关信息来整理。)组织学生分析,并学生利用表格所得信息独立解答,小组交流思维过程。
(4)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两道题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点。在学生充分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反馈,并组织学生独立填出66页括号里的数,(即数量和价钱的对应图)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针对学生呈现的各种信息,组织学生及时评价,教师引导学生随即小结解题规律。
1、把书本66页的“想想做做”
第1题通过具体情景呈现出来,告诉你的同桌,从图上你找到了哪些信息?你会把这些条件和问题进行列表整理,并解答吗?在书上完成想想做做1,引导学生自主提可以解决的问题,并在小组中交流反馈。
通过这样一个生成性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从中也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完成书本“想想做做”
第2题,轻声说说从图上你获得哪些信息?
先把这些条件和问题进行列表整理,(师出示正确的表格)“我带的钱正好可以买6个足球或8个排球”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自主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价值。
3、完成书本“想想做做3、4”两题。
欢的方法进行整理。然后组织小组交流不同的整理方法。最后让学生借助自己喜欢的整理方法列式进行解答。
此题通过反馈不同的整理方法,举一反三,逐渐提升学生整理信息的水平,引领学生逐渐进入无形整理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