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统编版火烧云教学设计篇一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了解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体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体会。
多媒体教学、班班通基础设备
(一)揭题导入,奠定基调。
(课件出示插图)大声的说出这是什么地方?
是的,这就是曾被誉为“万圆之园”的圆明园。(板书:圆明园)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圆明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答)
听到这么高的评价,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是多么地自豪啊!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之情再来读读课题。(齐读)
(二)朗读感受,体味辉煌。
那么,圆明园里究竟有些什么,能让人们如此地赞美它呢?
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昔日辉煌的圆明园,请同学看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圆明园里究竟有些什么,能让人们如此地赞美它呢?5分钟后,检查自学成果)
(生答第三段,总结为建筑。生答第四段,总结为文物。详细讲解三四段)
检测:生回答第三段。(总结为建筑,板书)一起来欣赏这些精美的建筑。此时你有什么感受,(生答自豪骄傲震惊等)带着你的感受再读第三段。法国作家雨果也对圆明园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出示课件)
在第三段中出现了一些关联词,默读,谈感受,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用一些关联词。
看了这些,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齐读)
(出示: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除了这些精美而宏伟的建筑,圆明园里还有什么?(第四段)
(1)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指那些文物?
(2)理解“上自——下至”
从先秦到清代,你知道有多少年吗?(2500)
(3)这2500多年中,圆明园内所拥有的文物能有多少?(生猜测)
(出示资料:舍卫城,自康熙以来,每当皇帝、皇太后寿诞,王公大臣进奉的佛像都存放在这里。其中有纯金的、镀银的、玉雕的、铜塑的,年复一年,竟高达数十万尊。)
而这只是圆明园中的一座小城,而这只是一些佛像。想想圆明园中还有的珍宝啊,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等)
(4)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让你们开开眼界吧!
(出示图片,最后定格在铜首上)
这是圆明园那140多个景点内的一个小小的十二生肖喷水池上的3个铜首,2000年的国际市场拍卖价就高达9000多万人民币啊!而这只是圆明园众多宝物中的一点点啊!你觉得这些宝物除了数量众多,还可以怎样形容?(价值连城)
(5)所以,我们可以当之无愧地说——(齐读)
(出示: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又有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三)研读“毁灭”,激荡情感。
是啊,这就是圆明园,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当时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可如今,我们却再也看不到它了。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片废墟。(出示图片)因为圆明园被彻底的毁灭了。
(补充课题)谁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这一段中,哪些字眼深深的刺痛了你的心?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和体会。
生回答,并带着体会读这一段。
(指名读,出示句子: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1)“统统掠走”是怎么掠走?
(2)“任意破坏、毁掉”是怎么破坏、毁掉?
仅仅是这些吗?老师这里有两段资料,是一位当年参加掠夺的士兵写下的。(让生小声朗读这段话)
(出示资料:为了夺取财宝,英法联军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蓝瓷瓶,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宝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珠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满了金条和金叶,有的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链。
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外,被他们糟蹋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房子里的绸缎、衣服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可超过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砸碎镜子,另一些人凶狠的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的惨不忍睹。)
2、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那就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段话吧!
3、同学们,不仅如此,为了销毁罪证,他们还用火烧。大火—(齐读)
4、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当年英法联军的暴行吧!
(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
此时此刻,我们还能称他们为军人吗?他们简直就是一群(强盗),面对着这群强盗,面对着这熊熊大火,你的心情怎样?那就读出来吧!(指导朗读最后一段)
这座世界上最美的园林,竟然在大火中化成了灰烬。难道这样的损失是可以估量的吗?(生读不可估量)
这把火,烧毁了园林艺术的瑰宝,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烧毁了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历时151年才建成的万园之园。这样的损失也是可以估量的吗?(生再次读)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英法联军的贪婪残暴,导致了圆明园的毁灭,同学们,面对这断壁残垣,你又有什么感受呢?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自己的感受吧!(小练笔)
(出示图片,并配乐《二泉映月》,学生写话)(交流)
(四)总结升华
在我们祖国逐渐强大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过去屈辱的历史,
让我们永远记住历史告诉我们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要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强大、繁荣的祖国,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五)当堂检测
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统编版火烧云教学设计篇二
《火烧云》是著名的女作家萧红写的一篇写景文章。它描绘了晚饭过后夕阳西下,天空中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瑰丽多彩的画面,很具审美价值。段层错落有序,内容富于变化;语言瑰丽动人,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因此,我在教学这一课时,主要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的:
1、课前,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观察清晨或傍晚天空云霞的变化,特别是火烧云的自然现象。
2、本文是略读课文,文字浅显易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先自读,然后同桌之间互相听读,达到流利朗读全文的程度。
3、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读文的感受和体会是什么。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在文中,作者先写了火烧云上来后地面发生的变化;接着描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让人产生一种置身于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的感觉;然后写了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最后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作者把火烧云形状的变化用四个段落进行了详尽的描写。要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把握课文的脉络。
(2)引导学生边读文边想象画面,具体体会火烧云颜色极多、形状丰富、变化极快的特点。学生交流时,可以建议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说说自己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课文中没有提到的景象,如,火烧云还有哪些颜色?还有其他什么形状?让学生借助想象或结合生活实际,也学着作者的方法进行描述。或者教师向学生展示课件,让学生根据课件上的内容展开想象,并仿照课文进行说或写的练习。
4、在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课文中,与作者一道“观察”,一同“赞叹”,读出自己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在熟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统编版火烧云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火烧云、喂猪、笑盈盈、高寿、百合色、茄子紫、跪着、模糊、凶猛、庙门、蹲着、镇静、必须、揉眼睛”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以及热爱生活的感情。
4、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大胆想象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语激趣,引入新课
借助挂图,让学生欣赏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的变化和天空中云彩的变化,激发学习兴趣。
二、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2、检查反馈。
3、理清文章的条理思路。
4、找出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
三、指导学习生字词
1、通过多种形式学习生字词。
2、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
四、学习写“霞光”的部分(第一自然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后,与同学交流。
2、师生互解疑难。
3、指导朗读、背诵。
五、学习“火烧云下去”的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
指导学生体会火烧云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
六、作业
写生字词。
文档为doc格式
统编版火烧云教学设计篇四
课文《火烧云》不过五百来字,却有如一幅浓墨重彩的风景画,体现了作家萧红那匠心独具的语言艺术。
一、语言朴实,自然流畅
《火烧云》全文没有一个生僻的词语,用口语的形式娓娓叙说,像“火烧云上来了”,“您老是金胡子了”,“跑着跑着,小狗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等,使人读了感到亲切自然。文中还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即很多句子的末尾都用“了”字,这个口语化的文字,读来顺口和谐,充满生活气息。
二、丰富的词汇,灵活的笔调
《火烧云》用词也极富变化。文中单表现色彩不同的词就有“紫檀色”“红通通”“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让人目不暇接,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这火烧云时而红、时而紫、时而灰、时而黄,语言充满色彩美。
此外,作者还用了“一会儿”“两三秒钟”“忽然”“一转眼”等表示时间短促的词语,分别写出了火烧云形状变化之快。
灵活的笔调是文章语言艺术上的又一特点。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词造句灵活多样。作者为了写出火烧云形态的变化无穷,用不同的句子叙述了各种形态的出现:“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由马而狗,而狮,真可说是瞬息万变。而写它们的消失,尤其富有情趣,写“马”是“那匹马大起来了,马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写“狗”是“跑着跑着,小狗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写“狮”却是“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同是写消失,一是逐渐模糊,一是不知去向,一是倏忽不见,毫无单调式重复之感,使文章更显活泼、生动。二是写法富于变化。写霞光,着重刻画其静态,从地面到天空,主要运用侧面渲染,中间插入一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另一个人物的说话,困中着色;写火烧云的形状,则从正面落笔,极力描摹它的动态,且从单个的马的形象,幻化为一组狗的形象。
三、语言凝炼,富于音乐美
本文注意锤字炼句,有时一个字,就含不尽之意。比如“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一句,一个“烧”字,道出了火烧云的范围之大,气势之宏,色彩之艳。
文中还用了很多叠音词,如‘笑盈盈”“红通通”“金灿灿”“偏偏”以及“跑着跑着” “恍恍惚惚”等,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而且形象地描绘出火烧云的色彩、形状变化及人物的情态。
四、长于比拟,形象生动
火烧云形态千变万化,难以名状,作者却用比拟的手法,分别用人们所熟悉、更为儿童喜爱的马、狗、狮等象形,不但刻画其静态,更细致地描绘其动态,象形各具情态,栩栩如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艺术感染。
统编版火烧云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字。能正确读写“火烧云、喂猪、笑盈盈、高寿、百合色、茄子紫、跪着、模糊、凶猛、庙门、蹲着、镇静、必须、揉眼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4.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
二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朗读的训练,使学生了解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学习作者的观察,写作方法和特色。
三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观察,写作方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制作教学课件,搜集云的图片和有关文字材料。
第一课时
一、导语激情,引入新课
1、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
师:看完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生:火烧云很美。
生:火烧云的形状很多。
生:火烧云的颜色很漂亮。
生:火烧云的变化很快。
生:……
2、课前小知识:火烧云的形成——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或者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太阳光射到地面上,穿过的空气层要比中午太阳当顶的时候厚一些。太阳光中的黄、绿、青、蓝、紫几种光,在空气层里行走没有多远就已经筋疲力尽,不能穿过空气层。只有红、橙色光可以穿过空气层探出头来,将天边染成红色。
师:那文章是如何把你们的这些感受淋漓尽致地描述出来的呢?打开课本《火烧云》一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以课件导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欣赏美丽的火烧云变化万千的同时,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心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便进入了课文情境。同时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
二、启发谈话、简介作者、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火烧云》是已故的优秀女作家萧红的作品。
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萧红。(萧红是三十年代的青年女作家,曾受到过鲁迅先生的关怀和帮助。)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字音。
2.人们为什么将这种云称为“火烧云”?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题意?
(第一段第2节)
课件出示: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师:你读书很认真,找得很准确。这句话中有一个动词用得特别好,读读这句话,看看谁能把它找出来?(学生读)
生:我认为“烧”这个动词用得好。
师:为什么?不必急于回答,先来看看火烧云上来时的景象,边看边体会。
(课件展示:在烈火中燃烧的云从西边逐渐烧到东边,最后一片片呼呼燃烧着的火焰弥漫了大半个天。)
师:同学们互相讨论一分钟,来谈一谈为什么“烧”字用得好呢?
生:我体会到火烧云上来了,就像是天空中着了一场大火。
生:着火的时候,火势特别大,特别猛。我从这个“烧”字感受到火烧云上来时一定很快、很有气势。
生:我还感受到了火烧云上来时,像铺开了一幅巨大的瑰丽绸缎,天空中完全是红颜色的,美丽极了。
师:你们真会思考!你瞧,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太美妙了!一个 “烧”字既突出了火烧云上来时天空的颜色,像火一样红;又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一样有气势,给人一种动态变化的感受。
师:好,现在我们就把全文梳理一下,同学们知道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吗?
生: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火烧云的变化、火烧云下去了”顺序记叙的
请按“上来了、变化极多、下去了”给课文分段。
板书:上来了(1-2)
变化极多(3-6)
下去了(7)
四、导学第一段:
小组比赛朗读,然后完成下面题目:
(1)思考:红红的火烧云的形成需要怎样的条件?你从哪里看出来?(傍晚——晚饭过后;夏季——乘凉)
(2)引读: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 ),大白狗变成——( ),红公鸡变成——( ),黑母鸡变成——( ),小白猪变成了——( ),老爷爷的胡子变成——( )。
(3)出示课后题3:
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霞光照得动物的颜色都变了。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师:像这样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紧密关联的短语或句子连成一串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教师指明一人读第一句,一人读二、三、四句,比较、体会。
(突出了地面上的景物在霞光映照下颜色变化的奇妙。)
(4)人们对火烧云的出现是什么态度?(“笑盈盈”)
(5)请你带着笑意朗读第一段。
五、小结、读文。
1.今天我们读通了课文,给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
2.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并试着把火烧云的过程复述给家长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今天我们以自学为主,来学习第二段。
师:这篇课文的叙述是以“变”为主线的,描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多”和“快”两个特点。
二、自学第二段。
(一)出示自学题:(分组学习)
1.小组朗读第二段,找到分别描写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小节;
2.小组讨论,完成课后题1/②,用直线划出有关词语;
3.独立完成:把颜色归类,每一类再另外写几种
(二)大组交流:
1.指名小组朗读描写颜色的小节,填空并归类:(出示课后题1/②)
颜色变化(多):红彤彤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师生配合朗读下面句子: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 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讨论:四个“一会儿”构成了排比句式,有什么作用呢?
2.指名小组朗读描写形状的小节,填空。
出示:形状:变化(多):马狗狮子
变化(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
3.自由朗读4-6节,体会马、狗、狮子的变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清晰(逼真)——模糊(不见了)
4.小组分配朗读,两人读描写形状“清晰”的句子,两人读描写形状“模糊直至不见了”的句子,并圈出描写“清晰”和“模糊”的词语。
5.指名小组朗读,交流划到的词。
(三)小结:可见火烧云的变化极多。
试着背诵4-6节。自背,个别背,集体背。
三、学习最后一段。
1.个别朗读。
2.学习词语:恍恍惚惚
文章中哪句话可解释“恍恍惚惚”? 补充板书: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
意思:由于事物变化快而看不真切、看不清楚。
造句:
3.背诵这段。
四、总结并朗读全文。
火烧云下去了,将迎来一个晴朗的夜晚。大自然就是这样,此起彼落,彼落此起。无限循环,变化万千。不但诗人、作家热爱它,我们每个人都热爱它。
五、布置作业
1.火烧云是怎么形成的?
2.背诵4-7节
3.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统编版火烧云教学设计篇六
《火烧云》是省版教材第十册第七单元的文章,是已故女作家萧红的作品,课文描述的是傍晚时候,火烧云上来时颜色变化之多,形状变化之快的美丽景色。因文章用词之讲究,描述之细腻,现已编录在人教版新课标第七册第一单元里。
设计理念:以读代讲,感知语言,积累语言,实践语言。
教学目标:
1、透过理解课文资料,感受火烧云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潜力。
2、学会2个生字,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和形状变化快进行观察的方法,积累优美词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仿照课文描述的方法,说一段火烧云变化快的资料。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受美
1、介绍当地的自然风光,引出课题。
你们家乡有哪些美丽的自然风光呢?能向我和在座的老师介绍一下吗?(生畅谈)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杰作,现代女作家萧红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火烧云上来时的壮丽景色,这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火烧云》(板书并让生读读:火烧云)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
1、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火烧云”这个名字是怎样来的?在文章当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三、精读课文,体验美
1、在文章当中找到这句话了吗?
(生说后课件出示)天空的云从西边一向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2)再读这句话(带着学生的体会,2―3生个别读)
(3)(课件出示)看着美丽的火烧云图片再次读读这句话。(学生齐读)
(1)(交流)请生交流后教师板书(颜色变化多,形状变化快)
(2)(个别)读第3自然段
(3)有哪些颜色?找出来读读(请个别生说)
(4)(课件出示,分组分类读)红彤彤金灿灿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百合色紫檀色
提示到第一自然段找:紫檀色(相机教学生字檀)
(5)是呀,火烧云的颜色真是多呀,你能照样貌说说吗?(分类积累词语,重点指导第4类)
(6)(课件出示),让生读读,记记。
(7))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齐,那是多么的美呀!能不能用一个恰当的成语来概括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呢?(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绚丽多彩、色彩斑斓)
3、同学们,火烧云不仅仅以它的颜色之多震撼了我们,还以它的形状变化之快吸引人们的目光。
(1)作者具体写了哪几种形状?(马、大狗、狮子)
(2)分男女声品读这些描述形状的句子。
(3)火烧云形状变化这么多,我们也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变化多端、变化莫测、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绚丽多姿、瞬息万变)
(4)火烧云的形状真是千姿百态、变化多端,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显得更美了。
四、语言实践,创造美。
1、真好!老师也捕捉了一组火烧云变化的镜头,我们一齐来欣赏。(课件展示一组火烧云变化的图片)想象一下,它们像些什么呢?仿照课文描述火烧云形状的句子来说一段话。
2、把你们看到的情景描绘一下(预设)
(1)一会儿,天空中出现了一座座山峰,高低不平,连绵起伏,犹如珠穆朗马峰一样雄伟、壮观。可一眨眼的工夫,就离我们远去了,而且越去越远。
(2)这时又跑来一只大花猫,猫的身上全是彩色的斑点。我还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点点。它趴在空中,好像在撒娇,想让人抱抱它。
(3)小兔是躺着的,看上去就像躺在沙发上一样悠闲。过了两三秒种,小兔站起来了,伸了伸懒腰。这时,小兔的四肢变得更长了,变得模糊了。
3、你们就像美丽的天使,不断地掏出心灵的珍珠,去表达你完美的想象,太精彩了!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火烧云在咱们的想象中熠熠生辉。
五、回归整体,升华美
1、学完了课文,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赞美火烧云呢?
预设
(1)火烧云真是太美了
(2)火烧云不但绚丽多彩,而且变幻莫测
(3)我爱火烧云,它给我的想像插上了翅膀。
六、小结:火烧云是那么的神奇,那么的绚丽多彩。其实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无论是春夏秋冬,无论是早晨、中午、傍晚还是深夜,时时展现着他独特的魅力,只要我们随时带着一双会欣赏的眼睛,我们的世界是很美很美的。
板书:
火烧云
颜色变化多―彤、檀
形状变化快
课文《火烧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统编版火烧云教学设计篇七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2、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进行观察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课件、多媒体设备
谈话激情:
同学们,你们欣赏过早晨或傍晚的云霞吗?这美丽的云霞就是火烧云[板书:火烧云]。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这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美丽景色吧!(出课件)
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听,读让学生听他有没有读错的地方。)整体感知
b.同学们都读得那么认真,下面请你们前后文内容培养四人交流一下,比一比,谁的收获多。(学自主学习的生交流,师巡视。)习惯。
c.谁能把自己的收获说给大家听?
(2)知道了火烧云的颜色[根据学生的与鼓励增强回答板书:颜色、形状]学生的信心
(一)颜色
生:颜色多。[板书:多]。并训练学
师:有什么颜色?就这些颜色吗?你怎么体生有感情的会到的?朗读课文。
师:火烧云不但颜色多它还有另外一个特点,读读课文试试能不能体会出来?根据对颜色的
生:变化快。[板书:变、快]学习让学生自
师:这是一幅多么绚丽多彩的画面,自己试维的深刻性一试怎样读才能把这种美表达出来。(自由读和逻辑性。----指读----范读----体会读----齐读)
(二)形状
a.刚才我们通过读体会到火烧云的颜色多、变化快,那么它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呢?老师相信你们通过自己的读也能体会到。好,读吧。
师:谁来谈火烧云的形状有什么特点?怎样体会到的?
师:作者对火烧云形状的描写非常有趣,你喜欢哪种动物自己选择试着读读,把那种喜欢的感觉读出来。(指名读)
谁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小组或集体讨论解培养学生的决)自主意识和(机动课时)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读确实体会到火创新精神。
烧云的颜色、形状那么多,变化又那么快,这篇文章写得多么美啊,你们喜欢这篇文章吗?好,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我们跟随作者欣赏了火烧云美丽壮观的景色,就让我们把这美丽的云彩、美丽的语言,永远的记在心中吧!
火烧云
颜色多
变
形状快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2、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进行观察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课件、多媒体设备
同学们,你们欣赏过早晨或傍晚的云霞吗?这美丽的云霞就是火烧云[板书:火烧云]。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这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美丽景色吧!(出课件)
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听,读让学生听他有没有读错的地方。)整体感知
b.同学们都读得那么认真,下面请你们前后文内容培养四人交流一下,比一比,谁的收获多。(学自主学习的生交流,师巡视。)习惯。
c.谁能把自己的收获说给大家听?
(2)知道了火烧云的颜色[根据学生的与鼓励增强回答板书:颜色、形状]学生的信心
(一)颜色
颜色的这一部分读读。(指名读)解决问题,
学生看屏幕读)的综合能力
生:颜色多。[板书:多]。并训练学
师:有什么颜色?就这些颜色吗?你怎么体生有感情的会到的?朗读课文。
师:火烧云不但颜色多它还有另外一个特点,读读课文试试能不能体会出来?根据对颜色的
师:这是一幅多么绚丽多彩的画面,自己试维的深刻性一试怎样读才能把这种美表达出来。(自由读和逻辑性。
----指读----范读----体会读----齐读)
(二)形状
a.刚才我们通过读体会到火烧云的颜色多、变化快,那么它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呢?老师相信你们通过自己的读也能体会到。好,读吧。
师:谁来谈火烧云的形状有什么特点?怎样体
会到的?
师:作者对火烧云形状的描写非常有趣,你喜欢哪种动物自己选择试着读读,把那种喜欢的感觉读出来。(指名读)
谁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小组或集体讨论解培养学生的决)自主意识和(机动课时)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读确实体会到火创新精神。
烧云的颜色、形状那么多,变化又那么快,这篇文章写得多么美啊,你们喜欢这篇文章吗?好,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我们跟随作者欣赏了火烧云美丽壮观的景色,就让我们把这美丽的云彩、美丽的语言,永远的记在心中吧!
火烧云
颜色多
变
形状快
统编版火烧云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设计思想:
学习第一部分时,要想象霞光映照下人及动物的色彩,体会作者的心情,读出惊喜的语气。学习第二部分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出现课文描写的各种各样的颜色、形状及变化情况。此外,还应引导学生想想课文中没有写出的其它颜色和形状。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火烧云的多姿多彩、变化迅速的特点。朗读时才能通过语调、语速的变化表现出这一特点。第三部分应略处理,注意读出对火烧云景色的留恋之情。
媒体使用是让学生通过图片感受火烧云的特点(颜色多、变化快),启发学生仿写。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学会本课5个生字及9个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1、边读边想像火烧云变化的情境,体会作者的心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积累描写颜色的词语。从4—7自然段中选择两段背诵下来。
情感目标:体会火烧云现象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边读边想像,理解课文内容。课文第三至七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火烧云》一课。
1、火烧云是什么意思?它的同义词有哪些?(火烧云:日出或日落时天空中出现的彩色云霞。)朝霞、晚霞、彩霞。
2、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说一说。(“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3、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哪个词用得特别好,为什么?
4、师:一个“烧”字既突出了火烧云上来时天空的颜色,像火一样红;又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一样有气势,给人一种动态变化的感受。
5、那么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板书:出现—变化—消失)
二、新授课
(一)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思考:火烧云上来时,地面的景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指名回答,想象当时的情景。
3、他们的颜色为什么不同呢?(人、物原本的颜色不同)
小结:从这人和物颜色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火烧云很美,人们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火烧云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4、请你把人们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读出来。自由读。
师:火烧云不仅美,变化也极多。
(二)学习第二段
1、浏览课文,说一说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火烧云的变化。画出这一段的总起句。
2、指名回答(板书:颜色、形状)
3、读第四自然段,谈谈火烧云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体会到的?(板书:颜色——变化多、变化快)(7个表示颜色的词及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体会变化多、“一会儿”体会到变化快)
4、读出表示颜色的词,体会一下词的形式。(红彤彤:abb、半灰半百合:半…半…、葡萄灰:水果或蔬菜+其颜色。)
5、想象火烧云还有哪些颜色的变化?仿照书上词的表现形式说一说。用上“一会儿……”(蓝盈盈、黄橙橙、半红半黑、半粉半蓝、草绿、桔黄、)
6、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你的感受怎样?(那是多美的呀!)
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出火烧云颜色多呢?课文为什么没有用这个词?(表现不出变化多和快)
7、让我们通过读来表现这美丽的火烧云吧!
8、自由读,指名读,其他同学欣赏。
9、在作者眼里,火烧云的形状像什么?(马、狗、狮子)
(1)、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火烧云变化快?(过了两三秒钟)
(2)、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3)、让我们通过读把火烧云的形状变化多而快表现出来。自由读、指名读、评读。
(4)、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先写出现什么及其样子,再写变化的情况,最后写消失。)
(5)、自由读第六七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体会出火烧云的形状变化多而快?(忽然、三四秒、接着、一转眼)
(6)、这三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按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写,把变化的过程分成三步:先写出现什么及其样子,再写变化情况,最后写消失。
(7)、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试着背一背。
(8)、请同学们边看图边背诵有关段落。
(9)、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又多又快,谁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变化莫测、变化无常、变化多端、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10)、让我们欣赏一下看图片,想象火烧云的形状象什么?
(四)、学习第三段
1、读课文,理解“恍恍惚惚”什么意思?为什么“恍恍惚惚”呢?(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变化多、变化快,看得时间长了)
2、最后两句写出了什么?(火烧云是在迅速变化的过程中消失的,又表达了从们对火烧云的喜爱、留恋之情)
3、指导朗读。读出对火烧云的留恋之情。
(五)、小结: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火烧云的?你有什么感受?
(六)、作业:观察火烧云,仿照课文第五至七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略
《火烧云》教学反思
《火烧云》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文章,作者通过对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晚霞画卷,展现了大自然的瑰丽景象,让人读后有一种心旷神怡、意犹未尽的感觉,表达了作者看到火烧云的喜悦心情。课文主要分为两层:第一层,写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快,层次多;第二层,写火烧云的形状多,变化极多。第二层的结构非常明显,重点抓住“马”、“狗”、“狮子”三种的动物的形状来描写说明火烧云的形状多,变化极块。但作者的写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写“马”主要写马的忠实——“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待着有人骑到它背上”与马形状的动态变化;写“狗”主要写它的凶猛;写“狮子”主要写它的“镇静与威武”。
本文注意锤字炼句,有时一个字,就含不尽之意。比如“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一句,一个“烧”字,道出了火烧云的范围之大,气势之宏,色彩之艳。文中还用了很多叠音词,如‘笑盈盈”“红通通”“金灿灿”“偏偏”以及“跑着跑着”“恍恍惚惚”等,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而且形象地描绘出火烧云的色彩、形状变化及人物的情态。所以,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火烧云的红和“烧着”了整个天空后颜色之“变”:一会儿红通通,一会儿金灿灿,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白,一会儿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等,还有叫不出名的颜色;之后是写火烧云形状之“变”:一匹头南尾西跪着的马只两三秒钟便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却不见了。看的人正在找马的尾巴,马又变模糊了,来了一条大狗,后面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大狗小狗都不见了。又来了一头大狮子,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采取不同方式的读,加入图片让学生欣赏,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火烧云乃至自然景观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