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议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才能在实践中得以实现。决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领导的决策能力和执行力,也需要全体成员的支持和配合。在这里,我们将分享一些关于决议实施的实例分析和心得体会。
出塞教学设计篇篇一
1、学会一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3、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强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理解、感悟古诗的方法,加强对古诗理解、感悟的能力
古诗教学的幻灯片
自主设计
由题导入
那么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善于写边塞诗的唐朝诗人王昌龄。
二、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听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诗,说一说读后的感受。
3、根据书下的注释,谈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
如果英勇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建在,绝不会让匈奴的兵度过阴山的。
4、理解感悟诗意,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古诗的朗读当中。
5、自由朗读古诗
6、指名读古诗。
7、完成课后练习一。
三、谈方法,讲感悟。
说一说自己理解、感悟古诗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二。
四、学习积累古诗《塞下曲》
五、背诵古诗
六、作业
1、查找其他的边塞诗。
2、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教学设计篇篇二
教学目的:1、理解古诗的意思,学会古诗学习的方法。
2、通过对古诗的理解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3、教会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学会古诗学习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对古诗的理解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看到古诗一词,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能想起学过的古诗,就让其背诵;或想起学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补充,教师板书;或问本节学哪首诗)适机板书课题――长歌行。
师:是呀,古诗语言凝练,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告诉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题为“长歌行”的乐府民歌都有对人生苦短的感悟,这篇《长歌行》也不例外。
二、学习
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生:读课文。(教师关注读的不好的学生)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他们读得怎样?
(指名几个学生读,大家评价)
生:说不懂的字句。
师: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懂)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请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生:讨论交流。
汇报:
2、写花草易萎:“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j黄华叶衰。”温暖的春天给万物带来了恩惠,使它们充满生机;但常常担忧秋天的到来,因为一到秋天,草木枯黄,百花凋零,万物失去了活力。――万物的`生命虽是美好,但多么短暂啊!
3、写百川归海:“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众多河流都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流回来呢?――百川东流,永远是一去不复返的呀!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全诗的主旨句,也是流传千古的名句。青年时期不努力学习,到老了只能白白地伤心后悔。全诗借助朝露易逝、花草易萎、百川归海等自然现象警示人们:美好时光短暂而易逝;人生短促,要珍惜时间,及早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徒然叹息。全诗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5、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指名有感情读诗)(悟情)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或是从中获得的道理;或是别的惜时名言诗句。
(根据情况出示今日歌和明日歌,选择你喜欢的背诵)(延伸)
师总结:是呀,燕子去了,会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却是一去不复返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希望我们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呀!
出塞教学设计篇篇三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四佚名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2.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课文并默写一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感悟祖国灿烂的文化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体会青春易逝,时不再来,要勤奋求学的道理,克服嫉妒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珍惜美好年华,体味边塞风光的壮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的朗读每一首诗。
(二)难点
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三国”以后,魏国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他有个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总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的话就杀他的头。曹植又气又恨,轻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七步诗》。
2.教师范读课文。
(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1.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持:用来(教师强调,与今天的意思不太一样。)
羹:用肉或某做成的糊状食物。(这是古义,今天不太常用)
漉:过滤。
豉:这里指煮熟的豆子。
以为:把……做成。(与今天意义不同)
箕:豆秸
釜:锅
泣:哭泣
2.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归纳学生问题,集体讨论
1.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师引导: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曹植的这首诗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比喻意义。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联系前边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汁”与后面的“泣”、“急”读起来并不押的,而古诗对韵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教师直接讲解:这是由于古今字音的变化引起的。“汁”在古代读入声,读音与“泣”、“急”很相近。)
(四)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习期读。
(五)体会写法
想一想,这首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再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六)背诵全诗,体会写法,内化感情。
(七)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向别人讲述这首诗的意思和有关它的故事。
第二课时
(-)学习《长歌行》
1.导入新课。
“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那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2.交流自学结果。
(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葵:一种蔬菜。(教师强调,与今天的意思不一样。)
朝露:早晨的露水。
日:露水被太阳晒干。
阳春:温暖的春天。
德泽:恩泽,恩惠。
秋节:秋天。
j黄:草木枯黄。
华:同“花”(这叫通假字,两个字的意思在这里是一样的。)
百川:众多的河流。
复:再,又。
徒:白白地。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园中绿绿的葵菜叶上,早晨的露珠还在闪光。可是不久就会被太阳晒干的。温暖的.春天广布恩泽,世间万物全都熠熠生辉。常常害怕秋天的到来,草木枯黄,花衰叶落。百川都奔涌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能往西流呢?少壮的时候不知努力,年纪大了只能白白的伤心。)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重点解决: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色,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什么?
这首诗与《七步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二)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l)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三)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附:板书设计
长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联想言志)
《长歌行》、《七步诗》、《出塞》《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四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出塞教学设计篇篇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了解《长歌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古诗三首》诵读动画,导入新课。
二、学生初读课文
1.读通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对照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标出不懂的地方。
3.小组内简单交流。
三、学习《长歌行》
1.导入新课。
“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哪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2.交流自学结果。
(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背诵《长歌行》。
附板书:
长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和《出塞》,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长歌行》。
2.“三国”以后,魏国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他有个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总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的话就杀他的头。曹植又气又恨,轻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七步诗》。
3.教师演示诵读动画。
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1.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归纳学生问题,集体讨论
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师引导: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曹植的这首诗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比喻意义。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联系前边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1.录音范读。
2.学生练习朗读。
五、练习背诵
六、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出塞》。
2.向别人讲述《七步诗》的有关故事。
附: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教案点评:
教师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出塞教学设计篇篇五
一、激发兴趣,导入古诗。
1、播放投影“学习古诗的秘诀_诗读百遍,其义自现。”(师:同学们,在今天这节特别的语文课上,老师送给大家一件礼物,礼物就在电脑屏幕中,请每个同学把它深深地刻在心里。下面把它大声地送给你周围所有的同学。)
2、师:带着这份学好古诗的秘诀,让我们共同来学习我国三国时期著名诗人曹植所作的那首家喻户晓的——《七步诗》。(老师板书课题和作者,并强调“曹”字是“每日一曲”的字谜。)
3、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能简单地说说曹植为什么要作这首诗吗?(点名说,如果说不好,老师可以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曹植作这首诗的背景资料)
4、师:那当时的情形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共同来观赏《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片断。(播放课件《三国演义》中剪切的“七步诗”片断。)
5、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时刻啊?(千钧一发、生死攸关等词)
6、师:那么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曹植到底作了一首怎样的诗呢?请翻开书。
二、初读古诗,读熟古诗。
1、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2、点名读,老师相机指导。
3、齐读古诗。
4、老师强调重要的字形并在黑板上板书。(如:羹)
三、再读古诗,理解古诗。
1、师: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并试着理解诗的意思,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读懂这首诗。
2、点名学生说说理解古诗的方法。
3、学生再次默读古诗,并理解古诗。
4、点名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5、教师点评,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萁、豆、根”之间的关系。(老师拿出一根有着豆和根的整株实物,让学生观看,从面得出萁和豆之间的关系,用诗的原词来回答就是:同根生。)
6、引导学生能理解到这首诗中作者用“燃萁煮豆”来比喻“兄对弟的迫害”。
四、又读古诗,深入理解。
1、师:大家都懂了吗?这还不够,因为学习古诗不但要读懂意思,还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那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请你边默读边思考。
2、点名读,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3、重点引导学生从“煎”字来理解曹丕对曹植的迫害。(打开关于“煎”的课件)
4、当然还可以从“泣”字来理解,当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后,还要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5、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句诗。
出塞教学设计篇篇六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读书情况。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4、指导感情朗读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四、诵读涵咏,感情升华。
2、学生展开想象,发表看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五、配乐朗诵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指生配乐读。
3、配乐师生齐诵。
出塞教学设计篇篇七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3、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板书:边关)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小组讨论)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三、结课升华
四、课内外结合,学习古诗
教师印发诗歌《和平颂》,课后自学,朗诵。
出塞
明
月
边关
家
对英雄的渴望
征人
父母
妻子
孩子
对和平的向往
《出塞》一课的教学,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2、创设意象、营造意境。诗歌是一门艺术,对于诗歌的意象的创设和意境的营造,本节课做了一些尝试。如本课的导入,借《静夜思》导入,抓住睹月思乡中的明月,联系《出塞》中的明月,在本节课创设出明月意象,古人是望明月而思亲人啊,那么征人望着那从秦到汉一直高悬的明月,心中当作何感想?再如,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呢?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的时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领略。
3、读悟结合,体味诗情。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在学生悟到征人们一个朴素愿望回家后,教师再引读这两句诗,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就更深入了一个层次。
4、以诗解诗,促进感悟。《出塞》的前两句写得高度凝练,没有涉及征人具体的生活事件,这对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本课教学做了大胆尝试,补充诗助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前两句诗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鸣点。古诗所表现的生活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较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了帮助理解诗歌,《出塞》教学中,我抓住人人思家这一情感的共通之处,从李白思乡到自己思乡的感觉,进而理解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归永远永远不能回家的感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但本课的教学,教学环节不够简洁,有拖沓感。例如第一句诗的教学,教学环节过于繁杂,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不足。此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单调、贫乏,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检讨改正的。
出塞教学设计篇篇八
一、由谜语导入,创设教学情境
1、出示谜语:看不见,摸不着,跑着快,又没脚。一去永远不回头,千金万金买不到。
2、学生猜出后,教师借机板题:时间
二、引导学生观察图,激发学生兴趣
1、仔细观察书中插图,讨论问题:(1)图中画的是什么地方?(2)他们在干什么?
2、学生边看边说,要求自言自语。
3、组织在班内交流后,切入到学习主题:《长歌行》的理解及背诵、认字、识词……(提出学习任务)。
三、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请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试着读一读,要读准音,正对调(正确)。
2、划出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长、川、何、复、归、少、努、徒、伤悲
3、(放录音)请听一听你的朋友认对了吗?请学生自己验证。
4、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1)个人自由读。(2)两人合作读。(3)四人小组合作读。
四、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1、指名试读诗,请仔细听后评议。
2、再放录音,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及韵律特点。
3、教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有语气)。
4、教师重点指导下列词语:复西归、少壮、老大、徒、伤悲
5、请学生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6、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1)合作解决;(2)请教老师;(3)师生讨论。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二、走进“一休屋”
1、请你把诗句与意思连起来。
百川东到海(1)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呢?
时间也是这样一去不回啊!
何时复西归?(2)条条江河向东奔去,流入大海。
少壮不努力,(3)如果年青的时候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4)到年老时,再伤心后悔也来不及了。
2、诗与诗意结合起来读一读,认真感悟。
3、同桌两人互相说诗,对诗意。
三、指导背诵,当堂检查,及时反馈
1、教师抓住重点词指导背诵:少壮、老大……
2、学生自由背诵。
3、抽查学生背诗,指出优缺点。
四、回顾插图,说演结合
1、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老爷爷将会对小孙子说些什么?小孙子又是怎样回答的?
2、编一编、演一演、评一评:学生合作自由表演。
五、识字教学
1、在诗句中学词,在词中识字,出示词条:
长歌行、百川、何时、复西归、少壮、努力、伤悲、徒、海
2、学生读词,然后小组讨论:你是
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1)通过分析字形记;(2)扩词记;(3)说话记;(4)换偏旁或取偏旁记;(5)看拼音记。
3、组织学生班内交流识字方法。
4、描一描、写一写。注意让学生写好“悲”字的“心”字底。
六、学习了《长歌行》,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七、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