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五年级杨氏之子教学反思篇一
这堂《杨氏之子》是人教版第10册教材中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是“语言的艺术”专题。这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备课时鄢老师仔细阅读了五年级下册的教材说明,了解了教材的结构、特点、目标以和各单元的编排情况,对“语言的艺术”这个单元更是进行了深钻,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作好了充沛准备才开始写教学设计,修改了许多次后终于定下了今天这个教学设计。我认为这堂课上下来有这几个方面做得好: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鄢老师不但认真分析教材,而且也考虑到了同学的学情。在这堂课上进行了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指导。这是小朋友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所以能够读懂文言文是一个重点,这里指小朋友能用文言文翻译文言文,是第一层次的理解。但是小朋友们有学习古诗的基础,他们知道怎样翻译古诗,所以虽然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但是我在设计的时候还是放手给同学,让同学自身试着理解,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同学在交流自身的理解的过程中,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两个基本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这样进行学法指导显得很自然,让同学感觉到这个方法是大家在实践中得出来的,小朋友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一些。
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发现小朋友特别喜欢合作学习,喜欢和同学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放手让同学学习,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例如,我在本课中有三次合作学习,一次同桌合作,两次四人小组合作。在用文言文翻译古文的环节采用同桌合作,在合作中一起解决了一些疑问。在体会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先是自身独立考虑,然后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身的见解,我走进小组听他们的交流,每一个同学都有自身的考虑和体会,小组交流的氛围很好,虽然很多小朋友的想法没有在全班交流,但是他们在小组里都发表了看法。在交流收集的资料的时候,小朋友们的交流更加热烈,因为他们的收集基本都不一样,有了这样的合作交流,小朋友获得信息就增加了许多,课堂的容量就增加了。合作学习的前提是自主独立学习,合作学习是为独立学习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整个学习尊重同学的自主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当同学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的时候,他才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让小朋友就文中的两句对话就体会语言的艺术的确很难。为了把这个主题深入下去,我在开课的时候就出示了罗斯福的故事,让小朋友感知语言的艺术。在拓展环节,我设计了小朋友收集体现语言艺术的生活中的语言,离小朋友的生活很近。有了这开课的铺垫,课后的拓展,小朋友对于语言的艺术就领悟得比较深切了。而课文中杨氏之子的回答则抓住了杨家小儿的反映敏捷,迅速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义,并马上联想到孔君平的姓与孔雀一样,于是用孔雀来回答,但有没有正面否定孔君平的回答,也是话中有话,言尽而意无穷,这就是妙之所在。小朋友在体会的时候先是有些不大明白,但随着深入学习,细细品味,最终恍然大悟,这也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有趣之处。
在我设计过渡语言的时候,也考虑到这是一篇文言文,我想老师的语言是不是也应该引用一些古文,这样既和课文相得益彰,又能用这样的语言来刺激小朋友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入第二个环节“读”的时候,我引用了名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同学重视语文的读;在进入体会的环节,我引用了朱熹的读书八法之一“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让小朋友学会静静考虑,品词品句;在结束语中,我引用了成语“口吐金兰”“针锋相对”“妙笔生花”“舌战群雄”,这些成语的意思都于语言的艺术有关。希望这些语言能够感染同学,浸润同学。
五年级杨氏之子教学反思篇二
首先,我认为应当弄清古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在这篇古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单音节词,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指拜见。还有“未”、“闻”、“示”等,那么我想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学习,这是一种习惯。先举出注释中有的“诣”,再让孩子去研读。也许有些教的味道,但是,我想固然学生的“先学”很重要,但初学后仍未明白的,应当点拨。因为这是第一次。
其次,我认为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不像现代文的有感情朗读。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要理解意思,这是孩子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那么这可以放手让孩子操作。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停顿朗读。此时,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读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孩子还饶有兴趣。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我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读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
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是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得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这样读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先读了这似乎相同的两句,解释了意思,然后我让他们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我当孔君平,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发觉有人已意会。我不挑明,也不让他把答案说了,因为还有许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让那似乎意会之人演杨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语境中对读,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不一会我没讲明他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
再次,在学生兴趣黯然时,拓展《世说新语》中另几个聪慧之语《谢太傅篇》与《徐孺子篇》。有了这次学习的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去。绕着看的当儿,我发现学生再读古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是非常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艺术。
学完此文,我自感牵引过甚。但是我转念一想,虽然教得多,可孩子们学古文的兴趣变浓了,而且也学到了一些读古文的方法,他们有收获我心应足矣。
五年级杨氏之子教学反思篇三
《杨氏之子》是一篇行文简洁,不足百字的古文,却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是学生认知的一个全新领域。对于老师该怎样教和学生该如何学,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针对学生初次学习古文,再加上古文的艰涩难懂,我是这样组织课堂教学的:
首先,确定教学目标为:1、会读“为设果”、“应声答曰”等难读的词语,会写“惠”、“禽”等生字。2、读通句子,理解意思,会有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初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其次,精心组织课堂结构,尽可能地兼顾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课堂结构如下:
1、谈话导入新课。针对孩子爱看书的习惯,设计“谈谈最近你在看什么书”的小问题,和学生亲切交流后,推荐《世说新语》一书,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然后告诉孩子什么是文言文,给予孩子对文言文的初步认识。最后引出本课的学习,揭示课题,读一读。说一说课题的意思。特别是强调“子”在古代是指儿女,泛着孩子,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词语精炼程度上的区别。
2、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特别强调“为设果”、“应声答曰”等词语的读音,然后请孩子完整地读课文,巩固字音。
3、教师范读,强调古文在朗读时的节奏感,通过孩子自己划一划停顿的节奏,增强孩子对句子节奏感的认识。然后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课文,读出句子的味道。
4、学生交流朗读:先自由练读,然后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多读几遍,并把句子的意思说给同桌听。交流时,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词逐句的进行解释,并连起来翻译成现代汉语。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反过头来朗读句子,使学生能较好地读好文中的停顿,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5、通读全文,读出文言文特有的味道。
6、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7、小结时,巩固孩子在学习本篇文言文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最后以“下节课再来好好品味文言文的语言魅力”解释课文的学习。
8、学以致用,完成语文课堂作业本里的2、3两题。巩固本节课的一些知识点,保证课堂8分钟的作业时间,让孩子们在运用的过程中再次回顾知识。
纵观一堂课,课堂结构紧凑,教学目标设计合理,带领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而能达到目标,挺不容易。学生在一节课自始至终热情很高,气氛活跃,师生双边活动较融洽等,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整节课,学生既有尝试练习的新奇,又有自主思考的快乐,还有从教师讲解中收获新知的惊讶。他们良好的学习状态带给我的是一种叫幸福的体验。而课堂中有些环节教师抓得过紧,如“句子该如何停顿”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扶的太多,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剥夺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权利,则是本节课的失败之处。选择每一句话来说说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通句子,教师对重点字词做适当的点拨,这一环节充分尊重孩子学习的主体性,以学生的自悟自读为基础,使学生增强了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但是每一句子逐一讲解,有点“平均主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展开丰富的想象,趣味性不够。时间安排有点前松后紧,作业时间比较紧张,实为遗憾之极。在教导朗读时,我做的还欠到位。过分重视停顿,而忽视句子本身的连贯性,反而失去韵味。
教学这门艺术,真是学之不尽,更重要的是运用、反思再运用。教学完这篇文章后,我找到了一些教学文言文的方法。虽然粗浅,但对于今后的教学,很有帮助。
五年级杨氏之子教学反思篇四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第一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浅显,语言幽默,主要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人家里的九岁男孩的故事。这是一篇文言文,这也是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格。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生字,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通句子,理解文意,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围绕这个目标,我确定“理解文言文的意思,理解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定为教学重难点,教学时我从这几方面入手: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古文,他们的.心理充满了好奇,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导入时,我由罗斯福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孩子感知语言的艺术。在解题时,我又让学生对比今天的课文与平时所学的课文有何不同,从而引出文言文,让学生感到了一种新奇和亲近。
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因此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程序好好的读书。进入第二个环节“读”的时候,我引用了名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重视语文的读;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告诉孩子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并由教师范读,并重点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儿曰”和第五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个难读地方进行指导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划分文章的节奏,学生一边读,一边划,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这样学生读得有点韵味了。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后,再让学生带着理解读,我感觉学生读得越来越好了。
本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魅力”,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来体会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学生不会马上理解。因此在这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孔君平为什么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此是君家果?二是杨氏之子为什么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在这两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马上体会到了杨家孩子回答的妙处: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当然,还有一个巧妙的地方,学生一下子归纳不出来,于是我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进行了对比,学生也较快地体会出了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此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设置了一个语言练习:杨氏之子的回答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形容?我稍微提示,学生马上说出了无懈可击、天衣无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有的同学还说出了顺水推舟,以牙还牙这些词语。学生的回答让我惊喜,更说明他们读懂了文意,理解了文章。接着我又设计了一个语言练习:孔君平听完杨氏子的话会怎么说呢?学生的回答不乏有赞美之声,谦虚之词。我想,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看教材,参照教参,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文意,体会故事中杨家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但是我在细读课文发现,本课体现的不仅仅孩子回答的巧妙,字里行间无处不在表现着教养、礼貌。因此在学生体会了杨氏之子语言的机智巧妙之后,我又设计了问题:杨家孩子不仅聪明,还是个有教养、有礼貌的孩子,课文什么地方能体现出来呢?我又引导学生,你家里来了客人,你怎么做呢?学生马上找到了四个地方:
1、“为设果”,客人来了,赶紧拿出水果招待,懂得待客之道,有礼貌;
2、“果有杨梅”,端出的水果还不止一种,很热情。
3、把孔君平尊称为“夫子”,有礼貌;
4、在“孔雀是夫子家禽”前加上“未闻”两字,语气婉转而又不失教养。学生体会得快而且非常准确。本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魅力”,为了把这个主题深入下去,在拓展时,我设计了让学生改改草坪的提示语,体现语言的艺术的环节,因为这个离孩子的生活很近,孩子充满兴趣。回答或幽默风趣,或善意提醒,或充满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我想此时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这也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所以能够读懂文言文是一个重点,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过程中,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一个基本方法:“看注释”,而孩子们又有学习古诗的基础,因此我又引导学生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看插图、多读)。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后面几句的理解,我就让同桌合作,用上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最后学生都能把整句话的意思说出来,即达到了学以致用,学生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了学习其他古文的兴趣。
1、由于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古文,我在教学时,对放开的度没有把握得很好,有些该放手的地方没放手,控制课堂意识较强。
2、由于时间关系,有些环节也做了调整和放弃,如讲故事,另外没有注重到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果让学生用文言文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孩子们对文言文的学习也许会更感兴趣。
2、在语言的感悟上,仍然有所欠缺。对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学生语言的评价,我的反馈还不够全面到位及时,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其实,这也是教师个人文学修养的欠缺所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优点我会继续发挥,对于不足,我会积极地改正。
五年级杨氏之子教学反思篇五
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幽默机智的九岁小男孩用巧妙的语言应答客人的故事。篇幅虽小,但是精炼,出色地展示了小男孩语言的精妙,有利于学生初步接收文言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读懂读准课文。
2、正确理解和书写生字词。
3、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
4、能在生活中发现精妙的语言,并加以应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体味文中语言的精妙。
2、在生活中运用精妙的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关于语言的小故事,大家想听吗?
繁华的街道上有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家。他不像其他乞丐那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很多行人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便离开了。后来一位法国著名诗人也经过这里。他看了看木牌上的字,问盲老人:“老人家,今天上午有人给你钱吗?”
盲老人叹息地回答:“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说着,脸上的神情非常悲伤。
诗人听了,拿起笔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匆地离开了。
晚上,诗人又经过这里,问那个盲老人下午的`情况。盲老人笑着回答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诗人听了,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下午给钱老人家的人多了呢?
你们说诗人的语言是不是很精妙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语言也是同样精妙的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注音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
2、抽读,指名读,齐读,引导学生读准课文。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三、理解课文,加深认知
1、小组讨论,根据注释,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习理解生字词
3、重点讲解文中与今义相差较远难理解的词语
(1)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3)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4)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5)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6)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
4、请说说人物语言的巧妙性,你更喜欢哪个人物的语言?为什么?
(孔夫子“此是君家果”;杨氏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让学生充分体味语言的风趣幽默)
四、有感情品读课文,背诵课文
1.带感情美美地读全文。
2.小组互相背诵全文。
五、课堂表演
小组内用白话文表演课文的剧情,请一些同学上台表演,演出人物语言的风趣。
六、拓展
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像课文这样精妙的语言运用,如:一些提示语、广告词、幽默故事、谚语等等。你还知道哪些,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
七、作业:
1、默写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