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案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制定的详细教学计划,能够指导教师实施具体教学活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高中教案参考,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优秀19篇)篇一
(一)知识与能力。
1.电力方面的重大发明、汽车和飞机的发明等基础知识。
2.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
4.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的分析,使学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能搜集二次工业革命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概括、归纳,以加深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认识。
2.分析教材中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的资料,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一系列科学家、发明家贡献的介绍,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火车、轮船是在什么时期发明的?最初的火车、轮船是用什么做动力的?
2、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
3、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课件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世界第一架飞机图片爱迪生和电灯图片贝尔发明电话图片〉。
学生讨论后点拔: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一百多年后,世界再次经历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哪什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二)设疑与发现。
课件展示如下问题:
4、卡尔本茨是哪国人他有哪些重要成就。
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与讨论、达成共识。时间为15分钟。
问题较为简单,教师不宜多讲。
(三)问题探与究:
1、你家有哪些家用电器?它们有什么作用?如果没有电,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设计意图:
通过对此问题的讨论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力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它促成一大批新的工业部门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面貌。电力在生活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设计意图:
通过对此问题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能力。
3.请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谈谈工业革命给你带来的启示。
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优秀19篇)篇二
教师通过启发学生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著名论断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探究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差异性,掌握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师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的讲述,引导学生深刻体验科技改变生活和世界的过程,学习发明家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坚强的意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师通过启发学生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增强学生以自己的努力提升国家科技实力的历史责任感;从对世界市场的分析中,培养学生作为“世界人”应有的全局观念。
2.教学重点/难点。
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优秀19篇)篇三
1.知识与能力。
记住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知道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和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读图、阅读,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培养学生比较、判断推理能力和初步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进蒸汽机,美国人建造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等机器发明的学习,体会社会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需要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等观点。
通过学习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环境污染等问题,体会发展经济要与环境保护相一致,深刻理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性。
通过本课学习,启发学生认识:伟大的发明创造来源于亲身实验、刻苦专研、虚心学习、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与意义。
本课时是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讲述了珍妮纺纱机的发明、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良、使用蒸汽为动力的火车机车的发明制造等史实。本课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具有时代特点的工业革命的进程场景。
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重要一环,本课看似简单,其实内容非常重要,在世界历史中的作用之重更是不言而喻。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次革命。工业革命在世界历史中地位很重要,它不仅使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巨大飞跃,而且使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影响到一个时代,此后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发生如果追溯历史根源,都要归根到工业革命。
2.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教材内容由“珍妮机的故事”、“瓦特与蒸汽机”和“火车的诞生”三部分组成,看似杂乱无章,实则始终贯穿了工业革命发展历程这一主线。从珍妮机的发明带动了机器的发明创造,成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引发了对带动机器的动力探索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良,使得人们改变了传统的以来自然动力转化到了蒸汽动力,成为工业革命的标志。蒸汽机的使用领域快速扩展开来,从生产部门扩展到生活部门的广泛使用,交通领域诞生了蒸汽轮船和火车机车。
重点:瓦特与蒸汽机;工业革命的影响。
瓦特与蒸汽机是工业革命的标志,这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如何阐释“蒸汽机”能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呢?这是需要突破的地方。工业革命的影响,课本阐释的只有一段话,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这段话的理解却并不容易。尤其“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这段话非常重要,但是学生很难吃透,这也是一个教学设计的重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九年级学生已养成了一定的历史学习习惯,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较好的设计教学活动和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2.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
本课主要的学习方法是情景假设法和材料分析法。通过情景假设,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1851年的第一届世博会,引出对工业革命代表机器的分析,从而了解工业革命的进程。
材料取材广泛包括图片材料、音像材料和文字材料。学生通过分析图片资料得出有效信息,通过音像材料搜集有关的内容,通过文字材料总结归纳。学会从细节分析历史,从细节中体会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影响。
3.学生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本课在环节的设计上和材料的选材上充分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习过程具有层次性和独创性。教学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加深认识,提高其学习历史的兴趣。材料设计的难度层次学生更容易把握课程重点,更容易参与到课堂过程中。设问具有拓展性和启迪性,能够照顾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具有基础性的设问则能顾及全体水平的提高。
(四)教学策略。
1.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工业革命,如何设计出新出彩,为学生展现一个生动的工业革命过程,让学生明确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体会工业革命给英国、给世界甚至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思考了各种活动形式,搜集阅读了大量材料,从中选取有效的信息,加以修改整理排序,形成了一个基于课本,又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而且能够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设想。
从教学视频的选择到教学活动的设计,再到教学材料的选取,让学生仿若身临其境的参与了工业革命一般,学完这节课,基本能对本课的重难点有所理解和突破,实现教学目的。
2.教学方法。
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有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等方法。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有情景假设法、小组讨论法、自主探究学习法、材料分析法等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3.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本课使用多媒体教学,使用视频《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工业革命》一段,视频比较新颖,而且文艺水平高,可以迅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加深对工业革命的理解。在课程中,使用ppt课件,用生动的图片和形象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贯穿课堂,使整节课的节奏紧凑,学生很好的参与课程活动。最后,运用思维导图加以总结,改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法,可以实现对学习内容的一个总结和巩固。
4.板书设计。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好,老师先和大家分享我的回家故事,我家在陕西西安,考虑到经济实惠和安全便捷的因素,我每次都坐火车回家,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火车这种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吗?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自主学习。
1、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国家,行业及标志?
2、工业革命中的交通运输发明是什么。
3工业革命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自学检测。
提问学生完成知识表格。
发明者国家时间成果。
新课讲述。
填一填:回忆所学,填写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前的重大事件。
事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与工业革命关系。
教师总结:英国通过光荣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教学。
环节教学过程教学目的与效果联系实际,以身说法,增加真实性,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生:(回答)。
师:
新航路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师:找一找:根据材料,找出材料中还提到了哪些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条件?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17世纪,英国人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大定律,奠定了物理学基础,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生:……市场,……资本,……商业利润,说明英国具备了资本和市场基础。
生:……流动劳动力,说明具备了劳动力基础。
师:总结,为什么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是因为英国具备了政治基础、资本和市场基础(或者说经济基础)、思想基础、人力基础和理论基础。
生:专制主义、闭关自守、盲目自大、农业发展为主、重农抑商……。
师:同学们概括的非常好,我们整理一下。
师:这样的对比之下,我们得出,中国虽然处于康乾盛世,但是仍然不具备发生工业革命的条件。给出背景和奠定的基础,让学生复习旧知,写出英国工业革命前发生的重大事件。这样设计,其实是对原因的弱化处理,降低了学生写原因的难度。
再通过一段材料分析,给学生点出一些工业革命发生的比较重要但是书上没有提及的条件作为补充,方便学生透彻的了解工业革命的背景。
在阐述了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背景之后,我就想在同样的条件下,拿中国和英国对比在政治上、在经济上、在思想上、在对外上,各个方面,中国都走上了和英国不同的道路,与之一对比,学生就能明白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是因为中国不具备各种条件任务三:
剖析影响师:议一议:英国作家狄更斯这样评价工业革命:“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请你根据材料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师:五分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归纳工业革命的影响。
材料二:“以机器取代手工工具,以蒸汽机取代人力、兽力、水力、风力……把大量的机器和人力集中在厂房里,实现劳动分工的高度专业化,把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机器合理地组成机器系统,形成生产的流水线,科学计算每道工序需要的时间,合理安排劳动力。这样,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诞生了……”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
材料三: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业资本家大量增加并逐渐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到19世纪代,英国已有200万工厂工人和运输工人,无产阶级正式形成。掌握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为了获取利润,无情地剥削无产阶级,尤其是对童工和女工的残酷压榨,成为工厂初期的普遍现象。
生:生产力快速发展,出现了工厂和两大对立阶级……。
材料四:工业革命让我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变化。我的爷爷他们年轻的时候都不穿袜子,只有几套手工做的衣服,现在我有各种各样的袜子和衣服。以前他们住在农村,周围都是田地,每天都要干农活,可是现在我住在城市,周围都是工厂,我的父母每天要去工厂上班。以往一年才能去一次的亲戚家,现在坐火车直接就可以过去,非常方便。
材料五:日不落帝国。
“大洋洲是我们的牧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优秀19篇)篇四
1、教材地位:
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及其特点,掌握电气时代到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等方法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让学生感悟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启发学生认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正确性。
3、教学重点:
(1)重点: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产生出巨大的推动力迅速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2)难点:理解垄断组织的出现的必然性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学情和教法分析:
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历史知识的储备并不充分,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为探究式教法,包括:提问法、讨论法、材料引导法、多媒体演示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
那么这些教学方法这么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呢,那就来看我的教学过程。
1、导入:本课采用ppt图片展示的方法,给学生出示第一辆汽车、电灯、电话等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并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
2、新课:
(1)第一子目:人类迈入“电气时代”。可以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发生的背景、进程和产生的影响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感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并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也从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三个方面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2)第二子目“垄断组织的出现”。采用探究法,先向学生解释“垄断”的概念,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认识垄断组织出现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学生讨论“工厂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异同,引导学生认识垄断组织的历史作用。
(3)第三子目:世界市场的发展。采用讨论法和问题探究法: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有何新发展?为什么?让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工业与交通通讯手段的发展,使世界怎样从分散、孤立状态连成一体的。3、总结巩固提高:通过板书结构引导学生一起来总结本堂课的学习的总结,并布置课后复习和课前预习的巩固和提高作业。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
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优秀19篇)篇五
列举电力广泛使用的史实,知道电力的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知道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活动,了解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记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成果,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初步认识人类迈进电气时代的原因。
分析科学技术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和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课前收集、课堂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将科技成就制成图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认识到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新的科技发明带来的利与弊,认识到发展经济要处理好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通过讲学习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一系列科学家、发明家科学贡献的介绍,尤其是分析爱迪生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及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型。
新课。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预习课文,通过上网等方式查阅资料,分电力、电讯技术、交通运输三组收集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科技成就。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谈话法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充满创造力的世界,看人类灵魂的智慧之光是如何点亮了我们的生活,如何让我们在广袤的大地上潇洒地行走,在湛蓝的天空自由地飞翔!让我们进入本学习主题的第二课——第二次工业革命。(幻灯展示标题)。
让我们先来看一段影片,结合大家预习的内容,你认为你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什么?(播放剪辑视频《寻秦记》中引发雷电一段)。
(从学生喜欢的电视剧导入,结合得很有趣,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对了,似乎我们在影片中看到了电的开发应用,可这与事实相符吗?
二、学习新课。
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概况)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迅速席卷世界。资本主义实现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人类进入工业文明的新时代——蒸汽时代。
师:(继续引导)在工业革命的促进和推动下,科学技术飞速的发展,新技术、新发明、新理论层出不穷。那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会对工业革命有何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112页正文第一段与阅读部分内容思考这一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这一问题,完成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原因的理解,并且完成对辅栏“科学技术发展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关系”的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
师:(幻灯片展示:科学技术与工业革命相互关系结构图)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应用于工业部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而不断提高的生产力要求技术革新,既而引发了新的工业革命。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为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如果学生的回答提到其它方面原因,如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最终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劳动力的增加,工人素质的提高等方面的内容,老师应当积极肯定。)。
师: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加迅猛之势迅速席卷全球,取得了众多重大的成就。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科学家们刻苦钻研的精神和这些伟大成就带来的重大好处。我们是以三大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别下去收集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科技成就的,现在让我们进入“我行我show!”时间,请各组代表上台展示相关成果。
1.电力的应用。
师:(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完整,老师加以补充;如果回答超出教材范围,老师应积极肯定。老师幻灯片展示:理论基础: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电力应用: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车、电钻等。电磁感应现象在初二物理中已经学习,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史海拾贝”的基础上回忆,加强学科间的纵向联系。)先进的电磁学理念被发现后,很快应用于生产实践,带来了社会生产领域的一系列变化,发电机、电动机应运而生。(学生再次体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力是一种优良而造价低廉的新能源,比蒸汽动力更加强劲,而且环保,因此在生产生活中迅速得到广泛应用,电动机逐渐取代蒸汽机,这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表现。电力的广泛应用,还促成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如化学工业、钢铁工业,这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的面貌,由此,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2.电讯技术的兴起。
师:电力的广泛使用,为信息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要求进一步加强联系,电讯事业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我们先来看一段影片的展示。(播放剪辑视频)。
这一段电影片段为我们展示了二十到二十一世纪电讯技术的发展情况,我们却不知道电讯技术是如何兴起的,掌声有请第二组的代表来为我们揭晓答案吧!
[负责收集电讯技术的一组同学收集成果展示]。
师:(肯定学生表现,幻灯片展示:电讯技术:电话—贝尔、无线电报—马可尼。同时出示贝尔试通电话、无线电穿越大西洋实验的图片)电话和无线电报的发明是近代电讯技术的重大成就。(如果学生展示太简单,教师可补充:1880年,美国已有4.8万门电话机在使用。发展到今天,不仅有有线电话,还有无线电话,如移动电话、视屏电话等。近代电讯事业的发展,为快速传递和交流信息提供了方便。从此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了。时至今日,已进入信息时代。
师:大家还记得中国近代通讯技术的发展情况吗?(引导学生回忆八年级上期“近代社会生活”一课的知识,加强中外历史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中外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中国自行架设的第一条电报线于19世纪70年代出现在香港到上海之间,1877年在上海租界内首先使用了电话。
3.汽车和飞机的发明。
师: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这一时期,还有一种新能源----石油,被人们广泛使用起来,这与内燃机的创制是分不开的。内燃机的发明,引发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革。我很期待第三学习小组的代表在展示的过程中能为我们解决这几个问题:
1、动力机的变革情况?
2、内燃机与蒸汽机相比的优点?
3、交通工具的变革?
[负责收集交通运输的一组同学收集成果展示]。
师:(肯定学生表现,引导学生回忆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气机的改良和火车、轮船的发明,体会“汽轮时代”与“铁路时代”的交通状况,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幻灯片展示:动力机变革:内燃机(柴油机)—狄塞尔)内燃机的创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动力机技术上的一个重大成就。
[学生比较内燃机与蒸汽机的优劣,认识到内燃机取代蒸汽机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师:(总结学生讨论意见指出)过去的蒸汽机烟尘很重,污染环境,发出惊天动地的响声,因为要携带充足的煤和水,非常笨重,操纵不灵,还经常出事故,现在被干净、能量大,携带方便的内燃机淘汰是必然的。尤其是柴油机非常适用于重型运输工具,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化。
(幻灯片展示:交通工具变革:汽车—卡尔·本茨、亨利·福特,飞机—莱特兄弟。并展示“坐在汽车上的福特”,三轮、四轮、现代汽车的对比图片,“在飞机上操作的威尔伯·莱特”的图片)汽车的发明让许多国家都开始建立汽车工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的汽车产量猛增到每年50万辆以上。中国直到20世纪初才在香港、天津等大城市出现电车和汽车。一战时,飞机作为新的交通运输工具大量投入战斗。中国人自己的飞机是由冯如发明的。(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小字部分,了解人类研制飞行器的过程。)。
师:通过同学们的辛苦收集,我们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科技成就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刚才是代表动口,接下来是大家动手!(巩固所学知识,突出重点)。
[自己动手:学生设计第二工业革命期间的科技成就图表]要求:1、所设计的表格形式不拘,可以把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重要成就及相关要素都能填进自己设计的表格。2、思路清晰,突出创意,动作迅速,当堂展示。
(老师注意对学生进行指导,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动手解决问题。优秀的设计作品投影展示,作者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
师:大家的创意的确让老师获益菲浅,表格内容课后完成。(小结学生表现,幻灯片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表,全班共同完成填空项目。)。
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优秀19篇)篇六
通过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等的出现,初步理解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学生知道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理解工业革命最先从英国开始,后扩展到欧洲、北美的基本线索。
通过引导学生读图、阅读,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培养学生比较、判断推理能力和初步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方面。
通过本课学习,启发学生认识:伟大的发明创造来源于亲身实验、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毅力教育,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得国力增强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材分析。
本课为教材第七单元第20课,共有三个子目,分别是“纺织技术的革新”“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火车和铁路”;这三个子目内在关系将工业革命的背景、经过及影响串联在一起。在这一系列环节中,“珍妮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但这时期机器动力主要是使用人力、风力、畜力、水力,这使得机器的工作效力受到限制,瓦特改良蒸汽机后,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应运而生,随之交通运输等部门使用蒸汽动力后,生产效率获得飞速发展。因此说,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们从手工操作时代过渡到“蒸汽时代”。
课堂时间有限,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上的基础情况,教学内容可能难以面面俱到,而是更需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课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基础上,需要将历史的整体性展现给学生,前后知识的串联,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以及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情分析。
经过七、八年级的历史学习,九年级教学要求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趋势,感悟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和发展的不均衡性;从能力上来说,要能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初步的比较、概括和综合,能够初步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分析、论证,培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学对象是初三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学科素养,对学科知识、学习方法都有一定的了解;虽处在学业压力较重的学段,但是经过两年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以及师生关系的默契培养,学生依然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对历史课堂期待无限,愿意分享和表达自身观点。教师在充分展示学科魅力的同时,依旧要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见微知著培养其分析性思维、实用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6月版。
(3)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3月第2版。
(4)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月版。
(5)张卫良:《现代工业的起源》光明日报出版社4月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法国时,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大家知道这场变革吗?先来观看一段视频,看看大家能否从中找到答案。
很多同学说,答案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老师先不作解释,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这是1866年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眼中的世界:他在亚洲看到了香料、茶叶、黄金;他在美洲看到了咖啡、林木、黄金等;而他在欧洲,尤其是大不列颠岛上看到了棉布、铁器。
为什么在英国棉布、铁器会如此多?
李新宽在《近代早期英国消费社会的初兴》中讲道:“一位瑞典访客对英国人的假发印象尤深:“所有干活的家伙每天都头戴着假发度过一天的劳作……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喜欢或看不上自己的头发呢,回答是没什么,只不过是一种习惯或时尚。”
“到17世纪晚期,伦敦中等阶层在任何时候都至少拥有3套套装,以便定时更换,还配有成套的带扣、钮扣、帽子、假发、丝带、花边和其他饰品。”
你发现了什么?
是的,英国人对棉布的消费量很高。这是“约1721-1760年英国平均每年原棉的消费量”逐年递增。不光如此,张卫良在《现代工业的起源》中描述道:“(18世纪50年代)兰开夏郡棉纺织品出口美洲、西印度地区和非洲的贸易非常繁荣。”
第一章《喷薄欲出的时代——无法满足的市场》。
假设我们现在穿越到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老师成为一名棉纺织品手工工场主,大家都是我的得力干将,我现在需要把工场变为工厂。请你们为我指出我在英国的优势。
有同学可能不知道“工场”与“工厂”的区别。老师来做个简单解释:工厂:是通用词,可以指各种工业生产场所事单位。工场:是专用词,常用于手工业者集合在一起生产的场所。手工工场是工业革命之前的,类似于作坊形式,已有初步的生产分工。工厂生产就是规模化,有流水线,产量大大提高。还有后者是组织化纪律化的。
开设工厂,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大家谈得很好,总结一下,劳动力,市场,技术,资金,这四样是基本要素。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在英国能够开设工厂,如何才能具备这四样条件呢?
在英国能够开设工厂,一定得是这个时代赋予的。这个时代,大家知道是什么时代吗?
是的,资本主义时代,1688年,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英国跨入了资本主义时代,这也成为英国能够进行工业革命的前提。
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地主使用暴力大规模侵占农民土地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原料、劳动力、国内市场、资本等条件。
从16世纪开始,英国积极进行殖民扩张,海外市场扩大,有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有一个英国的手工工场主声称:以后我生产的呢绒恐怕供不应求了。
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原料、资本、国外市场等条件。
此外,英国高度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做好技术积累。
就这样“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了解了英国工业开展的背景后,我们来趁热打铁巩固一下。
促使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直接动因是。
a.新航路的成功开辟。
b.海外市场对商品的强烈需求。
c.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d.圈地运动促进了英国国内市场的扩大。
答案:b。
工业革命开展的怎么样呢?让我们走进。
第二章:《高歌猛进的时代——工业化的浪潮》。
你知道成衣的大致过程吗?
纺——织——裁剪——缝制。
约翰?凯伊在1733年发明了飞梭。他在机梭底下装上轮子,织工只要拉动牵引梭子的细绳,就能使机梭飞快地穿过织机下方的木板,把棉线从这头带到那头。
有需求就有市场,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大提高了纺纱的速度。
而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其实也是偶然的,是哈格里夫斯“一脚踢出来”的。他不小心将纺车踢倒,受翻倒的纺车的启发,将平卧的纱锭改为竖立,设计并制造出有八纱锭的机器(即多轴纺纱机)。一个熟练的珍妮机操作者与8个妇女用旧式纺车纺出的纱线同样多且速度还快。所以我们平时要多观察、勤思考,做个有心人;但是偶然的发明也是必然的结合,如果没有平时知识、经验的积累,当上天将苹果砸到你的脑袋时,你也毫无准备,而是抱怨一番将它吃掉。
而珍妮机的发明也成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大家想想看如果当时珍妮机发明出现在中国,情况会怎样?
如果当时珍妮机出现在中国有两种可能即:
一、可能是昙花一现。
二、可能成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而被欧洲人利用。
反正绝对不会像当时英国一样引起工业革命。原因是当时中国还处在封建专制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不能为新事物提供适宜的条件。
珍妮机的发明引发了棉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
17,纽可门制造了第一台成功运作的蒸汽机,而瓦特将它进一步改造,蒸汽机的发明及改造成为工业革命中最显著的成果。
瓦特用26年完成改良蒸汽机,这期间付出了多少心血是常人无法体会的,但是我们要知道每一项成果的背后总是用智慧用汗水浇灌的。
人类从飞梭走向手摇纺纱机,再从水力纺纱机走向骡机,随后有了水力织布机以及蒸汽机。大家会发现动力在一步步改变,一步步解放人力,一步步提高效率。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课堂巩固:
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开始的部门是()。
a.毛纺织业。
b.棉纺织业。
c.丝织业。
d.机器制造业。
答案:b。
这是“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棉纺织厂”动力机、纺织机连同工人集中在一起,搬进阴沉沉的大房子里。这种大房子,英国人称为“制造厂”,美国人称为“工厂”。
就这样英国就从“工场”走向了“工厂”,英国的工厂制度正式建立。
英国人在1851年召开了万国工业博览会来彰显其工业革命的成果,这场博览会被称之为“工业革命的盛宴”,其所在的水晶宫的制成消耗了40万公斤的玻璃。
博览会上展出了很多工业革命的产物,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的无限想象力。
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发出了外交邀请函,有10个国家也参加了,猜猜看中国有没有参加?
这是《女王在开幕式上接见各国使臣》油画,大家来仔细观察一下,有没有你熟悉的身影?
其实清政府没有答应参加,自然也不会有什么使者。广东商人徐荣村携带丝线以个人身份参加。《维多利亚女王自传》:“就在那个时候,一个中国佬穿民族服装走进场地中央,慢慢地向女王行礼,无疑女王很受感动,认为他是一位重要的中国官员。”
接下来,我们看看英国的工业革命带来什么影响。
第三章:《激流勇进的时代——变革世界的引擎》。
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完成,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它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在当时就是一个英国工业国家就可以对抗整个世界。
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惊人的发展。以英国为例,从1770年到1840年,每个工人的生产率平均提高20倍,……英国原棉消耗量从18的5200万磅,到1840年的45590万磅。生铁产量17为25000吨,1840年增至139640吨。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讲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来看一组数据: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占全国的52%,1890年占90%,英国城市化规模以空前速度发展。
这说明了什么?
城市化加速。
工业革命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农业社会,人们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和黑夜作息的分界,日出和日落是时间的尺度。
工业化以后,劳动者不再按照自然界的昼夜交替或人体的生物钟作息,而是完全服从于资本的需要和机器的要求。日出日落失去意义,钟表应运而生,人们的时间观念一下强了起来。田园诗般的悠闲生活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快节奏的紧张生活。
(工业化以后)这种生活方式有很多新的特点,总的趋势是人们追求生活的方便和舒适,无论是衣、食、住方面还是在娱乐方式方面,文明程度都有很大提高。(18世纪英国咖啡馆)。
工业革命催生出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无产阶级)。
在工业革命中虽然按人口平均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可是富人的收益要明显地大于穷人。……拿手织机织工来说,他们在拿破仑战争的早期年代里(工业革命刚开始时)境况不错,可是后来无论是他们的工资还是就业机会都急剧恶化。
——a·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贫富分化加剧了。
19世纪中叶伦敦一家报纸报称:“泰晤士河在工业革命前水清鱼多,是水禽栖息和豪门宴饮的理想场所,是英国人的生命之河。但在工业革命之后,该河的水质迅速恶化,病菌孽生,鱼类几乎绝迹。河水的污染还使伦敦奇臭难耐。”
可见,工业革命的发展初期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我们该如何评价工业革命呢?
由于不少工业城市没有充分的征税权和立法权。就难以解决都市化初期的问题,如提供警察治安、饮水和下水道,以及垃圾处理等等。
那些聚集在新城市的工厂附近的青年人经常居住在那些不像样的,看起来好像是一排排的鸽子笼的小屋里(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人住宅),没有空地可作庭院、草坪或植树,也没有适当的卫生设备或通风设备。
一些城市,如格拉斯哥有成片的棚户区,每个区都群集着上千衣衫褴褛的儿童。工业城市的死亡率比农村更糟糕。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象家庭生活会是什么情景。
——摘自帕尔默等著《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尼尔?弗格森著《文明》等。
有弊也有利。
18,英国人史蒂芬孙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史蒂芬孙的火车头拖着一长列客车和货车前进,时速达25公里。
18美国人富尔敦制造了第一艘汽船。以蒸汽机推动船两侧的明轮,称为“轮船”。并在哈得逊河试航成功。
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用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飞跃。
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于英国,到19世纪中期,法、德、美等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它既是生产技术的一次革命,也是生产关系的一场革命。它为世界市场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技术基础。
本质特征: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延伸思考:
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呢?
1.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扩大海外市场和。
原料产地,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
3.激发国人探求新知,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板书设计:
第一章:《喷薄欲出的时代——无法满足的市场》——工业革命背景。
第二章:《高歌猛进的时代——工业化的浪潮》——工业革命过程。
第三章:《激流勇进的时代——变革世界的引擎》——工业革命影响。
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优秀19篇)篇七
1.电力方面的重大发明、汽车和飞机的发明等基础知识。
2.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
4.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的分析,使学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信息的多种功能搜集二次工业革命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概括、归纳,以加深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一系列科学家、发明家贡献的介绍,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视频图片导入新课。
1、火车、轮船是在什么时期发明的?最初的火车、轮船是用什么做动力的?
2、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
3、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后点拔: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一百多年后,世界再次经历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
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优秀19篇)篇八
课题第一次工业革命设计者甘俊强单位历史12班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了解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课包括“从珍妮机到蒸汽机、从工场到工厂和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三个子目,从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手段和生产形式的演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形式的变化三个方面阐释了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作用。
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拓展”下启“第二次工业革命”,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开展了贸易竞争和殖民争夺,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条件,而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又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生奠定基础,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学情分析知识结构上: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工业革命,对其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且生活中接触到工业革命的产品,相对熟悉。但对于工业革命对当时的影响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分析其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2分钟)展示火车机车的图片。
提问学生“大家知道第一辆火车发生在什么时候?”
提问“大家知道工业革命的含义吗?
相信大家经过本课的学习能够理解其含义。1、观看图片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3、学生给出关于“工业革命”含义的答案,但都不太准确。
通过视觉和设置文题的方式,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和兴趣的目的。新课学习。
(30分钟)(一)走进工业革命——从珍妮机到蒸汽机。
(10分钟)情景一、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引导学生分析相关史料(详见附件1),分析“为什么工业革命会最先在英国发生?”]。
指导学生完成表格(详见附件2),对工业革命的背景和条件进行小结。
情景二、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
1、引导学生相关图片史料(详见附件3)从“工业革命首先是从哪个领域开始的?
工业革命在这个领域发展的情况如何?”这两个问题来分析工业革命发展的历程。
2、提出相关疑问。
3、完成相关表格。
1、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0分钟)情景三、
工业革命的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相关史料(详见附件5)理解工业革命的意义及其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推动作用。
情景四、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对相关问题提出疑问1、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优秀19篇)篇九
2-3-4列举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描述工业革命给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本课要点:交通技术的进步,爱迪生与电的利用,工厂制。
2-4-3应用典型事例,说明教育、科技、文化在文明传承中的显著作用和重要意义。
本课要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科技发明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了解19世纪之所以被称为“科学世纪”的原因,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特点的比较,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道工厂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发展,了解其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难点:对比两次工业革命,认识科技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启发提问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上课的一开始,老师先来考考大家,你知道电在生活生产中有哪些用途吗?看看谁是2班最强大脑,想得最多。
学生:灯、电脑、手机,上网,医院、工厂……。
没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人类进入的电气时代。今天我们就一起追溯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段历史,一起来探究为什么会发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哪些成就和影响。
【新课讲授】。
这次工业革命为什么被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略停顿)至少说明它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而且成就水平高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温故而知新,利用学过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知识,通过对比的方法,来更高层面上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让你的学习变得灵动而自主起来。
1.西欧各国重视科技。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海外殖民市场拓展,资本原始积累等18世纪时代背景下首先发生在英国,后扩展到发得美等国家。那么历史的车轮来到了19世纪,又是怎样的时代背景催生了更高更快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出示:
资料1拿破仑将“为了祖国的科学和荣誉”的军旗授予巴黎理工学校。当反法联军兵临城下时,法国兵员短缺。有人提议调理工学院的学生参加战斗,拿破仑说:“我不愿为了取金蛋而杀掉我的老母鸡!”这话今天还刻在该校的梯形大教师的天花板上。
资料21872年以后,(英国)政府对凡能开设3年自然科学课程的中等学校给予特别补助,以鼓励培养科技人才。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321页。)。
理工学校、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说明法国和英国共同重视什么?(科技,科技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2.科学家群体积极研究。
学生:宽敞明亮,实验仪器精良。条件良好。
追问:你觉得他们的待遇收入会如何?他们科研的经费从何而来?
学生:收入稳定,国家政府提供和大力支持。
西欧各国重视科技,那么什么地方最容易产生科技呢?出示:大学图片。
出示:15世纪巴黎大学的课程设置(神学、医学、法科、文科)、19世纪巴黎大学的新增的课程设置(化学、物理、电机、机械)。
提问:15、19世纪巴黎大学的课程设置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理科的增加)(重视科技)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科学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在德国还出现了专门培养理工人才的大学,如柏林工业大学。
大学里理工课程的设置形成大学里良好的科研氛围,因此,大学成为科学研究的重镇,以大学为中心,形成了专门的科学家群体。
3.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总结:因此,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从中我们发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受什么因素的的影响最大?(科学的世纪里什么扮演主要角色?)。
学生:科技。
学生:自学,完成表格。
发明发电机?电动机?电灯泡?内燃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电力的广泛应用、交通领域的革命、电讯事业的发展。
学生:电力的广泛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提问:除此之外从时间来看,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这些发明成就都集中在19世纪后半期,开始与19世纪70年代。
p: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
提问:英国最先在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那在什么时间最先完成工业革命?
学生:1840年。
追问:由此你看出两次工业革命间隔多久?英国是最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其他欧美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会更晚。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这使得两次工业革命在有些国家可能出现怎样的情况?比如咱们亚洲的日本就是这样。
提问:从发明者的国别来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集中在美国和德国。
而你一次工业革命的突出成就蒸汽机、机车等是有英国人发明的。这也说明德国和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超过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改变国际间各国力量的对比形式。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把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做了对比,那下面我们就通过一张表格,全面的去对比这两次革命。
发明成果。
和发明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优秀19篇)篇十
【课标要求】:了解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教材简析】: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大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本课介绍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进程,阐述了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第一目“从珍妮机到蒸汽机”,介绍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棉纺织工业领域里首先出现的技术发明和革新创造、蒸汽机的广泛运用及其影响;第二目“从工场到工厂”,介绍了工业革命对英国产生的直接影响;第三目“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简单地介绍了工业革命从英国拓展至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概况,重点介绍了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推动作用。
必修一、二相关联系:必修一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准备了条件。
(2)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导致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使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了土壤。
(3)无产阶级的革命是资本主义在早期发展中的产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进程。理解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工业革命各项成就间的关系。
2.识记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及其影响。理解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说明工业革命怎样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作用的分析,培养同学阅读教材的能力、知识重组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机相互作用以及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感悟工业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感悟工业文明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感悟工业文明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詹姆斯?瓦特是英国著名的发明家,是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对当时已出现的蒸汽机原始雏形作了一系列的重大改进,发明了单缸单动式和单缸双动式蒸汽机,提高了蒸汽机的热效率和运行可靠性,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蒸汽机发明使人们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却有无究无尽的动力,人类历史跨入了“蒸汽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瓦特解放了人类的双手,瓦特的发明带来了真正的工业革命。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把功率的单位定为“瓦特”。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它是社会生产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的飞跃,即发明、使用机器并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的过程。而这一过程首先出现在英国。
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优秀19篇)篇十一
了解维也纳会议的主要内容,评价维也纳体系;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维也纳体系下的矛盾;1848年欧洲革命的原因、进程和影响。
通过对维也纳体系建立、破坏、瓦解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维也纳体系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是历史的反动和倒退;19世纪二、三十年代改革和革命中资产阶级发挥重要作用,沉重打击封建势力;1848年欧洲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前期是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大决战时期,最终资本主义在斗争中占据上风,这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源,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巩固了资产阶级专政,使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但与此同时,欧洲的封建势力仍然非常强大,并在19世纪前期居于主导地位。继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欧洲革命运动处于低潮,拿破仑帝国被镇压,欧洲恢复“正统秩序”,建立起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维也纳体系”,这一时期欧洲政治上表现为逆流横行。但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生产力的发展,这股逆流很快被遏制,欧洲爆发了19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和1848年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和历史车轮的前进。
教学总体建议。
阅读课以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究为主,可以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根据阅读提纲进行阅读分析,再分组研究,最后得出结论。教师从中要起到引导作用。
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可以先点明教材三个目录的内在联系(也可放在后面总结处):第一目:维也纳会议(维也纳体系确立);第二目:维也纳体系下的矛盾冲突(维也纳体系受到冲击);第三目:1848年欧洲革命(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关于导入的教学建议。
可由复习旧知识入手,回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消亡的内容,说明在此之后,欧洲大国重划欧洲政治版图。另外可以直接点题:题目是“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本节课讲述的是关于19世纪前期欧洲的情况,1848年革命是其中重要内容。让学生对比19世纪前期欧洲经济和政治状况,得出结论:19世纪前期的欧洲总体仍是封建势力占上风,因此,在拿破仑帝国失败后,出现了封建势力的复辟。
重点分析。
维也纳会议和1848年欧洲革命是本课重点。19世纪前期的欧洲是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大决战时期,一开始封建势力占上风,制定反动的维也纳体系,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工业革命后壮大了的资产阶级凭借经济实力展开和封建势力的决战,经过反复斗争,1848年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资产阶级最终在斗争中取胜。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维也纳会议和1848年欧洲革命是两件标志性的事件,正代表着当时欧洲的主要矛盾,突破这两个重点,就明白19世纪前期整个欧洲政治经济情况。
难点分析。
对维也纳体系的.评价是本课难点。学生对“维也纳体系是一种历史的反动”这一提法容易接受,但对维也纳体系“促进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这一结论不易理解。解决了这一点,可以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分析维也纳会议。教师先给出阅读提纲,让学生扫清知识上的障碍并对维也纳体系进行评价。关于维也纳体系的评价,指导学生评价历史进步和反动的标准:第一,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是否推动人类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进步;第三,评价历史事件要置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背景中。由学生分组讨论完成。
教学设计方案1。
第二节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
重点:维也纳会议、1848年欧洲革命。
难点:学生自我阅读及分析问题、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以及理清各种矛盾、把握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学生回忆:工业革命的影响;19世纪前期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
一、维也纳体系。
在学生分析维也纳体系反动本质前,教师应指出评价历史进步和反动的标准是:第一,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是否推动人类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进步;第三,评价历史事件要置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背景中。引导学生根据此标准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二、19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和改革。
三、1848年革命。
学生阅读“1848年欧洲革命”一目,分析革命的原因、进程。教师强调以下几点:揭开1848年欧洲革命序幕的是意大利;法国的二月革命推翻腐朽的七月王朝,把1848年革命推向高潮;匈牙利起义是1848年欧洲革命中影响最大的民族解放运动。
学生回答:1848年革命仅经历一年多即失败了,一方面由于封建君主的反扑、资产阶级的妥协;一方面由于无产阶级不成熟,虽已登上政治舞台,但没有政党斗争经验,政治上、组织上都很软弱;说明虽然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发展,还未成熟到完全废除封建生产方式的程度。这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资产阶级在这场革命中明显占有优势,革命的失败指资产阶级完全掌握政权、民族独立的革命任务没有最终完成,但革命削弱俄、普、奥等国的封建统治力量,重创了反动势力的堡垒――俄国,加剧大国之间的矛盾,欧洲大国再也不可能联合起来镇压革命了,欧洲政治版图再次变动,维也纳会议确立的反动统治秩序破产。
教学设计思想:
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得出结论。了解维也纳体系确立、受到冲击、瓦解的过程,并深刻认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性作用。
板书设计:
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优秀19篇)篇十二
(1)识记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和时间;。
(3)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和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4)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了业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材料创设情境,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加深对工业革命产生条件的影响。
(2)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影响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3)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知识整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历史知识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本课主要运用三种学习方法:情景学习法、历史比较法和合作探究学习法。运用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创建多样性。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第一次工业文明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和影响。
2.教学难点: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特别是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重要影响。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851年5月1日,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的水晶宫开幕。这一天,水晶宫内挂满万国彩旗,参观者摩肩接踵,各种工艺品、艺术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在博览会上,参观者惊奇地观看着来自各个国家的发明、珍奇和产品,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各种机器发明,他们目瞪口呆地看着各种正在工作的机器,有开槽机、钻孔机、拉线机、纺纱机、造币机、抽水机等等,这些不同的机器又通过特别建造的锅炉房产生的蒸汽一起驱动,让人们领悟到了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变化。
自主预习。
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
(1)前提:18世纪时,随着__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
(2)市场:越来越多的殖民地提供了广阔的___________。
(3)劳动力:圈地运动迫使很多农民离开土地,去工场做工。
(4)资金:殖民扩张和掠夺以及广阔的殖民地为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5)技术:________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2.工业革命的进程。
(1)在新兴的棉纺织业,生产技术首先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
(2)开始标志: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________”。
(3)其他领域:在冶金、采煤等其他生产领域也纷纷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
二、从工场到工厂。
1.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________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2.经济结构的变化。
(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________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工厂逐渐集中,形成了许多________,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3.社会关系的变化。
(1)阶级关系:工业资产阶级和________________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2)欧美国家的变革: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4.经济思想:资产阶级希望摆脱封建束缚,要求________、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主义兴起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
巧思妙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四个一”:一个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一次动力革命:蒸汽动力的使用;一个完成标志:机器制造业诞生;一个新时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背景。
(1)工业革命的扩展:________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不久,法国和美国等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2)世界贸易扩大:机器大工业生产需要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市场,资产阶级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
(3)交通运输快捷:___________和轮船的出现,使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2.时间: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________________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课堂探究。
【探究问题】工业革命的影响。
【探究素材】。
材料一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惊人的发展。英国从1770年到1840年,每个工人的日生产率平均提高20倍。……生铁产量17为25000吨,1840年增至139640吨。1854~1856年间英国制成品占领1/2的世界市场,工业品占领1/3的世界市场,其中,棉布占世界的1/2以上。
材料二……在统治者的支持下,星期日学校到处设立。1785年成立星期日学校协会。19世纪中期,英国此类学校的学生达250万人。
工业革命发生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却越来越贫困。这种贫富差距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尖锐,并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顺应历史潮流,创立马克思主义。
材料三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粮田;芝加哥和敖得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林木生产者;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放牧着我们的羊群;在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大草原放牧着我们的牛群;秘鲁送给我们白银,黄金则从南美和澳大利亚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替我们种植茶叶,在东西印度扩大了我们的咖啡园、甘蔗和香料园;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各国是我们的菜园。我们的棉田,长期以来都是分布在美国南方,而现在差不多扩展到地球上各个热带地区去了。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
材料四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人们一直在以矿物燃料的形式(煤、石油、天然气)把各种形态的碳从地下开采出来,经过燃烧使之转化为热量、h2o(水蒸气)、co2、少量的so2、ch4和其他气体,并释放出来,使全球空气中co2的体积比节节上升。
【探究思路】材料一中“社会生产力”“英国制成品占领1/2的世界市场,工业品占领1/3的世界市场”得出结论(1);材料二中“星期日学校”“创立马克思主义”得出结论(2)(3);材料三中“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粮田……印度人和中国人替我们种植茶叶……”得出结论(4),材料四中“co2的体积比节节上升”得出结论(5)。
【探究结论】。
(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到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
(2)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4)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5)环境污染问题,人与自然的矛盾开始日益突出。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开展的最直接的条件是(。
)
a.英国的社会稳定。
b.人口、资本的自由流动。
c.经济的稳步发展。
d.海外市场的扩大。
解析:海外市场的扩大导致国内工场手工业生产的产品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从而推动技术革新,直接引发了工业革命。
答案:d。
)
a.雇佣关系取代师徒关系。
b.手工工场取代手工作坊。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d.生产高速发展取代缓慢增长。
解析:工业革命首先是生产技术的革命,机器生产就是典型的新技术的使用。
答案:c。
)
a.珍妮纺纱机。
b.改良蒸汽机。
c.火车d.汽轮。
解析:由材料中“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可判断,“它”应是动力的革命——改良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答案:b。
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优秀19篇)篇十三
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答案: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暴露出来,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经济危机频频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壮大起来,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向政治斗争转化,不再作为资产阶级的附庸。三大工人运动为科学理论的诞生奠定阶级基础。同时,工人运动开展需要科学的理论的指导,马、恩在广泛吸收人类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其中,唯物史观揭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必然产物;而剩余价值学说,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找到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创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科学社会主义不但符合当时的客观情况,而且经历史验证,是完全正确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8页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共产党宣言》的有关内容。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规律;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作用;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二、第一国际。
学生阅读78页第四自然段,分析第一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
阅读79页关于《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的材料,概括第一国际的主要活动:
主要活动:声援支持各国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其顶点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帮助各国工人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独立政党,如1869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
第一国际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无产阶级由分散斗争走向国际联合。斗争目的由要求政治民主发展到要求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目的更明确,群众影响进一步扩大。
三、巴黎公社。
学生阅读79页第二自然段,分析巴黎公社成立的根源及特殊原因,指出巴黎公社出现的基础是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有必然性,同时也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有偶然性。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成立、巴黎公社之间的内在关系。
学生概括政权建设和社会经济两方面的措施,并分析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及局限性:
巴黎公社是暴力革命的产物,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后,建立了新兴国家政权;公社的选举公社委员会,兼管立法和行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公社的实施措施,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是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说明了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但同时,巴黎公社有突发性的特点,未对所有制做出明确规定,不完全等于社会主义运动。
巴黎公社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也是实现无产阶级民主的大胆试验。公社的原则也是最宝贵的经验,最主要的一点是,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并用无产阶级专政取而代之。
教学设计思想。
运用启发式的问题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前进,存在着旺盛的生命力。
板书设计:
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优秀19篇)篇十四
18世纪下半期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是近代以来的第一次世界性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为标志,从此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世界性技术革命以电力的广泛运用为标志,从此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两个概念准确而形象地概括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性技术革命的中心内容、突出特点和巨大影响,对于人们理解和记忆这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很有帮助,因而为我国历史教学界(包括历史教材)所普遍采用。从带头学科看,第一次世界性技术革命是热力,第二次是电磁学。从内容看,第一、二次世界性技术革命是以动力革命为中心内容。
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产业革命即工业革命,实际上是一场工业技术的革命。它表现在以机器代替人力,以大规模的工厂生产代替个体工场手工生产,即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它使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一座座工厂在绿色的原野上耸立起来,高大的烟囱冒出浓黑的烟雾,机器的轰鸣声惊醒了沉寂的山坳,人类的生活方式在工业革命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这一切发生的直接动因则是不断创新的纺织技术导致的蒸汽机的出现,蒸汽机作为这个时代的核心技术,第一次解决了人类大规模制造和利用动力的问题。
蒸汽机时代发端的直接动因主要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导致的纺织机发明与改进需要新的动力;英国采煤业的发展也急需要新的动力机械,蒸汽机的发明正是在矿井排水问题的刺激下产生的;而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则是蒸汽机发明的必要条件。概括地说,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是蒸汽机得以发明的催产婆,而自然科学的成就是蒸汽机得以发明的理论基础,相关的生产技术的进步则是蒸汽机得以发明的技术保证。蒸汽机的发明,以蒸汽动力代替人力,迎来了世界近代的第一次技术革命。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的名字和蒸汽机一起传遍全世界,瓦特也被人们誉为“蒸汽大王”。瓦特是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的伟大旗手。
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不断完善,到1784年蒸汽机作为一种动力机,不但在纺织、采矿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还被推广应用到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化工等一系列工业部门,使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出现了蒸汽机时代的技术革命。
钢铁是机械工业的原料。随着纺织机、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使机械制造业以及相关的其他生产部门得到迅速发展,需要大量钢铁,因此,也要求冶金有一个较快速度的发展。
蒸汽机的发明和普遍应用,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的面貌,提高了劳动效率。但蒸汽机本身,最初却是用手工工具制造出来的。如果机器本身不能摆脱手工业的羁绊,整个工业当然也就不能从旧的生产方式的躯壳中解放出来。为了适应机器制造蒸汽机的需要,对加工机械以及工厂设备的研制和生产受到了重视,并得了迅速地发展。也正是因为蒸汽动力的运用,使运输机械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将文明社会推向了一个热火朝天的新世界,交通运输业的巨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汽船、铁路与火车。汽船的发明开辟了世界航运史上的新时代,在风暴面前,水手不再望而却步。它穿梭在河海潮面,使全球连成一体,使人类生活世界的空间距离大大缩小。蒸汽动力用于陆路运输的主要标志是火车的出现。火车的鸣叫,召唤了一个“铁路时代”的到来,使世界真正认识到铁路运输的巨大优越性。铁路使世界经济联成一体,隆隆的火车宣告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胜利完成。
所谓电力时代,是指以电动机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新兴的电能作为一种主要的能量形式支配着社会经济生活,推出了一个前人未曾想过的历史时期。电能的突出优点在于:第一,它是一种易于传输的工业动力;第二,它还是极为有效可靠的信息载体。因此,电力时代主要体现在动力传输与信息传输两个方面。与动力传输相关联,出现了大型发电机,高压输电网、各种各样的电动机和照明电灯。与信息传输相关联,出现了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讯。这些伟大的发明使人类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更光明、更美好的新时期。
由于电、电流、电磁感应和电磁波的发明和应用,以及电力传输的成功是使电力取代蒸汽动力的重大突破,它使电力很快成为广泛应用的能源和动力。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世界上掀起了电气化的高潮,美国、德国由于最早实现了电气化而迅速进入世界工业强国行列。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首先促进了电力工业、电气设备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发电、输电、配电这三个环节为主要内容的电力工业产生并发展起来了。制造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断路器以及电线、电缆等电气设备工业也迅速兴起,同时还促进了材料、工艺和控制等工程技术的发展。电力技术的发展使许多传统产业得到改造,使一系列新技术应运而生。
通讯就是信息传输。人类最基本的信息传输手段是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远距离传输信息。18世纪以来,人们开始探求新的通讯方式,而随着电力广泛应用和远距离输送的成功,于是,有线电报、电话、无线电通讯、电视等相继发展起来。各种通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其真正的推动力是社会的需要。从此,人类真正进入了电力时代。
垄断、垄断组织的形成及类型。
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生产集中的加剧,使资本主义不得不在生产关系领域作出重大调整,其结果是垄断组织的产生。所谓垄断,一般是指某些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独占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市场、攫取高额垄断利润联合而形成的经济实体或经济同盟。
垄断组织的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一是19世纪60、70年代,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出现垄断组织,但它们还仅仅处于萌芽状态,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二是1873年经济危机之后,垄断资本有了大发展,但不巩固,还只是一种暂时现象。三是到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生产高涨,尤其是1900至1903年经济危机的发生,垄断组织开始对经济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自由资本主开始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原型是股份公司,其宗旨是吸收社会上的游散资金,以适应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工业对巨额资本的需求。这一形式加强了资本的积聚。而生产过程在技术上的进一步复杂化,则导致了生产集中,这种生产集中在经济危机之后迅速加强,其主要表现是:生产规模增大,生产的规模效益突出,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劳动力的比重下降。垄断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垄断的程度也随之变化。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卡特尔是在德国最先出现的一种垄断组织,其垄断程度较低。通常指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通过签订关于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生产规模等协定而形成的垄断组织,参加这一组织的企业一般拥有一定的生产和销售的独立性;德国的卡特尔1879年已经有14个,但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有较大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已有各种卡特尔近六百个。当时德国最重要的垄断组织和企业有电气总公司、西门子公司、克虏伯公司等。辛迪加主要是在俄国出现的垄断组织。它是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大企业通过签订统一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而形成的垄断组织,参加该组织的企业保留法律和产品上的独立地位。托拉斯是由若干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大企业合并而成的垄断组织。参加该组织的企业在生产、销售和法律等各方面都失去独立地位。1879年美孚石油托拉斯在美国首先成立,此后,托拉斯在美国蜂涌而出。托拉斯是把下属的企业合并为一个统一的企业。1879~1901年,美国工业部门的托拉斯发展到三百多个,一共兼并了五千多家企业。康采恩又叫财团,主要出现于日本。是由一些共同依赖于某金融集团和不同经济部门的大企业、大公司和银行联合而成的垄断组织。
垄断资本主义的一般特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出现了垄断组织,垄断组织不但操纵某一行业领域的生产和销售,而且与银行相结合,形成金融寡头,垄断组织不但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参与政治事务,甚至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和政治事务,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但输出商品,而且输出资本,垄断组织为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而支持政府对外扩张和对外战争,列宁称这种资本主义为帝国主义。
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优秀19篇)篇十五
知识与能力:
1、记忆工业革命进程中的主要发明,如珍妮机、改良蒸汽机等,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
2、理解工业革命对英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掌握工业革命史怎样推动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
思路与方法。
通过对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只是重组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悟工业文明在人类实力发展中的地位,感悟工业文明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感悟工业文明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重点与难点。
重点: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难点:理解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知识点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
多媒体显示课件。
问题设计:1、分析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
教师指导:阅读教材第30页第一自然段和历史纵横。
点拨归纳:
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条件:
资本:殖民贸易和殖民地掠夺获得的大量财富。
劳动力:圈地运动,大批农民被从土地上赶走,不得不去手工工场做工。
生产技术:工场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市场:18世纪以后,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必要性)。
2、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多媒体显示课件。
围绕工业革命时期的一系列发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点拨归纳。
机器发明和使用。(珍妮机---开始的标志)。
机器动力的革新。(蒸汽机的改良和使用------工业革命的关键)。
交通运输业的革新。(蒸汽轮船、蒸汽机车、火车)。
工业革命的完成。
1840年前后,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
知识点二:从工场到工厂。
多媒体显示课件。
问题设计:工业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1页的内容后点拨归纳。
(1)生产方式:从手工工场到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2)经济结构:农业比重减少,工业发挥重要作用。
(3)生活方式:工业城市形成,地位日益重要,城市化进程加快。
(4)社会关系: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对立阶级。
(5)政治: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6)思想意识: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7)加快殖民扩张和掠夺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知识点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多媒体显示课件。
问题设计: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优秀19篇)篇十六
第二次工业革命,也称第二次科技革命,是指18至19的工业革命。其中西欧(包括英国、德国、法国、低地国家和丹麦)和美国以及1870年后的日本,工业得到飞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紧跟着18世纪末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并且从英国向西欧和北美蔓延。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大规模应用为代表,电灯的发明为标志。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中心:美国和德国。
2.主要成就: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开始的标志)。
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
(4)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开始。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垄断组织(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5.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6.世界一体化趋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优秀19篇)篇十七
1.电力方面的重大发明、汽车和飞机的发明等基础知识。
2.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
4.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的分析,使学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能搜集二次工业革命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概括、归纳,以加深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认识。
2.分析教材中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的资料,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一系列科学家、发明家贡献的介绍,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汽车标志,提问导入新课。
(二)新授。
问:什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呢?(生答后出示第二次工业革命定义)。
1、科技: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和发展,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如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爆发了,我们说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新发明层出不穷的时代,那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哪些发明呢?看书后找出查尔斯在19可以用到的发明,看谁找的多:
在1911年的某一天,有一位英国曼彻斯特商人查尔斯,他要取道法国赴美国洽谈生意,他打电话给美国的朋友预约好到达的时间,然后穿上时髦的涤纶面料做的衣服,坐电车到码头,乘汽船渡过英吉利海峡到达法国。当他达到法国时,已近日暮,看到大街上灯火通明。第二天,他便搭乘飞机匆匆赶往美国华盛顿,到达机场时,他多年的朋友威廉热情地从一辆汽车中迎了出来,把他接到家中,吃过晚餐后,威廉热情地邀请查尔斯去看电影。闲聊中,查尔斯告诉威廉,他这次洽谈的是一笔塑料制品和化肥及电脑配件生意。如果谈成就马上给自己的合伙人发短信报喜,并准备用远洋轮船将货物运回曼彻斯特。
问:那上面哪些发明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出现的?是由谁发明的?除此之外,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有哪些发明?找出的同学上黑板写(发明者,发明时间,没时间的不用写,发明物)。
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优秀19篇)篇十八
了解维也纳会议的主要内容,评价维也纳体系;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维也纳体系下的矛盾;1848年欧洲革命的原因、进程和影响。
通过对维也纳体系建立、破坏、瓦解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维也纳体系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是历史的反动和倒退;19世纪二、三十年代改革和革命中资产阶级发挥重要作用,沉重打击封建势力;1848年欧洲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前期是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大决战时期,最终资本主义在斗争中占据上风,这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源,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巩固了资产阶级专政,使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但与此同时,欧洲的封建势力仍然非常强大,并在19世纪前期居于主导地位。
继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欧洲革命运动处于低潮,拿破仑帝国被镇压,欧洲恢复“正统秩序”,建立起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维也纳体系”,这一时期欧洲政治上表现为逆流横行。
但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生产力的发展,这股逆流很快被遏制,欧洲爆发了19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和1848年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和历史车轮的前进。
教学总体建议。
阅读课以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究为主,可以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根据阅读提纲进行阅读分析,再分组研究,最后得出结论。
教师从中要起到引导作用。
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可以先点明教材三个目录的内在联系(也可放在后面总结处):第一目:维也纳会议(维也纳体系确立);第二目:维也纳体系下的矛盾冲突(维也纳体系受到冲击);第三目:1848年欧洲革命(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关于导入的教学建议。
可由复习旧知识入手,回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消亡的内容,说明在此之后,欧洲大国重划欧洲政治版图。
另外可以直接点题:题目是“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本节课讲述的是关于19世纪前期欧洲的情况,1848年革命是其中重要内容。
让学生对比19世纪前期欧洲经济和政治状况,得出结论:19世纪前期的欧洲总体仍是封建势力占上风,因此,在拿破仑帝国失败后,出现了封建势力的复辟。
重点分析。
维也纳会议和1848年欧洲革命是本课重点。
19世纪前期的欧洲是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大决战时期,一开始封建势力占上风,制定反动的维也纳体系,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工业革命后壮大了的资产阶级凭借经济实力展开和封建势力的决战,经过反复斗争,1848年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资产阶级最终在斗争中取胜。
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
维也纳会议和1848年欧洲革命是两件标志性的事件,正代表着当时欧洲的主要矛盾,突破这两个重点,就明白19世纪前期整个欧洲政治经济情况。
难点分析。
对维也纳体系的评价是本课难点。
学生对“维也纳体系是一种历史的反动”这一提法容易接受,但对维也纳体系“促进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这一结论不易理解。
解决了这一点,可以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分析维也纳会议。
教师先给出阅读提纲,让学生扫清知识上的障碍并对维也纳体系进行评价。
关于维也纳体系的评价,指导学生评价历史进步和反动的标准:第一,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是否推动人类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进步;第三,评价历史事件要置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背景中。
由学生分组讨论完成。
1848年欧洲革命。
先由学生自己解决基础知识的问题,再在教师指导下分析1848年欧洲革命的影响。
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各国革命的总目标是一致的,即消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重点是法国的两次革命。
第二节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
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优秀19篇)篇十九
1.学生应掌握:欧洲列强对亚洲加紧侵略的范围、主要方式和危害;亚洲革命风暴中的五次重大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密拉特事件;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和作用。
2.通过学习欧洲列强对亚洲加紧侵略,以及亚洲人民掀起的民族解放运动,使学生认识到:随着欧洲列强对亚洲主要国家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亚洲各国人民几乎同时用不尽相同的方式进行了反抗和斗争。
3.通过学习亚洲革命风暴中的五次重大起义,使学生认识到:亚洲各国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有着共同的经历,从而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通过学习印度民族大起义,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在国际交往中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是必要的。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革命风暴,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结果。它是亚洲人民掀起的第一次争取民族独立的高潮,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体现了亚洲人民争取改变现状的进步的历史要求。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亚洲革命风暴的起因、性质和五次重大起义。第二,印民族大起义的起因、概况和意义。
重点分析。
重点突破方案。
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分析教材中“亚洲革命风暴”一目中的第一段小字内容和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对比工业革命前后资本主义侵略方式的不同,分析其特点,以揭示殖民主义的本质。
讲述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与作用时,组织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起义的原因,认识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通过让学生了解起义的经过、规模,以及回忆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使学生认识到印度民族大起义的作用。
难点分析。
印度人民大起义失败的原因是本课难点。英国殖民当局采取的军事镇压和分化瓦解的反革命政策,使印度人民大起义遭到失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分析英国殖民当局分化瓦解起义阵营政策的罪恶阴谋。
难点突破方案。
教师应结合教材所讲的英国殖民者的两手策略,着重分析起义前、后不同时期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阶级力量的`配备,是决定历史进程的决定因素。
教学设计方案(一)。
第六节亚洲革命风暴。
重点:欧洲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主要方式及其危害;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与作用。
难点: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原因。
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地图、历史图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亚洲革命风暴形势图”。提问:世界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上半期时,亚洲哪些国家的领土已不再完整?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引入新课。
二、亚洲革命风暴:
1.亚洲革命风暴的起因。
提问:欧洲列强何时踏上殖民亚洲之路的?
回忆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殖民历史,结合地图,简介19世纪上半期亚洲一些国家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明显的历史阶段性特点。
通过比较商业利益和工业利益的结果不同,引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危害。可结合教材中资料部分所引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的一段话进行分析。
2.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
依据教材,重点分析其双重性。
3.亚洲革命风暴的五次重大起义及意义。
结合地图由学生概括起义名称,分析起义的意义。教师简介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三、印度民族大起义。
本目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如下:
首先,由学生阅读教材中本目内容,归纳起义的原因、概况和意义。
其次,教师设置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起义的特点和失败的原因。例如:
印度民族大起义有哪些人参加?起义的主力是谁?领导者是谁?
印度的封建王公为什么要参加起义?发挥了什么作用?
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并可扩展、引申:
探讨印度人民怎样才能取得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胜利?印度的独立最终采取了什么方式?
四、小结。
亚洲革命风暴之所以发生在19世纪中期,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结果。它是亚洲人民掀起的第一次争取民族独立的高潮,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体现了亚洲人民争取改变现状的进步的历史要求。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板书设计:
第六节亚洲革命风暴。
一、亚洲革命风暴。
1.亚洲革命风暴的起因。
2.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
3.亚洲革命风暴的五次重大起义及意义。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2.起义的爆发与发展。
3.起义的失败。
4.起义的意义。