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双向养育读后感篇一
学会坚强
摆脱软弱,遇事不哭泣,孩子需要培养坚强的性格。爸妈需要给孩子独立锻炼的机会。如单独活动,和陌生人谈话,与小朋友来往,自己完成作业等。即使有一定困难也要让孩子自己去做。因为只有孩子经常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事情他才能体验克服困难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并变得坚强起来。
做有主见的boy
妈妈们都喜欢听话的孩子,但是听话和有主见并不矛盾。孩子有自己的见解,懂得明辨是非,能更好的理解大人的指令并听从。
想要孩子有主见,就要给孩子多锻炼,这里的锻炼并不是体格上的锻炼,而是让孩子多做一些事情,。接触、经历的事情多了,就会有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逐渐变成有主见的孩子。
此外,父母还要给予更多的尊重,因为亲子之间在成长背景、成长经历、价值归属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差异,孩子的见解很可能和我们不同。我们要学会尊重孩子的不同见解,才能更好的帮助他形成独立的人格和思想。
掌握基本生活技能
不要以孩子小不会做为由,包办孩子的所有事情。在家中要让孩子担负一定的责任,例如收拾碗筷、扫地、晾晒衣服等,随着年纪的增长,慢慢的学习和掌握如何做家务,让孩子长大后具备独立的生活技能。以后哪怕一人在外生活,也能照顾好自己。
妈宝男常见特征
一:软弱
爱哭,妈宝男给人的感觉就是超级爱哭,动不动就掉眼泪,说好听是情感细腻,不好听就是性格软弱。这也是妈宝男常见的特征,自小在父母的保护下成长,没有经历太多的挫折,遇事就想退缩躲避,求助父母或他人,不擅长自己主动去解决问题。
二:没主见
妈宝男通常对妈妈很孝顺,重要事都由妈妈做主,看似很美好对吧?但是,妈宝男习惯于听令父母,从不会主动下决定,这和选择困难症不同,而是根本没有主见的表现,一旦离开父母的庇护,独自面对社会,就极易陷入恐慌当中。
三:不独立
妈宝男做起家事来往往一塌糊涂,更多时候还是要靠妈妈照顾,甚至内衣裤都要妈妈来为他洗。如果要提起做饭,那就更别奢望了,根本是等妈妈做好只顾吃的那种,仿佛这一切都是应该的!
双向养育读后感篇二
学校开展幸福工程也已很多年,老师们在工作中享受着运动、读书等带来的幸福。从每学期末图书馆的统计中发现,我们生活老师的阅读量是最大的,读书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了。这学期因为图书馆改造,老师们无法借阅书籍,生活部就为大家购买了一些教育书籍,不定期的交换阅读。这次我们工会分发到的书籍是《无条件养育》,老师们看了这本书后,在对照目前自己对自己孩子的养育,感叹的确做得不够到位。
在日常的管理中,一些孩子总是听不得批评,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是不是因为一直以来孩子认为自己做的事情都比别人更有价值,所以孩子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比别人有价值。事实是每个孩子都有真正独特的价值,孩子所有表现都有价值的,没有做到父母要求的期望同样有价值,因为孩子在朝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走,这是一种享受。
我们需要的是还孩子自主感,不是被贴画所控制的喜怒哀乐,当孩子不能达到我们期望的行为时,我们需要考虑孩子的感觉、思想、需要和意愿,最重要的是他们现在需要什么,我们就知道怎么帮助他们达到我们期望的行为,即使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也让孩子更好地看待自己。
双向养育读后感篇三
读这本书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男孩,最想从妈妈那得到的是什么?大多数妈妈一定会说,是妈妈的爱吧。其实,男孩更需要的是尊重,而不是爱。
家有两个男孩宝妈的我,所以很关注关于男孩的养育方面的信息。作为妈妈,我自己是女性化的思维,保守寻求安稳,但是我知道养育男孩不能完全按照我的想法来,必须有男性的思维参与,家里的爸爸总是忙于工作,不忙工作也是抱着手机玩,所以大部分时间是我陪伴儿子成长。我在网上买了一本美国的爱默生的《养育男孩》这本书,这是一本专门写给妈妈看的书,就是要告诉妈妈们,如何教育家中的男孩,这对我来说非常实用。
从这本书的封面,我们就知道这本书的精髓就是尊重,就是给你的男孩尊重。而且作者说了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太晚或者太早,从现在做起,给予男孩尊重,你一定会收获到男孩反馈给你的惊喜。而妈妈们要做到尊重,就是要尊重男孩的六大愿望,分别是:征服、等级、权威、智慧、情谊和性。在书的序言中有关于这六个部分的解释,我读到这个部分的时候,想到儿子有的时候对我的不服气,可能就是因为我没有做到尊重他,读到这本书我才知道我以前的做法很多都是错误的`,我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让他做这个做那个,却不知道从男孩的角度出发,考虑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征。
本书共有11章内容,分别从征服、等级等层面来论述给予男孩尊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么什么是尊重?如何给家里的男孩和你的丈夫尊重,书中说了,妈妈的尊重就是对儿子的正面评价,无论他做了什么。这句话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容易,我家小子就是这样经常惹我生气,比如不按时完成作业,总是跟我讨价还价。每当他不认真写作业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要爆炸了,总是要狠狠地教训他一顿。而书中的作者告诉我们,应该给予孩子正面的评价,告诉孩子妈妈尊重他,然后指出他哪里做的不好需要继续改进,这样男孩们肯定会听得进妈妈的话的,因为他们得到了妈妈的尊重。
这本书对我而言非常实用,我家男孩正是他自我发展的重要时期。很多时候,他已经非常有主见了,但是他的主见总是那么不合时宜,我就会告诉他应该怎么做才对,而他却对自己很自信,不愿意按照我的建议来做。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男孩子们需要的是尊重,告诉他们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需要强调的是妈妈尊重你的想法,但是这样做会更好一些,这样男孩们就会更加乐意按照妈妈的建议来做,我家小子现在也是这样,我想首先我要表达我对他的尊重,这样跟他平等对话,才能让他的个性发展得更好一些。
这是一本男性作者写给妈妈的书,告诉妈妈们男孩跟女孩的天性不同,女孩子们需要的是更多的爱,而男孩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尊重。所以推荐这本书给大家,寻求更好的方法来跟男孩沟通交流。
双向养育读后感篇四
一本书翻下来觉得内容并没有销量那么出彩,对我个人的收获而言:一是作为女性和母亲,略科普了一下男孩的生理特点,包括激素和大脑结构;二是一再强调了父亲在养育男孩中的重要性。
整本书概括起来主要讲了男孩成长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出生到6岁,叫温柔岁月。这个阶段的男孩是属于母亲的。
在这个阶段,妈妈是孩子寻求爱情的第一参照;如果妈妈有兴趣教孩子知识并且乐于和孩子交流,会很好的促进他的大脑发育完善,使他获得更多的讲话技巧,从而使他再以后的生活中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另外,现在很多的家长希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线,早早地让孩子上托班,或者过早使其独立。但是要注意了,男孩入托其实不宜过早。3岁以后分离更容易让男孩感到焦虑,认为自己被抛弃了,从而在感情上封闭自己。
所以对这个阶段的男孩来说,细心的亲人或者有责任心的保姆看护比进托儿所要好得多!
对男孩来说,最重要的一课:是学会和照顾他的人保持亲密的关系,信任那个人――能感受到别人的温暖并理解别人的善意。
对6岁下的男孩总体来说,性别差异并不重要,妈妈是最主要的看护人,(当然爸爸也可以胜任)不过,有一到两个主要的看护人爱护孩子,一直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会在内心深处感到安全,他的大脑就会得到充分发育,从而获得与人亲密交流的技巧。这样的孩子也会更喜欢与人合作和热爱学习。
第二阶段是6-13岁。在这个阶段,是爸爸对孩子产生影响,同时也是在儿子心中树立英雄形象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从情感的角度来看,爸爸变得更为重要,男孩会更留意爸爸的一举一动,随时准备像爸爸学习(虽然这让妈妈嫉妒无比)爸爸必须抽空陪伴孩子,赞扬和亲近孩子,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并与妻子一起分担照顾孩子的工作。
第三个阶段是14岁以上,向男人转变。父母需要为孩子找到一个合适的引导者,可以是家庭集体活动、社区学校或者是除父母外其他爱孩子的成年人。
书中强调了除父母外,另外成年人对男孩帮助的重要性。这也说明,这个阶段的孩子遇到问题已经不再往内寻求解决方法,而倾向于向外,向朋友和其他成年人寻求答案了。所以,为他们找到一个好的引导者,比如出色的教师、教练等人。是父母们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另外一个难题。
读完这本书,才发现男孩的成长,对家庭,特别对妈妈来说是渐行渐远的,仔细斟酌,却也是好悲伤的事实。哎,所以,好好珍惜现在共处的时光吧,然后再学会慢慢放手,再只能默默关注了。
在养育孩子的路上,哪有容易二字,努力,共勉吧!
双向养育读后感篇五
曾经我也是多么坚定的认为“将规则内化,让孩子做到自律”是纪律教育的一个目的,我同样认为,做父母的就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去影响自己的孩子,并传递给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可是这句话却说“这只不过是一种更加严重的“顺从”。虽然,当上完生命的课程,我一直在思考规则的建立和执行是不是应该有着“变通”和弹性,但却仍然认为“自律”还是教育的一个目的,并不曾怀疑。再说价值观,人生观,也许我们是不可能要求孩子与我们有同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需要放手给孩子自己去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如何做到,我想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