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课教案篇一
重点难点
教学设计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呈现情境。
谈话:今天我们要到儿童乐园里去玩一玩。
2.提出问题。
(1)木马转盘一次可以坐几个人?
(2)哪6位同学愿意在一起骑木马?让学生自由结合,组建6人小组。
(3)一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几个6人,共是多少人?
让2个小组的学生走到教室前面来,大家看一看。
(4)3次可以坐几个6人,是多少人?
再让6人到前面来。
那么4次、5次、6次呢?不要再走到前面来,设想一下,各有多少人?
二、经历过程,自主探索
1.自己尝试。
2.出示表格: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面提出的问题,自己尝试计算、填表。
3.交流探讨。
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班内汇报:各组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结合学生的汇报,组织探讨:
(1)表格中填出的数各表示什么意思?(板书:1个6相加、2个6相加……6个6相加)
(2)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积是多少?怎样知道的?让每个学生都写出6个乘法算式,写好后相互检查。
4.编口诀。
(1)你能编出6的乘法口诀吗?
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让他们评一评。
(2)整理口诀。
这些口诀,你们能按一定的顺序排一排写出来吗?写好后小组内相互检查。
(3)记口诀。
把口诀读一读。说说哪几句容易记住,哪几句难记?相互介绍自己记口诀的方法。
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记口诀。
师生对口令记口诀。
5.用口诀。
口算:6×26×56×36×1。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开碰碰车。
2.练射击。
3.打电话。
小动物们听说儿童乐园这么好玩,于是它们各自打电话约朋友去玩。
你能找出它们和谁在打电话吗?(友情提示:得数相等,电话接通)
让小组内6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小动物,轮流打电话。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课教案篇二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可贵的沉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复习“热闹”词,回顾“热闹”。
师:我们先来读一组词语。(异口同声、左顾右盼、神气十足、祝贺、迅速)同学们,这组词语都是形容文中的一个场景,那是??(请同学们回顾教室里热闹的场景,同时出示图片1)
师:是啊,孩子们感受着父母的爱是那么快乐,那么兴奋。教室里——热闹极了。
3、复习“沉默”词,设疑引入。
我们再看第二组词语,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霎时、寂然无声、犯错、缓和、赦免)我们一起读一读。
第一组词语让我们感受到快乐和热闹,这一组词语又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沉默,出示图片2)
(一)入情入境,理解沉默的“可贵”。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10—12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体现了“沉默”。
2、(出示安静句)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朗读,理解做铺垫)。是啊,从热闹到沉默,转变非常突然,哪个词能体现出来?(霎时)
“霎时”表示时间很短。你能给它换一个词吗?(突然、一下子、一瞬间)
3、是的,霎时,教室里安静了下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
(学生自由说:老师问同学们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同学们不知道,所以沉默了。爸爸妈妈生日的时候更没有向他们表示祝福。)
原来,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更没有向他们表示祝福,心里很不好受。所以,教室里霎时安静了下来,沉默了。
你找到了哪些词语?(安静依然安静、沉静、寂然无声)
5、什么叫“寂然无声”?(一点声音也没有。)
你能用这一自然段中的有关语句,说说“寂然无声”的意思呢?(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
生:连呼吸都听得到??连针掉地上都听得到??(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加以引导)
是啊,一点声音也没有。让我们在这样寂然无声的情景中,试着读出这份安静和沉默吧!谁来读?(点名读,齐读)
5、就这样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沉默着??(沉默一下)沉默了足足一分钟!
6、在这安静而漫长的一分钟里,文中没有大量的动作描写,更没有孩子们的神态和语言描写。同学们请看,这些孩子们都在干什么呢?仔细观察他们的动作、神态,他们可能还会想些什么?(出示图片2,可请孩子们发言说说想法)(可能想:我为什么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呢?要是早点知道该多好啊。回家后一定要问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爸爸妈妈那么关心我们,我们却不知道他们的生日,也没有向他们祝贺,真不应该,真对不起他们)
同学们拿出作业纸,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吧!(交流练笔)
7、在沉默中,孩子们似乎明白了什么,他们满脸都是好像犯了错误的神色。可是老师却恰恰认为孩子们很可爱。
为什么犯了错误还说他们可爱呢?(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8、你能用合适的词来形容这时候孩子们的心情吗?(难过、内疚、羞愧、后悔、自责??)
生:关心父母,给父母过生日,关爱父母(老师总结:回报父母的爱)
(二)再度“热闹”,懂得回报爱。
可见这一分钟的沉默使孩子们懂得了要回报爱,老师又问:“怎么才能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呢?”孩子们刚才在沉默中的沉重愧疚之心一下子如释重负,轻松了下来。
请同学们默读14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心情轻松了下来了。(“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谁能说说“赦免”是什么意思。(依法定程序减轻或免除对罪犯的刑罚)是啊,赦免了还要追究以前的责任吗?不追究,所以,心情就轻松多了。教室里又热闹起来了,不过这时的热闹和沉默前的热闹有什么不一样呢?(原来的热闹是来自父母为自己庆祝生日,这时的热闹时因为孩子已经懂得了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父母的爱。)
(1)、师:课堂中一分钟的沉默,却让孩子们收货了无比珍贵的东西,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一分钟的沉默是可贵的吗?(小组讨论交流)
这一分钟的沉默让老师感到无比欣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就是——可贵的沉默。
(2)、师:我相信,你们也从这份沉默里学会了很多(暂时设计播放音乐)。让我们一起再一次读一读课题:可贵的沉默。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课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黄狗、黑熊、小猴和小猫用不同方法摘月亮。
2、联系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认真观察事物,勤于开动脑筋。
教学重难点:
理解四种动物用什么方法摘月亮和为什么会用不同的方法摘月亮。
教学准备:
动物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昨天我们学习了第九课的生字,还认识了一群可爱的动物朋友,他们都是谁呢?(教师相机出示动物图片)
小猴、黄狗、黑熊和小猫在草地上玩,他们看着天上的月亮,可喜欢拉,于是,决定举行一场特殊的比赛,比什么呢?(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主体验,理解欣赏
1、学生个体自学
小猴、黄狗、黑熊和小猫分别用了什么方法摘月亮呢?请小朋友打开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把小动物们怎样摘月亮的句子画出来。
2、汇报学习情况
他们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去摘月亮呢?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上山找,竹竿钩,上树摘,镜子照)
三、理解课文,品读欣赏
1、他们都摘到月亮了吗?黄狗、黑熊、小猴虽然没摘到月亮,可他们的表现呀实在有趣。自由读一读课文的3——5自然段,亲自去体会体会。
2、集体交流:你认为谁的表现最有趣呢?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学习课文3——5自然段)
a黄狗
“撒腿”是什么意思?黄狗为什么撒腿向山坡跑去?
是啊,黄狗可着急啦,他想快点儿摘到月亮,谁来读出黄狗这种急切的心情。指导朗读。
b黑熊
你能把描写黑熊动作的词找出来吗?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熊?
自由读一读,看看怎样把黑熊憨憨的样子读出来。(指名读,师生评议,边做动作边读)
c小猴
小猴到哪儿摘月亮?他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指导朗读,读出小猴从急切到失望的心情。(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
四、品读重点,提升感悟
1、黄狗、黑熊、小猴都急着去摘月亮,可都失败了。小猫就不一样了,自由读读课文6、7自然段,画出小猫怎么做,怎么想的。
2、指名读小猫在想些什么,引出小猫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3、小猫怎样做呢?找出动词。
4、结果怎样?指导读小猫的话,读出高兴的语气。
5、老师引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情境表演
小朋友,你们喜欢这个童话故事吗?让我们一起演演这个有趣的故事吧。
六、拓展延伸
1、与故事中的人物对话,你想对故事中的动物们说什么?
2、你还有什么办法摘下月亮吗?
七、课堂总结
我们以后做事要像小猫一样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成功。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课教案篇四
1、《同伴进行曲》等四首作品,反映了中外少年儿童同伴间的珍贵友谊之情,欢快、热情的音乐体现了好伙伴之间的合作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
2、聆听《同伴进行曲》,听辨乐曲的相同乐段并学画图形谱。边听音乐边进行队列表演活动。聆听《船歌》时,能听辨合唱部分的'二声部音调并画出二声部的图形谱。
3、流畅的唱好《原谅我》、《噢!苏珊娜》。为《原谅我》编新歌词,为《噢!苏珊娜》编舞,提高音乐表现力。
1、聆听、欣赏。听辨音的高低并进行模唱,能基本唱准。
2、休止符、有感情演唱歌曲。
钢琴、录音机、磁带、打击乐器(碰铃、铃鼓、双响筒)。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拍手进教室。
2、确立良好坐姿,明确课堂纪律,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
1、发声练习:
2、实践模唱,复习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三、聆听《同伴进行曲》
1、初听全曲,了解音乐风格和辨别演奏的乐器类型。
一问:音乐适合跳舞、走步还是睡觉?
二问:从音乐中你能听出是用哪种类型的乐器来演奏的?
2、分段听,要求能区分两个乐段不同的节奏、情绪。
(1)聆听乐段一和二:选择图形谱,说说为什么?
选择动作,说说为什么?并做一做。
动作一:独自原地踏步,左右摆臂
动作二:同桌手拉手,横移步
(2)聆听乐段三:选择与刚才的哪个乐段相同,完成书本作业画图形谱。
3、完整复听,队列表演(行进中的)
四、新授
1、游戏导入——《找朋友》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外国的新朋友——苏珊娜(洋娃娃代替或教师扮)。
2、聆听歌曲,按节奏拍手,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
3、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4、重点、难点:弱起和附点的唱法。
5、巩固:分两大组比赛唱。同时加入打击乐的伴奏(鼓——双响筒——合奏)。
6、表演:教师简介西部牛仔,并示范一下邀请舞,讲清楚跑跳步要领,动员男生学习牛仔邀请女生跳舞。
五、编创活动:
1、出示节奏谱,集体念念,拍拍。
2、视唱3、5、6三个音。
3、分四人小组讨论用三个音编一条旋律唱唱。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最好听。
六、课堂小结,下课。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课教案篇五
一、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知道宋元时期政权并立及其更替概况;知道“澶渊之盟”、岳飞等基本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了解中国文明发展的区域多样性(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相互影响)。
过程方法:学会阅读课本和搜集、分析、运用历史资料等方法;学习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古代民族间的战与和是农牧文明交融的途径之一;分裂是短暂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流、交融。
难点——农牧文化交融的影响。
三、教学设计(学与教的过程):
(导入新课):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用品—椅子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由此引出“农牧文化交融”的内容。
讲授新课:
1、复习回顾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点——“安史之乱”,简单介绍唐后期政治状况已经是相当混乱。历史上常见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情况又出现了,中国重新回到了分裂的局势。(学生结合社会图册和中国历史纪年表查找:唐朝以后中国的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而中国的南方也相继出现了十个政权——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统称“五代十国”。)
教师设问:有没有同学听说过“陈桥兵变”?学生回答,然后简单讲述“陈桥兵变”的内容。(教师在此补充“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2、[展示]《北宋、辽、西夏并立形势图》
教师提问:在此之后,北宋重新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但是当时的北宋并没有完全统一中国,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展示资料]介绍辽和西夏的历史,风俗。当时中国的多个民族建立的政权就在神州大地上“较量”,都想一统天下。所以各个政权之间就有了摩擦,其中在北宋时期较重要摩擦结果的是“澶渊之盟”(播放视频)。
[模拟宫廷辩论]:与辽国的“澶渊之盟”到底是签还是不签?(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中讨论以后阐述自己组的观点,教师归纳总结。)3、[展示]《北宋、辽、西夏并立形势图》和《南宋、金、西夏并立形势图》,观察两幅图有什么不同。图片简介女真族的兴起,展示《射雕英雄传》图片,讲述郭靖、杨康取名引出 “靖康之耻”,然后提问:南宋的统治者到了南方以后,有没有想要恢复北方被少数民族占领的失地呢?教师给出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4、[展示]图片、视频《成吉思汗》,简介成吉思汗。简述元朝统一全国的过程。
[出示]材料1—4分别回答农牧文明交融的在政治、经济、语言文字等方面的交融,然后教师总结。
《传统城市的新气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
2—5 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和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5—2从娱乐、信仰、礼俗和语言文字等方面,了解民众的精神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二、学生分析: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3、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
二、过程与方法:
2、设计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设计课后延伸内容,让学生收集有关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方法
六、教学准备
七、教学过程
【承转】由此可见西汉时南方经济水平怎样?(相对落后,经济重心当时在北方)。
1、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课件展示】 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唐朝后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南宋时期——长江流域作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彻底确定下来
【提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的原因何在呢?
【课件展示】“谚语辨析”:展示南宋“农耕图”和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提问】是什么原因促使当时农业迅速发展呢?
【承转】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手工业迅猛发展,而最能体现当时手工业水平的就是宋瓷
【多媒体展示】播放关于宋瓷的短片。
设计意图: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对宋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课件展示】两宋名瓷分布图
【课件展示】景德镇瓷器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瓷器china的由来引发学生兴趣,也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叙述】除景德镇外,两宋还有哥窑、钧窑、汝窑、官窑等名窑。
【课件展示】哥窑、钧窑、汝窑、官窑等瓷器图片。
2、传统城市出现新气象
【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局部和有关此画的视频。
【提问】说说你从录像里看到一个怎样的汴梁城(回答要具体)
设计意图: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基本信息,让学生从视频中领略汴梁城的繁华。
材料二:《北宋东京城市布局图》。
【讨论】与唐代长安城相比,北宋东京城有哪些新气象?
1.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再受区域限制;
2.商业活动时间延长,有了夜市和早市;
3.出现娱乐场所“瓦肆”;
4.有了专业性市场,如鱼市。
5.消防、治安等措施的完备。
【投影】“纸币的出现”、“商标和广告的出现”
【叙述】介绍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展示】以及南宋金元时期的纸币,尤其说明元代在世界上最早推性纯纸币的流通。
【展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商标和广告。
【提问】交子、商标、广告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叙述】随着州或府、城、县经济交易功能的增强,工商业市镇逐渐形成发展起来。
课堂小结
综合探究活动(角色扮演): 汴梁一日游:
东京郊区虹桥 (汴河运货的繁忙景象)
新宋门入城逛街 (繁华景象以及城市与农村衣食住行的差别)
大相国寺的集市 (大规模集市贸易盛况)
酒楼品尝佳肴 (亲口尝尝美味佳肴)
课堂小结
课后探究:
八、教学提纲
二、传统城市的新气象
1、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2、 传统城市出现新气象
九、 教学后记:
1、内容的多样性
2、情感的多样性
第三课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
第一课时 (农牧文化的交融)
教学目标
1. 知道宋元时期并立政权及其更替概况。了解岳飞,能说出他的突出作用。
2. 学会阅读课本和搜集分析运用历史资料等方法。
3. 通过具体史实的学习,仍是古代民族间的战和市农牧文明交融的途径之一。分裂是短暂的,同一时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教学方法
阅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历史人物岳飞的故事导入
讲授新课
1澶渊之盟
指导学生读图4-64,看看当时政权分布情况
一边知道学生读图4-65,一边检要介绍契丹族的情况
澶渊之盟在什么情况下签订的?
2宋金关系得教学建议
知道学生阅读课本,适当补充一些有关女真族的知识。体温:
北宋时怎样灭亡的?从而引出南宋健力,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
让学生收集有关岳飞的资料,课上相互交流,可使学生对岳飞的优秀品质有一感性认识。
结合图4-66,向学生讲述一下宋金和议的史实,提问“如何看待宋金和议“
3农牧文化融和的教学建议
有很多丰富生动的史例反映出农牧文化的影响与融和
教师补充文化碰撞和交流有深刻体会的材料
教师指出:文化的 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不过因为双方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同,双方的地位不是对等的。
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文焕融和的具体表现。
元朝建立的教学建议
教师补充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
放映影片
学生阅读课本:学生了解元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是继唐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王朝。
小结
第二课时(传统城市的新气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一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归纳及分析和论丛史出的能力。
2提供丰富的史料,使学生感知体会有关历史现象。
3使学生体验我国宋元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和城市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这些成就在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主体探究法 分析讨论法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同学们,从大家平时的了解和感受中,你认为我国哪一带的经济相对较发达?
那么。我国南方经济是否自古以来就十分发达呢?
新课教学
1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教学建议
提问:经济重心发生南移的原因何在呢?
回顾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探讨:一个地方经济要发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阅读课本,概括南方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提问:南宋以前中国的制瓷业的发展变化情况如何?
课件展示、
2传统城市的新气象的教学建议
提问
现代城市格局有哪些特点?
那么你知道这种城市格局势从什么时候确立的?在此之前的城市格局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然后让学生比较两幅城市平面图的差别
阅读课文和清明上河图
那时城市生活有哪些特点?
交子出现前,人们使用什么货币进行流通?有什么缺点?
交子商标和广告的出现说明什么?
叙述:随着州霍府,城,县经济交易功能的增强,工商业市镇自古建形成发展起来。
教学提纲
经济重心南移
传统城市出现新气象
第三课时(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
教学目标
1了解宋元时期城市居民,乡村农民以及岁时节日普通大众的社会生活。
2阅读文字和图片,描述宋元时期人们的生活情况。并体会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发展变化。
3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人们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方法
启发式 对比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知道中国有哪些创痛节日?这些传统节日你们最喜欢过哪一个节日?
你们知道这些传统节日都有哪些风俗?
人们在节日立又有哪些活动呢?
新课教学
1关于城镇生活的教学建议
阅读课文,概括城镇日常生活的具体表现
阅读教材内容和阅读卡,图片,说说当时人们的娱乐方式有哪些?
引导学生阅读王安石的元日
提问:
这首诗反映了哪些北宋过新年的习俗?
2关于乡村部分的教学建议
宋元时期农民的精神生活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乡村民众生活如此丰富多彩?
材料补充
古典小说能反映古代社会的一些情况。水浒传片断
问题:
材料中李逵和燕青在那里看说平话
为什么当李逵高叫时燕青要拦着?
材料中反映出正在瓦资勾栏里演出什么节目?除此之外,还演出哪些节目?
课堂小结
教学提纲
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
1岁时节日人们的生活
城镇人们的生活
乡村人们的生活
第四课时(文人的世界)
教学目标
1了解宋元时期在教育诗词 绘画戏曲等方面的主要成就,进而了解宋元时期文人士大阶层的文化世界及其与普通大众的关系。
2文学艺术的发展是以政治经济为基础的。由此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了解宋词元曲宋元时期绘画等都是我国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天净沙.秋思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比较
新课教学
1宋代的教育
宋代同治者为何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
读图4-83.4-84,说说重文轻武的国策有什么后果?
教师总结
士人地位的提高,学校教育的普及,科举考试的扩大为文人世界的多姿多彩提供了根本条件。
2关于宋代文人的特征
先让学生阅读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歌反映了宋诗的什么特点?
一苏轼的词为例,师生共同赏析。
学生背诵苏轼的词,细细品味。
欣赏图4-85,4-86,试着说说绘画景物有哪些主要特点。
为什么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
3关于元曲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元曲,然后教师在补充介绍窦娥冤及一些主要剧作家简介其代表作。
提出
大量作家创作元曲,并流行于民间,说明了什么。
元曲盛行反映出什么什么社会特点?
关汉卿作为元杂剧作家的杰出代表时这部分内容的重点。
窦娥冤故事流传广泛,手人欢迎,说明了什么?
教学提纲
教育空前发展:学校教育普及科举考试扩大
宋元文人世界多姿多彩
宋代文人情趣风雅,注重哲学思考
宋元文人与民间文化的互动
第五课时(古代科技的典范)
教学目标
1学生对中国古代几大发明并不陌生,探究几大发明的来龙去脉及其政治经济等其他方面的联系。
2通过对宋元时期科技成就的学习,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光辉灿烂及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3通过对毕升发明活字印刷,黄道婆改良棉纺织技术等内容的学习。
教学方法
讲故事 收集材料整理制作
教学过程
播放一段人们燃包租放烟火迎新年的影视材料
你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科技发明?
1活字印刷术
读图4-91,感受唐朝掉半数高超的技术水平
教师向学生分别讲述一下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简易过程。
然后知道学生开展教材活动,说说雕版印刷术又哪些缺点?
学生思考毕升发明的泥活字有哪些进步?
又有哪些缺陷?
想一想:转轮排字架势怎么工作的?
2指南针
准备好指南针
指南针有什么用途
大家知道我国igudai有哪些指南工具?
比较一下,指南针有哪些优点?
3黄道婆与棉纺织技术
听听另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黄道婆的故事
元木制棉纺车与珍妮纺纱机图
对比两者发明,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学提纲
火药的发明与活期的发胀及其和政治军事的关系
印刷术的继承与创新
有司南到指南针刀落盘
黄道婆的平凡与伟大
第六课时(开放与交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马可波罗事迹的了解和有关宋元泉州港的学习,感受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发达,中外交流的繁盛。
2通过分析宋元时期政治经济科技等各种因素对海外贸易的影响。
3使学生感受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多媒体运用
教学过程
展示唐代元代的疆域图
提问
如此辽阔的疆域,政府怎样有效的管理?
那时没有电话电视等现代通信系统,中央的命令怎么传达到边远地区?
在驿道上除了通达边情,布宣号令“,还有哪些人呢?
络绎不解得人流中走来一位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中国物产各地风俗的内容
提问:马可波罗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
设想马可波罗游记中的描写对欧洲人会哦产生什么影响?
教师提供大量有关泉州内容
根据图片内容涉及一些念问题,突出泉州外贸的发达与商业的繁荣?
比较
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异同提出
为什么汉朝时陆上丝绸之路发达,而耸远古时期则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讨论
宋元时期社会的开放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宋元时期中外经济文焕交流的繁荣,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出现这样一个空前开放和交流局面的原因。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课教案篇六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道理。
2、认识15个生字。学会写8个字。会读本课词语,并能主动地积累词语。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道理。
2、初步感知“钻出来,冒出来,探出头来”的意思。
课文插图、生字和词语卡片、竹笋。
三课时。
1、正确朗读课文。
2、借助拼音读准本课15个生字和词语。
3、自主积累词语。
出示竹子图,相机引导学生和竹子比一比,谁坐得直。
板书课题:3、笋娃娃
小朋友跟笋娃娃打打招呼,读课题。想跟笋娃娃交朋友吗?我们一起来了解笋娃娃好吗?
1、看图说说,竹子妈妈和笋娃娃是什么样子的?观察他们的表情,猜一猜他们会说些什么。
2、老师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听听笋娃娃和竹子妈妈说什么?
3、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不会认的字读准拼音。
4、指名读课文,纠正发音。
5、指名回答,笋娃娃是怎样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有的从泥土里钻出来,有的从草丛中探出来,有的从石块下挤出来。)
6、找出课文中的生字,拼读音节,读准生字读音。
1、随文认识本课词语:
春雨、泥土、草丛、努力、加油、竹林、到处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笋沙泥钻丛冒喊数
哭努力们探直(地)
3、小组内互读生字,自己说一说是怎么记的。
讲故事《小草的力量》。
1、将生字回到课文中,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识记生字。
2、游戏巩固识字。“草丛寻宝”的游戏。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2、巩固识记本课生字,口头给这些生字找朋友。
1、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读出语气。
2、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理解只要向上,就能成功的道理。
1、开火车认读生字和词语。
笋沙泥钻丛冒喊数
哭努力们探直(地)
春雨、泥土、草丛、努力、加油、竹林、到处
2、指名读课文。
1、出示书中的挂图。
春天来了,竹林里会有什么变化?(竹林里多了许多笋娃娃。)
笋娃娃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竹笋,观察笋娃娃的特点。
3、笋娃娃是怎样出来的?
出示句子:一个笋娃娃从泥土里钻出来,大声叫着:“妈妈,我在这儿呢!”一个笋娃娃从草丛中冒出来,大声喊着:“妈妈,我在这儿呢!”指名读句子,说一说笋娃娃都从哪儿出来的,怎么出来的?(从泥土里、从草丛里出来的。有笋娃娃是钻出来的,有的是冒出来的。)
学一学“钻出来”是什么样?“冒出来”什么样?(“钻出来”很快的,很有劲儿的从空里钻出来;“冒出来”是特别快地出来。)
用手势引导学生理解“钻”,比较理解“冒”(如:冒水泡)
想一想,笋娃娃出来后,怎样大声地叫、大声地喊。读一读出示的两句话。
(老师范读,学生试着练一练,指名读,评议。)
老师;竹子妈妈看到身边越来越多的娃娃可高兴了。用高兴的语气读一读第四自然段,学生练习。
4、学习第五至七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第五至七自然段,指名说一说笋娃娃怎么了?(笋娃娃被石块压住了。)
那怎么办呢?学生自由说。读一读妈妈说的话,其他笋娃娃怎么鼓励它的,读句子。让我们一起为笋娃娃加油,齐读句子。
笋娃娃听到了同学们的喊声,你们看,笋娃娃怎么样了?看插图4。
你们觉得这个笋娃娃怎么样?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吗?
表演读第七自然段。
体会词语的意思,指导读出语气。
5、分角色朗读课文。找到竹子妈妈和三个笋娃娃的话,自由练习后读。
春天的竹林里,还有很多的笋娃娃在往上蹿,你能想象出它们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吗?
1、巩固所学知识,能用自己的'方法记住生字,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再次朗读课文,感受笋娃娃顽强的生命力。
1、指名认读生字、生词。开火车认读生字和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个笋娃娃,为什么?
再次朗读课文,读出语气。
1、指名认读生字卡片上的生字,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2、指名说记字方法,集体评议。
3、指导书写。
沙:左右结构,右边的“少”的竖要短一些。
泥: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尸”的上面要小一些,“匕”出折后要伸长一些。
丛:上下结构,“从”的左边第二笔是点,最后一笔横和上面一样宽。
直:里面有三横,横之间的距离要相等。
加:右边的“口”要小。
油:左右一样高。
4、口头组词。
沙土、泥土、草丛、力气、我们、挺直、加油
1、比一比,组词。
少()门()从()
沙()们()丛()
力()由()
加()油()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课教案篇七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
3、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流程:
1、十月一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日子。1949年的这一天,整个中华大地沸腾了,整个世界震动了。一个激动和豪迈的声音响彻全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万众欢呼,礼炮齐鸣,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是革命先辈的呐喊,也是新中国前进的号角。多少人浴血奋战,多少人赴汤蹈火,为的就是这一刻的到来!从此,每年的十月一日,我们都要为伟大的祖国妈妈庆祝生日。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想起长眠地下的革命先烈,想起新中国走过的路和将要走的路。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把生字拼读几遍。
3、出示词语:欢庆、献上、旗帜、洁白、奏起、乐曲、十三亿,学生自读正音,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4、范读课文,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自已喜爱的句子读给小伙伴听。
2、展示读:学生愿读哪句就读哪句,检查是否读得正确。
3、赏读课文:读读你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在学生说时进行指导。朗读本诗,要掌握好欢乐、喜庆的基调,用热烈奔放、激情满怀的声音,表现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读开头四句,速度稍慢,声音不要太高,要带着想象读,读出韵律感。然后突出“十三亿”,并用稍快的速度读“欢庆这美好的日子”,紧接着提高声音重读“十月一日”,最后适当放慢速度,用深情的声音读“祖国妈妈的生日”。
4、读、议课文。
(1)出示课件(欢庆场面),引导观察:图中画了哪些地方的景物?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是什么日子?用课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说一说。
(2)读前面四行,可让学生说说从诗句中体会到什么。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说说作者为什么说枫林举起的是“火红的旗帜”大海奏的是什么乐曲读后面四行,想想为什么说十月一日是个“美好的日子”。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搜集歌颂祖国的歌曲,读一读歌词,唱一唱歌。
2、用枫叶或彩色纸做一张庆国庆的书签,或者画一张画。
1、小组展示自已送给祖国妈妈的礼物,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2、马上要到国庆节了,我们一起来《欢庆》
1、让学生看图找句,练习朗读。老师借图指导。
2、指名读,学生评,互相读、互相评,直到背诵。
3、看图自由轻声地背诵,指名背诵。
1、出示生字,给生字找朋友,看谁找得多。
2、介绍经验识字:
加一加:大-庆只---帜南---献
编儿歌
1、找出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发现左右结构的字有什么特点。
2、教师范写,有重点地指导。
“洁”字右上是“士”不是“土”“祖”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
“旗”字右下的“其”中间是两横。“亿”右边的“乙”字折笔处应尽量向左,弯笔要尽量舒展。“曲”字的“口”应写得扁些,两竖起笔处应该错落有致--左低右高。“庆”字广字旁的横不宜太长,“大”的撇一定要写成“竖撇”,捺尽量向右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