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接妈妈儿歌教案及反思篇一
教学反思(包思宁)
新教师成长计划反思
在新的一个月中,我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地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去年的自己总感觉时间、精力不够,每天都过得很忙碌,没有时间进行学习、充电,不善于总结和整理。今年的自己每天都带着计划,带着目标去努力,感谢学校让我成长。
四月,我的成长计划目标是: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和提高及格率。
一、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主阵地,让课堂发挥最大的效率,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保证。一个月的时间,在有效组织课堂教学上,我认为效果比较明显的有以下两点:
1、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课堂上温和的语调、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信任的点头,以及一个爱抚的动作,一句赞美的短语,都能带给学生欢愉和力量。同时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其作用是难以估量。当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无知时,我都耐心提示,逐步诱导,帮助学生解围,以慈爱宽容之心对待学生,让他们体验到教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更好地促使学生有效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感受。
2、创设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与热情,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交流中动手、动脑、动口,全方位的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以自信状态迎接下一个挑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提高及格率
我们班的平均分还可以,但及格率不是很好。一个月的时间,在提高及格率上,我用了很多方法,但是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我会在上课前,提前叫差几分及格的同学来办公室,把个别她作业或小考错的题提前给她讲了,然后上课让她来讲,这样使得在我给她讲题的时候,她能更认真的听,能真正的学会。但是周考成绩还是不理想,我想可能是她只是在硬记这道题,而不会真正的运用。那在下个月,我准备给这样的同学讲完,再给他出一道类型题让她做,这样学以致用相信成绩会有所提高。
越努力越幸运!
接妈妈儿歌教案及反思篇二
本课以《百家姓》儿歌拉开帷幕,通过百家姓出示了一部分读音相近或者形似的姓氏,通过难区分的姓氏引出本课课题——《姓氏歌》。通过学生自己读课文以及互读,整体感知课文,学生能够较通顺通读全文,部分学生可以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引领学生细致领会全文,重点讲解其中的生字,如“李”,引导学生认识李字的结构,并能找到其中分出的两部分“木”和“子”,通过“李”字,学生能自己分解“张”字,通过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认识新部首弓字旁,并通过课件展示形象的弓箭,引导学生记住弓字的形状,再通过笔顺展示,引导学生认识弓字旁的书写方法。再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胡”、“吴”、“徐”、“许”几个字,引导学生自己对生僻字进行拆分,根据结构或者偏旁记忆不同的字。第二段主要是对单姓和复姓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欧阳”等复姓。此后,对开篇出示的难区分字加以讲解,学生通过同桌互助或者小组讲解的形式能快速认识难区分的姓氏。
在本节课中,引导部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出示的音近字或者形近字过难过多,没有较好的联系课文中出示的生字,导致课堂节奏过慢,没有完成教学设计中应有的环节。在读书部分,学生能分角色进行朗读,但是读的环节安排过快,没有给学生充分认识和朗读课文的时间,应该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角色朗读,在讲解“张”字时,出示的弓箭和弓字旁的引导能正确指引学生认识并书写,但出示的词语过难,学生认起来存在问题,特别是“张牙舞爪”这个词语,没有在课堂上更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在提示学生圈字时,没有做出区分,导致认读和书写的生字没有加以区分,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整堂课中,我用了较多的时间和语言组织课堂纪律,如果以表扬为主,会加快我课堂的步伐,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接妈妈儿歌教案及反思篇三
《妈妈睡了》是部编教材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对熟睡中妈妈的端详,写出了妈妈的美丽、温柔及劳累。文章文笔细腻,人文性很强。
中华汉字,生动形象。字词是低段教学的重点。我非常重视字词教学。从板书课题开始,老师让学生一起书空,到“睡”字时,说左边是“目”,右边是“垂”。眼皮慢慢地垂下去,垂下去,人就快睡着了。简单几句话,使得学生在行动体验的过程中,朦胧感受到“中国字”的神奇与魅力。其他生字我是引领学生从带拼音认读,去拼音认读,到词语中认读,交流识字方法,多音字放到具体语境中选择读音等,由易到难,让孩子在多样的认读形式中自然巩固,水到渠成。
本课教学朗读的要求明确,让学生在每一次朗读中都有明确的`任务,有的放矢,声声传情。朗读的形式也多样,使课文的情趣在轻柔、纯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文本与教师的声音及传递出的情感为学生营造一种安静、亲切的氛围。对于这些学习语言文字不久的孩子们来说,这种极富韵味的诵读是最好的示范。这种浸润,体现了文本本身的文化价值,学科德育渗透润物无声。
在教学中,重视语言训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如,老师引导学生寻找文中哪些词语打动了你?学生关注到“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模仿说词语的眼睛。学生说出了“美丽的眼睛”“漂亮的眼睛”“宝石似的眼睛”“水汪汪的眼睛”等。仿照“弯弯的眉毛”,老师出示了生动的图片,孩子们说出了“弯弯的月牙”“弯弯的小路”“弯弯的河流”“弯弯的彩虹”等。再如,想想妈妈还会干什么活?妈妈洗衣服。妈妈拖地。妈妈送我去上学。妈妈辅导我学习等。在语言的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开阔了,语言丰富了,也将找到了文本与生活的结合点,学语言、用语言,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接妈妈儿歌教案及反思篇四
《包公审驴》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通俗易懂。在教学设计时,教师的问题预设注重了激发学生的课堂生成,为他们的生成打下了铺垫。具体表现在以下环节中:
小组合作学习故事的经过部分,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由小组讨论。在后来的学习成果汇报和班级交流中还有“问题解答场”环节,让学生自由交流小组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保护并培养学生自主质疑、解疑的能力,促进课堂生成新的情况。而后通过师生共议,帮助学生筛选问题、解答问题。如:学生在课堂中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探讨意义的问题:“课文第四段好像与故事无关,为什么?是不是可以去掉?”我当时就为提问的学生鼓起了掌,因为这一段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突出了案件的奇,反衬出包公的机智、遇事冷静的'品格。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把这个教学点淡化了,只在朗读中带过。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关注到了这一点,并生成了这样的新问题来研究,弥补了我教学设计中的不足。
接妈妈儿歌教案及反思篇五
本节课是“我有多爱你”主题下的一节美术课。妈妈的包包对孩子们来说非常熟悉,每天都能见到的物品。课上,我先请孩子们回忆了一下妈妈包包的形状,为轮廓打好基础。大部分的包包都是长方形、梯形的,有个别孩子会说到还有圆形的,爱心形。接着请孩子们说说妈妈包包里有什么?一下子可打开了他们的话闸,个个争先抢后的说起来。
佟佟说:“妈妈的包包里有手机,妈妈的手机上有很多游戏。”
淇淇说:“妈妈的包里有一个圆圆的车钥匙,妈妈每天骑电动车送我上幼儿园。”
悦悦说:“妈妈包里有糖果,彩虹糖很好吃。”
欣怡说:“我妈妈还有一个钱包,里面有好多钱。”
轩轩说:“妈妈的包里还有一包餐巾纸,专门给我擦鼻涕的。”
豪豪说:“我妈妈的包包里有我最喜欢的小汽车,每次出去玩都带着。”
……
经过讨论,我们发现妈妈包包里装的都是宝宝们需要用的东西啊,妈妈好爱宝贝呀。讨论之后,孩子们的思维也被打开了,纷纷迫不及待的拿起画笔画起来。
此次活动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相关,所以整体效果良好。既对原有的大轮廓定型进行了复习巩固,也在此基础上进行提升,学习画细小精细的物品,并将其特征进行表现。活动结束,我还请每个小朋友讲一讲自己的包包。有个别小朋友胆子小我就请他们课下给小朋友讲讲。
课堂中我发现这次小朋友都能大胆落笔,但是个别幼儿在画面布局上仍需再次强调。每一步都需要得到老师的充分的肯定才继续。
我发现文文小朋友画了三个包,他说是爸爸、妈妈、奶奶的包包,激发了孩子心中的爱意。这节课是爱的洗礼,让孩子都能通过画画表达自己对妈妈浓浓的爱意,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