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得出的一些宝贵经验。以下是一些精心挑选的心得体会范文,让我们一起借鉴和学习。
专业解决问题的策略心得体会(案例20篇)篇一
英国大哲学家怀特海说:“尽管知识是智育的一个主要目标,但是知识的价值还有另一个更模糊、但更伟大、更居支配地位的成分,古人称它为‘智慧’,没有某些知识基础,你不可能聪明;但是你也许轻而易举地获得了知识,却仍然缺乏智慧。”
联想到现在苏教版教材设置的“解决问题策略”单元,也许正是出于这样的初衷吧。希望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生长智慧。
在最新修改的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材里,也多了这样一个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单元,所讲的策略是——从条件想起。
卫老师对这一单元经过了慎重深入的思考,继承了过去教材“分析法”解题的精华,又巧妙渗透进新课程的理念。
她鼓励学生将“条件”进行“搭积木”,她意识到,“搭积木”活动时,孩子总是根据自己脑海里的“图像”将自己手中的积木进行灵活组合,于是,同样的一堆积木有时会组合成英式建筑,有时会变成美式庄园,有时是中国长城。而应用题中的“条件”何尝不是学生手中的“积木”?根据最终目标,将这些已有条件进行组合,就会一步步接近目标。而在这里,卫老师通过层次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两点:
2:怎样组合,不是随意的,一定是科学的,根据问题的需要来的。
这样才有例题里学生不同方法的产生,因为不同的方法背后,是对条件的“不同组合”。
其实,小学数学学习,显性的数学知识背后往往蕴含着隐性的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很多的数学老师都是以学生作业的正确率来衡量学生知识的掌握度,却忽视了数学知识应带给学生的“数学智慧”。虽然,智慧不能被表述,但是,一个高度自觉的数学教师总能根据知识本身的特点及小学生心智发展水平,确定恰当的渗透要求和教学策略,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精神和骨髓,从而生长出自己的数学智慧。卫老师的这节课,正体现了这样的智慧!
专业解决问题的策略心得体会(案例20篇)篇二
画图是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问题的本质,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我的学习和生活中,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总是会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这篇文章我将分享我在画图解决问题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画图能力提升。
学会画图既有方法又有技巧,简单运用几何图形,或是表格型的图表,都是很好的理解问题的办法。画图能力的提升不仅在技巧上,在阅读经验和知识,能让我们更深刻的发觉问题本质,在日常生活与琐碎事务中屡试不爽,同时在工作中也能够明确目标,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段:画图方法。
画图方法有很多种,例如,流程图,思维导图,图表分析等等。在具体操作时,首先需要理清需求,Z字梳理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将问题有效地拆解作为进一步的需求说明。在实际绘制中,可以用手绘画图,使用电脑中的绘图软件或模板,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即可。
第四段:画图应用场景。
画图在不同领域和方面都能得到应用。举一个实际的例子:在学习数学时,画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数学问题。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时,想要理解三角函数图形,就需要将该函数的各个部分都画出来,这不仅可以使我们理解原理,而且也利于记忆。
第五段:总结。
总而言之,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一种让我们更好理解问题并促进我们找到答案的有效方法。如何最大化地利用画图的方法,需要不断地学习探索,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技巧。无论是在学习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正确地利用画图的方法,一定会让我们更快且更准地达到预期效果,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专业解决问题的策略心得体会(案例20篇)篇三
沈老师的课课堂机构清晰,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是简单回顾引入课题,第二板块是自主探索解决例题,联系过去感悟策略,第三板块巩固练习。
1、关键处的追问。出示例题后,学生读题,老师问: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老师追问:有没有更深一点的理解?这时就有学生提出:周长22米,要注意周长的计算公式先要除以2,再来写长和宽。这里的追问就非常好,把这题的关键分析了出来,这样就为学生解决这道题正确列举作准备。
2、列举方法的展示。老师收集了学生的作业进行了展示,先展示的是凌乱的、缺的,然后展示按顺序的、全部列举的,学生通过对比就发现了“有序”列举的重要性。注意列举从哪里开始,按怎样的次序进行,感受这里“从大到小”“从小到大”列举的好处。这个环节的处理,就很容易得出一一列举时的'注意点。
3、教学资源的巧利用。沈老师在巩固练习环节设计了3个闯关题,每题分值分别是50、80、100,然后学生先完成这三题,到最后再问刚才你们答对了几题,有几种结果,学生再来计算分数。这样一来这个分数又是一道巩固题,学生也深刻体会到一一列举在生活中的运用,是按需产生的。
1、学生解决完例题后,老师问了2个问题:观察这几种围法,长、宽和面积是怎么变化的?不用木条、用绳子围,什么时候面积最大?我觉得这两个问题不需要,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是指向这题的结论性,而本课重点在于一定要列举出所有围法才能找出本题答案。侧重点矛盾。
2、回顾一到四年级用过这个策略的题目时,沈老师让学生一个个的回答,这里浪费了比较多的时间,我认为其实只要展示出当时解题的方法,那么学生看到就能明白这里就是运用到了今天的一一列举的策略。从而知道策略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不是天降之物,总要在自己已有的经验上萌发的。
专业解决问题的策略心得体会(案例20篇)篇四
问题是我们生活中无法避免的一部分,每个人在面临问题时都会采取不同的解决策略。在我多年的生活经验中,我发现一些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这些策略不仅能够帮助我解决问题,还能提升我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下面,我将分享一些问题解决策略的心得体会,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首先,对于问题的解决,我认为理性思考是至关重要的。当我们面对问题时,情绪常常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决策,甚至误导我们的思维。因此,我在解决问题之前会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尽可能摆脱情绪的干扰,理性地分析问题的本质和根源。只有理性思考,我们才能更全面地了解问题,找到更合适的解决方案。
其次,主动沟通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往往需要与他人合作或寻求帮助。这时,主动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意见,进一步深入了解问题,并且可以得到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同时,主动沟通还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为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积极思考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力量。面对问题,我们不应该被问题本身的困难所吓倒,而是要积极思考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案。我常常习惯于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寻找不同的解决思路。有时候,一个表面看起来完全无解的问题,在积极思考之后,可能会呈现出新的解决方案。因此,积极思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还能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此外,灵活应对也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这时,我们需要保持灵活的心态,及时调整或改变解决方案。有时候,最初的解决方案可能行不通,但是我们并不应该灰心丧气,而是要及时调整思路,找到新的解决方案。同时,灵活应对还意味着我们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保持学习和改进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我认为持续学习和不断反思是必不可少的。面对问题,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解决问题之后,我们也应该及时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更好地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问题解决的策略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更是一种思维和态度的体现。通过理性思考、主动沟通、积极思考、灵活应对以及持续学习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希望我的心得体会能够对你有所启发,让你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更加从容和有效地解决。
专业解决问题的策略心得体会(案例20篇)篇五
今天学习了吴厚明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又一次感觉到新教材的难教。新教材中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部分的内容是一个重要的安排,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意图很明显,授之以渔嘛,给学生以方法的学习更重于知识的学习。
例2中出现的订阅报刊杂志,每人至少订一种,最多订3种,一共有多少种订法?《科学博览》《优秀作文》《小小发明家》。教者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分类分析。订一种、两种、三种各有几种可能,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的形式共同一一列举出所有的可能。大组交流时我认为应该将学生的`列举显示在黑板上,这样学生的理解更有样可寻,有样可依,对于后面题目的解答有一定的帮助。
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一一列举这种方法是在平时生活中经常运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教者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先分类,再有序地进行一一列举。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只有两三条例题,但练习中的题目都需要教者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方法的形成更需要一定的练习才行。
专业解决问题的策略心得体会(案例20篇)篇六
今天我教学的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的内容。本单元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本课时选取的素材是类似与我国古代的传统数学名题“鸡兔同笼”问题,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继续感受替换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我始终都是着眼于帮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方法,感受解题策略。下面是我对本节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师:实际上,今天我们接触的问题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古人我们称之为“鸡兔同笼”问题。它出自与我国古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书中的题目是这样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大家看,我们刚才解决的问题和这个鸡兔同笼问题是不是有共同的特点呢?我过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会使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多么了不起啊!
解决问题策略的获得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经历一个解题过程中的感悟过程,教学时,在学生在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我让学生先自己想一想并试一试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已有的经验,运用已有的解题策略去尝试解决问题,使学生对自己的策略是否可行有一个初步的估计和体验。而后,老师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与碰撞中逐步深入的体会假设、替换策略的运用过程极其价值。
“鸡兔同笼”问题相对是比较抽象的,教材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划船问题,本身容易激发起学生研究的兴趣。再加上画图、列表与假设、替换策略的整合运用,使学生直观地把握了替换过程中的道理,感受到替换策略的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从而能自觉地接受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在展开研究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其展示思维过程,组织全班同学参与到和他的讨论之中,并且尊重该学生的选择,并没有硬牵着学生去关注与42人相差的人数与每只大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的关系,而是顺应于学生的思维,学生想把大船调整成几只就把大船调整成几只,按照他们的想法组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探索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因此,课堂中才会有学生产生了更多不同的假设方法,有假设大船5只小船5只的,甚至有开玩笑说假设大船6只小船4只的,最终使学生认识到只要不违背大船、小船共10只的条件,假设的方法是很多的。
有的人认为,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是感受策略,而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能解决问题。我认为不其然,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又何谈对策略的感受和领悟呢。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使学生认识替换策略的存在,也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替换的过程,能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有效合理地运用替换方法解决问题。
如何进行替换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顺应学生思维,最初是根据1只大船9只小船能坐的人数比42人少了10人,使学生直觉的认识到大船太少,要增加大船,减少小船;而后,经历这样几次调整后,学生开始关注到少了的人数与大船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这时,我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因为这一步的理解是最难的,对一大部分学生来说,还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才能帮助理解。我在这个环节,把重点定位在感受替换的策略,开阔学生的思路,通过“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的问题,促使学生寻找不同的解题策略。在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图画与数学思考相结合,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替换的依据,从而真正把握替换的方法,使学生在经历对比之后能自主选择和运用较为简单、直接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是更重要的。我想这也许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目的所在吧。
专业解决问题的策略心得体会(案例20篇)篇七
近日,我参加了一场关于问题解决策略的讲座。本次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对问题的解决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讲座中,演讲者分享了一些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这些方法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实用。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对此次讲座的体验和感悟。
首先,讲座中演讲者强调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要意识到问题的存在。然而,我们经常会忽视问题,或者选择回避它们,这使得问题往往变得更加严重。演讲者提醒我们要敏锐地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这种主动的问题意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挑战。
其次,演讲者介绍了一种系统性的问题解决方法——PDCA循环。PDCA循环是指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行动(Act)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有条不紊地解决问题,避免盲目行动或陷入无限循环。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使用PDCA循环方法确实使我更加高效地解决问题。
此外,讲座还探讨了有效的沟通技巧对问题解决的重要性。沟通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演讲者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只有当我们真正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意见时,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此外,有效的沟通还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度,避免产生误解。
讲座的最后一部分,演讲者分享了一些应对困难和挫折的策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挑战和困难,这时我们需要坚持和勇气来面对它们。演讲者提醒我们要保持积极的态度,相信自己的能力,并寻求外部的支持和帮助。此外,设置小目标、逐步攻克问题也是应对困难的有效策略。通过这些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克服挫折,继续前进。
此次讲座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学习问题解决策略,我意识到解决问题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只要我们保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问题总是可以得到解决的。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应对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总之,问题解决策略的讲座为我打开了一扇思维的窗户。演讲者分享的方法和策略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工作和生活的效率。我深信,只要我能持续运用所学的策略,将思维转化为行动,问题将不再是困扰,而是催生成长的机遇。
专业解决问题的策略心得体会(案例20篇)篇八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遇到需要解决问题的情况。作为一种形象的表达方式,画图在我们解决问题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我的学习和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和解决问题能力。下面我将结合自身体会进行探讨分享。
画图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方式,将抽象的事物转化为形象的可视化的物体,有着形象记忆的优势。因此,通过画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流程。同时,画图可以将信息更加简明化和直观化,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关键点,更迅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对问题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其次,我们需要分析问题中的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可利用树形、思维导图,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捕捉问题的现象和本质。接着,我们需要对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做出可视化的表达,比如状态转移图、UML图等。最后,我们需要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总结和分析,得到最终的解决方案。
在工作中,我用画图方法解决了许多问题,比如组织架构变化、产品设计方案等。举例来说,当公司的人力资源布局调整时,我运用组织结构图的方式,将现有的人员情况,包括各个部门的职位和人员的数量和岗位职责清晰地表达了出来,经过调整和优化,现在公司的人员结构更合理和更高效。
第五段:结尾。
总结来看,画图解决问题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会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我们的工作带来更多的好处。因此,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需要学会画图的策略,并且不断运用,才能更好地利用画图来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专业解决问题的策略心得体会(案例20篇)篇九
经历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系统复习与整理,基本技能巩固和提高的过程。
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计算方法,能解决有关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简单实际问题。
培养自主复习与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1课时。
进一步认识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方法,能解决有关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简单实际问题。
(一)知识梳理。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法,再算()法。
2、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里面的;如果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再算()。
3、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要先算()里面的,再算()里面的。
4、中括号和小括号在算式的作用是()。
(二)题型、方法归纳与典例精讲。
1、四则混合运算计算。
例:计算下面各题。
方法归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方法归纳:先要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算出答案,还要进行检验和反思。
方法归纳:弄清题意,理清题里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提出问题并解答。
(三)归纳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先要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算出答案,还要进行检验和反思。
(四)随堂检测。
1、计算下面各题。
赵阿姨从12只河蚌里剖出432颗珍珠。
如果每72颗珍珠穿成一条项链,那么赵阿姨剖出的珍珠能穿成多少条项链?
照这样计算,赵阿姨从26只河蚌里能剖出多少棵珍珠?
板书设计。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解决问题时,先要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算出答案,还要进行检验和反思。
作业布置。
1、甲、乙两列火车分别从东、西两地同时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甲车速度是110千米/时,乙车速度是100千米/时。求东、西两地间的路程。
预习102页有关内容。
专业解决问题的策略心得体会(案例20篇)篇十
【教材分析】例题用文字叙述,学生一般能读懂题意,但不会利用其中的数量关系思考。而通过课件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可见,在学生的经验结构里有替换,不过是潜在的、无意识的,教学的任务是把沉睡的方法唤醒,使隐含的思想清晰起来。再引导他们回顾刚才的替换活动,反思是怎样替换的,清楚地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这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使例题的教学意义超越解答一道题目,得到一组答案,体会一种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用等量替换的方法实现问题的简单化,并相应的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曹冲称象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吧?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曹冲他是怎么称象的。(点击播放)。
播放结束后提问:曹冲称象,为什么不直接称大象而要称石头?(生自由回答)。
生:当时还没有这种技术。
了不起。其实,他就是运用了“替换”这种方法解决了问题。(板书“替换”)。
二、教学例题1。
师:大臣们的问题大致是(口述):把720毫升果汁倒入7个杯子,正好都倒满,杯子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你会列式吗?(课件没有出示杯子)。
生自由说。
师:720÷7?真的这么简单?就能难倒聪明的曹冲?看看,大臣们给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杯子。(出示杯子)。
师:看,这样的杯子,能用720÷7吗?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杯子的大小不一样)――可以多问几个学生。
师:是的,杯子不一样,所以我们就不能直接用720÷7。那如果,装满的都是?
让生答:装满的都是小杯或者都是大杯,我们就可以直接算出每个杯子的容量了。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大臣们出的问题具体是:(课件出示: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大杯和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请同学们把题目读一读。
师:你从题目中获得到什么信息?
(720毫升果汁、6个小杯、1个大杯)(师板书)。
理解关键句。
师:你是怎么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句话的?(多问几个同学)。
(预设之一:把大杯当做标准量,小杯是比较量;反过来那如果把小杯当作标准量(单位一)那大杯的容量是可以说一个大杯的容量相当于3个小杯的容量,也可以说3个小杯的总容量等于1个大杯的容量)。
师:其实,也就是一个大杯的容量相当于3个小杯的容量。
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1、师:那你想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然后把你的解题过程写出来。
同桌讨论,生列算式的过程中(师巡视指导,并请两位学生上台板演。)。
2、师:好,同学们请看:(指着算式)做对了吗?你来解释一下你的解题过程!3、课件演示学生所回答的思路。
师:老师听明白了,你们呢?(演示):他是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这时候就有??(生:9个小杯)现在就可以先求出??(小杯的容量),然后我们再根据大杯和小杯之间的关系,求出大杯的容量。
4、板书小结:
师:简单的说就是把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再加上原来的6个小杯,一共就有9个小杯。
5、请学生说第二种方法的思路。
师:诶?这组算式呢?对吗?谁知道他的想法?生回答。
6、学生讲完第二种方法后,课件演示。(也要问到点子上,比如:你是根据)。
师:真不错,是把每三个小杯换成一个大杯,这么一替换,得到的就是(大杯)。就可以求出??(大杯的容量),我们在根据大杯和小杯之间的关系求出小杯的容量。
7、完成板书:
师:是的,我们还可以把6个小杯替换成2个大杯,再加上原来的1个小杯,一共就有3个大杯。
师:你们也都像他们这样解决吗?
检验。
师:到底正不正确呢?我们还要对它进行?
生:检验。
师:怎么检验呢?试一试!(留给学生检验的时间)好,谁来说?生:用240+80=720ml所以正确。
师:哦,你是验证了一个大杯和6个小杯的容量等于720毫升这个条件,但是请你们好好思考思考,只符合这个条件就可以了吗?(240÷80=3)。
师:所以,我们在检验时不能只考虑一个方面,要从整体去思考。总结:
师:刚才我们用什么策略帮助曹冲解决难题的?生:替换师:对,替换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那为什么要替换?
生:因为杯子不同,替换了就能变成同一种杯子,问题变得简单了。师:你替换的依据是?
生:小杯是大杯的三分之一。
师小结:是的,解这道题的时,我们先把两种不同的杯子替换成同一种杯子,也就是说把两种不同的量替换成同一种量来解决问题。这样,复杂的问题就简单化了!(板书:两种不同的量替换同一种量)。
师:看来呀,替换真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那咱们继续用“替换”这种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请看:(出示练习)。
三、巩固应用。
师:你打算填几?跟你的同桌说一说。学生思考后,指名回答。
从题目中,我们知道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也可以理解为1个大杯的容量等于()个小杯的容量。
如果把小杯替换成大杯,那么8个小杯的容量+2个大杯的容量=()个大杯的容量。
如果把大杯替换成小杯,那么8个小杯的容量+2个大杯的容量=()个小杯的容量。
2、有2个大箱和4个小箱,每个小箱的容量是大箱的1/2,1个大箱可以换成()个小箱,4个小箱可以换()个大箱,如果把大箱都换成小箱,则共有()个小箱。
3、买15支铅笔和4支钢笔共50元,5支铅笔可以换2支钢笔,每支铅笔和钢笔各是多少元?(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做题,展示学生作业时,要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算得的又是什么?每个数字各表示什么等。)。
四、全课总结:
师:你觉得这种替换的策略神奇吗?你有什么样的感想说一说,和大家分享分享。
师:像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只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我想:我们将会有许多不同的收获和发现,韦老师期待着,那我们下一节课再一起来探讨。
专业解决问题的策略心得体会(案例20篇)篇十一
单元教材分析。
二
单元目标要求。
1、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应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2、 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3、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
单元设计意图。
四
单元目标达成分析。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2、提问:大杯和小杯的容量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根据这句话你能想到什么呢?教师追问:在替换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替换”的策略:杯子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但总容量没有发生变化。.3、小结策略。
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替换方法,但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两种不同的物体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替换成一种物体。)。
4、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口头检验。
集体交流小结。
指导学生做练习十七的第1题。
学生思考说说。学生说说数量关系后口答列式。学生读题,结合学生提出的已有经验,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把大杯换成小杯b.把小杯换成大杯学生自己操作(可以用画图等方法)学生独立完成,请两名学生板演,集体评讲每种方法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比较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学生检验结果,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算一算总量是否是72毫升;二是算一算两个数量是否是1/3的关系。学生读题后,自己画图分析,解答。集体评讲不同方法的解题思路。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学生试着用替换的策略尝试着计算。集体交流学生明确:例题是倍比关系:替换时总量不变,数量会变;练一练是差比关系:替换时总量变了,数量不变。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习新知作铺垫。学会用“替换”的策略通过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和方法。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通过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用“替换”策略来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的能力。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第2课时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解决问题。
2、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激趣导入。二、新知探究。三、巩固发展。四、课堂总结。
(1)组织学生思考:有没有巧妙的办法,能很快的找到答案?
(2)组织学生把找到的答案和方法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
(3)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1)针对学生提出几种问题解决的不同的方法,如把10条船全部看作大(小)船,把一部分船看作大船,一部分看作小船等画图、列表方法,利用课件组织学生进一步观察讨论,交流和体会“假设——比较——调整”替换策略思想方法。
(2)引导学生对所得结论进行检验。
(3)结合学生交流过程,整理小结例2的问题解决策略及推理过程。
1.组织学生完成练习第1题。
(1)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画一画,算一算”等进行问题解决。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问题解决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替换”策略。
2.组织学生完成练习第2题(结合实际有所调整改编)。
3.组织学生完成练习第3题。
4.组织学生完成练习第4题。
5.感受数学文化。
组织学生阅读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鸡兔同笼”问题。 组织学生交流本课学习收获,进一步感受用“假设”解决问题策略。学生思考交流想法,说说判断结论。
学生观察,审理问题信息。
学生画图思考,可以把答案先与同桌进行交流,再集体交流。学生完成练习第1题。
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画一画,算一算”等进行问题解决。
完成练习第2题(结合实际有所调整改。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解决问题。
2、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用假设的策略来分析题意,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题)。
第三课时。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专业解决问题的策略心得体会(案例20篇)篇十二
虽然这是苏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所安排的内容,但是孩子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早有接触,对于转化这一策略在孩子的认知上不是一张白纸,其实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本课与其说是教策略,不如说是对过去学习中形成的认识和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并上升到策略的高度。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与二度开,发促使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整理经验、提升认识,感受策略的价值,增强策略意识。
一、教学例题,感知“转化”
仔细研读教材,我们可以看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设计了两条线索,一是关于关于解决问题方法的线索,通过“创生方法——使用方法——用好方法——用活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是关于解决问题策略的线索,通过“初步感知——再次感悟——反复体验”,逐渐形成策略。两条线索一明一暗,方法是明线,策略是暗线,两条线平行同步推进且相互交融。因此,在教学新知时我分成了这样三个版块:
第一版块:分数中的转化。我把练习十六第2题的前面两个小题前置,因为这样的题型孩子们并不陌生,他们能很快找到方法,从而解决问题,今天课上再次出现,我的意图是让孩子们认识到策略是在总结方法时提炼出来的,解题策略与解题方法同时存在。
第二版块:面积中的转化。在这个版块的教学中,我是依据例题1的思路按部就班进行活动,学生先是自主探究,找到比较方法与结果,然后再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在小组中分享交流,使得学生间的思维发生碰撞,从而提升孩子们对于转化这一策略的认识,最后在我的组织下进行交流、梳理、总结。这一过程中,他们领悟的是转化策略的精髓,获得的是勇于创新的品质。
第三版块:周长中的转化。在这个板块中,我既安排了转化后周长不变的习题,又安排了转化后周长不相等的练习,这部分内容是我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意在让学生体会到在运用策略时也要仔细观察,用心思考,需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二、回顾举例,体验“转化”
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转化策略的认识,帮助学生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这里我播放微课,调动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全面感知转化这一策略的奇妙之处。这一环节的设计,有效地建立新旧知识之间联系,大量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感受到了转化的应用价值。
三、重组练习,运用“转化”
在练习时,我除了应用教材中的常规题型外,我还设计了这样一条题:2/9×4结果会是多少呢?这条题放在这儿,大多数老师肯定会有疑问:这题放在这里教学有意思吗?后面不是会重点教学吗?其实我是这样想的,一旦我们的孩子走出校园,若干年后他会遗忘大部分的知识与习题,但是你所交给他的学习方法是不会遗忘的,而转化就是我们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之一,纵观数学教学,我们总是不停的把新知转化成旧知,帮助孩子理解,便于孩子掌握。我想,这题安排在这儿会给孩子们的认知一个比较大的冲击,会把转化这一策略深深烙在心里。其实这也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一次小尝试。
专业解决问题的策略心得体会(案例20篇)篇十三
p63~64例题和试一试、p65“想想做做”
(1)让学生学习有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图和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提高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无
一、导入新课
(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哪些方法可取,比较好?
遇到问题如何解决,就要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这节课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出示场景
(1)说一说图中提供了哪些信息。
(2)根据提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出示问题:
(1)小华买5本需要多少元?
(2)小军用42元可以买多少本?
专业解决问题的策略心得体会(案例20篇)篇十四
(出示两幅天平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生:1个苹果的质量是1个梨的2倍。
生:1个梨的质量是1个苹果的1/2。
师:根据两幅天平图,你能求出1个苹果和1个梨各重多少吗?
生:1个苹果重200克,1个梨重100克。
师:你是怎样推想的?
生:把图2左盘中的1个苹果换成2个梨,就成了4个梨重400克,可以求出1个梨重100克,再求出1个苹果重200克。
生:把图2左盘中的2个梨换成1个苹果,就是2个苹果重400克,1个苹果就重200克,再求出1个梨重100克。
(课件动态演示把1个苹果换成2个梨或者把2个梨换成1个苹果)
(出示“曹冲称象”的图片)
师:曹冲是如何用替换的办法称出大象的质量的?
生:曹冲是用石头替换大象的。
【反思】导学的艺术在于唤醒。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正式学习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已模糊地经历过类似的方法,只是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完整的数学模型。所以在课的引入部分,从直观的天平图,到感性的数形结合,再到抽象的推理计算,并结合“曹冲称象”的典故,一下子就扣住学生心弦,唤醒了他们头脑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了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图文呈现倒题,引导分析)
师: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已知条件?
(生答略)
师:怎么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大杯和小杯容量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
生: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
生:1个大杯可替换成3个小杯。
生:3个小杯可替换成1个大杯。
师:现在能直接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吗?
生:不能。
师:怎样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互相说)
师: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替换,在老师发给你的纸上画出示意图来,然后根据示意图,再列出算式解答。
(生画图、列式计算,然后同桌交流)
师:谁能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学生代表在投影仪上展示和介绍)
生:我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这样就有9个小杯。一共是720毫升,720÷9=80,可以算出一个小杯的容量是80毫升;80÷1/3=240,1个大杯的容量就是240毫升。
生:我是把6个小杯换成2个大杯,这样就有3个大杯,720÷3=240,可以先求出一个大杯的容量是240毫升;240×1/3=80,再求出1个小坪的容量是80毫升。
(师结合学生汇报,逐步形成板书)
】如何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学生动态的思考?如何在动态的思考中感受替换的过程?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寻求策略,接着独立画图感悟思考,最后师生交流,教师用简洁明了的板书体现替换的策略。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师生在互动对话中建构数学模型。
专业解决问题的策略心得体会(案例20篇)篇十五
单元教材分析。
二
单元目标要求。
教学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三
单元设计意图。
1让学生把信息填入表格,学习整理信息的方法,体会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1)把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全部填进表里。
(2)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相关的条件填入表格。
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 选择相关的条件填入表格。
第二,利用表格、紧扣问题,设计解题步骤。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养成整理信息的习惯。
(1)从有形地整理到无形地整理。
第一,改变例题的教学观念。
四
单元目标达成分析。
时间: 年 月 日。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 )元。
小军。
( )本。
42元。
时间: 年 月 日。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桃 树。
3 行。
每行7棵。
梨 树4 行。
桃 树。
3 行每行7棵。
苹果树。
8 行每行6棵你能根据题目呈现的信息,自己提问题,再设计表格填表并解答吗?选择典型题展示共同交流(让其他学生猜一猜被展示者的分析思路)比较小结1、用列表的方法,来算算,用这些栅栏还可以围成长是几米的长方形?长(米)8765宽(米)1234面积(平方米)8141820想一想,如何围面积最大?独立列表整理,互相交流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独立列式解答检查订正3×7=21(棵) 8×6=48(棵)48-21=27(棵)独立提问题,设计表格,填表列式解答 互相交流引导观察:刚才我们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可以围出很多种情况。指出:在确定长方形周长后,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2、“想想做做”第1、3题说明: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专业解决问题的策略心得体会(案例20篇)篇十六
课次。
1
授课课题。
教 学基本内容。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列举的策略,会用这种策略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2、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条理性、有序性,体会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教学方法及手段。
有条理,有序的思考问题。
学法指导。
一一列举。
教
学
环
节
设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与教学思。
课次。
2
授课课题。
教 学基本内容。
教科书65页例3及“练一练”练习十一4-5。
教学目的。
和要求1、让学生继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列举的策略,会用这种策略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2、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条理性、有序性,进一步体会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策略意识和合作意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
掌握列举的策略,会用这种策略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及手段。
列表整理。
学法指导。
有序列举。
教
学
环
节
设
计一、导入新课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运用这种策略时要注意什么问题?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列举的策略来解决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创设情景,讲授新知1、谈话 2、教学例3。题目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括号里的话是什么意思?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3、这道题很适合用列举的策略来解决,我们知道列举要有条理、有顺序。想一想,按怎样的顺序列举会不重复不遗漏?在小组里讨论一下。4、大家都认为,可以按3人间由少到多的顺序来列举,也可以按2人间由少到多的顺序来列举。我们先按3人间由少到多的顺序来列举,为了方便记录和观察,我们可以先画个表格。(出示表格)从只住1个3人间想起,还需要多少个2人间?你是怎样想的?教师板书:板书算式:23-3=20(人),20/2=10(间),并在表里填写1和10。接下去,如果住2个3人间,还需要多少个2人间?请计算出来。教师板书:3*2=6(人),23-6=17(人),17/2=8(间)……1(人)提问:这样2人间怎样安排?符合题目要求吗?谈话:这种情况是不符合要求的,那么这次列举的内容要否定掉。可以在2人间里对应的格子里画“—“,表示否定。(板书:—)谈话:你们会这样列举了吗?接下去应该怎样想?在小组里讨论。注意:组内每个人至少要说一种。指名说答案,教师板书。
6、比较:两次列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认为哪种列举比较简便?让学生把答句填写完整。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与教学思。
课次。
3
授课课题。
教 学基本内容。
教科书练习十一6-9。
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重点及难点。
具体情境中能用列举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及手段。
优化方法。
学法指导。
有序的列举。
教
学
环
节
设
板书设计。
执行。
情况。
与教学反思。
专业解决问题的策略心得体会(案例20篇)篇十七
你能根据题意自己独立画线段图整理。
展示学生的线段图,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补充合适的问题后,学生独立解答。交流的时候分别说清楚自己是怎么想的。
2、比较两题,找联系。
说说两题有什么不同?(方向上的不同,一个是相向的,一个是相背的)做手势。
什么相同?(都是求两断之间的距离,可以先分别算出各自的距离再相加,也可以先算出合起来的`速度再算总的路程。……)
1、先画图整理,再解答。
2、读题后问:这道题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可以怎么想?把你的算式写在作业本上。
3、读题后问:这道题和例题有什么联系?你会解答吗?
专业解决问题的策略心得体会(案例20篇)篇十八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用“替换”“假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多种解题策略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的解题策略,你能举例说明吗?(请几位学生交流。)今天这节课,老师准备了一些实际问题,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我们学过的解题策略来解决这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6.1元钱买4分一张和8分一张的邮票共20张,应买4分邮票多少张?
小结:运用“替换”或“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后都应该及时进行检验。
三、拓展练习。
鼓励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解答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教师及时评价学生。
四、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综合运用一些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你们又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五、布置作业:
专业解决问题的策略心得体会(案例20篇)篇十九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题步骤,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体会画图、列表等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觉“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替换策略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对替换前后数量关系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有谁带了钢笔吗?
老师真是健忘啊,今天忘了带钢笔,谁能借老师用一下?
要不这样吧,有谁愿意让老师用一枝铅笔来换你的钢笔?(学生困惑)。
(严肃,让学生觉得真换)。
怎么啦?(学生说说)。
是啊!
那你倒是说说看希望老师拿几枝铅笔,你才肯和我交换?
为什么?(老师:成交!)。
用铅笔换钢笔依据。
板书:十枝铅笔---------换(黄色粉笔写)---------一支钢笔(价格相当)。
那你说说看为什么非要老师用十支铅笔才肯换呢?
(引导学生说出价钱差不多)。
紧接板书:价格相当。
十枝铅笔和一支钢笔价格相当,这正是公平交换的前提和依据。
板书:依据。
二、温故知新:
课件打开到曹冲称象图片。
(他用什么替换了什么?)。
你能联系上面情节讲一讲它替换的依据是什么呢?
(鼓励性评价:真聪明)。
石头和大象的重量相同作为替换的依据。
那曹冲是怎样来保证石头和大象的重量相同呢?
板书:一堆石头---------替换----------一头大象(重量相同)。
曹冲称象的故事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替换确实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对,替换。
板书:添上----替换两字。
三、协作创新。
曹冲是三国时期的人物,谈到三国,大家一定都知道赤壁大战吧。这场著名的战斗主要是在水上进行的。
三国时期的水上兵器比较多,有走舸,艨艟,斗舰和楼船等等。
(简略介绍其中的走舸和楼船。)。
题目看不清楚的话,可以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纸,上面也有。
生一起读题。
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这道题目能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吗?
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题目下面的要求,来亲身体验一下替换。
同桌合作:
1用什么替换什么?(把题目中替换的双方圈一圈)。
2替换的依据是什么?(在题目关键句的下面画一画)。
3替换前后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分别把替换前后的数量关系写一写,也可以用图画或者线段图表示)。
小组交流:
知道怎么替换了的同学请举手。
你们在替换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替换有什么好处啊?
请你在四人小组里面和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同学们是不是想的都和你一样?
1替换有什么好处?
2你替换的.方法和其他同学完全一样吗?
结合课件画面讲解,板书。
一艘楼船--替换--5艘走舸(每条走舸乘坐的士兵数量是楼船上士兵人数的1/5)。
课件展示:
替换前。
(10走舸与1楼船横排,出示数量关系:10艘走舸和1艘楼船上一共装了105名士兵)。
替换后。
(15走舸,出示数量关系:15艘走舸一共装了105名士兵)让学生计算。并讲一讲过程(数量关系)。
(注重:有什么不同的见解):还有其他的替换方法吗?(课件要可以在两种方法间自由切换)。
两种方法都讲解完后,让学生说说替换的好处。
四、巩固立新:
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请学生说说如何替换?
板书:一条运粮船----------替换----------(一辆马车+15袋)。
让学生在自备本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
实物投影展示替换方法。(最好选文字和图画各一份)。
数学是需要简洁和凝练的,看赵老师怎么来做。。。
强调计算的时候是个倒推的过程,是先减还是先除,不能忘记什么?
课件演示思考过程。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替换前后的数量关系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己列算式解答。
请学生说说替换的好处。
五、博古通今:
学校阅览室为了让大家能阅读三国的故事,进了3套《四大名著》和8本《三国演义》,一共花费了410.4元。每本《三国演义》比每套《四大名著》便宜31.2元。分别求《三国演义》和《四大名著》的单价。
学生独立完成。
让一学生上黑板进行板演(力求作出示意图)。
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把四大名著换成三国演义。
并让学生体会把三国演义换成四大名著虽然也可以计算,但是比较繁琐。
六、自编自演:
大家家里都买过名著没有?小红她也想买些书来阅读,所以她就把平时的零花钱都放到储蓄罐里储存起来。
请大家开动脑筋,根据5角硬币1元硬币储蓄罐三个词语,抽象出一道可以用替换策略解决的应用题。(可适当加上数据条件)。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准备以后经常使用这个策略吗?说说原因。对于这个策略,你有什么要提醒在座的各位同学的呢?经验也可以。
专业解决问题的策略心得体会(案例20篇)篇二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会用画线段图、直观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画线段图、直观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会用画线段图、直观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
教学难点:会通过画线段图、直观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二、新知探究。
1、出示题目:指名读题目,并要求说说知道了些什么,还想到些什么?
2、引导学生认识到,当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时,可以用适当的方法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这样有利于更清楚地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3、学生尝试整理信息。
你能将题目中的这些信息整理出来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学生讨论)。
4、汇报交流:1、列表整理;2、画图整理。
5、学生整理,教师巡视。
三、.师生交流。
1、分别展示学生的整理方法,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解答:根据整理的结果,可以怎样列式计算。
4、比较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四、试一试。
1、出示第1题:让学生先独立画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再独立进行解答。
2、出示第2题:让学生先独立画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并进行解答,
再评议订正并说说画图整理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五、巩固反思。
1、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先独立画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再独立进行解答,最后集体交流。
2、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1)先帮助学生理解183元是购买8瓶墨水和9枝钢笔的钱,要从183元中去掉8瓶墨水的钱就是9枝钢笔的钱。
(2)再让学生独立解答,最后交流反馈。
3、做“想想做做”的第3题。
(1)先引导学生画一个椭圆形跑道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跑道长应等于小张和小李所跑的路程之和。再让学生尝试画出线段图并解答。
五、总结质疑。
1、这堂课你有些什么收获?2、作业:想想做做第3~5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会用画线段图、直观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画线段图、直观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会用画线段图、直观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并能正确解答。
教学资源: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上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吗?
二、新知探究。
1、出示题目:指名读题目,并要求说说知道了些什么。
2、讨论:打算用怎样的策略去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尝试整理信息,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1、列表整理;2、画图整理。
分别将两种方法展示在黑板上,然后提醒学生画图时线段长度的比例应大致符合实际情况,并标出相应的已知条件;列表整理时提醒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把扩建后的操场的长与宽直接填在表中,以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主要数量关系。
5、学生纠正。
6、解答:通过刚才的整理,你现在能快速、准确地解答这道题目了吗?(学生独立解答)。
7、反馈交流答案。
三、试一试。
1、出示题目,指名读题后讨论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为什么?
2、引导学生说出用画出示意图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画出示意图,再让学生结合示意图独立解答。
3、反馈交流答案。
四、巩固应用。
1、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先独立画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再独立进行解答,最后集体交流。
2、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1)先让学生画出长增加6米后的示意图,理解此时面积增加了48平方米,而48正好是原长方形的宽余的乘积,由此可以求出原长方形的宽,再用同样的方法求出长方形的长,最后计算出原来实验田的面积。
(2)再让学生独立解答,最后交流反馈。
3、做“想想做做”的第3题。
(1)先引导学生理解红花与谎话的摆法,四条边共可摆36盆,但由于4个顶点处被多计算了一次,所以红花的盆数是32盆。同样的道理,可以算出黄花的盆数是40盆。
(2)学生独立解答并交流答案。
五、总结质疑。
1、这堂课你有些什么收获?2、作业:想想做做第1~3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第103页例题通过场景图提供相关信息,启发学生根据解决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在此基础上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用画图和列表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2、是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用画线段图和列表方法解决有关行程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投影出示p103例题。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联系现实场景,说说能知道些什么?还能想到些什么?
二、探索研究。
1、小组探讨:怎样用适当的方法把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更有利于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体思路?教师巡视,给与恰当指导。
2、教师强调画线段图的方法。
(1)、让线段图正确反映小发明家、学校、小芳家的相对位置关系。
(2)、能在图中看出小明、效仿各自行走的速度和时间以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3)、能从图中直观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3、小组汇报整理的方法,投影出示:
(1)、画图整理:
(2)、列表整理。
小明家到学校每分走70米走了4分。
小芳家到学校每分走60米走了4分。
4、根据整理结果,小组交流、探讨:
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教师鼓励学生富有个性解决问题。
学生汇报,教师投影展示:
704+604 (70+60)4。
=280+240 =1304。
=520(米) =520(米)。
答:他们两家相距520米。
5、比一比,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6、小结,通过例题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三、拓展延伸:
1、完成“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根据题意先画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再独立进行解答。
第2题,让学生在列表整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
2、完成“想想做做”中题目。
第2题,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意思,再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计算,填出括号里的数字。
第3题,教师先画一个椭圆形跑道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跑道长应等于小张和小李所跑的路程之和”。
学生尝试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第4题,重点引导学生先列表整理条件再独立解答。
第5题,第(2)小题根据题意,师生合作化出相应线段图,然后再解答。
四、作业。
想想做做1、5题。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第106页例题主要通过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运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并体会相同的策略可以有不同操作形式。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会通过画线段图,直观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使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用画直观示意图和列表的方法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投影例题:学生读题,讨论用怎样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二、探索研究:
小组合作,探讨、交流。
教师提示:画出的操场示意图中线段长度的比例大致符合实际情况,在图中应标出相应的已知条件。
1、小组汇报解决策略,教师投影展示。
列表:
长 宽 面积。
原来 50米 40米 ?平方米。
现在 ?米 ?米 ?平方米。
画图:如图书p106。
2、想想,要求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再解答。
板书:(50+10) (40+8) 50 40。
=60 48 =(平方米)。
=2880(平方米)。
2880-=880(平方米)。
或50 8+(40+8 10)。
=400+480。
=880(平方米)。
答:操场的面积增加了880平方米。
3、小结:通过例题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三、拓展应用:
1、完成“试一试”
指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直观示意图,启发学生把图中“小路”适当分成几部分,分别算出面积后再求和;也可启发学生用外围大正方形面积减去里面的草坪面积,从而求得小路面积。
2、完成“想想做做”
第2题,让学生画出长增加6米后的示意图,理解面积增加了48平方米,而48正好是原长方形的宽与6的乘积,由此可以求出原长方形试验田的宽。再用同样的方法求出长方形试验田的长,最后计算出原来试验田的面积。
第3题,分别引导学生理解红花与黄花的摆法,红花应沿里面的正方形边摆,每边能摆9盆,四条边共可摆36盆,但由于4个顶点处各被多计算了一次,所以红花的盆数是32。同样的道理,可计算处黄花的盆数是40,红花和黄花一共要放72盆。
四、作业。
想想做做第1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