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读后感欣赏篇一
最近,我偶然翻到一篇小说,就是汪曾祺的'《鉴赏家》。刚翻开那本书,我根本就没有准备看这篇小说,因为鉴赏一类的东西给我一种呆板无趣的感觉。等到我把其他的文章都看完,实在没东西看了,才不情不愿地开始看这篇小说。当然,说到现在都是一些题外话了。主要想讲的是我十分庆幸没有错过一篇好的小说。
当我不情不愿地翻看它,只看了一个章节,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也许是汪曾祺描述的那个时代吸引了我,也许是他的质朴又生动的语言吸引了我,总之,我被迷住了。我把那篇小说前后一口气看了三遍。
小说塑造了两个鲜活的人物:四爷和叶三。四爷是一个真正的画家。他在当时已经久负盛名。他住在大红门里面。叶三是个给大户人家送果子的,天天在红门里进进出出。于是叶三有机会见到四爷。他总是把最好的果子留给四爷,因为四爷爱在作画时喝点小酒,喝酒时只用果子作下酒菜。叶三非常欣赏四爷的画。
四爷作画时不喜欢别人在跟前,只有叶三例外,因为四爷觉得叶三是真得懂画。他觉得满意的地方,叶三总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叶三也很喜欢看四爷作画,他总是屏气凝神,在四爷画的相当满意的地方吸气。
在他们长时间的交往中,叶三得到了四爷的很多画,每一幅上都留个名。后来四爷去了,他的画变得更值钱,很多人找到叶三家去,要买他手中的画,他都没有同意。后来叶三也去了,他的棺材里除了他的遗骸就是四爷的画。
看完这个故事,我不觉想起了伯牙与子期的故事,我觉得高山流水觅知音。古往今来,对于美的感受,从来都不分阶级,不辨年龄。真正的艺术是永恒的,真正的知音也是难寻的。
读后感欣赏篇二
语言诙谐幽默,信息量大,一本有趣的好书。
“无诗不成唐,无唐不成诗”,唐朝海纳百川,气势恢宏,诗作之丰,诗人之众,教人读得眼花缭乱。为了方便自己记忆,把书里提到的诗人按年代做了简单分类。
书里最早提到的是南齐的谢朓,山水派诗人,在其死后上百年时间,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无人能出其右。
接着是杨广、李世民、魏徵、许敬宗、上官仪、虞世南等一众宫廷诗人。其中上官仪开创了上官体,宫廷诗的杰出代表人物。
王绩是唐以来第一位名诗人,以田园诗出名。
初唐时期著名诗人包括初唐四杰、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张若虚。初唐四杰:王勃善于写七言诗;杨炯著有五言律诗杰作《从军行》;卢照邻擅长五言诗;骆宾王由于《讨武曌檄》,把自己写成了造反的旗帜。张若虚的代表作是孤本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公元705年,盛唐时代开启。这一时代,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之涣,只保留下六首诗,其中就有唐诗里最好的五言绝句之一,最好的七言绝句之一,最好的送别诗之一。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另外还有张说,张九龄,贺知章,孟浩然等著名诗人。
钱起的年代稍晚于李白、王维,又稍早于白居易、韩愈,是这两拨诗人中间的一颗巨星。
770年,伟大的杜甫去世,唐诗就进入了中唐。主要诗人包括新乐府运动的白居易、元稹;奇诡诗人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田园诗人韦应物、刘长卿、刘禹锡、柳宗元。
公元820年,伟大的韩愈去世,唐诗就进入了晚唐。晚唐诗人包括李商隐、聂夷中、罗隐、司空图、杜牧、温庭钧。
读后感欣赏篇三
你可能会说,他的美文是早就拜读过的,可是提到其人,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从未见过林老,从未感受到林老的慈祥、和蔼、可亲。但是今天,我有幸在艺术人生的舞台上见到了林老。我以为他作为文豪,会以高调出场,妙语连珠呢,可是,林老出场淡泊自然,给人的感觉像与邻人闲谈。主持人朱军问及林老对端午节的感受时,林老却说了大家都想不到的话。林老说:他对端午节的最大印象只是可以吃饱饭了。早年他们家里有十八个孩子,他排行十二,孩子多,父亲每天给孩子盛饭的时候,只能给每个孩子盛少半碗,每个孩子都吃不饱。只有在端午节的时候,他们才可以吃饱饭的!
接下来,林老讲,他和中国台湾所有老人一样,深深眷恋着他的故乡。谈及思乡之情,林老说:他的祖先为谋求生存去了中国台湾,但是,去了的只有百分之三十能够活着到达。他的祖先就在这30%当中,他非常坚强,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早年他就跟随祖先!所以,他也很顽强!最后,他经过寻根,得知祖先来自大陆漳州。待回国后,他就来到了漳州,到了祖先生活过的地方。当地一位老人见到他便叫住了,问他端午节有没有吃到粽子,他说还没。老人逐从墙上给拿个粽子让他尝。他尝了粽子,感觉和他的母亲包的粽子完全一样。漳州包粽子的传统,三百年没有变,他们还要在粽子里放花生米的!而后,他又来到了漳州,在他祖先吃过水的古井旁,他对着井水看着自己英俊的脸庞!林老讲到这里,所有的观众都和林老互动起来。林老和蔼可亲的言行举止,再一次让观众感受到他是个多么有着亲和力的老人!
看到面相如同齐白石一样的林老,听着他质朴的话语,我更加觉得曾经在思想上给我以感染的他,举手投足无不令人敬仰的他,再次给了我新的感染和敬仰。都说文如其人,只有有生活内涵的人,才能写出富有哲理的美文!心随意动,我不禁暗下决心,今后要重拾书本,在林老的美文中感受生活、感悟人生,增长知识!
记得早年初读的,是林老的《和时间赛跑》。那是我儿子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无意翻阅之后,感触颇深,我便将此文打印出来,贴到家中的墙壁上,以此来告诫孩子,要惜时、守时、知时!而后我还虔诚以待,将自己的qq 昵称改作“和时间赛跑”!时时耳濡目染着林老的“和时间赛跑”的人生理念,“后来的20年里,我因此受益无穷,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比自己原来有的时间跑快一步,如果跑得快,有时可以快好几步。那几步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
就心而论,如果将来我有什么要教给我的孩子,我会告诉他: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是的,成功源于惜时、守时、知时。我们都记得,鲁迅先生上私塾时,在书桌上刻了“早”字,时刻提醒自己要早起用功读书学习。鲁迅先生从不承认他是天才,他说他之所以在创作上取得进步,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到了工作上!鲁迅先生还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去挤,总还是有的。这些都和《和时间赛跑》这篇美文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
林老的《桃花心木》,曾激励着几代人,他们以此为契机,教育孩子克服困难,锲而不舍,积极进取!林老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非凡的感人力量。
就我而论,当我面对亲人的生老病死,面对生活的种种无奈的时,我会想起林老那些感人至深的话: “面对人生难以管理的生老病死,我们能以起承转合去寻找心灵的故乡。人总是有限制的,但有梦总是最美的; 曾以寻死的心活着,被迫超越,也曾主动超越,不管梦是否实现,有梦总是最美的;快乐活在当下,尽心就是完美; 今天扫完今天的落叶,明天的树叶不会在今天掉下来,不要为明天烦恼,要努力地活在今天这一刻。”继而我会振作起来,更好地投入到生活中去。
当我受了挫折,受了不公,以冷漠之心态对待世事时,我会想起林老那些富有哲理的话:“这么多年来,我同情那些最顽劣、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不容的人。我时常记得老师说的:在这个世界上,关怀是最有力量的;每次转变,总会迎来很多不解的目光,有时甚至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但对顺境逆境都心存感恩,使自己用一颗柔软的心包容世界。柔软的心最有力量;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的; 我们心的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原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恒常的。”继而我会调整心态,积极应对人生坎坷。
林老说:“轮回的不只是人,整个世界都在轮回。我们看不见云了,不表示云消失了,是因为云离开我们的视线;我们看不见月亮,不表示没有月亮,而是它远行到背面去了;同样的,我们的船一开动,两岸的风景就随着移动,世界的一切也就这样了。人的一生就像行船,出发、靠岸,船本性是不变的,但岸在变,风景经历就随之不同了。”是的,人应该顺应社会的变化,向林老一样,以平和心态,以常人身份,立足社会。我们欣赏大山,它会给我们以高远的志向;我们眺望大海,它会给开阔的胸怀;我们欣赏林老,他会给人生命的暖照。
美文来自生活,美文源于经历!林老以他的实实在在生活告诉人们,我们应该每天都生活得非常精彩。我们会认为陽光是来自太陽,但是在我们内心幽暗之时,再多的陽光也不能把我们拉出阴影,所以陽光不只是来自太陽,它也来自我们的心灵。只要我们心里有光,就会感应到世界的光彩;只要我们心里有光,就能与有缘人相互映照;只要我们心里有光,即便在最阴冷的日子,也会如向日葵一样热烈追寻光照。
林老是多元化的作家,他还决心去做多方的涉猎,去走更远的道路,去写更精彩的文章。因为,他一直是永恒的新人,一个新人永远都需要去竞逐,去跋涉,去热烈追寻光照。这个社会也永远需要像林老这样能与时俱进的作家!
读后感欣赏篇四
这个暑假,我读了《唐诗三百首》这本书。在这本书里,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就是《游子吟》这首诗了。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郊写的,写出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每当我读到这首诗,我就会想起一件事。
那天下午放学后,外面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可是我没有带伞,就在我焦急万分的时候,看见妈妈带着雨伞来接我了。她快速的向我跑过来,根本不顾雨下得有多大。她把伞递给我,说:“快把伞打好了,别被雨淋到了,要不然会感冒的。”当我们回到家后,我倒没什么事,妈妈却感冒了。她只是在床上休息了一下,就又去做家务了。
到了晚上,妈妈忍着头痛去帮我做饭,做完饭后,自己饭都没有吃几口,就去睡觉了。
到了第二天早上,由于我睡过头了,走的时候太匆忙了,导致我忘带了英语课本。可那天早上碰巧是英语课。我心急如焚,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过了几分钟,我看见妈妈气喘吁吁地跑上楼来给我送英语书,送完又匆匆地去上班了。看着妈妈忙碌而操劳的背影,我不仅热泪盈眶。是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这首诗给我了一个启发:母爱是无私的,也是伟大的,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让妈妈过上好的日子,不用这么操劳。
读后感欣赏篇五
小时候听到这么一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代表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既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千锤百炼的不朽硕果,更是愉悦我们精神世界的不可或缺的文化源泉。唐诗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上至鬓鬓老者,下到黄发孩提,基本都能达到耳熟能详的境界。《唐诗三百首》有很多版本,但其内容都是包罗万象,尽涵人生百态,世间冷暖,品味一首首唐诗,我们彷佛进入了一个浩瀚无边的天地,不断领略着人生的真谛,我们本一贫如洗的精神世界不断接受着冲击,在洗礼中得到充实。
读《唐诗三百首》里的每一首诗,彷佛都是在阅读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从充满诗情画意的字里行间里我能感觉到扑面而来的朋友情、母子情、思乡情、爱国情以及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亦或是豪情壮志的抒怀。下面摘录一些人们朗朗上口的语句回味一番。
——朋友情。每每读到李白的《赠汪伦》,我的内心都会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那种天真自然,全无矫饰的朋友情谊所触及,朋友间的离别虽苦,但有了你依依不舍的送别,有了你“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劝慰,我一定会怀揣着这份深情厚意,昂首前行,虽有丝丝不舍,但内心不在茫然。正是书中的'教导,使我明白: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朋友之情是多么难能可贵,而自己触手可及朋友是多么值得珍惜。
——母子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每每读到孟郊的《游子吟》时,我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自己的母亲,都会为伟大的母爱所触及心灵,在妈妈给你打点的行装里,在妈妈给你的电话中,充满着妈妈多少揪心的泪、多少美好的祝福。回想一下,我们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从茁壮成长到成家立业,哪一刻哪一时都离不开母亲的哺育、照料和叮嘱。当我们生病时,她日日夜夜,精心守候,求医问药,忧心如焚;当我们犯错时,她苦口婆心,谆谆教诲,不厌其烦,深怕我们受到一丁点委屈。随着我们不食不语,母亲也懒言少饭。而我们的每一点小小的进步都会令母亲眉舒目展、喜形于色。再想一想,就算不懂事的我们顶撞过她、伤害过她,而母亲对我们的爱始终不变。正是书中的教导,使我铭记:要做一个孝顺的儿子,一个懂事的儿子回报母亲和所有亲人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