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教案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设计的一份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如果你正在为初三教案制作而烦恼,不妨看看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或许会有一些新的思路。
大班科学有趣的静电现象教案设计意图篇一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动手动脑,探索影子的秘密,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2、知道影子的变化与光和物体的位置有关,再探索试验中获得对影子变化的经验。
3、在探索的过程中,使幼儿感受到发现的乐趣,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大屏幕一个、幻灯机一台、手电筒一个。
2、幼儿操作的手偶玩具若干,故事一个,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猜谜语,激发学习兴趣——“有个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时走在前,有时走在后;我和他说话,就是不开口。”(影子)
2、引导幼儿回忆说出影子与光的关系。
“小朋友,你见过影子吗?”
“什么时候会有影子?”
(太阳光、电灯光照着我们的时候就有影子了)
“还有什么东西有影子?”(树、花、房子、动物等、操场上你呢?)
“为什么会有影子呢?”(幼儿猜测并讨论)用手电筒做实验,使幼儿知道因为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引导幼儿懂得有光的地方都有影子)
3、游戏:猜影子
2)请两名特征不明显的幼儿藏起来,增加游戏难度,引起幼儿兴趣。(影子的特征与物体有关。)
3)利用游戏进行表演:激发幼儿对影子探索的欲望。
4、教师用手影给幼儿讲故事,请幼儿欣赏。
a、幼儿对着影子自由地表演手影。
b、请幼儿换用手偶结合音乐进一步感知影子的有趣现象,当幼儿兴致较高时,教师忽然将灯关掉,引导幼儿观察光和影子的关系。
5、提问:影子哪去了?为什么没有影子呢?(打开灯进一步提问)有灯光了,可是为什么还是没有影子?(影子、物体、光线三者密切相连,缺一即形不成影子。)
活动延伸:会走的影子
小朋友,刚才我们做游戏的时候,我们走影子也走,现在老师请一个小朋友蹲在地上不动,咱们猜猜他的影子会怎样?教师拿着手电筒,从不同角度照射幼儿,并让手电筒围着幼儿走一圈,观察影子的变化,提出再次探索的要求自然结束活动。
大班科学有趣的静电现象教案设计意图篇二
【活动目标】
1、认识静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的原理。
2、激发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的欲x。
【活动准备】
彩色纸屑若干;梳子每幼儿一把;塑料玩具每幼儿一件;气球若干;塑料绳若干。
【活动过程】
1、邀请小朋友做“理发店”游戏,发给每个娃娃一把塑料梳子。全体幼儿有感情的表演歌曲“理发店”,“理发店”正式开业了。
2、小洋娃娃要求理发,请一名幼儿和老师一起给小洋娃娃“理发”。引导小朋友发现:头发飞(飘、立)起来了;教师给一个小朋友“理发”,引导小朋友发现:头发飞起来了。
幼儿游戏,给自己梳头,给同伴“理发”,看看能发现什么。教师适当指导、提示、鼓励。
3、教师示范用塑料盒、塑料玩具摩擦后粘住彩色纸条。
4、幼儿用塑料玩具、梳子在衣服上搓一搓,然后靠近地上的彩色纸屑,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启发孩子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刚才的现象?教师解释这一现象:梳子在头发上摩擦、玩具在衣服上摩擦产生了静电,所以,头发会立起来、纸屑会粘上来。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静电现象。
摩擦产生静电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有了初步的概念。
5、气球娃娃来看你。
师:有客人来看小朋友了,是气球娃娃,我们欢迎!
将气球在毛衣上摩擦一阵以后,靠近幼儿的脸颊,幼儿的`头发就会被吸引,气球可能会粘在幼儿脸上,教师就说:气球娃娃喜欢你,它亲亲你呢;将两个气球用线捆住,然后将气球分别在毛衣上摩擦,再将两个气球提在手里,气球会分开来,就象两个气球之间生气了一样,气球还会贴到手上悬着。
和孩子一起分析、总结:这也是静电现象。
6、好玩的章鱼
教师和孩子每人拿一打结的塑料绳,用手捏紧抹几下(或在衣服上搓几下),放开绳子,请幼儿观察塑料绳四面散开的现象,像章鱼一样。让孩子试试能不能粘到衣服或墙上。请幼儿带着章鱼到室外去玩,看看章鱼能不能粘到别的地方。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大班科学有趣的静电现象教案设计意图篇三
活动目标:
1、感知了解蚯蚓的部分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探究蚯蚓,并能将结果记录与交流。
3、产生对蚯蚓的进一步探索欲望,知道要保护蚯蚓,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蚯蚓若干条,实验用品(尺、放大镜、玻璃板、盆子、泥土等)
活动过程:
一、引题
昨天晚上,我听到窗台上两盆化在聊天:
一盆说:我盆里的泥土太硬了;紧紧的裹着我的根部,我吸收营养都困难。你看,我都快枯萎了。
另一盆说:我盆里的泥土松松,软软的,我可以尽情的吸收养分。你看,我长得多茂盛。
为什么两盆泥土会不一样呢?这里面有什么秘密?
(倒出来看看)
原来是小蚯蚓在帮花儿松土,花儿才长得茂盛,葱绿。那我们帮花儿谢谢小蚯蚓。
二、幼儿自主探究,实验并记录
1、小蚯蚓长是得什么样子的?请你仔细的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每人用盒子拿一条蚯蚓去研究研究。(为幼儿提供放大镜和透明的小盒)
交流结果:小蚯蚓长得是什么样的?
蚯蚓是环节动物,细细长长的,没有眼睛、鼻子和耳朵。身上有许多水分,摸上去湿湿的。头部有环带。
2、小蚯蚓是怎么运动的呢?用动作学学。摸摸它的腹部。
一伸一缩蠕动腹部有刚毛。蚯蚓借助刚毛爬行。
3、小蚯蚓还有什么秘密呢?它到底有多长?蚯蚓在地上会爬,它在玻璃、纸上上会爬吗?哪里爬得快?它喜欢什么环境是干干的还是潮湿的?它为什么总是躲在泥土里?他喜欢光吗?我们来做几个实验研究研究。(出示表格)讲解操作方法与要求。
实验一:提供尺量。
实验二:提供玻璃和马粪纸。
实验三:提供手电和纸盒
实验四:提供软硬不同的泥土
另外:提供笔记录
交流探索的结果:
蚯蚓有不同的长度;蚯蚓在玻璃上、纸上也会爬,蚯蚓蚯蚓没有眼睛,但是他可以感受到有光。他喜欢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
三、拓展研究
我们发现了蚯蚓的这么多秘密,你还知道蚯蚓的什么秘密?
蚯蚓的粪是宝贝,可以养鸡、鸭、鱼等。
蚯蚓是中药,叫地龙。
蚯蚓还是一种菜,营养很好。
现在有一些人养蚯蚓。
(出示信)中国要举行奥运会,要请小蚯蚓来帮忙,这是为什么呢?
蚯蚓会处理垃圾。
小小蚯蚓真能干,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四、延伸活动:
1、有一条蚯蚓受伤了,我们把它养在教室里,看看它会好吗?会有什么变化。
2、把蚯蚓送回家,
大班科学优质课:动物的防身绝招
大班科学有趣的静电现象教案设计意图篇四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幼儿天天都能接触到的自然现象――风。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不加以关注,这一自然现象就会被幼儿忽略,更谈不上了解风的形成以及和人的关系。
本次活动把掌握风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人的关系作为重点,围绕这个重点,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通过引导幼儿主动搜集相关资料、参与讨论和思考、观看课件等活动,使幼儿在主动探索过程中了解风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激发幼儿从小爱护环境的情感。
活动以玩风车激发起幼儿的活动兴趣,活动的展开包括了解风的特征、风的形成、风与环境的关系这几个环节,步步深入,环环紧扣。
【活动过程】
一、出示风车,引出“风娃娃”
提问:怎样让风车转起来。
二、出示气球,了解风的基本特征
1.请幼儿摸一摸,想一想,猜一猜汽球里有什么?
2.再把汽球口对着幼儿的脸松开,现在你们有什么感觉?
3.请幼儿相互合作,两人互相对扇,请幼儿看看、闻闻、摸摸风在哪里?
小结:风是摸不到、尝不到、闻不到、看不到的一种气体。
三、认识风的形成
风是怎样形成的?(让幼儿拿出自己课前所查阅有关风的资料,相互讨论。)
小结:空气流动形成风。
四、了解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请幼儿讨论:
1.风娃娃对人的生活有哪些好处?
2.风娃娃给我们人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坏处?
五、感知环境破坏与风沙的关系
通过课件演示,让幼儿懂得砍伐森林、破坏植被与沙尘暴的关系。
【活动延伸】
请幼儿和家长搜集治理沙尘暴的有关资料。
【效果分析】
本次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幼儿体会了风的存在,了解风的特征和成因,以及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整个活动从上课前先让幼儿去搜集有关风的资料,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使幼儿对风有了初步的了解。第三环节先让幼儿讨论,思考,得出答案后再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幼儿更形象生动地了解风与人类的关系。幼儿兴趣浓,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整个环节层层深入,由易到难,达到较好的效果。
大班科学有趣的静电现象教案设计意图篇五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摩擦后产生的静电现象。
2、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塑料尺子、人形纸片、碎纸屑、毛线、竹筷、铅笔、塑料梳子、绸布、海棉、泡沫、铁钉、记录卡。
重难点分析:
重点:感知物体摩擦后产生的静电现象。
难点:能够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
活动过程:
(一)魔术《纸娃娃站起来》
1、出示人形纸片,教师拿起塑料尺子悄悄在身后与绸布摩擦,并对幼儿说:"老师会变魔术,能用一把尺子就让纸娃娃站起来"。
2、教师示范。
3、幼儿动手操作并说一说自己是否成功。
(二)初步感知静电现象
1、教师再次演示魔术,幼儿仔细观察并说一说教师做了什么动作。"现在老师再把这个小魔术做一遍,请你们仔细观察老师做了什么动作"。
2、幼儿动手尝试,与同伴交流自己是否成功。教师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提醒幼儿注意摩擦力度。
3、幼儿谈一谈自己的成功经验(怎样摩擦,力度多少)
4、教师简单小结:因为尺子和衣服经过摩擦它们产生了静电,静电将纸娃娃吸了起来。
(三)大胆猜想
1、出示丰富的操作材料,请幼儿大胆猜想哪些物品摩擦后会起静电。
2、幼儿先自己猜想,再进行小组讨论,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启发幼儿发散思维。
(四)尝试操作
1、幼儿动手操作,把竹筷、铅笔、塑料尺、铁钉分别和绸布摩擦,然后吸桌面上的泡沫、碎毛线、碎纸屑,验证猜想结果。
2、个别幼儿说一说猜想与操作的不同,并进行示范操作。
(五)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1、启发幼儿说出生活中见到的各种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飘起来;穿化纤衣服脱时会有声音,黑暗中会发现小火花;天气干燥时,长时间走路,由于摩擦会产生静电,衣服会和身体粘在一起;有时人与人在接触的刹那会被对方电到等等。
(六)游戏《头发飞起来》
1、教师示范游戏,将对方的头发摩擦飞起来。
2、幼儿互相结对做摩擦游戏,先让每个男孩和女孩对应。然后女孩和女孩之间互相游戏,并请操作好的幼儿到前边演示。经过演示,看谁先把对方的头发摩擦飞起来。
大班科学有趣的静电现象教案设计意图篇六
一、引起兴趣。
老师提供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操作,并说说这些操作材料有什么不同。
二、感知有趣的静电现象。
1、出示纸娃娃,让幼儿看一看
提问:纸娃娃会站起来吗?能跳舞吗?。
2、请你们用老师供给的材料,让纸娃娃跳起舞来,让幼儿自由讨论并进行操作,老师巡回可启发幼儿更换试验材料。
3、请幼儿看看老师的纸娃娃能跳起舞来吗?只让幼儿看结果。增加幼儿探索的兴趣,可反复让幼儿看几次。
4、幼儿再次进行操作,教师用语言启发。
5、请操作成功的幼儿示范给大家看,并讲讲是如何让娃娃跳起舞来的。
6、幼儿操作,增加兴趣。
三、小结。
纸娃娃为什么会跳起舞来了呢?因为吸管、尺子等经过磨擦它们产生了静电,用它们去接近纸娃娃,纸娃娃就会跳起舞来。我们平时也能看到许多的静电现象,如夏天的闪电,晚上脱毛衣时盾到的亮光等,这都是静电现象。
四、出示气球,请幼儿想想除了尺子、吸管可以使娃娃跳舞外,气球行不行?
请幼儿操作,可让幼儿在衣服上、辫子上、头发上、脸上进行磨擦。
1、用磨擦过的气球去接近同伴或自己的头发会出现什么情况?
2、磨擦过的气球用手去接近它,会怎么样?
3、磨擦过的气球往毛衣上放,往墙上放呢?
让幼儿自由操作,并说说操作过程及结果。
五、出示乒乓球,幼儿俩人或三人合作进行操作,通过手里的工具怎样使乒乓球动起来?
1、幼儿进行操作,教师可用语言提示。
2、让实验成功的幼儿表演给幼儿看。
六、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有趣的静电现象,它不但可以让纸娃娃跳起舞来,还能让我们的头发一根一根竖起来,就连乒乓球也乖乖的跟着我们的指棒转。你们想不想让爸爸、妈妈也看一看呢?请你们把气球带回家表演给家长看。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幼儿园小班教案 | 幼儿园小班教学计划大班科学有趣的静电现象教案设计意图篇七
1、尝试在探究中寻找答案,知道乌龟会跳舞的原因。
2、能通过动手探索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环境:一个适合探索影子的活动室。
2、教具:大手电筒、彩色的大乌龟、磁带《森林狂想曲》。
3、学具:每人一个小手电筒、一张白纸、一个彩色的纸乌龟、一张记录表;水母、章鱼、海马等图片若干;胶水、抹布等。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探索兴趣。
播放音乐,教师在手电筒、胶水和白纸的帮助下示范乌龟跳舞。
教师:“小乌龟跳得怎么样?”“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呢?”
二、探究质疑--自主探究质疑,体验发现乐趣。
(一)第一次尝试。
1、教师引导、鼓励幼儿在白纸、胶水、手电筒的帮助下进行大胆尝试。
2、帮助幼儿发现小乌龟“跳舞”的秘密。
3、展示“跳舞”与“不跳舞”的乌龟,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探索其中的秘密。
4、师幼共同小结:“原来,手电筒的光照在小乌龟上就出现了乌龟的影子,当小乌龟的头,尾巴和腿都没有涂胶水,并且都向上翘时手电筒动了,小乌龟的影子也跟着动了,看起来就好象乌龟在‘跳舞’了。”
(二)第二次尝试。
1、再次探索前的设疑:“小乌龟会跳哪些动作呢?”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观察演示记录。
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手电筒朝哪个方向动?,乌龟的影子会在哪里动。
2、幼儿动手尝试、探索发现光源位置和影子位置的关系,并记录结果。
3、幼儿做好记录后,与其他幼儿交流。
4、展示幼儿的记录,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归纳总结:当手电筒的光朝那方向,小乌龟的影子就朝那个方向。
5、随音乐表演,从玩法上进行调整,体验探索的乐趣。
小百科:乌龟(chincmysreevesii)隶属于龟科、乌龟属的一种。
大班科学有趣的静电现象教案设计意图篇八
1、愿意主动参与探究,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2、了解摩擦产生“静电”,尝试探索不同的材料摩擦产生“静电”的现象。
3、能动手动脑大胆进行实验探究,并交流实验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幼儿尝试探索不同的材料摩擦产生静电的现象。
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并交流实验探究过程及结果。
理解摩擦的含义;有观察到过身边的“静电现象”。
物质材料准备:
记录表,大小碎纸屑,塑料小勺,塑料梳子,铅笔,水彩笔,吸管,塑料玩具。
一、导入:魔法小视频激发幼儿兴趣
牙签为什么会随着吸管动起来呢?
二、基本部分
(一)第一次实验,幼儿初步感知静电的产生
1、设置情境:小小魔术——吸管吸纸屑
(1)刚才杨老师是怎么把纸屑吸起来的呢?引出摩擦的概念。
(2)吸管还可以在哪里摩擦吸起小纸屑呢?引发幼儿猜想。
2、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第一次实验并做记录。
3、小组展示实验结果。
4、小结:原来在有毛的如毛发,毛衣或绒布上摩擦容易产生静电,然后就可以成功地吸起小纸屑啦!
(二)第二次实验,探索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静电现象。
1、出示材料,提问:除了吸管外,这些材料都能通过摩擦产生静电吗?
2、幼儿第二次实验,并做记录。
3、交流、分享实验结果
4、小结:经过摩擦后,有的物体容易产生静电,有的不容易产生静电。
三、结束部分
观看ppt,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四、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幼儿利用活动区的材料进行静电实验。
家园共育:家长和幼儿一起搜集资料,了解静电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在干燥的秋天,小朋友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和别人猛的一碰,会感到被电击了一下,还有脱毛衣的时候会听到“滋拉滋拉”的声音,还伴有亮光。小朋友们对这些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心,很有兴趣随老师一起去探索。
在本次活动中,我首先以魔术视频导入,用吸管摩擦后将牙签控制的左右转。小朋友都感到很神奇,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继而欢呼起来,一个个跃跃欲试。所以接下来我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尝试,用小棒棒去吸小纸屑。
通过与自己身体或衣服摩擦产生静电,大部分幼儿操作成功,很有成就感。接着我便让幼儿继续用其它物品去吸小纸屑,看看哪些是可摩擦起电物品,哪些是不可摩擦起电物品。最后我还让幼儿了解电对人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止静电。
通过此次科学活动的展开,让我认识到科学活动要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要多引导幼儿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从而热爱生活。
【存在问题】
本次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活动中,有两次幼儿进行实验探索操作的地方,我通过让幼儿边做实验边填记录表来记录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但对孩子们记录的结果没有充分地进行探讨。
【课堂重建】
科学探究活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活动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而且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科学活动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总结交流。在本次活动中,在验证猜想的环节没有给与孩子们充分讨论自己实验验结果的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意以幼儿为主题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鼓励幼儿进行大胆的科学实验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