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为读书读后感篇一
想到阅读这本书实在自己与妻子和孩子出现一系列矛盾的时候产生的欲望。开篇的内容直触自己的某些痛点,随着展开的文字,牵引着自己的思绪回忆童年到如今的一张张记忆图片。
童年时的自己没有任何抵抗的接受原生家庭的影响,一直影响到儿子出生的第三年。当自己借以不能让儿子长大后为一个胖父亲而感到羞愧的理由开始减肥,并减肥成功后。其实,后面实质的内容是内心对自卑感的觉醒,内在的幸运力量促使自己超越自卑,建立自信。在随后的一段时间,事实上无意识的真正脱离开了原生家庭和父母的链接。从而也真正意义上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我想在这一点,真正的成长一定是从真正意义上的与父母分离开始的。
后续因为一些挫折让自己又开始真正的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从阅读听书开始,真正的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有意识的去发掘成功和幸福背后的规律,探索和总结自己的人生哲学和可以复制的成功学。通过了解宗教和哲学,思考人生的意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家是港湾,爱是退路。基于爱,通过感受的认知才会建立最健康的家庭关系,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温馨的环境。
为读书读后感篇二
对武志红和《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都听说了很久,终于看完了。本书既有鲜活又真实的事例,又夹杂一些心理学理论介绍,偶尔还有作者近乎抒情式的感慨,比一般的心理学专著有趣易读得多,怪不得那么受欢迎。书中还是有很多闪光的点或句子戳中我的。有些道理是我以前懵懂知道的,现在更强化一下;有些是我也明白认同但忘了实践的,现在看到又提醒了我一下。现在就随便总结几点我的感悟。
第一,生命的意义在于自由选择和创造,所以要尊重孩子,给他们自由。
第二,真正的亲密关系——无论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都不能建立在要求上,而是建立在彼此之间的爱上,爱又来自深深的心的链接,链接又来自于真正看到并尊重彼此的感受。
第三,父母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变成《渔夫和小金鱼》里面的那个可怜又可悲的渔夫。不要把自己的梦想和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孩子不是拿来给父母争面子和实行人生价值的,他们是独立的'生命,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要过,不要接着爱的名义扼杀他们寻求自己的人生使命的机会。
第四,不要一味强调孩子要乖、听话、孝顺,也要允许孩子表达对父母的负面情绪(当然方式可以讲究)。好的家庭氛围应该是允许情绪流动的。人都会有情绪起伏,家长可以发脾气,那为什么不让孩子发脾气呢?难道是谁强大谁才能发火吗?所以,以后我要鼓励我的孩子表达她的情绪和感受,接受她发脾气。
为读书读后感篇三
《孩子为何失败》一书是约翰·霍特根据他的教学日记写出的一本书,这本书记录了约翰·霍特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种种问题,可是现在这些问题正在我们周围发生着。这本书虽然在讲孩子为何失败,其实本质上不正是在探讨老师为何失败或教育为何失败吗?正如书中所说的“我们不应该认为学校是强迫学生听话做事的地方。如果学校只是教导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那我们实在没有真正的教育可言。”
我们的教育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我觉得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可是纵观我们的课堂,很多时候学生无奈的被教师牵着鼻子一路前行,不是他们没有想法,是教师不给他们有想法的机会。所以我们的课堂首相要给孩子自由,要在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给学生思想、言语和行动上的自由。那么首先表现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少讲。我们作为老师的,总是怕学生学不会其中的知识,总是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的讲解着重要的内容,其实不知道这对孩子也是一种伤害。有的时候孩子只要自己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下,也许有些问题都能理解。可是我们的教师总是把东西嚼烂了再喂给孩子吃,好让孩子只要张口就能把东西吃下去,就能一手营养,殊不知这种行为渐渐地会使孩子失去了咀嚼东西的能力,那么长此以往,思考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了。其次,课后教师也要给孩子自由。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让孩子也有发言权,当然不是随便的瞎说,而是有针对性的发言。有的孩子已经掌握了知识,可是教师却仍然要孩子抄写好几遍,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不公平的。所以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教师也要给孩子自由,让孩子自主决定自己的作业,从而有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孩子可以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对世界形成自己的认识,有助于孩子今后的学习以及生活。
教育并不仅仅是教师一人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所以我们座位孩子成长路上的领路人,应该呵护孩子的好奇心,给孩子提供最大限度上的自由,让孩子能够自由发挥,自主探索,那么孩子才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为读书读后感篇四
心理学书籍《为何家会伤人》诠释了很多心理真相。一个人的人格6岁前就形成,不是棍棒教育训出来的,也不是通过讲道理教导出来的,只形成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模式。孩子6岁前的主要抚养者形象会被孩子内化为“内在的父母”,而孩子自己的形象会内化为“内在的小孩”。所谓人格即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关系,一个人和外界相处的任何关系都是我们内在关系的投射。即我们原生家庭中我们和抚养父母关系传递到我们和他人的关系模式上,比如和配偶,孩子的.新家关系模式中。
家既是爱的最主要传递者也是恨的最主要传递者。家庭暴力的因子从小种下,新闻事件报道中形容伤害孩子的父亲为恶父,从心理学角度是说有心理疾病的,暴力偏执。夫妻矛盾,吵架用刀割伤妻子腹部。孩子问题引发矛盾,甩死孩子。只是孩子的问题么?没了孩子家庭就相安无事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猜想该男子小时父母和他的关系,父母对他也是棍棒教育,或者威胁打骂来表达父母的不满情绪。受伤的孩子因畏惧而妥协,即使表面没有反抗,也会心生恨意,因为这是强迫加给我的,给我带来痛苦,不是我自主选择。孩子从切身经历学会和其他人沟通的手段--用武力吵架表达自己的情绪,让你听我的。孩子成为父母意志的简单复制,长大后会把吵架武力打骂的沟通模式用到婚姻、家庭工作上。发生矛盾,对待妻子、孩子、单位同事也是用同样的方法,粗暴。就像故事中的男子,伤害了妻子和孩子,酿成无法挽回的恶果。
我们已经知道棍棒教育的坏处,许多年轻夫妻不会体罚孩子。可现在我们身边还是能看到这样的例子。比如孩子不听话,抚养者会威胁说:“你再不听话,我就要打你了。”在孩子小时言语威胁通常容易奏效,孩子听话了,满足了大人的希望。这仿佛是最立竿见影有效的"教育"方法,真是这样么?言语威胁是偷懒的教育,家长出于的心理需求是:我用这种方法来“快速”让孩子听话,我的意志能控制孩子。如果站在孩子角度,弱小的孩子依赖家长,没有能力反抗,他学到武力能使别人服从,强悍的人有话语权。孩子把用学到的方法来和同龄人相处,把内在小孩投射到他人身上,言语威胁来表达自己,形成暴力人格,那么后果是可想而知的。这几天报纸上频繁出现的父母虐打子女事件,正是这样的结果。
在书中,特别提到目前中国家庭常见的几种教育问题,分析下去是心理问题。比如中国文化中,特别不鼓励孩子独立,对好孩子评价就是“听话”。在家听父母话,依赖父母。在听老师话,依赖老师。父母控制欲太强,没有给孩子独立空间,甚至抑制孩子独立-叛逆期。理由是---我是为你好。仿佛除了孩子自己,其他人都知道孩子该怎么做,就他自己不知道。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很低,不会自己做决定。长大后,觉得人生不是自己的,形成外部评价体系,太在乎别人的评价,做事不是为了自己内心的需要,而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好评。他们学习,生活的动力来自父母的压力,不知道自己内心想要什么。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发展,其实扼杀了孩子独立性,孩子成了父母粗糙的复制。我们不乏听到从选择大学专业到选择另一半成立自己家庭,再到养育第三代,原生家庭父母都会习惯的干涉。
要改善最好的就是“适当放手”,给孩子设立底线—认真生活,不做坏事,没有完美的孩子。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引用书中的话:最好的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鼓励你。
为读书读后感篇五
“聪明”一词在新华字典上的解释为:智力发达,思维敏捷,理解和记忆能都很强。这也是我乃至很多教师和家长的看法,然而在《孩子为何失败》一书中却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作者美国教育改革领导者,美国当代教育改革之父约翰·霍特认为考试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并不一定是聪明的学生。他认为:聪明是一种生活的态度;聪明的人在碰到新环境新问题时,都会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它,也会将问题牢记在心,并广泛收集相关数据,以便思考问题,而不会考虑到该问题对自己产生什么影响;聪明的孩子对生命和现实充满好奇心;喜欢亲身体验;具有充分的耐心;对自己不熟悉的地方,通常愿意去冒险。
面对残酷的升学考试,学校都以分数论英雄,初中已有此感,高中更是硝烟弥漫。朋友的孩子在市实验中学读初二,据了解都能进年级前五六十名,考省太高是非常轻松的,但看到别的孩子都在补课,也不得不挤出本应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去“再学习”。现如今的大环境(指学习成绩较为优秀的):不仅家长害怕失败,学生更害怕自己失败,害怕被参与补课的'学生悄悄超越,更是缺少对自己的理性认识。儿子刚升入初二,希望自己和孩子都能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能轻松驾驭自己的学习。
再看看我们的学校教育,每个班级只有几个孩子特别“笨”,说不准在生活中他们很聪明。记得几年前我曾接手一个班级,其中有一个学生作业完不成,每门功课只能考到个位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学生,在体育比赛中屡次为班级争光,小小年纪为母亲分担家务,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甚至学会了开电瓶车。正是枯燥无趣的学校,与实际生活毫无联系,把他们变傻了。
生本教育的提出,把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很多成功的案例就是把学生当做人,教会他们思考,允许他们犯错,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创设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寻知识的要点等等。
每一位学生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我们教师是耽误不起的,希翼我们的教育能适应孩子的求知欲,当我们能教育孩子观察周围的世界都能像新生儿满怀好奇的眼神观察时,相应我们的教育不再会失败,我们的孩子也会聪明起来,真正的聪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