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五从军征课教案一等奖篇一
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军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鬓发斑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的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故土上,绝望的望着东方,这首诗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任命造成的苦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借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领会意境。
2、过程与方法:读-议-讲-问-拓-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增强和平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2、板书诗题。
3、质疑:学习这首古诗,你认为应该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预设: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4、初读感知:自由读古诗,要读通顺,读正确。想想: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5、检查字词:冢窦雉舂羹
理解字义:始:才冢:坟墓窦:孔、洞贻:送给
6、出示自学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读后想一想:自己从诗句中体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体会到的?随时做以批注;你认为这首诗该怎样读才合适?自己试着读一读,要读出原诗的味道。
7、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根据学情,留足时间。
二、解疑合探
(一)交流诗句意思
1、指名读古诗。思考:通过自学你明白了那些词语、诗句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一说---议一议---再说说。
3、读诗句,想画面:边轻声读边展开想象,把你脑海中所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下来。
4、同桌俩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体会交流诗句感情
1、同桌交流自己的体会,相互说一说,读一读,评一评。
2、谈谈你从诗句中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抓关键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预设:
(1)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
(2)假如你是这位老兵,听了乡里人的话,你会是什么反映?什么心情?
(3)这番情景你感受到了什么?
3、朗诵: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古诗并评议或表演式朗诵古诗。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这首古诗。
三、质疑再探
1、再次朗读古诗。
3、随机质疑,相机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四、运用拓展
1、自读古诗,区别异同。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交流自己的看法。
3、老师总结:同样是写战争的诗歌,可是表达的方法却不相同。一个选取从军65年老兵重回故里的场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任命造成的苦难。一个从另外的角度表达了诗人渴望平定消除边患的感情。
4、我当小老师:
预设:
(1)有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关于战争的诗篇。请大家课后收集描写战争的诗词,选择最喜爱的一首背下来。
(2)积累富含哲理的古诗名句。
(3)把《十五从军征》改编成一个故事,并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兵役的残酷
无限的凄凉封建兵役制度带个人们的苦难
不尽的悲哀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课教案一等奖篇二
教学内容
学习《楚王好细腰》,反复朗读,弄清意思,体会寓意。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东施效颦”的背诵情况。
二、总结学习“东施效颦”的学习方法。
三、学习“楚王好细腰”
1、理解“好”的意思。
2、出示古文。用学习第一则语言的方法,学习这则寓言。
3、检查自学情况。
(1)理解“胁”“带”“扶”这几个动词。指名演示一下,并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描绘出这几个动作。
(2)检查古文的朗读情况,读后集体评议。
4、知道楚灵王喜欢细腰后,大臣们是怎样想的?说说看。
四、体会寓意。
讨论
1、楚王细腰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2、你认为出国的可悲指出在哪里?(在讨论交流中明确阿意奉迎的危害性。)
五、补充结尾,加深理解寓意。楚王看了大臣们的脸色,会想什么?说什么?
六、用各种形式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
七、教师小结(根据学习情况小结)
1、自由朗读这二则寓言。
2、说说这两则寓言分别写了什么?
3、提出预习中遇到不理解的词句。
4、交流有关庄子和墨子的资料。
作业设计:
1、从生活中找寓言中的人物。
2、背诵默写古文。
3、推荐阅读《邯郸学步》
板书设计:
楚王好细腰
(阿意奉迎危害无穷)
[楚王好细腰(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
十五从军征课教案一等奖篇三
“乐府”是指古代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可以和着音乐而唱。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和乐而唱的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二、破解题意,咬文嚼字激感情
师;读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十五岁就参军了。
师:从军是参军,征是什么意思?“由国家召集或收用”这里是被征入伍,有被迫的感觉。
那诗题的意思是什么?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酝酿情
师:十五岁被征从军离开家乡,当他回家时会看到什么样的情景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生字的音。多读几遍,直到读顺为止。
汇报。正音。指名读诗。齐读诗。
师: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学生自学)
师: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同桌交流一下。
师: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
师: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试着说一说)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四、品词析句,对话文本悟诗情
师:诗读了好几遍了,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诗的感觉,你会用哪个词?(悲伤……)
生;他白天打仗,夜里肯定思念亲人。
师:哪些亲人?
汇报。
师:他听到了什么?(生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师:同学们,那是坟墓吗?那不仅仅是坟墓啊,那里是他的亲人啊,那里躺着的是他的父母兄妹啊!
师: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生……
心中设想的种种和家人团聚的场景,可谁知道却是这样的消息,这让人怎能不悲伤呢?
他又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
生:读(配乐)
师:这是怎样的画面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你们的想象。
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把你的感受写在脸上,把你的体会融进声音里。
师:他家中亲人可能有--他家的院子里可能有--
师:他家的屋子里可能有--他们在一起怎样的生活--
师:如今这一切都不存在了。
曾经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如今却是:--读
师: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剩下的只有:--(男生读诗句)
师: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温馨热闹的家园是一片荒凉破败,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女生读)
4、师:这样的家园,这样的场景,老人做了什么?(指名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师:他本想在家里和兄弟姐妹欢聚一堂,如今却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师:他想有一个温暖舒适的家,如今家已是--出示:松柏冢累累(齐读)
师:白发苍苍的母亲,年迈多病的父亲,亲爱的兄弟姐妹,他们在哪里?
他们已是--松柏冢累累。
这样的一顿饭,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让我们读出他心里的苦吧!
5、师: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思念,听到的是令人悲伤的消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期盼,看到的却是荒凉破败的家园;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艰辛,却依然过着悲苦不堪的生活。
面对这一切,老人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是:(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师: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他为谁而哭呢?他会想些什么呢?(这是无奈的泪、痛苦的泪、悲伤的泪)
师:是什么原因造成百姓们悲惨的生活呢?
残酷的战争使无数的家庭成了--出示:松柏冢累累
(背景音乐响起)师:用你们动情地诵读展现老兵的悲苦吧!能背吗?
师引:十五岁的少年被征从军,直到--
他急切地往家赶,心中设想着和家人团聚的情景,在路上,他遇见--
乡里人用手一指前方,很不忍心地告诉他:--
他来到家中一看,这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啊!--
家是这样破败,但生活还得继续呀!于是他--
做好了饭菜无人可以分享,他只能--
五、总结全课,感悟内涵升华情
【交流汇报】
板书设计:十五从军征
悲
八十始得归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课教案一等奖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2、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请一生读)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正音,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始,累累,窦;旅葵;旅谷;贻;舂;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4、这就是他现在的家,(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女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生读: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人那颗带着期望回乡的心也已经由热变冷,(凉),由喜到悲/哀了。(板书:悲/哀)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6、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五、小结,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生齐读)从他的经历中,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
2、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后面要学习的《出塞》,课外也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下课后继续搜集阅读,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兵役残酷
无限凄凉憎恨同情
无尽悲哀
七,检测题:
(1)这首诗是从()的角度写战争的,表达了作者()封建兵役制度的思想感情。
(2),《十五从军征》是一首()诗,选自()描述了()的情景。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课教案一等奖篇五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执教:张应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比较、想象等多种方式学习古诗,深入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2.难点: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反映战争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3.这是一首乐府诗,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乐府诗吗?
交流:什么是乐府诗?
4.出示有关资料,了解乐府诗。
5.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首汉代的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二、破解题意,咬文嚼字激感情
1.生齐读课题。
2.释题。
3.从古诗的题目大家知道了什么?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酝酿情
1.师:诗中的主人公十五岁就被征从军离开家乡,当他八十岁返回故里时会有怎样的经历呢?师范读课文。
2.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小组内交流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全班交流。
(1)文中有几个生字比较难读,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冢窦舂葵羹贻
指名认读,齐读。
(2)师:生字会读了,谁愿意读读这首诗?
指名读。
纠正字音:有读错的字音吗?
(3)齐读古诗。
(4)诗我们已经读通顺了,诗句的意思同学们理解了没有?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大家帮助解决。
指名提问题,其他同学帮助解答。
(5)师出示重点词语解释:这首古诗中有几个词语的意思比较重要,我们一起来看。
齐读,师补充讲解。
指名说,集体评议。
四、品词析句,对话文本悟诗情
1.诗读了好几遍了,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诗的感觉,你会用哪个词?
2.指名回答:悲伤、凄凉、悲苦、难过……
师板书:“悲”。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4.诗中的主人公十五岁从军,什么时候才得以回家?
生:八十岁
师板书:八十始得归。
师:他当了多少年的兵?
生:65年。
生自由发言。
5.如今终于在垂暮之年踏上了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样?
6.这位老兵他本应该是满心的喜悦、激动、期盼,满怀着希望。但是,我们却从诗中读出是悲凉、悲伤……是哪些地方,哪些词句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呢?出示:
老兵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画出诗句并作批注。
7.交流。
(1)他听到了什么?
生:“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出示)
师: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生:远远看去那就是你的家,松树柏树中间的一块墓地。
师:乡邻不忍直接打击老兵,所以说得很委婉,说得直白一点是什么意思呢?
师:假如你就是那位老兵,听到乡邻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学生各抒己见。
指导朗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2)当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踉踉跄跄地走进自家院子时,他又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
这是怎样的画面啊!请同学们展开想象。
在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猜一猜。
学生想象,说话训练。
师(语调一转,变得缓慢而低沉)可是,如今这一切都荡然无存了。
曾经是炊火融融、庭园整洁;如今是--
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曾经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如今却是--:
生: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人去屋空,人亡园荒。苦苦思盼的亲人早已离世,曾经温馨热闹的家园已是一片荒凉破败。
指导朗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3)面对这样的家园,这样的场景,老人该怎样生活?他又做了什么?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示)
相互交流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六十五年的艰辛,却依然过着悲苦不堪的生活。面对这一切,老人又能怎么样呢?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出示)
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8.讨论:是什么造成了百姓的悲惨生活?师相机板书:“悲”。
9.让我们通过朗读全诗来感受老人的凄苦与悲凉吧!
10.练习背诵。
五、总结全课,感悟内涵升华情
1.通过学习这首诗,同学们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出示:世界需要和平,人民反对战争!
六、布置作业,课后练习拓展情
1.将《十五从军行》改写成一个故事。
2.写一写你对战争的感悟。
附: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悲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
八十始得归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