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观书有感鉴赏篇一
听大人们讲“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趁着我现在的年龄还小,那就赶紧读一读《三国演义》吧!
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青梅煮酒论英雄、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空城计等耳熟能详的故事吸引着我一步步读下去。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特别喜欢这首歌,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一个个鲜活的面容,都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求贤若渴、足智多谋、唯才是举、知人善任、敢作敢为、胆识过人的曹操,虽然多数人都为之唾弃,但我并不这样认为。
比如:对于吕伯奢一家的死,曹操虽口吐狂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的良心一定会受到谴责,以至于陈宫后来提起这件事,曹操仍是面有愧色。
《三国演义》明显有拥刘反曹的倾向,里面对曹操的称呼都是一口一个“曹贼”,当然这也无可厚非。就像电视剧里的人物一样,必须要有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这样才能激起观众的愤怒,好人也能凸显出来。语文老师也给我们讲过,这就叫衬托的写作手法。
相比而言,我更加欣赏关羽的为人处事,他对刘备是忠心耿耿,即使面对求贤若渴的曹操,他也不为所动,一心要辅佐刘备完成大业。
诸葛亮也不例外,三气周瑜、七擒孟获,满腹经纶,为图霸业,先后五次北伐,最终病死于五丈原。可悲可叹!
除此之外,孙权、鲁肃、吕蒙、孔融、典韦、郭嘉、荀彧、周瑜、吕布、祢衡、庞统、马谡、徐庶、曹洪、陈宫、颜良、文丑、杨修等难以计数的英雄,都在《三国演义》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有道是: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三国演义》给我带来了太多太多感触了,让我明白了人世间的许多真谛。如果你也要选择一本经典来读的话,你也来看《三国演义》吧!让我们一起诵读经典,感悟成长!
观书有感鉴赏篇二
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相争,勇者胜。《三国演义》很好的诠释了这个道理。
诸葛亮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虽然最终他未能成功地兴复汉业。但他,仍给我很好地上了一堂课。
这堂课,他告诉了我,敢于冒险才有机会。
他一定想过,可他还是选择了去冒险。因为他明白,不冒险,自己连机会都没有了。
法国的居友曾经说过:“卓越的人,便是在思想上或在行为上最能追求,最能冒险的人。”现在想想,也确实。有些人一生碌碌无闻,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接受人生的挑战。他们畏惧困难和失败。但这又算得了什么?我们只要不断的去尝试,去拼搏,去奋斗,将来一定能拥抱令人羡慕的成功。
有一颗种子,它这样想:如果我往上长,一定会碰到坚硬的石头;如果我往下扎根,可能会伤着自己脆弱的神经;如果我长出幼芽,一定会被蜗牛吃掉;如果我开花结果,一定会被小孩连根拔起。所以,还是躺在这里最舒服,最安全。终于有一天,一只觅食的公鸡将它啄进了肚子里。看来,越是不敢冒险,越想安于现状,越不能安于现状。因为在你身边,有各种偶然的因素充满风险。相反,如果另一颗种子这样想:我要努力地往上长,要走过春夏秋冬,要看到更多美丽的风景……那结果会怎么?我想,一定会是收获很多颗成熟的种子。
但是,冒险也要把握一定的度,如果一味地过度冒险,那只会败,而不会胜。大家知道金融危机为什么会有吗?就是因为有很多金融业过度冒险,“孕育”了这场灾难。可见,冒险也要把握分寸,不能太过火了。不然,不仅会毁了自己,也会毁了别人。
我们一定要有勇气接受人生的挑战。在短暂的人生中,困难、失败算得了什么吗?未来的社会,到处充满竞争,我们一定要放手去拼,去搏!但在冒险的同时,不要忘了那条“极限线”。
我要努力,努力地向诸葛亮学习。敢于冒险,制造机会,拥抱成功。
观书有感鉴赏篇三
过吴江有感
吴伟业〔清代〕
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
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日落时在松陵道上前行,长长的江堤围绕着这座古城。塔影在湖水中随波浮动,长桥牵引出一弯新月出生。街市寂静无人皆因逃税,江宽见不到客船都在逃避官兵。二十年间故友旧交多离散,端起酒杯感叹这身外浮名。
吴江:在今江苏省南部,西临太湖。松陵:指吴江。堤:指吴江县长堤。《大清一统志》记载:长堤在吴江县东……界于江湖之间,明万历十三年重筑,长八十里。塔:吴江东门外方塔。桥:指吴江城外利往桥,又叫长桥,共有八十五孔。引:长。交旧:老朋友。把酒:拿起酒杯。
这首诗扣住吴江的地理形势和有关的历史事件,巧妙地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寓意深刻,感慨良多。
此诗上半部分描写吴江自然景色,首联所说“松陵”,为吴江旧称。吴江县城东南旧有一条长堤,界于松江与太湖之间,蜿蜒八十余里。诗人走在黄昏的吴江道路上,远远望去,这堤好像要抱住整座县城一样。一个“抱”字,把长堤拟人化了,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写出了它对吴江县城护拥偎倚的情态。首联是对吴江的远眺,颔联两句,则由远而近,进一步作具体刻画。第三句所说的“塔”,原在吴江东门外的宁境华严讲寺内,共七层,高十三丈,形方,故名方塔。方塔在湖中各处均可看见,而其自身位置又是固定不变的,这就仿佛湖势在围绕着方塔移动。第四句所说的“桥”,一名垂虹桥,俗呼长桥,东西百余丈,多至七十二孔,中间有垂虹亭;前临太湖,横绝松陵,湖光海气,荡漾一色,旧称“三吴绝景”。由于桥身很长,所以有一种似乎淡淡的月痕是由它牵引而生的感觉。两句抓住当时吴江最具特色的景物,做了典型的概括描写。诗中有塔有湖,有桥有月,动静相宜,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空明清旷的图画。同时,颔联这两句除了写景之外,实际上另有某种深刻的寓意蕴藏在内,与颈联相呼应。
颈联“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这两句为全诗关键,它描写了吴江在赋税重压、战乱摧残之下的萧条景象。市集沉寂,是由于百姓忍受不了重敛苛征,被迫逃亡;江面空阔,是由于行客为了躲避兵火战事,隐身遁迹。这“市”和“江”的萧条景象,一方面和前面“湖”和“月”同样开阔,另一方面却又使得原来的秀丽景色整个地为之黯然,蒙上了一层凄清惨淡的色调,从而产生了对照鲜明的艺术效果。再结合颔联“塔盘”、“桥引”两句。所谓“湖势动”,即可以视为写自然之景,也可以看作是对颈联的“逃赋”和“避兵”的人间风波的一种形象的暗示。所谓“月痕生”,则在写景之中隐寓清兵南下之意。月属阴象,因而在古代诗词中往往用来比喻外族。如清初著名女词人徐灿的《踏莎行》即云:“碧云犹叠旧山河,月痕休到深深处!”这里的“碧云”典据梁朝江淹《休上人怨别》诗:“日暮碧云合。”意思说当时的南明小朝廷虽然已经日薄西山,但毕竟还在坚持;“月痕”则指清兵,希望它不要消灭南明。吴伟业和徐灿是同时代人,并且还是儿女亲家。他作《过吴江有感》时,明朝政权已经彻底覆亡,所以一开头写的就是“落日”而不是“日暮”;因此颔联中的“月痕生”,也同样应是暗指清兵到来,而颈联的“避兵”,由此也不显得突兀而出了。如此,全诗的结构脉络便可一目了然。首联总起,概括吴江形势,点明时代背景;接着一分为二,颔联、颈联由暗而明,既是写景,又分别暗示了清兵南下、人民离散。最后,诗又合二而一,归结为故国沦丧,交游零落,身世凄凉,唯有感叹而已的悲凉情怀。
尾联“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这里的“廿年”不一定是确指,它可以包括清兵南下至写作此诗这二十余年的时间。“散”字承上文“逃”、“避”二字而来,“人逃”“客避”,故友自然也都离散了。这句虽然说得较虚,不过,此中仍有故事可稽。明朝既亡,许多爱国文士相率结为诗社,遁迹林泉,砥砺气节,暗图匡复。顺治七年(1650)开始出现的`吴江“惊隐诗社”,在当时尤为著名。吴江的吴炎、潘柽章,昆山的顾炎武、归庄等人,都是它的主要成员。康熙二年(1663),庄廷鑨“明史案”兴,清王朝借机大搞株连,屠戮遗民志士,“惊隐诗社”亦被迫停止,吴炎、潘柽章也惨遭杀害,顾炎武曾做诗文吊之。而吴伟业同他们都有交往,因此,“廿年交旧散”云云,大概正是“有感”于这一事件。至于“把酒叹浮名”,则是吴伟业本人的身世之感。他在明朝少年高第,前程似锦,而明亡以后,由于“浮名”太盛,被迫出仕清廷,晚年才得以回乡家居。“浮名”之累人如此,反不及故友们或死或遁;名节不堕,令诗人深为叹息,借酒浇愁。
纵观全诗,前半首写“过吴江”,是叙事;后半首写“有感”,是抒情。然而,抒情之中,兼有叙事。首联“落日”,诗人离吴江还较远;颔联“月痕生”,渐渐接近吴江;颈联“市静”,表明已经上岸;尾联“把酒”,则是住下之后发现“交旧散”,才对“酒”兴“叹”的。全诗按照时间先后依次描述,层次分明。因此,后半首既是写“有感”,又是续写“过吴江”。同样,前半首的“落日”,“月痕生”,暗示了明朝的覆亡、清兵的入侵,所以,它既是写“过吴江”,又是预写“有感”。可见,在本诗中,叙事与抒情,“过吴江”与“有感”,已经达到了相互渗透、不可截然分割的地步。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世居江苏昆山,祖父始迁江苏太仓,汉族,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
观书有感鉴赏篇四
诸葛亮曾经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天我读了《稻草人》这篇文章,稻草人就有着诸葛亮所说的精神,令我深受感触。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一位老妇人失去了丈夫,并把眼晴哭成了病,她有一片地,上面立着个稻草人,它天天站在田里,不吃不喝,只为保护老妇人的田地。有一次,一群蛾子进了田地,稻草人尽力保护,它是那么的伟大,不管风吹雨打,依然坚强地屹立在田地上,并没有条件地去尽力为他人服务。
让我感触较深的地方是,当我看到那位老妇人的麦子被害虫啃光的时候,我的心中泛起一阵痛楚,这些麦子都是老妇人一棵棵亲手栽种的,而那虫子却毫不费力地大胆偷吃,不付出任何代价。而稻草人却尽全力挥舞扇子,不管怎样努力也赶不走它们,它的努力得不到效果,只有心急、怨恨的份儿了,我也似乎可以看见史老妇人那两行银白色的眼泪。
稻草人也代表我们生活中的一类人,它无私奉献,不求回报、默默无闻,平平凡凡,却十分受人佩服与尊敬,它们为了别人而付出,它们并不是不尊重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人民服务,它们就是我们的人格追求,自身的榜样,我们应该向它们看齐。
这也使我想到了自己,我没有像稻草人一样的人格追求与坚持不懈的精神,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老师也曾经说过: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后,我也要像稻草人一样,在学习的道路上努力前进,坚守岗位。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好朋友,我读过叶老先生的文章《稻草人》后,学到了各种人生哲理。
观书有感鉴赏篇五
李商隐
玉帐牙旗得上游,
安危须共主君忧。
窦融表已来关右,
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
更无鹰隼與高秋!
昼号夜哭兼幽显,
早晚星关雪涕收?
大和九年(835)十一月,宰相李训、凤翔节度使郑注在唐文宗授意下密谋诛灭宦官。事败,李、郑先后被杀,连未曾预谋的宰相王涯、贾餗、舒元舆等也遭族灭,同时株连者千余人,造成“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惨剧,史称“甘露之变”。事变后,宦官气焰更加嚣张,“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通鉴》)。开成元年(836)二、三月,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两次上表,力辩王涯等无辜被杀,指斥宦官“擅领甲兵,恣行剽劫”,表示要“修饰封疆,训练士卒,内为陛下心腹,外为陛下藩垣。如奸臣难制,誓以死清君侧”,并派人揭露宦官仇士良等人的罪行。一时宦官气焰稍有沉没。作者有感于此事和朝廷依然存在的严重局势,写了这首诗。因为不久前已就甘露之变写过《有感二首》,所以本篇题为“重有感”。这种标题,类似无题。
首句“玉帐牙旗”,是说刘从谏握有重兵,为一方雄藩。昭义镇辖泽、潞等州,靠近京城长安,军事上据有极便利的形势,所以说“得上游”。这句重笔渲染,显示刘的实力雄厚,条件优越,完全有平定宦官之乱的条件,以逼出下句,点明正意: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作为一方雄藩理应与君主共忧患。(“安危”是偏义复词,这里偏用“危”义。)句中“须”字极见用意,强调的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改用“誓”字,就变成纯粹赞赏了。“须”字高屋建瓴,下面的“宜”、“岂有”、“更无”等才字字有根。
颔联用了两个典故。东汉初凉州牧窦融得知光武帝打算征讨西北军阀隗嚣,便整顿兵马,上疏请示出师伐嚣日期。这里用来指刘从谏上表声讨宦官。东晋陶侃任荆州刺史时,苏峻叛乱,京城建康危险。侃被讨苏诸军推为盟主,领兵直抵石头城下,斩苏峻。这里用来表达对刘从谏进军平乱的期望。一联中迭用两件性质相类的事,同指一人,本来极易流于堆垛重沓,但由于作者在运用时各有意义上的侧重(分别切上表与进军),角度又不相同(一切已然之事,一切未然之事),再加上在出句与对句中用“已”、“宜”两个虚字衔连相应,这就不仅切合刘从谏虽上表声言“清君侧”,却并未付诸行动的情况,而且将作者对刘既有所赞叹、又有所不满,既有所希望、又不免有些失望的复杂感情准确而细密地表现出来。不说“将次”,而说“宜次”,正透露出作者对刘的“誓以死清君侧”的声言并不抱过于乐观的看法。“宜”字中有鼓励、有敦促,也隐含着轻微的批评和谴责。
颈联中用了两个比喻。“蛟龙愁失水”,比喻文宗受制于宦官,失去权力和自由。“鹰隼與(通“举”)高秋”,比喻忠于朝廷的猛将奋起反击宦官。(《左传·文公十八年》:“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隼之逐鸟雀也。”鹰隼之喻用其意。)前者,是根本不应出现的,然而却是已成的事实,所以用“岂有”表达强烈的义愤,和对这种局面的不能容忍;后者,是在“蛟龙失水”的情况下理应出现却竟未出现的局面,所以用“更无(根本没有)”表达深切的忧恨和强烈的失望。纪昀说:“岂有、更无,开合相应。上句言无受制之理,下句解受制之故。”(《李义山诗集辑评》引)这是比较符合作者原意的。与上面的“须共”、“ 宜次”联系起来,还不难体味出其中隐含着对徒有空言而无实际行动、能为“鹰隼”而竟未为“鹰隼”者的不满与失望。
末联紧承第六句。正因为“更无鹰隼與高秋”,眼下的京城仍然昼夜人号鬼哭,一片悲惨恐怖气氛。究竟什么时候,才能收复为宦官所占领的宫阙,拭泪欢庆呢?“早晚”,即“多早晚”,系不定之词。两句所表达的是对国家命运忧急如焚的感情。
用“有感”作为政治抒情诗的题目,创自杜甫。
李商隐这首诗,不但承继了杜甫关注国家命运的精神和以律体反映时事、抒写政治感慨的优良传统,而且在风格的沉郁顿挫、用事的严密精切乃至虚字的锤炼照应等方面,都刻意描摹杜律。诗的风格,酷似杜甫的《诸将五首》;它的立意,可能也受到“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昇平”这两句诗的启发。但比起他后期学杜的律诗(如《筹笔驿》、《二月二日》等),他前期的这类作品就不免显得精严厚重有余而纵横变化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