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声甘州教案柳永篇一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词人的思乡之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二、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一、感受形象,领会意境
二、在朗读中体味词情,赏析作品语言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想佳人”一句?
教法和学法:
赏读感悟意境,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出示幻灯片)
柳永 (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二、整体感知:(幻灯片)
听朗诵,体味意境。
1、自由诵读,思考全词主要写什么内容,从哪里看出来?
思乡——“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怀人——“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2、可以看出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愁”
三、鉴赏上片:
1、上片描绘了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雨—潇潇 秋—清
霜风—凄惨 关河—冷落
(日)照—残 红翠—衰减
物华—休 长江水—无语
2、“一番洗清秋” 赏析“洗”字妙在何处。
秋本不是实物,是不可以洗的,但作者却认为秋之清是由于暮雨洗出来的,用一洗字,化为实物,使人觉得生动、真切,觉得雨后秋空清朗之状如在眼前。
将秋放在暮雨里洗,也写出了暮雨之大,之透,之充沛,之无边无际。
3、自由朗读上片,说说这些意象组合成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残秋雨景图
4、圈出上片中的领字,说说他们在结构全词、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根据领字提示背诵上片。
“对”,“渐”,“是处”,“惟有”
四、鉴赏下片:
1、自由诵读词的下片,抒发了什么感情?
思乡怀人情
2、词人为什么“不忍登高”?
上片景物无一不令人触目伤心,故以“不忍“二字总括。
“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应,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
3、下片句句都在写思乡,哪句话最能体现词人的思乡之情?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4.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佳人行为的画面?
佳人望归图
5.这句词不但写我思人,而且想像人思我,这样写为什么更动人?
情景交融 层层铺垫 衬托
7、作者抒发了自己思乡怀人之情,那他为什么不回去呢?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学生自由发挥。
8、体味下片中的领字的作用,然后背诵。
“不忍”, “望”, “叹” “想”
五、艺术手法:
柳永写词,重视艺术手法,我们学习诗词也要讲究方法,鉴赏诗词应该从哪入手?
意象------意境(画面)-------情感(主题)
六、作业:
将这首词改为二三百字的散文,要求意境、情感与原词相符。
八声甘州教案柳永篇二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
【赏析】
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在“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毕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在于词人善于推已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这样,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
八声甘州教案柳永篇三
1、反复诵读,感受形象,以声传情。
2、赏析品味作品语言,领会词情。
教学重点
体味形象,领会意境。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朗读这首词
课时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翻开芬芳的唐诗宋词,目光抚摸着这些多情的文字,不禁思接千载,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次第浮现。这时一个漂泊孤独的身影从历史的深巷中踽踽而出,他就是柳永。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他的《八声甘州》和他进行一次跨越千年的精神约会。
二、解题
1、(多媒体投影)柳永简介,指一生朗读:
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辞海》1989年版)
2、柳永创作《八声甘州》的心路历程是什么?让学生默读(多媒体投影):
柳永,与整个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其他文人一样,内心世界都有着许多的缠绵不展的愁情与羁旅的沉重足迹、曲折延婉的心灵之旅……当他还没有入世扬名之时,词人不得不告别自己的亲人,踏上漫漫的求宦之路,在转徙于各地的漂泊生活中,似蓬草一般的听凭命运的拨弄。千山万水间,印下了他许多疲惫不堪的足迹,同时也留下了他无数沉重的诗行。羁旅行役,是人生的一部大书。
八声甘州教案柳永篇四
1.教学目的:
1.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创作;
2.了解慢词及柳词特点;
3.了解作者在词史中的贡献。
1.2.学习要点:
1.题解关键词:
字耆卿;世称柳七、柳屯田;制作慢词;白描铺叙;《乐章集》。
2.内容提示
这首词抒写了被萧瑟秋景所触发的羁旅之愁与思乡之情,曲折地透露出词人矛盾痛苦的内心,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封建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情绪。
此词为双调。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写景层层铺叙,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抒情细腻深婉,穿插想象,曲折有致。
作者生平:
2.1.柳永生平:(按:柳永《宋史》无传)
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诗仅存数首,《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甚痛切。有《乐章集》。
(《辞海》1989年版)
2.2.柳永生平的其他资料:
1.吴曾《能改斋漫录》:
仁宗留意儒雅,务本向道,深斥浮艳虚华之文。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低吟浅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吟,何要浮名!”景祐元年方及第。
2.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艺苑雌黄》:
柳三变……喜作小词,然薄于操行。当时有荐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上曰:“且去填词。”由是不得志,日与擐子纵游倡馆酒楼间,无复检约,自称云:“奉旨填词柳三变。”
3.张舜民《画墁录》:
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公府,晏公(按,即晏殊)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
4.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
柳耆卿为举子时,多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柳永)死,旅殡润州僧寺。王和甫为守,求其后不得,乃出钱葬之。
柳词评论:
3.1.历代评论
1.[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柳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尤工于羁旅行役。
2.[代]夏敬观《手评乐章集》
《八声甘州》赏析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
【赏析】
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在“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毕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在于词人善于推已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八声甘州》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叫赵立强,来自安阳县第一高级中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八声甘州》,本课是高中语文教材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词三首》的第一首词,下面我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材
《八声甘州》的作者柳永是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代表作《雨霖铃》。柳永一生仕途坎坷、生活贫困。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落魄文人的痛苦,而且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柳永词的风格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柳词不仅在当时传播极广,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远。
《八声甘州》这首词通过登高远望所见,抒发了他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写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感受。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根据新课程标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一)、引导学生感受诗词描绘的形象,领会意境。
(二)、引导学生理解词人的思乡之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三)、掌握一些常用的诗词鉴赏的方法。
(四)、在朗读中体味诗词的情感,赏析作品的语言。
高一阶段正是夯实基础的重要阶段,在教学中,应以抓基础为本。
教学重点:1.狠抓朗读和背诵。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放声朗读,分段背诵。2、感受形象,领会意境。
教学难点:“想佳人”一句,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教法和学法
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高一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拟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法:
情景教学法:采用多媒体手段,扩大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和直观性原则。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
诵读法:“课标”明确指出,应该注意加强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勾画圈点法。
三、说教学程序: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教学反馈”等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本环节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景导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激起全班同学学习课文的兴趣,我设计如下导语来导入新课。
同学们介绍课前自己收集整理的柳永的资料,教师适当补充。
(二)、整体感知:本环节主要采用诵读法、勾画圈点等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思考全词主要写什么内容?
思乡——“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怀人——“想佳人”
3、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三)、合作探究(本环节主要采用讨论法):
鉴赏上片:
1、上片描绘了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雨—潇潇秋—清
霜风—凄惨关河—冷落
(日)照—残红翠—衰减
物华—休长江水—无语
2、“一番洗清秋”赏析“洗”字妙在何处。
秋本不是实物,是不可以洗的,但作者却认为秋之清是由于暮雨洗出来的,用一洗字,化为实物,使人觉得生动、真切,觉得雨后秋空清朗之状如在眼前。
将秋放在暮雨里洗,也写出了暮雨之大,之透,之充沛,之无边无际。
3、自由朗读上片,说说这些意象组合成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残秋雨景图
八声甘州教案柳永篇五
1.1.教学目的:
1.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创作;
2.了解慢词及柳词特点;
3.了解作者在词史中的贡献。
1.2.学习要点:
1.题解关键词:
字耆卿;世称柳七、柳屯田;制作慢词;白描铺叙;《乐章集》。
2.内容提示
这首词抒写了被萧瑟秋景所触发的羁旅之愁与思乡之情,曲折地透露出词人矛盾痛苦的内心,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封建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情绪。
此词为双调。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写景层层铺叙,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抒情细腻深婉,穿插想象,曲折有致。
作者生平:
2.1.柳永生平:(按:柳永《宋史》无传)
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诗仅存数首,《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甚痛切。有《乐章集》。
(《辞海》1989年版)
2.2.柳永生平的其他资料:
1.吴曾《能改斋漫录》:
仁宗留意儒雅,务本向道,深斥浮艳虚华之文。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低吟浅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吟,何要浮名!”景祐元年方及第。
2.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艺苑雌黄》:
柳三变……喜作小词,然薄于操行。当时有荐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上曰:“且去填词。”由是不得志,日与擐子纵游倡馆酒楼间,无复检约,自称云:“奉旨填词柳三变。”
3.张舜民《画墁录》:
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公府,晏公(按,即晏殊)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
4.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
柳耆卿为举子时,多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柳永)死,旅殡润州僧寺。王和甫为守,求其后不得,乃出钱葬之。
柳词评论:
3.1.历代评论
1.[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柳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尤工于羁旅行役。
2.[代]夏敬观《手评乐章集》
耆卿词,当分雅俚二类。雅词用六朝小品文赋作法,层层铺叙,情景兼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俚词袭五代淫詖之风气,开金、元曲子之先声,比于里歌谣,亦复自成一格。耆卿写景无不工,造句不事雕琢。清真效之。故学清真词者,不可不读柳词。耆卿多平铺直叙。清真特变其法,一篇之中,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故慢词始盛于耆卿,大成于清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