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思想的力量读后感篇一
通读《精益思想》使工作中的一些瓶颈实物更加变得清晰,处理起来更加具有目的性和条理性,在书中主要讲述推行精益生产,何为精益生产,精益生产又称精良生产,其中的“精”标识精良、精确、精美;“益”表示利益、效益等,精益生产就是及时制造、消除故障、消除一切浪费,向零缺陷、零库存进军,其中日本的丰田生产方式被称为精益生产的教科书。
在《精益思想》这本书中,它把精益制造定义为包含五个步骤的作业流程:定义顾客的价值、定义价值流程、建立连续的作业流程即流动、拉动式生产方式、努力追求卓越即尽善尽美,想要成为一个精益的制造业者,思维模式必须着重使产品的生产变成连续的附加价值流程(即单件流),采用根据下流顾客需求而决定上游环节产量的拉动生产方式——即上游环节只生产补充后续环节在短时间要领取的物料或零部件:同时,建立一种人人追求持续改善的公司文化。
精益思想必须从一种自觉的尝试开始,通过与客户的对话,为具有特定功能以特定价格,提供的产品精确定义价值,这样做就暂不考虑现有的资产和技术,而要在把强有力的专职生产团队配备于生产线的基础上重新考虑企业。这也需要重新定义企业中技术专家的作用。
定义价值流程即识别价值流,价值流使一件特定产品通过任何一项商务活动的三项关键性管理任务时所必须的一组特定活动,这一阶段通常会暴露出大量的、错综复杂的浪费。
建立连续的作业流程,实际上就是在我们生产线上生产的产品,往小了说就是我们一条条生产线生产时均衡、稳定,没有任何的停滞,往上,公司的整个生产工艺流程中,所有的工序衔接均在流动的,没有任何的停滞。
拉动式生产方式,即完全以客户为需求进行组织生产,客户要什么,我们组织生产什么,外部环境的宗旨是拉动性生产。
《精益思想》的核心是一种思想,一种能够评判自身修为的境界的标杆,也是一种修炼的秘籍,虽然目前通过阅读学习,对精益思想的理解还不够深刻,随着不断的深入,不断的改善,不断地与实际结合进行提升学习壮大自身的修为境界必能不断加深和突破。
思想的力量读后感篇二
从字面上,“精”,意思是上好的白米,后引申为细密、纯净等意。“益”,同“溢”,水漫出的意思,引申为增加。“精益思想”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精打细算,增加收益。
换句话说,“精益思想”的核心就是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设备、资金、材料、时间和空间,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为客户提供新产品和及时的服务。
按照我自己的理解,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意思,即精益求精,做得更好的意思。英文精益思想leanthinking并不能很好地表达出引申的`意境。我们到日资企业参观访问,无论工厂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美国或者其它国家,办公室、会议室、卫生间无一不是窗明几净。虽然我们已经觉得是一尘不染,但不时之间还是有人不断地在打扫。其实,这就是“精益思想”在日资企业的现实中无时无刻的存在。而反观我们,虽然有时一墙之隔,但得过且过,丝毫没有认真敬业的精神,跑冒滴漏,锈迹斑斑随处可见,这就是差距。我们连最基本的还没有做好,就更谈不到精益求精了。也就是说,中国企业首先需要做到的是最基础的工作,精打细算,然后才能谈到精益求精。
我认为“精益思想”作为一种管理哲学和行动方法,首先是应用于生产系统,然后逐步拓展到整个企业的各项管理业务。“精益思想”包括一套理论和方法,最初是由“精益生产”延伸和发展而来,但其管理原理其实非常简单,原型就是日本丰田生产方式。一切管理,其理论和方法都应该是简单易行的。如果一种管理非常复杂,流程很长,那么就根本不能称之为好的管理。
“精益思想”的组织形式,其根本目的不是做项目,而是为了打破公司内部部门之间的藩篱,为了一个共同的改善目标组成的目标团队。做精益项目是低层次的目标,那是为了减少七种浪费,节省成本!而精益思想的高层次目标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寻求创新思维。精益思想比大批量生产关键性的改革是组织结构和分工原则的变化,这是解放被大量生产的分工和等级制度所束缚着的员工积极性的重要进步。
精益企业到底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呢?詹姆斯・沃麦克(jameswomack)和丹尼尔・琼斯(danieljones)在他们的著作《精益思想》中提炼出精益管理五原则,精确地定义特定产品的价值、识别出每个产品的价值流、使价值不间断地流动、让客户从生产者方面拉动价值、永远追求尽善尽美。精益管理的核心思想可概括为消除浪费、创造价值。精益管理是精益生产理论的扩展,是精益思想在企业各层面的深入应用,精益管理是以精益思想为指导、以持续追求浪费最小、价值最大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方式为目标的管理模式。
什么是精益企业呢?我认为,精益企业是把精益管理应用于企业所有层面,从管理系统上能有效杜绝浪费,从文化上人人竭力追求持续改善,并实现经营业绩卓越、持续竞争力强的企业。
两种典型生产方式之间的区别:
1、汽车生产:
典型的流水线作业,广汽丰田人人尽知的6分钟流水线时间概念。
可目视的井然有序的生产流程,可靠的危机处理预案。
2、化工生产:
管道和反应釜内的物质转换,无法目视生产进程。对于各类化工装备的要求更高,对于控制的精准性要求更高。
评价:在化工生产中实现精益化流程要求更高。原因:我们只有通过外在的仪器来了解内部反应的状况,无法直接目视和测量。
我们如何做?
我认为学习任何一种管理模式或者方法绝对不能机械地拘泥于死板的方法,任何一级企业组织都可以创新地想象出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做改善。说到底,sipoc图和价值流图都是“器”,属于较低的范畴。限于“器”,看不到“神”,心胸不开阔,就没有大的改善。
在公司层面上必须下大的决心,以誓不回头的决心来推动,才有成功的可能。绝不能成为“洋务运动”,而应该成为“明治维新”,否则,只能归于失败。也就是说,不能停留在表面上的改革,而是要对公司的治理结构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困难:
1、公司投入不足。
精益管理不是无成本的,是需要企业在人、财、物、技术等方面不断进行投入的管理行为。
2、把项目看作“负担”。
本身工作负荷已经很重,还要做“精益项目”,咋办?
3、下属很反感,其它部门根本就不愿意参加你这个项目,咋办?
4、公司没有激励机制,却要求员工全身心投入,员工毫无积极性,到最后,项目只有领导自己去做,也就是填填表,走过场而已。
说到底,成功与不成功之间只有一层纸而已,这层纸就是“认真”二字。精益管理之所以在日本成功,唯有“认真”,不仅仅表现在“认真”做事,还表现在“认真”对待困难和解决困难。我们缺乏的也正是“认真”的精神,这一点我们与欧美日国家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
思想的力量读后感篇三
这已经是我第二次读《精益思想》这本书了。记得第一次读,还是在。那时,自己所在的公司刚准备推行精益生产,我作为公司唯一的精益生产工程师,自然会对它倍加关注。于是我就读了,于是我就尽然没有读懂。尽然是当时的感觉,但现在觉得理所当然。当时的感觉这本书无非是本吹嘘精益思想的书,很像是广告,似乎里面提到的案例是引导读者去联系这些精益咨询的机构。有这种感觉的主要原因是其中没有讲太多具体的操作方法。这对于当时初入道的我来说,是极其欠缺的。所以草草读完,也就束之高阁了。
斗转星移,数年之后,随着经验和阅历的丰富,我觉得在具体的技巧方面已日趋成熟,正是如此,也越加使我对这个行业的发展,这一工作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开始了深深的思考。依稀记得《精益思想》中提过一些前瞻性的文字,便到处寻找,不着,干脆在当当网上买来本,居然还是珍藏版,当然,根本不知道和原来版本有什么区别了。这次再读,完全颠覆了我原来对本书的看法。4年的精益工作,有成功,更多的失败和无奈。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问题,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困难,小公司有小公司的难处。美国公司有洒脱,也有局限,而欧洲公司更求稳定,而常常举步不前。而这本书的很多篇幅通过举各个文化背景下的推行精益生产成功的公司,向大家宣扬的不只是信心,而是一种理性的思考。各种不同文化在接受精益思想的过程中,有长处也有短处,而这本书恰恰是耐心的解释了这些。德国公司的技术强势,但沟通差;日本公司的团队性好,但技术沉淀浅;美国公司的能在资本领域玩的得心应手,但过于追求眼前利益成为了他的短板。本书提供了很多不错的建议。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用最后一章的篇幅,重点展望了精益企业的未来,引导大家展开思考,并寻求新的突破。于是,我才明白,书的着重点不是落在具体的操作实务上,而是在讲解精益历史的基础上,将精益的哲学娓娓道来。
因此,我建议如果您初涉精益,没有太多的实战和体验,这本书可能并不适合你。而如果你已有一些这方面的经验,这本书可以让你在精益的道路上消除很多疑惑。而我想,如果你是个精益的专家,苦于寻找新的突破,或许再读一遍,你会有新的发现。
思想的力量读后感篇四
看完这本书,我明白精益生产又称精良生产,其中“精”表示精良、精确、精美;“益”表示利益、效益等;精益生产就是及时制造、消除故障、消除一切浪费,向零缺陷、零库存进军。丰田生产方式被称为精益生产的代表者。
《精益思想》中把精益制造定义为包含五个步骤的流程:定义顾客的价值、定义价值流程、建立连续的作业流程即流动、拉动式生产方式、努力追求卓越即尽善尽美。欲成为一个精益银行,思维模式必须着重使产品的生产变成连续的附加价值流程(即单件流);采取根据下游顾客需求而决定上游环节产量的拉动方式——即上游环节只补充后续环节在短期间要领取的物料;同时,建立一种人人努力追求持续改善的公司文化。
与浪费针锋相对的精益思想:浪费,专指消耗了资源而不创造价值的一切人力活动。
第一,需要纠正的错误;
第二,生产了无需求的产品;
第三,因此造成的库存和积压;
第四,不必要的工序;
第五,员工的盲目走动;
第六,货物从一地到另一地的盲目搬运;
第七,由于上道工序发送传递不及时,使做下一道工序的人只能等待;
第八,商品和服务不能满足客户需求。
精益思想的关键出发点是价值,而价值只能由最终客户来确定,价值只用在具有特定价格、能在特定时间内满足客户需求的特定产品(商品或服务,而经常是既是商品又是服务的产品)来表达时才有意义。价值是由生产者创造的,从客户的立场来看,这是生产者之所以存在的理由。然而,由于许多原因,生产者很难确切地定义价值。
精益思想必须从一种自觉的尝试开始,通过与客户的对话,为具有特定功能以特定价格提供的产品精确定义价值。这样做就需要暂不考虑现有的资产与技术,而要在把强有力的专职团队配备于生产线的基础上重新考虑企业。这也需要重新定义企业中技术专家的作用,并重新考虑在世界上的什么地方创造价值。在现实中,没有哪位管理人员能立即把所有这些变化付诸实践,但是,形成一个明确的观点,知道什么是真正需要做的事则是必要的;否则价值的定义肯定会被曲解。
综上所述,精确地定义价值是精益思想关键性的第一步;而“浪费”则提供错误的商品或服务。
价值流是一件特定产品(不论是一件商品、一项服务、或者如日渐增多的情况,商品和服务两者的结合)通过任何一项商务活动的三项关键性管理任务时所必需的一组特定活动。
作为银行工作人员,我认为掌握工作现场识别和消除浪费的方法十分重要。提高现场管理水平,如柜台内外布局优化,网点5s及目视化等。提高时间管理效率,可能运用流程梳理和价值分析对每日班前,营业期间和班后等工作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运用时间管理方法对日常工作进行合理时间分配,将有限的时间用在最为重要和紧急的事务上而不是每日救火。建立以精益方法看待和处理工作的视角,能够以合理的逻辑步骤处理工作和解决遇到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员工不必要的工作浪费。
思想的力量读后感篇五
看完这本书,我明白精益生产又称精良生产,其中“精”表示精良、精确、精美;“益”表示利益、效益等;精益生产就是及时制造、消除故障、消除一切浪费,向零缺陷、零库存进军。丰田生产方式被称为精益生产的代表者。
《精益思想》中把精益制造定义为包含五个步骤的流程:定义顾客的价值、定义价值流程、建立连续的作业流程即流动、拉动式生产方式、努力追求卓越即尽善尽美。欲成为一个精益银行,思维模式必须着重使产品的生产变成连续的附加价值流程(即单件流);采取根据下游顾客需求而决定上游环节产量的拉动方式——即上游环节只补充后续环节在短期间要领取的物料;同时,建立一种人人努力追求持续改善的公司文化。
与浪费针锋相对的精益思想:浪费,专指消耗了资源而不创造价值的一切人力活动。
第一,需要纠正的错误;
第二,生产了无需求的产品;
第三,因此造成的库存和积压;
第四,不必要的工序;
第五,员工的盲目走动;
第六,货物从一地到另一地的盲目搬运;
第七,由于上道工序发送传递不及时,使做下一道工序的人只能等待;
第八,商品和服务不能满足客户需求。
精益思想的关键出发点是价值,而价值只能由最终客户来确定,价值只用在具有特定价格、能在特定时间内满足客户需求的特定产品(商品或服务,而经常是既是商品又是服务的产品)来表达时才有意义。价值是由生产者创造的,从客户的立场来看,这是生产者之所以存在的理由。然而,由于许多原因,生产者很难确切地定义价值。
精益思想必须从一种自觉的尝试开始,通过与客户的对话,为具有特定功能以特定价格提供的产品精确定义价值。这样做就需要暂不考虑现有的资产与技术,而要在把强有力的专职团队配备于生产线的基础上重新考虑企业。这也需要重新定义企业中技术专家的作用,并重新考虑在世界上的什么地方创造价值。在现实中,没有哪位管理人员能立即把所有这些变化付诸实践,但是,形成一个明确的观点,知道什么是真正需要做的事则是必要的;否则价值的定义肯定会被曲解。
综上所述,精确地定义价值是精益思想关键性的第一步;而“浪费”则提供错误的商品或服务。
价值流是一件特定产品(不论是一件商品、一项服务、或者如日渐增多的情况,商品和服务两者的结合)通过任何一项商务活动的三项关键性管理任务时所必需的一组特定活动。
作为银行工作人员,我认为掌握工作现场识别和消除浪费的方法十分重要。提高现场管理水平,如柜台内外布局优化,网点5s及目视化等。提高时间管理效率,可能运用流程梳理和价值分析对每日班前,营业期间和班后等工作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运用时间管理方法对日常工作进行合理时间分配,将有限的时间用在最为重要和紧急的事务上而不是每日救火。建立以精益方法看待和处理工作的视角,能够以合理的逻辑步骤处理工作和解决遇到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员工不必要的工作浪费。
思想的力量读后感篇六
读完《精益思想》之后,联想到很多,从20xx年毕业至今,转眼间,投身于工业工程领域已经两年了,这两年来恰巧是全球产业链调整和中国大陆制造业形势变化最迅速、最深刻的两年,直到今天,这样的变化远没有到终点,工业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正在遭遇"龙卷风”式的搅动。
20xx年,源自华尔街的金融海啸将全球经济带入了一个漫长的寒冬,在泡沫一个接一个的破灭之后,世界各国逐渐意识到制造业才是保证就业和经济的基础支撑,美国政府制定了“重塑美国制造”计划,安倍内阁出台了“日本制造业回迁”计划,另一方面,中国大陆经历了几十年劳务工资快速上涨的阶段,外资发现考虑劳动生产率和土地、能源、税务等成本之后,世界工厂在过去所表现的廉价优势已经变成了高昂的负担,南亚大陆的印度,东南亚的菲律宾、越南等国如同二十年前的中国,成为制造业转移的明星。
为了在这一场产业转移的大战中胜出,也必须胜出,因为它实实在在的关乎中国能不能走出“中等收入国家”的陷阱,关乎“中国梦”能不能变成亿万人的现实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制造20xx”孕育而生。别无他法,日本、韩国都是沿着这样一条道路走过来的,任何一国的国民只会允许工资上涨,不会允许工资下降,任何一个企业只愿看到成本下降,不愿看到成本上升,而成功解决这一系列矛盾进而迈入发达行列的国家,观其今天的现状,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系统,高素质的劳工,先进的生产和管理制度,远远高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这些都是普遍的领先之道,而恰恰也是我们今天所欠缺的东西。
首先是教育,模仿美国的精英教育体系,我们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精英人才”工厂,然而这一定是泛滥的,带引号的精英,每年7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我们无法为他们提供与精英身份相匹配的工作,他们也很难胜任精英应该承担的工作。面对这样的现实,每年依旧有许多大中专院校升格为大学,有许多学校忙着改名,本科院校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上大学变成了一件简单的事情,学技能、学本领反倒困难的多。
日本是典型的企业型学习社会,在企业里面有类似大学一样完善的培养机制,许多企业通过职能部门几十年来在专业知识领域对知识的总结、开发和传承,为社会输送了很多有用的人才。德国是另一个工业化的典型代表,他们的教育体系是对技能人才极度重视的“双元”体制,德国的职业学校毕业生有毕业证,同时还有跟本科生一样的学位证,在国家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是同等地位,享有同样的财政、政策支持,最关键是全社会和政府一样认同这些拿着学位证的职业教育毕业生,然而在中国,只有那些农村里面经济条件不好的孩子才会去上职业学校,几年后一毕业被学校骗到沿海去做那些不需要任何技术能力的工作,充当廉价的不能再廉价的劳动力。
教育永远是发展最根本的问题,科技是教育最耀眼的产物,技能是教育最现实的回报。中国虽然有这么庞大的人口基数,精英教育还是应该回归他精而少的本质,然后辅之以类似日本和德国的第二条人才培养通道,尖端技术交给少部分人,材米油盐交给大部分人。
其次说说制造业的未来,也是关于工业工程未来方向的问题。最近几年来,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尤为迅速,为了解决劳动成本上升和用工难,在中国大陆沿海地区,制造企业也都在忙着搞自动化,忙着机器替人,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机器都取代了人,工业工程还能有什么用?毕竟,传统的工业工程还是侧重于研究人的行为,即便在时间的流逝中有了发展,产生了人机配合的研究,但面对业界一个又一个传说的无人化工厂,工业工程师似乎走到了失业的危难边界。
日本丰田为了研究自动化的问题,曾经专门建设了一个厂区,那里使用了丰田最为先进的自动化系统,但几年后丰田发现,这样一个更加先进的工厂却不如具有一定自动化程度,同时专心于搞精益改善的工厂所表现的效益,基于这样的试验,丰田也放弃了对自动化狂热的追求,要知道对设备的投入以及维护等产生的资金不足以抵消节省人力所削减的成本,而且人类是永远领先于机器的。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对工业工程提出了挑战,而并不是把工业工程逼到了绝路,这种挑战一方面仍然要回归到教育,如果教育体系的人们不能意识到这种挑战,就不能对这门学科的教学安排做出调整,这种调整是需要增加更多关于电气控制、机械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否则工业工程的学生将越来越难以适应未来的世界。另一方面,这种挑战需要已经就业的人们主动去学习更多关于自动化的知识,需要企业去培养更加复合的人才。
最后,再说一说理论上的问题。我曾经一度不愿承认工业工程是一门管理科学,总想向人们解释他是一项技术活,今天我不得不说,工业工程就是一项管理的艺术。既然是管理,那就没有绝对正确的定式!我们一直将日本丰田作为精益管理的标杆,柔性生产,单元化作业,零库存,多品种小批量……似乎一切的知识都是来自于丰田,这是一家企业,也是一本教科书,然而教科书就是对的吗?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一直在谈未来的趋势,多品种小批量,然而丰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它本身很多产品就是大批量的产品,从皇冠到花冠,丰田旗下的哪一款汽车不是销量羡煞了无数汽车制造商?丰田取得的很多成就其实际仍然是靠规模的优势来实现的,他本身就和精益的思想存在矛盾,今天的局势,还没有一家企业做到标杆,工业工程未来的曙光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