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游南华山字篇一
;梦中时常浮现出屹立挺拔、巍峨壮美的高山形象。读山可以懂得坚持与冷静,可以懂得独立和韧性。登上山巅,可以品味征服的畅快淋漓。
怀着对山的崇敬,我和父母来到以险著称、富有传奇色彩的西岳华山。当时,正值阴历三月,春暖花开。欢快的鸟儿时而飞向无云的晴空,时而站在枝头吟唱啁啾。山脚淙淙的溪水,仿佛在向人们倾诉着它对大山的依恋和尊崇,默默地用自己的灵性和生命装点着雄伟的高山,唱着属于自己的歌曲,将山和水完美地契合在一起。
借助缆车,我们登上了华山的北峰,距离目的地西峰——莲花峰,大约还有近五百米的海拔高度。莲花峰是一块完整的巨石,因石叶如莲花瓣覆盖峰顶而得名。它浑然天成,西北临空,绝壁悬崖如刀削锯割,令人望而生畏。它如同一位沧桑而睿智的老人傲视、鄙夷着世俗的一切。遥望通向莲花峰的必经之地——苍龙岭,只见游人若一条细长的线,在陡峭得几乎和地面呈90度角的山身上缓慢地移动,朝着金锁关(也是上西峰的必经之地)的方向进发。据说山路仅宽一米左右,我们看到两边是万丈深渊。传说,唐代著名文人韩愈登至苍龙岭吓得嚎啕大哭,把随身带的诗稿和与家人诀别的遗书一起丢下崖去,至今崖上还刻有“韩愈投书处”诸字。此时,我的心不禁颤抖了,但是一个声音立刻在耳边响起:你胆小了,退缩了!看那些拄杖攀登的六旬老人,自己一个小伙子,还退缩?于是,我鼓足勇气,朝着奇崛的西峰攀缘前进。
一路上,尽管人们互相鼓励,但还是有不少的归去者。在壁立千仞的高山面前,我也几次瑟缩发抖想低头认输;
在万丈悬崖的边缘地带,我多次不寒而栗想俯首称臣。但是,意志坚强的我最终战胜了意志薄弱的我。当我拖着沉重疲乏的身躯登上顶峰时,我突然觉得浑身轻松了。我感觉自己像个巨人一样将高山踩在了脚底。我向蓝天白云高呼:我战胜了自己,征服了高山,我成功了。这声音久久回荡在山谷中,回荡在我难以平静的心怀里。
站在山顶,极目远眺,四周群山起伏,云霞四披,周野屏开,黄渭曲流。现在我真正体会到,孔子为什么会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
真正领略到杜甫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覽众山小”的豪壮气势。华山群峰耸立,尤其是五座主峰,环绕对峙,形态各异,高擎入云,都以其独特的姿态屹立于这方灵秀之地。此时,我仿佛看到了金庸笔下武林英雄们北峰论剑的刀光剑影;
仿佛听到了善良勇敢的沉香劈山救母时惊天动地的声响。看,远处、近处的奇松异柏,苍翠挺拔,向人们展示着它们这些石缝问生命的顽强和不屈;
清水甘泉如琴声悦耳动听,向人们诉说着它们不变的情怀和不改的品性。云就在自己的身边和脚下,我仿佛是乘鹤而来,游历到达这奇幻的仙境,远山、近山被这云烟雾气所缠绕。难怪宋代著名隐士陈抟有诗云“寄言嘉遁客,此处是仙乡”。
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不是外物,而是自己。是自己设置的心理障碍和壕沟。所以,“志”很重要,当志向化为坚实的脚步时,你离理想就越来越近了。人生如山,山如人生。当你凭借着志向和毅力征服高山时,你就可以欣赏到奇绝的风景:同样,当你凭借着志向和毅力征服命运时,你就可以经历多彩的人生。
(责任编辑:马福平)
相关热词搜索:;游南华山字篇二
晴空万里的一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南池公园游玩。
来到大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南池”三个金色的大字,在太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进了南池公园的大门,就看到一座石碑耸立在正中央,上面有南池的历史简介。绕过石碑,就来到了长廊,这条长廊有好几十米长,周围栽满了菊花,有红的、有黄的、有白的、像一条长长的彩带。微风从南边的南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南湖,湖上有好几座木桥,一踩就咚咚作响,站在桥上向湖里望去,银光闪闪、波光粼粼,湖面上有十几朵睡莲,颜色各异,有红的、有白的,有黄的,在碧绿的荷叶衬托下,美丽极了。
从石桥上下来,就是一大片草地,碧绿的小草就像一大块绿色的地毯。有人在草地上野餐,有人在草地上玩耍,还有人在草地上躺着休息。我也在草地上躺了一会,啊,软软的草地真舒服!
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了一个小山包,站在小山包最上面向下望,南池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五颜六色的花。正前方,南湖绿的像一块碧玉,静的像一面镜子。偶尔有小船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下了山包,就来到了一座小亭子,亭子里有几个老人在自娱自乐。
游南华山字篇三
华山,古称“西岳”,海拔2200米,是我国国家级风景区。登山之路蜿蜒曲折,长达12公里,到处都是悬崖峭壁,所以,有自古华山一条道之说。
据说华山是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的,有东、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燕”、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人称“天外三山峰”。还有玉台、玉女二峰相辅于侧;36座小峰罗列于前,虎踞龙盘。因为山上的气候多变,形成“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雪华山”,给人似仙境一样的美感。
春季,峰上林木葱茏,环境清幽,奇花异草多不知名。山顶多云多雾,常常形成云海,举目环视,但见群山起伏,苍苍茫茫,尽收眼底。漂动地云雾激情的游荡着,顺便帮山脉打理一下浓密的“青丝“,一会儿好像滔滔白浪,淹没深谷,只露出小峰尖,像一座危岛在海上沉浮;转瞬之间,又浪花飞溅,惊涛拍岸,令人眩目,尤为壮观。
夏天,太阳火辣辣地照耀着大地,大地像被烤焦似的,暑气蒸得人们喘不过气来。而华山却因其独特的地形,加上茂密的枝叶,使阳光很难穿透层层树木,人们走在绿树成阴的小道上,没有感觉到季节的酷热。静静地山谷中,偶尔能听到几声鸟的惊叫声,人的说话声也能传得很远很远,使人多少产生些神秘的向往。
秋天到了,满山树叶变换出各种颜色,有黄的、红的、绿的;黄红蓝绿的秋叶像在花丛中飞舞的蝴蝶,分外迷人。远远望去,整个山就像披上了一件黄金甲,令人心旷神怡,感受多多。
冬天,凛冽的朔风时常猛烈的吹动着。下雪了,白茫茫的一片,千万棵树都裹上耀眼的银装,整个山就像一座雪山,浑然似穿上一件白色的皮袄,让人不忍驻足眺望远方。
我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爱华山。
游南华山字篇四
“自古以来华山一条路,只有勇者敢攀登。”其他人说华山很危险。为了看华山有多危险,我来华山了。到了那里,我深深地认为这个“危险”味道充足,正确。
索道真的很多人啊刚坐下来还没问题,不就和其他索道一样吗?索道好像听了我的话,想让我看看他的厉害!山势逐渐陡峭,索道垂直,偶然抬起头来,索道看起来很直,好像有90度。原本宽阔的天空在这个气势磅礴的山下,乌龟也缩成了线。看到一些树木的山壁倾斜,像雷击的大利刀一样,山的一面的墙壁被这些苍翠地滴下来,伸直武威的大树支撑着。另一边没有树木的山壁,真的'向一边倾斜。我想拿着棍子支持“”。
长空栈道也很危险!这条路沿着山壁倾斜放下,绳子笔直地拉下来,而且道路狭窄,只能容纳两只脚,横着走的话,一只脚也不能容纳我面前有个中年妇女在欣赏美丽的景色时差点摔倒,幸好她反应快,抓住了铁链。她太用力了,所有的链条都在摇晃,整个人也在前后摇晃,这个场面最可怕,吓得我当场静止了!
山风吹着我的心,这山一山,石一木离我更近!我爱这座奇峰异群,爱这个“危险”的华山,更爱祖国的美丽河山。
游南华山字篇五
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久痗昏垫苦,旅馆眺郊歧。
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迟。
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
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
乐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
逝将候秋水,息景堰旧崖。
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暮春黄昏雨过天晴,云彩聚拢斜阳西沉。
茂密山林空气清新,山峰隐没半轮红日。
霖雨不息厌倦不止,身在旅馆眺望郊外。
水边兰草渐披小路,娇艳莲花初绽春池。
尚未满足大好春光,已经看到夏的临近。
节序更迭令我忧叹,点点白发两鬓边垂。
笙歌饮食情有所止,身衰老病倏忽而至。
我将等待秋水降临,息我形影旧居山崖。
我的心志谁能理解?唯有良友知我心意。
1、南亭:地名,离永嘉郡治(今温州市)一里左右。
2、时竟:季末,此指春末夏初。
3、澄霁(chéng jì):阵雨过后,天地碧澄清朗。
5、余清:雨后留下的清凉。
7、痗(mèi):病,这里引申为厌恶义。
8、昏垫:潮湿昏暗。永嘉临海,地势低洼,阴雨连绵,故用“昏垫”形容。
9、旅馆:客舍。
10、眺(tiào)郊歧(qí):远望郊外的岔路。
11、泽兰:鲜活润亮的兰草。
12、渐被径:慢慢地覆盖了小路。
13、始发:刚开放。
14、厌:满足,充分享受。
15、青春好:春天的美好景色。
16、睹:看见。
17、朱明:本指太阳,借指夏天。《尔雅》:“夏为朱明。”
18、移:到来。
19、戚戚(qī):忧思的样子。
20、感物叹:有感于景物变换而叹惜。
21、星星:稀疏,时隐时现。
22、垂:通陲,指鬓角两边。
24、逝:语助词,无意。
25、候:等待。
26、息景:即息影,指隐遁形迹。
27、偃(yǎn):俯卧。
28、旧崖:犹言故山,即故乡的山。
29、谁与亮:跟谁表白。
30、惟:只有。
首先是盘旋层折的诗歌结构,诗写幽愤之思,但起笔四句却先勾勒了一派清澄之景。然后,“久晦”、“旅馆”两句逆笔补出身在谪宦羁旅的处境,时逢久雨阴霾的黄梅,心境正如陷溺于霭霖之中,久已昏昏沉沉的了。于是可见起处所写偶一眺临所见的清景之中,实隐含有诗人企图摆脱烦闷的企望。清景使诗人神思为之一爽,但是潜在的幽愤是如此的难以解脱。
为清景引动,诗人漫步郊垌,其本意当是希望进一步让大自然澄明的灏气,为他澡雪精神,但是一路行来,见到淫雨之前泽畔方生方长的兰草,已经繁茂而向老;而当时仅是一望绿叶的池塘中,荷花也初绽红红白白的朵营。这美景在他人或会感到悦目赏心,但对诗人却适足以勾动其幽愤的潜意识,于是顿生春夏叠代之感,更由“物”移而触发“人”老之叹,于是潜在的幽愤转为强烈的悲歌。药饵,“药”当作“乐”,反用《老子》“乐与饵,过客止”之语,当时的声歌食饮,尽属虚妄;而真实的唯有那倏焉而来的老病而已。
那末人生应当怎样才对呢?只有乘即将而来的秋水,归隐家乡,这种真正的赏心乐事,恐只有二三知己才能领会吧。那末这赏心乐事的内含究竟为何呢?“秋水”用《庄子·秋水》事,《秋水》篇主旨在于“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返其真”,原来泯去物我,是非的界限,忘掉一切的是非得失,甚至忘掉自己的天赋禀受,皈依自然,才是根本的出路。但是谢客是否真能忘情,得从此诗的意脉看,这只是一种企望强自从幽愤中挣脱的高言快论;从他的行事看,虽然几度归隐,但却未能如陶潜那样在自然中终其天年,终于在四十九岁时,吟唱着“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眠”的感愤之句,被砍下了脑袋。
企图借游程中的自然清景以排解幽愤,而解不去,吟还愁,反将幽愤潜注于景物之中,这种反复曲折的情思,即使谢客的幽愤表现得看似清逸,实则更为深重;又使他诗作的结构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而多层次,奇景迭出,转转入深,确实到了“一重一掩皆肺腑”的境地,而他更善于营构,通过顿柬、离合,顺逆的安排使诸多的景物移步换形圆融一体。而情思一以贯之。如此诗起首之“时竞”(春尽),中腰之“朱明移”,篇末之“秋水”,思绪依节候的顺次,虚实相同地展开,却以“久痞”一联,“戚戚一一联作顿束收放,依其感情的`变化,出现一幅幅不同色调的画面,达到情景理交融的境地。王夫之《薹斋诗话》评谢诗,“以意为主,势次之,势者,意中之神理也。唯康乐为能取势,宛转屈伸以求尽其意……天矫连蜷,烟云缭绕,乃真龙,非画龙也。”此评正道出了谢诗以幽愤的情思为内含,运调景物,曲屈以达其意的特点,这与陶潜诗结构之如行云流水大异其趣。
与结构相应,此诗的意象也与陶诗异趣。陶诗语言天成,所构成的诗歌意象较单纯而韵味醇厚,而谢诗则“造语极奇险深曲,却皆稳老而不伤巧。一,其意象层次多隽秀耐咀。试以与此诗前四句景物相近的陶潜《杂诗》二之前四句作一比较,陶诗云:“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这四句每句五字都是一个层次,且三、四承一、二,很自然地勾勒出一个银辉满空,启人远思的景象。谢诗则不然:“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同样每句五字:而前二句每句是两个层次:时竟、夕澄霁;云归,月西驰。以下三句“含余清”承一句“夕澄霁”;四句“隐半规”则承二句“日西驰”,又分别拈入了密林,远峰二物,组成了新的景象。前两句从大背景落墨,富于动态美,后二句更从细部勾勒,近处是密林余清,较远处是青山落日,则与一、二句共同构成三个大层次的画面搭配,而“密林”之与“余清”,“远峰”之与“半规”本身又有各自的层次,再缀以一个“含”字,一个“隐”字,遂在季节交替,晴雨变化,昼夜叠代的动景中酿蘖出一种清澄恬美的静景来。这层迭的景象正体现了诗人由“昏垫”中苏生的复杂心境。
与观察的细密,锤词的精严,选景的密致相应,谢诗语言的又一特色是使用语典的工巧。“泽兰披径路”以下四句分用楚辞“皋兰披径兮斯路渐”;“芙蓉始发,杂芰荷兮”;“青春受谢,白日昭只”;“朱明承夜兮时不见淹”四语,不仅与即目之景相切相符,而且隐含“目极千里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之意,透出归隐之想,以下更用《庄子》“秋水”之典,既承“朱明”而预示归期,更如前所析表示要从伤感中超脱达到忘我之精神升华。数典连用,一气呵成,含义深长,遂使诗歌意象于精致之外更显出一种典雅的美来。所谓“奇险深曲”,而“稳老不伤巧”,于兹可见一斑。
游南华山字篇六
星期六的上午,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姐姐准备带我去南塘老街玩。
到了南唐老街,首先映入眼帘的事一座座古色古香的老建筑,屋顶的四角微微翘起,一片片暗红色的瓦搭在屋顶,墙壁上刷满了白色的油漆,看上去十分赏心悦目。
在每一个房子的门前都会有一个别出心裁的招牌,什么“彩玛”、“一线茶壶”、“十六格馄饨”,五花八门,全都是宁波的特产。
我光是望着这些招牌,馋的口水都要流下来了,姐姐见我这副模样,笑了笑,买了一碗木莲冻给我。我拿起勺子舀了一个仔细端详:木莲冻晶莹剔透的,和果冻差不多,里面有点儿小颗粒。我尝了一口,木莲冻的味道清清爽爽的,有点儿甜,这种甜和平常吃的糖果不一样,它是令人感到凉爽的,一直流入人的心田的。
姐姐带我来到了一家“彩玛”,一看这名字,我便好奇了:这家店卖的是什么呢?糖?饼干?走近一看发现是沙琪玛。这沙琪玛和普通的不一样,上面点缀着各种水果、椰丝、肉松等,我买了一两个,味道还不错。我们又去逛了几家店。
游南华山字篇七
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久痗昏垫苦,旅馆眺郊歧。
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迟。
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
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
乐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
逝将候秋水,息景堰旧崖。
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暮春黄昏雨过天晴,云彩聚拢斜阳西沉。
茂密山林空气清新,山峰隐没半轮红日。
霖雨不息厌倦不止,身在旅馆眺望郊外。
水边兰草渐披小路,娇艳莲花初绽春池。
尚未满足大好春光,已经看到夏的临近。
节序更迭令我忧叹,点点白发两鬓边垂。
笙歌饮食情有所止,身衰老病倏忽而至。
我将等待秋水降临,息我形影旧居山崖。
我的心志谁能理解?唯有良友知我心意。
时竟:季末,此指春末夏初。
澄霁:阵雨过后,天地碧澄清朗。
云归:乌云散开消失,指雨过天晴。
余清:雨后留下的清凉。
半规:半圆形,指落山时隐没一半的太阳。
痗:病,这里引申为厌恶义。
昏垫:潮湿昏暗。永嘉临海,地势低洼,阴雨连绵,故用“昏垫”形容。
旅馆:客舍。
眺郊歧:远望郊外的岔路。
泽兰:鲜活润亮的兰草。
渐被径:慢慢地覆盖了小路。
始发:刚开放。
厌:满足,充分享受。
青春好:春天的美好景色。
睹:看见。
朱明:本指太阳,借指夏天。
移:到来。
戚戚:忧思的样子。
感物叹:有感于景物变换而叹惜。
星星:稀疏,时隐时现。
垂:通陲,指鬓角两边。
乐饵情所止:音乐和美食是人性留恋的东西。
逝:语助词,无意。
候:等待。
息景:即息影,指隐遁形迹。
偃:俯卧。
旧崖:犹言故山,即故乡的山。
谁与亮:跟谁表白。
惟:只有。
景平元年(423)夏天,诗人感景物变换,忧恩催老,决计待秋水到来时乘舟归隐。游经“南亭”时触景生情,于是写了这首诗。
首先是盘旋层折的诗歌结构,诗写幽愤之思,但起笔四句却先勾勒了一派清澄之景。然后,“久晦”、“旅馆”两句逆笔补出身在谪宦羁旅的处境,时逢久雨阴霾的黄梅,心境正如陷溺于霭霖之中,久已昏昏沉沉的了。于是可见起处所写偶一眺临所见的清景之中,实隐含有诗人企图摆脱烦闷的企望。清景使诗人神思为之一爽,但是潜在的幽愤是如此的难以解脱。
为清景引动,诗人漫步郊垌,其本意当是希望进一步让大自然澄明的灏气,为他澡雪精神,但是一路行来,见到淫雨之前泽畔方生方长的兰草,已经繁茂而向老;而当时仅是一望绿叶的池塘中,荷花也初绽红红白白的朵营。这美景在他人或会感到悦目赏心,但对诗人却适足以勾动其幽愤的潜意识,于是顿生春夏叠代之感,更由“物”移而触发“人”老之叹,于是潜在的幽愤转为强烈的悲歌。药饵,“药”当作“乐”,反用《老子》“乐与饵,过客止”之语,当时的声歌食饮,尽属虚妄;而真实的唯有那倏焉而来的老病而已。
那末人生应当怎样才对呢?只有乘即将而来的秋水,归隐家乡,这种真正的赏心乐事,恐只有二三知己才能领会吧。那末这赏心乐事的内含究竟为何呢?“秋水”用《庄子·秋水》事,《秋水》篇主旨在于“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返其真”,原来泯去物我,是非的界限,忘掉一切的是非得失,甚至忘掉自己的天赋禀受,皈依自然,才是根本的出路。但是谢客是否真能忘情,得从此诗的意脉看,这只是一种企望强自从幽愤中挣脱的高言快论;从他的行事看,虽然几度归隐,但却未能如陶潜那样在自然中终其天年,终于在四十九岁时,吟唱着“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眠”的感愤之句,被砍下了脑袋。
企图借游程中的自然清景以排解幽愤,而解不去,吟还愁,反将幽愤潜注于景物之中,这种反复曲折的情思,即使谢客的幽愤表现得看似清逸,实则更为深重;又使他诗作的结构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而多层次,奇景迭出,转转入深,确实到了“一重一掩皆肺腑”的境地,而他更善于营构,通过顿柬、离合,顺逆的安排使诸多的景物移步换形圆融一体。而情思一以贯之。如此诗起首之“时竞”(春尽),中腰之“朱明移”,篇末之“秋水”,思绪依节候的顺次,虚实相同地展开,却以“久痞”一联,“戚戚一一联作顿束收放,依其感情的变化,出现一幅幅不同色调的画面,达到情景理交融的境地。王夫之《薹斋诗话》评谢诗,“以意为主,势次之,势者,意中之神理也。唯康乐为能取势,宛转屈伸以求尽其意……天矫连蜷,烟云缭绕,乃真龙,非画龙也。”此评正道出了谢诗以幽愤的情思为内含,运调景物,曲屈以达其意的特点,这与陶潜诗结构之如行云流水大异其趣。
与结构相应,此诗的意象也与陶诗异趣。陶诗语言天成,所构成的诗歌意象较单纯而韵味醇厚,而谢诗则“造语极奇险深曲,却皆稳老而不伤巧。一,其意象层次多隽秀耐咀。试以与此诗前四句景物相近的陶潜《杂诗》二之前四句作一比较,陶诗云:“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这四句每句五字都是一个层次,且三、四承一、二,很自然地勾勒出一个银辉满空,启人远思的景象。谢诗则不然:“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同样每句五字:而前二句每句是两个层次:时竟、夕澄霁;云归,月西驰。以下三句“含余清”承一句“夕澄霁”;四句“隐半规”则承二句“日西驰”,又分别拈入了密林,远峰二物,组成了新的景象。前两句从大背景落墨,富于动态美,后二句更从细部勾勒,近处是密林余清,较远处是青山落日,则与一、二句共同构成三个大层次的画面搭配,而“密林”之与“余清”,“远峰”之与“半规”本身又有各自的层次,再缀以一个“含”字,一个“隐”字,遂在季节交替,晴雨变化,昼夜叠代的动景中酿蘖出一种清澄恬美的静景来。这层迭的景象正体现了诗人由“昏垫”中苏生的复杂心境。
与观察的细密,锤词的精严,选景的密致相应,谢诗语言的又一特色是使用语典的工巧。“泽兰披径路”以下四句分用楚辞“皋兰披径兮斯路渐”;“芙蓉始发,杂芰荷兮”;“青春受谢,白日昭只”;“朱明承夜兮时不见淹”四语,不仅与即目之景相切相符,而且隐含“目极千里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之意,透出归隐之想,以下更用《庄子》“秋水”之典,既承“朱明”而预示归期,更如前所析表示要从伤感中超脱达到忘我之精神升华。数典连用,一气呵成,含义深长,遂使诗歌意象于精致之外更显出一种典雅的美来。所谓“奇险深曲”,而“稳老不伤巧”,于兹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