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是人生的坐标,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方向。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合作,可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更容易实现理想。以下是一些在实现理想过程中克服困难的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朝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如何让学生感受是个优美的音韵,体悟完整的意境,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呢?本节课我分为两步设计教学:
“你喜欢过节吗?过节时开心吗?”学生兴趣高涨,在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我乘机追问:但是在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里却有一个人闷闷不乐的,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信学过了古诗,你们一定能够找到答案。接着让学生自读古诗感知,说说读了古诗后你有什么感受。
“诗人为什么这么悲伤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一二两句,强调王维身在异乡长安,离开家乡蒲州两年了,随即引出:“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我创设情境;“此时此刻,如果你在异乡,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的心情怎么样?你会怎么想?王维呢?”抓住课文第二句反复朗读体会,尤其是“每逢”、“倍思亲”……等重点词语进行感悟,并指名读、评议、练读、精读加以感悟,体会王维的思乡之情。
诵读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自然成诵。将教学重难点放在了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感情上了,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的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体会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4、理解“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体会游子的思乡思亲之情。
5、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相信我们很多同学都能背诵出许多的古诗,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背给大家听。
生背古诗。
师: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人就用手中的笔表达内心的思念,今天,就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王维的思念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出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谁来给我们读读诗题?生读诗题。
师:这么长的题目你能读好真了不起,谁再来读读?生再读诗题。
师: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
生:是重阳节。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从课文的注释里知道的。
师:,谁再来读读?
生再读。
师:在这样一个团聚的日子里诗人王维在干什么?
生:在思念山东的兄弟。
师:山东指哪儿?
生:山东指华山以东。
师:从题目中您能感受到什么?
生:感受到诗人的思念。
师: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诗题。
生读。
二、学诗
生汇报课前预习时收集的关于王维的简介及写作背景。
师:重阳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可年少的王维却早早地品尝到身在他乡,孤独一人的滋味,心中怎能不思念亲人呢?下面就让我们怀着思念之情来初步的感受一下这首诗。
师范读,生听准字音,感受节奏,划节奏。
师:请同学们根据划出的节奏自由读诗,并圈出生字。
生读诗,圈出生字。
出示生字。
师重点指导插的写法与播比较。
指名学生读全诗。
生:非常孤独。
师:从哪里知道?
生:第一句。
(一)、学习第一句
出示第一句,指名读,你从这两个“异”中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诗人很孤独。
师:当时的长安是热闹的,繁华的。可为什么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地方,诗人却感到孤独呢?
生:因为诗人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
引读: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再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独在异乡为异客。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独在异乡为异客。
(二)、学习第二句。
师:诗人是如此的孤独与无助,怎么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至于写出这样一句千古名句,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生:我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师: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常里就常常思念亲人,而对今天的良辰佳节思念之情更加涌上心头。
师:当国庆佳节,普天同庆,远在他乡莘莘学子,用诗句对亲人说: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的人们对家人思念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人的思念。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总结:这句诗成了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了多少游子的心!
指名读前两句。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寂寞,听出了孤独,听出了思念。
当深深地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多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悲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着两句诗。
师生同读前两句。
(三)学习第三、四句
师:诗人王维在重阳节深深思念着亲人,那他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他呢?从哪里可以看出?
出示后两句。
生读这两句。
师:你从脑中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
生:家乡的亲人正在登高,插茱萸。
师:如果你就是王维的兄弟,在登高时,你会说些什么?
生:我的兄弟王维,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师:如果你就是王维。你会对你兄弟们说些什么?
生:我多么想早点回到你们的身边,和你们一起过重阳节呀!
师:这一切的一切只能在想像中。重阳节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只茱萸又在哪里呢?让我们闭上眼睛,边读边想像。
生边读边想像。
师: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人心中深深地思念,还是让我们用诗句来表达吧!(读全诗)
三、诵诗
1、又是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亲人的方向.深情念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
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赏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创作背景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文的生字、词,理解诗意,指导写“忆”。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借助课件,引导学生想象,读中再现古诗所表达的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
古诗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根据课件让学生直观的去了解作者的兄弟情。
引导学生从古诗的重点词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中再现古诗所表达的情境。从古诗中感受到作者对家乡、思念之情。
1、了解有哪些节日,从而导出九月九日重阳佳节。
2、了解重阳习俗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出示课件)
3、说说你对重阳节的感受,引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
4、理解课题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读诗题,了解创作的来由。交流资料,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打下基础。抓住诗眼“忆”,从偏旁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写这首诗时会有着怎样的情感,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导入:带着这个问题读古诗,自由地读一读,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好节奏。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出示课件)
1、生自由读古诗,引导学生边读边做记号。
2、师范读。
3、检查预习(出示课件)。
(1)纠正读音,重点记住“倍、插”等字形。
(2)读准字音后,划出节奏读古诗。
4、初读感知。
【设计意图】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初读感知时,我设计了“字正腔圆”去初读,让学生读准诗句;“有板有眼”去认真读,让学生注重节奏;“原汁原味”去吟诵,让学生把握情感基调。
1、品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导入:诗已读了几遍了,你知道王维为什么要想念自己的兄弟了吗?
生汇报:独在异乡为异客(出示课件)
重点抓住“独”这个字,感受到了这时的王维是孤独的。【板书:独】
(1)了解诗人当时的情况,体会孤独。引导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
(2)引导生在读中感悟。(指名读,评读,齐读。)
(3)展开想象:
当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王维却________;
当他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王维却________。
2、品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1)让学生品读诗句。
发散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
平日里,王维居无定所,漂泊他乡,他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
平日里,王维举目无亲,无依无靠,他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学生汇报。
师小结:平日里,这许许多多的离愁别绪,在这一个重阳佳节就化作了这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示课件)
在读中感悟,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放声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3)由重阳佳节想念亲人,延伸到其他佳节想念亲人,并学会古诗今用: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抱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出示课件)
通过引读让学生再次感受到王维思念亲人的那份情。
在此作个小结:
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品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过渡: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当重阳节来临的时候,王维一个人看到人家都登高游玩,此时此刻他会在想些什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心轻轻地闭上双眼去遥远的他乡看一看吧。
(出示课件):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小结:真了不起,你们仿佛就在诗中“少一人”是王维此时最大的痛,我们共同来表达他心中无奈的呐喊。来用余音式齐读这首诗歌吧。
抓住关键字“独”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从“倍”字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亲。为了引起情感的共鸣,我设计了“古诗今用”环节,把千古名句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意境中。为了感受兄弟情深,我引导学生想象,在读中再现古诗所表达的情境,进而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让体会到思念也是爱,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过渡:这就是忘眼欲穿的离别情,更是王维(引读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思乡情。王维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料想(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来寄托他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这字里行间充满了多少无奈与痛楚,今天,让我们跟随音乐朗读再次去感受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吧。(出示课件)
1、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我们一起来欣赏王维《杂诗》、张九龄《望月怀远》。
2、小结
同学们,短短的28个字,包含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3、课后作业
(1)有关感情地背诵古诗。
(2)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著名诗人王维直抒胸臆卸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如何让学生感受是个优美的音韵,体悟完整的意境,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呢?我听了郭老师的课后,深受启发,从中学到了许多,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个人的感受。
一、郭老师以题目中“忆”字为切入点,通过用“忆”组词、选词的方式来让学生理解题目中“忆”的意思。接着问诗人忆谁?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忆”的意思,又让学生初步把握了诗的内涵。
二、郭老师很注重教学生理解诗意、意境的方法。
如在读题目时,郭老师引导学生看课本的注释来理解“九月九日”和“山东”,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诗中的山东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这样学生就不会出现不该有的错误。当学到后面诗句时,郭老师引导学生看注释弄明白什么是“茱萸”。以上这些郭老师是运用了看注释的方法。
人在外面,心里是什么滋味的,你能用诗中一个字来说概括?从而引出“独”,接下来是想象练习: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 ),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 此时,诗人最想的是( )。
三、郭老师注重引进新的知识。如她在教完诗句后,还教学生对诗进行吟诵的指导,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以上那些只是我从郭老师的课堂上学到的最亮点,还有很多很多,我不能一一道来。但我觉得这节课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背诵一下诗歌就更好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六
2、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文本解析与朗读教学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获奖教学设计
4、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优秀范本
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文本解析与朗读教学
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五篇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如何让学生感受是个优美的音韵,体悟完整的意境,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呢?第一步:初读古诗,首先问学生:“你喜欢过节吗?过节时开心吗?”学生兴趣高涨,在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我乘机追问:但是在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里却有一个人闷闷不乐的,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信学过了古诗,你们一定能够找到答案。接着让学生自读古诗感知,说说读了古诗后你有什么感受。第二步:精读古诗,在学生说出感受后提问:“诗人为什么这么悲伤呢?”
加以感悟,体会王维的`思乡之情。
诵读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自然成诵。将教学重难点放在了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感情上了,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的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八
1.学会本课生字。
2.诵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或课件)、录音磁带。
教材简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17岁时写的。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的兄弟。
全诗抓住重阳节登高这一习俗,抒发了思念亲人的感情,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特别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常常被人们引用,以表达思亲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了解诗意,背诵古诗。
建议本课用1课时完成。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这里指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异客”,指陌生的客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孤独一人在外地。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倍”,加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这里指重阳节。这句诗的意思是: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兄弟”,哥哥弟弟,诗中指在家乡的哥哥弟弟;“登高”,民间风俗,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外出登高。这句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防灾避疫;“遍”,全都。这句的意思是:兄弟们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古诗教学以学生诵读为主。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多读。
可以参考以下节奏朗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课后第1、2题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
课后第3题:要弄清字、词的意思,再正确选择。
课后的选做题教师应先了解学过的有关诗句,以作提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九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
生:读还是要放慢速度。
(生放慢速度,沉下气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把声音放轻,速度减慢,古诗的味道可以读了出来,思念的感觉也就读出来了。我们今天就用这种方法去读读这首诗。要读正确流利。
生自由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如果你认为你能读好这首诗了,就请你举手。
生读
师:谁来评评?
生:他读的慢慢的,有一点诗的味道。
师:在读诗时,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诗人在思念着故乡。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诗人对故乡的亲人非常的思念。
生默读想象。
师:你看见了当时诗人正是怎样的处境啊?(学生纷纷举手)
生:诗人当时一个人在异乡,心里觉得很忧伤。
师:你很理解诗人的心情。你还看见了什么?
生:我还看见了诗人独自一个人在旅店里举杯消愁,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朋友,心里在加倍的思念着亲人。
生:我还看见了诗人一个人冷冷清清的过着节日,因为诗里说他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因为思念,诗人的心是那样的忧愁,那样的冷清啊,谁来读读这两句啊。(学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
生齐声读
师:佳节重阳,诗人身边的人们正在干什么?
生:异乡的人们都在团团圆圆过节。
生:他们带着全家登高插茱萸,高高兴兴。
生:他们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着重阳糕,和着美酒,非常快乐。
师:而诗人这一刻的心情却是怎样?读.
生:诗人的心充满了忧伤。
生:诗人眼前总是充满了母亲的影子,他在思念着母亲。
生:他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家去,与亲人团聚。
生:在他的心里都是孤独,寂寞啊。
师:而事实他却只能是……。
生齐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独在异乡王维,忧伤凄凉的王维啊,不能不回想起在故乡的兄弟亲人们过节的情形啊。此时,在他眼里又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啊?一起读第二句。
师:随着王维的目光,你看见故乡的兄弟在?
生:兄弟正在登高插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人。
师:兄弟登高插茱萸,却发现,读——遍插茱萸少一人、
生:王维的兄弟朋友们结伴分茱萸,分到最后,手里还剩下一枝总是分不出去。
师:那就是谁的?
生:那就是王维的。因为诗中说‘遍插茱萸少一人’,少的就是王维啊。
师:你来做王维的兄弟,把当时你分茱萸的样子说给大家听听。当时你手拿着一束茱萸,
生:我手里拿着一束茱萸,一棵一颗地分给我的兄弟亲人们,可是最后了,手里还剩下一棵。
师:此时,你的心里啊?(引导学生说完并读诗句3、4行)
生:我手里拿着茱萸,心里很思念王维。(读)
生:我手里拿着……心里很凄凉,王维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师:过节少了一个你,王维。读第四行?——遍插茱萸少一人。
生!:王维的心就更加思念家乡了。
生:王维的心被思念折磨了。
生:王维的.心里充满了寂寞,连眼泪都要留下来了?
师:所以王维在节日时候,他只能说……(读全诗)
生齐读全诗。
师:我是王维,独在异乡的我的心里也是那样的忧伤啊,我只能以诗传我情啊。(音乐凄恻婉转。师深情朗诵)到此刻,你们已经懂得我对故乡的思念了吗?你懂得吗?(学生在音乐声中吟诵)
生:我懂得了。
师:还有谁懂得?
生:我懂了。
师:你们都懂得了吗?(生点头)请你们一起来读。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和着音乐声)
师:谢谢我的兄弟亲友们。我以我诗传我的心的时候,我还是那样的期盼能收到你们的只言片语,好让我独在异乡的时候,展开那信签,轻轻读来,有一点点安慰啊。请你拿起你的笔,给我写一封信吧。(音乐《远方的书信》)
学生动笔。
学生写信,师巡视。
师:谁把家书念出来给王维听听,注意你的称呼。(学生举手)
生:哥哥:你什么时候回来才能回来啊。家乡的茱萸开了,有蓝的、白的、粉的,真美。你不要记挂我们,我们的母亲现在安好,有我们几个兄弟侍奉着呢。重阳了,深藏着你年前戴过的茱萸还是那样芬芳四溢。母亲、亲人、兄弟日夜盼望你的归来,等你归来,我们还是一起去赏花,吟诗,归来吧!(掌声)
生:弟弟,你在异乡可好吗?你知道吗,每当佳节,每个人心里都深深地思念着你,牵挂着你。母亲每到节日吃饭时,总时要做你最爱的饭菜,然后给你留个空位。母亲每天都在等你,等你忽然有一天回来,像小时候一样,偎依在母亲怀里说‘娘,您做的饭菜真好吃。’弟弟,家乡的每一个人,甚至是一草一木都在想你。你不用牵挂,我们还留着今年的茱萸,等你回来,等你回来过下一个重阳节。(掌声)
师:我懂得,我懂得兄弟亲人的牵挂啊,但是我也是在牵挂啊,我多么想回乡一趟,只是这一刻,我只能以诗寄我情啊……一起读。
生齐读
(音乐《杂诗》),在前奏部分,师吟诵“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生边听音乐边轻声和。)
师:我等啊,盼啊,终于盼到了故乡来人了。我心里有千言万语要问啊,问出口的却是“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你们也来帮我问问故乡的老友吧。
师:你来问。
(生: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生: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师:那寒梅就是故乡,所以当我“独在异乡为异客”时,要问:
生: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师:那寒梅就是我对故乡的思念,所以当我“遥知兄弟登高处”要问:
生: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师:到此时,,你可走进了王维的思念了吗?你明白了王维在异乡时候那深深的牵挂了吗?(生点头)
师:请你,请你们一起来吟诵我在九月九日写下的思念吧。
生齐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一
教学这首诗,我主要通过反复吟诵,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领会诗的意境和蕴涵其中的美好情感。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教学过程流畅紧凑,在重难点突破上、结合当时的背景、给予必要的讲解、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对照注释,交流汇报,达到了本科教学目的。我班有许多学生家乡并不在此,祖辈都在家乡,祖孙之间一年才有可能见上一面,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最想念疼爱他们的爷爷奶奶,又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思念的,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来感受诗人的情怀,孩子们对诗的意境就有了独特的感受,我觉得调动学生的切身感受是激发学生情感的一个好方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二
作者:王维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及注释
赏析
作者介绍
王维
王维王维(7-761年,一说6—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三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注解:
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赏析:
古诗主要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四
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其中最让漂泊在外的游子伤感的,非重阳节莫属。
九月九日重阳节那天,唐朝诗人王维被外面的喧闹声吵醒了。他走到窗前一看,外面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可热闹了。他问人群中的一位老伯伯:“老人家,请问外面怎么这么热闹呀?”老伯伯爽朗地笑了起来“小伙子,今天是重阳节,大家都赶去登高呢,不跟你说了,我赶时间,再见啦。”说完,老伯伯就走了。王维站在窗前,若有所思,原来今天是重阳节啊,自己都快忘了呢。望着窗外的人群,王维的心中十分悲伤。他转过身,不去理会外面的喧闹声,捧起经书读了起来。
吃中饭了,王维做了几个菜,并为自己倒了一杯菊花酒。他捧起酒杯,一口气喝干了菊花酒。望着面前空空的酒杯,王维的脑海中浮现出亲人们登高的场面,他们是否还会想起我这个在外漂泊在外的游子呢?王维想到这,心中十分悲伤。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这首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语文ppt课件
忆心语作文
兄弟商会贺信
兄弟单位贺信
兄弟悼词范文
最新九月九日重阳节歇后语大全
兄弟的追悼词
兄弟单位团代会贺信
山东高考满分作文
忆高三随笔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五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释义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4、异乡:他乡。
5、倍:加倍,更加。
6、遥知:远远的想到。
7、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8、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六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文的生字、词,理解诗意,指导写“忆”。 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借助课件,引导学生想象,读中再现古诗所表达的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
古诗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根据课件让学生直观的去了解作者的兄弟情。
引导学生从古诗的重点词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中再现古诗所表达的情境。从古诗中感受到作者对家乡、思念之情。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活动
1【讲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感受课题,了解习俗
1、了解有哪些节日,从而导出九月九日重阳佳节。
2、了解重阳习俗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出示课件)
3、说说你对重阳节的感受,引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
4、理解课题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读诗题,了解创作的来由。交流资料,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打下基础。抓住诗眼“忆”,从偏旁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写这首诗时会有着怎样的情感,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古诗,把握基调
导入:带着这个问题读古诗,自由地读一读,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好节奏。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出示课件)
1、生自由读古诗,引导学生边读边做记号。
2、师范读。
3、检查预习(出示课件)。
(1)纠正读音,重点记住“倍、插”等字形。
(2)读准字音后,划出节奏读古诗。
4、初读感知。
【设计意图】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初读感知时,我设计了“字正腔圆”去初读,让学生读准诗句;“有板有眼”去认真读,让学生注重节奏;“原汁原味”去吟诵,让学生把握情感基调。
(三)品读感悟,体会诗境
1、品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导入:诗已读了几遍了,你知道王维为什么要想念自己的兄弟了吗?
生汇报:独在异乡为异客(出示课件)
重点抓住“独”这个字,感受到了这时的王维是孤独的。【板书: 独】
(1)了解诗人当时的情况,体会孤独。引导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
(2)引导生在读中感悟。(指名读,评读,齐读。)
(3)展开想象:
当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王维却________;
当他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王维却________。
2、品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1)让学生品读诗句。
发散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
平日里,王维居无定所,漂泊他乡,他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
平日里,王维举目无亲,无依无靠,他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学生汇报。
师小结:平日里,这许许多多的离愁别绪,在这一个重阳佳节就化作了这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示课件)
在读中感悟,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放声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3)由重阳佳节想念亲人,延伸到其他佳节想念亲人,并学会古诗今用: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抱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 (出示课件)
通过引读让学生再次感受到王维思念亲人的那份情。
在此作个小结:
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品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过渡: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当重阳节来临的时候,王维一个人看到人家都登高游玩,此时此刻他会在想些什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心轻轻地闭上双眼去遥远的他乡看一看吧。
(出示课件):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小结:真了不起,你们仿佛就在诗中 “少一人”是王维此时最大的痛,我们共同来表达他心中无奈的呐喊。来用余音式齐读这首诗歌吧。
抓住关键字“独”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从“倍”字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亲。为了引起情感的共鸣,我设计了“古诗今用”环节,把千古名句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意境中。为了感受兄弟情深,我引导学生想象,在读中再现古诗所表达的情境,进而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让体会到思念也是爱,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诵读古诗,积累背诵
过渡:这就是忘眼欲穿的离别情,更是王维(引读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思乡情。王维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料想(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来寄托他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这字里行间充满了多少无奈与痛楚,今天,让我们跟随音乐朗读再次去感受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吧。(出示课件)
(五)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我们一起来欣赏王维《杂诗》、张九龄《望月怀远》。
2、小结
同学们,短短的28个字,包含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3、课后作业
(1)有关感情地背诵古诗。
(2)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七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嶙髡吡髀兜母星椤?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小黑板录音机
1、小黑板出示:了解诗人解诗题目明白诗意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2、用自己话说说每一步具体做法及要求。
3、今天,我们就按同样的方法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板: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你了解他吗?
(学生读课外搜集资料中的有关内容)
2、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山东”指山东省吗?
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在重阳节这天,王维思念家乡的兄弟。)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直到正确流利。
2、再读,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并在书上作记号。
3、小黑板出示学生不理解的字词:
异客逢倍遍
4、动动脑子,你如何理解这些字词?
5、你能从字面上说说诗句意思吗?
6、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小小组讨论。
3、交流。
我认为字用得好,从中我体会到了。你能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吗?有没有同学比他读得更好?(注意节奏与感情)。
4、配乐吟诵。
1、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能谈谈看法吗?能有感情地吟出这句诗吗?
2、“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你在哪儿看到过或听到过?你知道它这时的具体含义吗?
3、播放歌曲《七子之歌》
1、搜集“思念”主题的诗,歌曲等。
2、小练笔:改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